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该文基于arcGIS软件,得出西南地区四省一市六类生态旅游资源与海拔、道路的分布关系图及其各自的核密度图。西南地区四省一市生态旅游资源的分布格局是:集中分布在中低海拔的、道路通达性较高的以成都为中心的四川盆地城市群、以昆明为中心的云南东部城市发育区、重庆三峡地区城市群、以南宁为中心的广西南部城市发育区。道路通达性越高,分布的旅游资源数量越多:中低海拔范围内分布的旅游资源最多,高海拔地区分布的旅游资源较少。
关键词:旅游资源;西南地区;核密度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7517(2018)10-0028-05
1 前言
旅游资源空间格局指旅游资源在地理空间上的相互关系或组合形式是景点、交通线路和面域的集合。旅游资源空间格局决定了旅游资源的区域分布和联动关系,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旅游市场的消费选择,同时也是旅游资源开发战略选择的依据[1] 。
近年来,交通网络对区域旅游空间结构的影响成为研究热点:聂献忠、靳诚、黄雪莹等对长三角区域旅游业的空间集聚特征、旅游规模、旅游空间结构演进和景点空间可达性做了研究[2-4];潘竟虎运用最邻近指数、K 指数、热点聚类对中国 A 级旅游景点空间点格局做了可达性测度计算和 ESDA 空间关联分析[5];(2)随着空间定位技术的发展,旅游空间与旅游流、旅游者行为的相互关系研究逐渐升温:杨国良验证了 Zipf 定律是分析旅游流规模结构的有效工具并以四川为例进行了实证研究[6];李山用威尔逊旅游引力模型研究了空间阻尼影响下国内旅游的理论出游半径[7];杨兴柱借助 ArcGIS 追踪技术研究了南京市游客的时间和空间行为,为旅游者时空行为研究提供新思路的同时,对城市旅游流的调控提供了有效手段[8]。这些研究科学地阐释了旅游资源的地理时空特征和战略选择,但对区域异质性关注有所不足[9]。(3)区域旅游资源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东部发达地区,对西部地区旅游资源关注较少[10]。2016年,李丽研究新疆 3A 级及以上景点空间格局,自然旅游资源空间分布呈现出一轴一带格局,一轴即亚欧第二大陆桥,一带即新疆沿边境带[11];2016年,刘俊、李云云、林楚对长江旅游带旅游资源空间格局进行研究,得出长江旅游带高级别旅游资源分布呈“一带三区”空间格局且资源集聚程度自西向东依次升高,长江三角洲地区资源分布最为密集;同时得出长江旅游带自然旅游资源在高铁周围的空间分布格局是:沿沪昆、沪汉蓉高铁呈带状分布,集聚程度从东到西梯度递减,资源集中分布在两条高铁沿线及其之间的区域[1]。2017年,陈勤昌,夏莉惠,蒋莉,王凯对中部六省重要旅游资源赋存的空间格局进行研究,得出中部六省自然旅游资源聚集程度相对分散,呈零星团簇状分布,为“南多北少”的空间格局自然旅游资源多集中在 30?N 附近,如武陵源地区、环洞庭湖区域、汉江平原、大别山地区、环鄱阳湖流域以及皖中平原等区域[12]。2018年,黄晓园,王永成,宋子亮等对云南旅游资源空间进行研究,得出各年份云南 A 级旅游景区分布比较集中,在全省地域分布上均呈现聚集分布[13]。
2 研究方法
2.1 数据来源
获取西南地区四省一市(云南省、四川省、贵州省、广西省、重庆市)高程图、旅游景点、水系、高速、铁路、省道、国道、县道[、]省界、县界的分布图,作为核密度、旅游资源分布与道路交通关系分析的底图。
2.2 数据处理方法
(1)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 189 72-2003》将8572个旅游景点分为地文景观、生物景观、建筑与设施、水域风光、遗址遗迹、天象与气候景观六大类;
(2)将高程底图进行重分类,h<500m,5003500m,将其与景点图进行统计分析;
(3)核密度估计法是一种将空间点位信息可视化的有效方式[1],通过ArcTool核密度工具分析区域范围内六大类旅游资源的空间分布特征;
(4)ArcGIS软件对各类道路类型进行缓冲区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旅游资源分布与海拔的关系
从表1、图1看出,建筑与设施类旅游景点在1000~3500m海拔范围内最多,有2779个,次之是海拔500m以下,有2053个;地文景观类旅游景点在1000~3500m海拔范围内分布最多,有320个,次之是500m以下海拔,有264个;生物景观类旅游景点在1000~3500m海拔范围内分布最多,有184个,次之是500m以下海拔,有140个;遗址遗迹、天象与气候景观、水域风光三类旅游景点的分布与海拔的关系与上述三种相同;换句话说,旅游资源在1000~3500m海拔范围内最多,共有3806个,占旅游景点总数的42.80%,即大凉山、乌蒙山、苗岭、武陵山和秦岭;其次是500m以下海拔范围,共包含路景点2837个,占研究区旅游景点总数的31.91%,主要沿大巴山脉分布;最少的是3500m以上海拔范围,仅含有266个景点,占研究区景点总数的2.99%,仅存在于四川省,主要有巴颜喀拉山脉、大雪山、雀儿山等主要山峰和高程。
综合以上分析,得出:研究区西南四省一市的旅游资源沿海拔的分布特征是:主要分布在以成都为中心的中低海拔的四川盆地城市群、以昆明为中心的海拔在1000~3500m的云南东部城市发育区、中海拔的重庆三峡地区城市群、以南宁为中心的中低海拔的广西南部城市发育区。
3.2 旅游资源分布的核密度分析
概率研究中,核密度用途广泛,其特点是没有一个确定的函数形式及通过函数参数进行密度计算,而是利用已知的数据点进行估计。,本文利用ArcGIS10.4软件将西南地区四省一市空间图像化,并通过ArcTool核密度工具分析區域范围内旅游资源的空间分布特征,结果中颜色深的区域代表旅游资源分布集中程度高。 从图2,清楚的看出建筑与设施类旅游资源的分布较集中,在云南的分布范围最大,分布点最多,在贵州和广西两省没有此类旅游资源的分布或者在这两省的分布密度较小,分布最集中的在以昆明为中心的云南东部城市发育区,较集中的在以丽江和大理为中心的云南西北部地区、以成都为中心的四川盆地城市群、重庆西部的三峡地区城市群。由此,我们可以了解到,云南、重庆、四川三个地方的旅游景点较研究区的其它两个省而言主要由人工修建而成,而其它类型的景观在所有景观总量中占比较小。
从图3中,我们可以看出遗址遗迹类的旅游资源在研究区范围内的各省市均有分布,分布较集中,密度最大的是以昆明为中心的云南东部城市发育区和四川东部城市(如绵阳、巴中等),次之是重庆三峡地区城市群和以成都为中心的四川盆地城市群,贵州(以遵义为中心)和广西(以南宁、柳州为中心)两省有次旅游类型的分布,但相比与另外三个城市的密度较低。
图4可看出,生物景观类旅游资源分布最集中的在云南和四川,重庆市的生物景观也较集中,范围最广的是重庆,主要是因为重庆有较多的天坑分布,从而衍生了丰富的生物景观,而云南有西双版纳热带雨林景区,四川有九寨沟旅游区,相比之下分布较稀疏的是贵州省和广西省。生物景观反映出了当地植被及野生生物的保护情况,由此我们可以粗略推断出四川、云南、重庆的部分地区在植被及野生动物的保护工作方面较好。
图5看出,地文景观类旅游资源的分布范围较广,分布密度最大的在云南昆明中心带、四川成都东部、广西桂林一带,主要由天坑、谷地、峡谷三种类型组成,含有较大面积地文景观类型的是四川省、重庆市。
图6可看出,水域风光类旅游资源最集中分布在云南昆明、丽江和大理和四川南坪(岷江)以及重庆涪(都江堰、三峡)陵地区,在贵州主要从贵阳向东至镇远、凯里方向(舞阳河、台江、剑河等),在广西则主要围绕桂林市分布。
如图7所示,天象与气候景观类景点只有5个,,主要分布在重庆武隆,四川成都以及云南昆明。
图8中看出,研究区内的旅游景点的资源类型分布较集中,在云南、四川、重庆密度较大,在四川集中分布在四川盆地城市群,以成都为中心向东北方向至绵阳市、广元市分布较密集;在重庆市主要围绕分布在三峡地区城市群,东部奉节、云阳邻近地区也分布较集中;在广西省主要有两个分布中心:一是以南宁为中心的广西南部城市发育区,二是以桂林为中心的东部地区;在云南最集中分布在以昆明为中心的云南东部城市发育区,在云南西北部也较集中,主要以丽江和大理为中心;在贵州省则主要以贵阳市为分布中心,其次在东部镇远等地有分布。
整体上,在西南四省一市的研究区范围内,旅游资源主要分布在四川盆地城市群、三峡地区城市群、云南东部城市发育区,在四川、重庆两地分布面积较大,且旅游资源分布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是:沿一个中心向四周密度越来越小。
3.3 旅游资源分布与交通可达性
3.3.1 旅游资源分布与铁路的关系
以成渝铁路、宝成铁路、成昆铁路、内昆铁路、襄渝铁路、遂渝铁路、达成铁路、渝怀铁路、渝黔铁路等为轴心,30km为最大缓冲半径,10km为间距建立基于铁路的缓冲区。利用Map GIS空间分析模块进行多环缓冲区分析,得出基于西南地区四省一市的铁路线的旅游资源缓冲区分析图,揭示其对于铁路线的空间分布规律。
研究区范围内包含的铁路有:成昆线、贵昆线、南昆线、襄渝线、成宝线、湘黔线、焦柳线。从图9可知,旅游资源主要分布在贵昆线、襄渝线、成昆线、焦柳线、湘黔线。由表3.2得,基于铁路的缓冲区共覆盖旅游景点7895个,包含六大旅游资源类型。在空间分布上,10km~20km缓冲区范围内包含了最多的旅游景点,4305个,占整个铁路缓冲区景点总数的54.53%;20km~30km缓冲区域内包含景点数最少,仅占缓冲区范围景点总数的10.91%;在旅游资源类型上,建筑与设施类景点有5847个,在研究区内最多,其次是地文景观类旅游景点,758个,最少的是天象与气候类旅游景点。
3.3.2 旅游资源分布与国道
高等级公路的建设和发展对西南地区经济和旅游发展、文化繁荣非常重要,公路作为灵活的交通运输方式,对旅游资源的开发规划、旅游方式、旅游流等产生直接影响。西南地区的旅游资源绝大多数集中分布在经济较发达的地区,分析这些旅游资源的交通可达性能为其合理开发、平衡发展提供依据。
根据图10,查询资料得,研究区范围包括的国道有:G320、G246、G319、G316、G323、G210、G326、G322、G318、G321、G325、G317。以以上国道线为轴中心,以30km为最大缓冲范围,以10km为缓冲间隔,绘制得如图3.10所示缓冲区景点图。从表3.3中我们可以看出,30km的国道缓冲区范围共包含了7647个旅游景点,其中10km~20kn缓冲区范围内囊括的旅游景点数最多,为4839个,占缓冲区范围总景点数的63.28%,10km及20km~30km两个缓冲区范围内景点的占比相近;同时,30km缓冲区范围内最多的旅游资源类型是建筑与设施类,有5650个,地文景观类旅游资源以741个列缓冲区范围第二,最少的是天象与气候景观类。
3.3.3 旅游资源分布与省道
表4 旅游资源分布与省道
以各省省道为轴中心,同样以30km为最大缓冲范围,以10km为缓冲间隔,得出如图11所示的省道缓冲区与旅游景点的分布图。根据表3.4得出,各省省道30km缓冲区区内共包含旅游景点8081个。从空间范围来看,旅游景点最多的是10km~20km缓冲区范围,占总旅游景点数的81.45%,最少的是10km范围缓冲区,占缓冲区旅游景点总数的2.88%;从旅游资源类型来看,省道周围分布最多的是建筑与设施类旅游资源,有6000个,其次是地文景觀和水域风光,分别有766个和588个,较少的是天象与气候景观及遗址遗迹类,分别有98个和5个。 3.3.4 旅游资源分布与高速公路
以各省省内的高速路为缓冲区轴中心,以30km为最大缓冲范围,以10km为缓冲间隔用arcGIS软件做多环缓冲区分析,得到如图3.12所示的缓冲区与景点分布图。从表5中可以看出,高速路缓冲区范围内共包含景点8056个,其中包含景点数最多的是10km~20km缓冲区,含景点数5741个,占高速缓冲区范围景点总数的71.26%,10km缓冲区和20km~30km缓冲区范围内包含的景点数相差不大。从旅游资源类型方面看,最多的依旧是建筑与设施类旅游景点,有6019个,其次是地文景观类与水域风光类,分别有745个和569个,再次是生物景观类与遗址遗迹类,分别有417个和301个,最少的是天象与气候类景观旅游资源。
综上四类道路交通缓冲区与旅游景点的分布关系图及表,我们可以得出以下两点结论:一.从空间分布范围来看,六类旅游资源都主要分布在距道路10km~20km的范围内,最终使研究区旅游资源在空间上集中分布在距道路10km~20km范围,且道路网越密集,在其30km缓冲区范围内包含的旅游景点越多;二.在各种道路的缓冲区范围内,包含最多的都是建筑与设施类旅游资源,其次是地文景观类和水域风光类,再次是生物景观类和遗址遗迹类,最少的是天象与气候景观类。
4 结论
4.1 旅游资源分布与海拔的关系
在海拔上,旅游资源主要分布在1000m~3500m的中山地带,其次是500m以下的丘陵地区,再次是500~1000m的低山地带,在3500m以上的高山地带分布最少;在旅游资源种类上,每个海拔梯度内,分布最多的是建筑与设施类,其次是地文景观类,最少的是天象与气候景观类。
综合以上分析,得出:研究区西南四省一市的旅游资源沿海拔的分布特征是:主要分布在以成都为中心的中低海拔的四川盆地城市群、以昆明为中心的海拔在1000~3500m的云南东部城市发育区、中海拔的重庆三峡地区城市群、以南宁为中心的中低海拔的广西南部城市发育区。
4.2 旅游资源分布的核密度分析
整体上,在西南四省一市的研究区范围内,旅游资源主要分布在四川盆地城市群、三峡地区城市群、云南东部城市发育区,在四川、重庆两地分布面积较大,且旅游资源分布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是:尽管各类旅游资源的中心分布区不同,但沿一个中心向四周密度越来越小。
4.3 旅游资源分布与道路通达性
(1)从空间分布范围来看,六类旅游资源都主要分布在距道路10km~20km的范围内,最终使研究区旅游资源在空间上集中分布在距道路10km~20km范围,且城市越发达,道路网越密集,在其30km缓冲区范围内包含的旅游景点越多;
(2)在各种道路的缓冲区范围内,包含最多的都是建筑与设施类旅游资源,其次是地文景观类和水域风光类,再次是生物景观类和遗址遗迹类,最少的是天象与气候景观类。
4.4 西南地区四省一市生态旅游资源分布结局
综合以上旅游资源与海拔的分布关系、旅游资源的核密度、旅游资源与道路通达性的分布特点,得出西南地区四省一市(贵州省、四川省、广西省、云南省、重庆市)的旅游资源分布总格局是:集中分布在中低海拔的、道路通达性较高的以成都为中心的四川盆地城市群、以昆明为中心的云南东部城市发育区、重庆三峡地区城市群、以南宁为中心的广西南部城市发育区。道路通达性越高,分布的旅游资源数量越多;中低海拔范围内分布的旅游资源最多,高海拔地区分布的旅游资源较少。
参考文献:
[1] 刘俊,李云云,林楚等.长江旅游带旅游资源空间格局研究[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6,25(7): 1009-1015.
[2] 聂献忠,张捷,章锦河,刘泽华.一体化旅游区(ITR)空间发展战略研究——以长江三角洲旅游区为例[J].地理科学,2006(06):755-763.
[3]靳诚,徐菁,黄震方,等.南京城市内部景点间游客流动特征分析[J].地理学报,2014,69(12):1858-1870.
[4] 黄雪莹,张辉,厉新建.长三角地区旅游空间结构演进研究:2001-2012[J].华东经济管理,2014,28(01):69-73.
[5] 潘竟虎,李俊峰.中国A级旅游景点空间分布特征与可达性[J].自然资源学报,2014,29(01):55-66.
[6] 杨国良,张捷,刘波,李敏,万全友.旅游流流量位序—规模分布变化及其机理——以四川省为例[J].地理研究,2007(04):662-672.
[7] 李山,王铮,钟章奇.旅游空间相互作用的引力模型及其应用[J].地理学报,2012,67(04):526-544.
[8] 楊兴柱,蒋锴,陆林.南京市游客路径轨迹空间特征研究——以地理标记照片为例[J].经济地理,2014,34(01):181-187.
[9] 张伟,王小萌 .我国5A和4A级旅游资源空间分布格局研究[J]. 统计与决策,2012,24(8): 103.106.
[10] 李丽. “两带”战略叠加效应下重庆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研究[J]. 现代商贸工业, 2017(31):28-29.
[11] 杨洁明,许辉. 新疆优质旅游资源空间格局及影响机制[J]. 现代城市与研究,2016,5(1): 106-111.
[12] 陈勤昌,夏莉惠,蒋莉等.中部六省重要旅游资源赋存的空间格局分析[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11(3):63-68.
[13] 黄晓园,王永成,宋子亮等.云南旅游景区空间格局演变及驱动力研究[J].西南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8,2(1):101-106.
【通联编辑:代影】
关键词:旅游资源;西南地区;核密度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7517(2018)10-0028-05
1 前言
旅游资源空间格局指旅游资源在地理空间上的相互关系或组合形式是景点、交通线路和面域的集合。旅游资源空间格局决定了旅游资源的区域分布和联动关系,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旅游市场的消费选择,同时也是旅游资源开发战略选择的依据[1] 。
近年来,交通网络对区域旅游空间结构的影响成为研究热点:聂献忠、靳诚、黄雪莹等对长三角区域旅游业的空间集聚特征、旅游规模、旅游空间结构演进和景点空间可达性做了研究[2-4];潘竟虎运用最邻近指数、K 指数、热点聚类对中国 A 级旅游景点空间点格局做了可达性测度计算和 ESDA 空间关联分析[5];(2)随着空间定位技术的发展,旅游空间与旅游流、旅游者行为的相互关系研究逐渐升温:杨国良验证了 Zipf 定律是分析旅游流规模结构的有效工具并以四川为例进行了实证研究[6];李山用威尔逊旅游引力模型研究了空间阻尼影响下国内旅游的理论出游半径[7];杨兴柱借助 ArcGIS 追踪技术研究了南京市游客的时间和空间行为,为旅游者时空行为研究提供新思路的同时,对城市旅游流的调控提供了有效手段[8]。这些研究科学地阐释了旅游资源的地理时空特征和战略选择,但对区域异质性关注有所不足[9]。(3)区域旅游资源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东部发达地区,对西部地区旅游资源关注较少[10]。2016年,李丽研究新疆 3A 级及以上景点空间格局,自然旅游资源空间分布呈现出一轴一带格局,一轴即亚欧第二大陆桥,一带即新疆沿边境带[11];2016年,刘俊、李云云、林楚对长江旅游带旅游资源空间格局进行研究,得出长江旅游带高级别旅游资源分布呈“一带三区”空间格局且资源集聚程度自西向东依次升高,长江三角洲地区资源分布最为密集;同时得出长江旅游带自然旅游资源在高铁周围的空间分布格局是:沿沪昆、沪汉蓉高铁呈带状分布,集聚程度从东到西梯度递减,资源集中分布在两条高铁沿线及其之间的区域[1]。2017年,陈勤昌,夏莉惠,蒋莉,王凯对中部六省重要旅游资源赋存的空间格局进行研究,得出中部六省自然旅游资源聚集程度相对分散,呈零星团簇状分布,为“南多北少”的空间格局自然旅游资源多集中在 30?N 附近,如武陵源地区、环洞庭湖区域、汉江平原、大别山地区、环鄱阳湖流域以及皖中平原等区域[12]。2018年,黄晓园,王永成,宋子亮等对云南旅游资源空间进行研究,得出各年份云南 A 级旅游景区分布比较集中,在全省地域分布上均呈现聚集分布[13]。
2 研究方法
2.1 数据来源
获取西南地区四省一市(云南省、四川省、贵州省、广西省、重庆市)高程图、旅游景点、水系、高速、铁路、省道、国道、县道[、]省界、县界的分布图,作为核密度、旅游资源分布与道路交通关系分析的底图。
2.2 数据处理方法
(1)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 189 72-2003》将8572个旅游景点分为地文景观、生物景观、建筑与设施、水域风光、遗址遗迹、天象与气候景观六大类;
(2)将高程底图进行重分类,h<500m,500
(3)核密度估计法是一种将空间点位信息可视化的有效方式[1],通过ArcTool核密度工具分析区域范围内六大类旅游资源的空间分布特征;
(4)ArcGIS软件对各类道路类型进行缓冲区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旅游资源分布与海拔的关系
从表1、图1看出,建筑与设施类旅游景点在1000~3500m海拔范围内最多,有2779个,次之是海拔500m以下,有2053个;地文景观类旅游景点在1000~3500m海拔范围内分布最多,有320个,次之是500m以下海拔,有264个;生物景观类旅游景点在1000~3500m海拔范围内分布最多,有184个,次之是500m以下海拔,有140个;遗址遗迹、天象与气候景观、水域风光三类旅游景点的分布与海拔的关系与上述三种相同;换句话说,旅游资源在1000~3500m海拔范围内最多,共有3806个,占旅游景点总数的42.80%,即大凉山、乌蒙山、苗岭、武陵山和秦岭;其次是500m以下海拔范围,共包含路景点2837个,占研究区旅游景点总数的31.91%,主要沿大巴山脉分布;最少的是3500m以上海拔范围,仅含有266个景点,占研究区景点总数的2.99%,仅存在于四川省,主要有巴颜喀拉山脉、大雪山、雀儿山等主要山峰和高程。
综合以上分析,得出:研究区西南四省一市的旅游资源沿海拔的分布特征是:主要分布在以成都为中心的中低海拔的四川盆地城市群、以昆明为中心的海拔在1000~3500m的云南东部城市发育区、中海拔的重庆三峡地区城市群、以南宁为中心的中低海拔的广西南部城市发育区。
3.2 旅游资源分布的核密度分析
概率研究中,核密度用途广泛,其特点是没有一个确定的函数形式及通过函数参数进行密度计算,而是利用已知的数据点进行估计。,本文利用ArcGIS10.4软件将西南地区四省一市空间图像化,并通过ArcTool核密度工具分析區域范围内旅游资源的空间分布特征,结果中颜色深的区域代表旅游资源分布集中程度高。 从图2,清楚的看出建筑与设施类旅游资源的分布较集中,在云南的分布范围最大,分布点最多,在贵州和广西两省没有此类旅游资源的分布或者在这两省的分布密度较小,分布最集中的在以昆明为中心的云南东部城市发育区,较集中的在以丽江和大理为中心的云南西北部地区、以成都为中心的四川盆地城市群、重庆西部的三峡地区城市群。由此,我们可以了解到,云南、重庆、四川三个地方的旅游景点较研究区的其它两个省而言主要由人工修建而成,而其它类型的景观在所有景观总量中占比较小。
从图3中,我们可以看出遗址遗迹类的旅游资源在研究区范围内的各省市均有分布,分布较集中,密度最大的是以昆明为中心的云南东部城市发育区和四川东部城市(如绵阳、巴中等),次之是重庆三峡地区城市群和以成都为中心的四川盆地城市群,贵州(以遵义为中心)和广西(以南宁、柳州为中心)两省有次旅游类型的分布,但相比与另外三个城市的密度较低。
图4可看出,生物景观类旅游资源分布最集中的在云南和四川,重庆市的生物景观也较集中,范围最广的是重庆,主要是因为重庆有较多的天坑分布,从而衍生了丰富的生物景观,而云南有西双版纳热带雨林景区,四川有九寨沟旅游区,相比之下分布较稀疏的是贵州省和广西省。生物景观反映出了当地植被及野生生物的保护情况,由此我们可以粗略推断出四川、云南、重庆的部分地区在植被及野生动物的保护工作方面较好。
图5看出,地文景观类旅游资源的分布范围较广,分布密度最大的在云南昆明中心带、四川成都东部、广西桂林一带,主要由天坑、谷地、峡谷三种类型组成,含有较大面积地文景观类型的是四川省、重庆市。
图6可看出,水域风光类旅游资源最集中分布在云南昆明、丽江和大理和四川南坪(岷江)以及重庆涪(都江堰、三峡)陵地区,在贵州主要从贵阳向东至镇远、凯里方向(舞阳河、台江、剑河等),在广西则主要围绕桂林市分布。
如图7所示,天象与气候景观类景点只有5个,,主要分布在重庆武隆,四川成都以及云南昆明。
图8中看出,研究区内的旅游景点的资源类型分布较集中,在云南、四川、重庆密度较大,在四川集中分布在四川盆地城市群,以成都为中心向东北方向至绵阳市、广元市分布较密集;在重庆市主要围绕分布在三峡地区城市群,东部奉节、云阳邻近地区也分布较集中;在广西省主要有两个分布中心:一是以南宁为中心的广西南部城市发育区,二是以桂林为中心的东部地区;在云南最集中分布在以昆明为中心的云南东部城市发育区,在云南西北部也较集中,主要以丽江和大理为中心;在贵州省则主要以贵阳市为分布中心,其次在东部镇远等地有分布。
整体上,在西南四省一市的研究区范围内,旅游资源主要分布在四川盆地城市群、三峡地区城市群、云南东部城市发育区,在四川、重庆两地分布面积较大,且旅游资源分布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是:沿一个中心向四周密度越来越小。
3.3 旅游资源分布与交通可达性
3.3.1 旅游资源分布与铁路的关系
以成渝铁路、宝成铁路、成昆铁路、内昆铁路、襄渝铁路、遂渝铁路、达成铁路、渝怀铁路、渝黔铁路等为轴心,30km为最大缓冲半径,10km为间距建立基于铁路的缓冲区。利用Map GIS空间分析模块进行多环缓冲区分析,得出基于西南地区四省一市的铁路线的旅游资源缓冲区分析图,揭示其对于铁路线的空间分布规律。
研究区范围内包含的铁路有:成昆线、贵昆线、南昆线、襄渝线、成宝线、湘黔线、焦柳线。从图9可知,旅游资源主要分布在贵昆线、襄渝线、成昆线、焦柳线、湘黔线。由表3.2得,基于铁路的缓冲区共覆盖旅游景点7895个,包含六大旅游资源类型。在空间分布上,10km~20km缓冲区范围内包含了最多的旅游景点,4305个,占整个铁路缓冲区景点总数的54.53%;20km~30km缓冲区域内包含景点数最少,仅占缓冲区范围景点总数的10.91%;在旅游资源类型上,建筑与设施类景点有5847个,在研究区内最多,其次是地文景观类旅游景点,758个,最少的是天象与气候类旅游景点。
3.3.2 旅游资源分布与国道
高等级公路的建设和发展对西南地区经济和旅游发展、文化繁荣非常重要,公路作为灵活的交通运输方式,对旅游资源的开发规划、旅游方式、旅游流等产生直接影响。西南地区的旅游资源绝大多数集中分布在经济较发达的地区,分析这些旅游资源的交通可达性能为其合理开发、平衡发展提供依据。
根据图10,查询资料得,研究区范围包括的国道有:G320、G246、G319、G316、G323、G210、G326、G322、G318、G321、G325、G317。以以上国道线为轴中心,以30km为最大缓冲范围,以10km为缓冲间隔,绘制得如图3.10所示缓冲区景点图。从表3.3中我们可以看出,30km的国道缓冲区范围共包含了7647个旅游景点,其中10km~20kn缓冲区范围内囊括的旅游景点数最多,为4839个,占缓冲区范围总景点数的63.28%,10km及20km~30km两个缓冲区范围内景点的占比相近;同时,30km缓冲区范围内最多的旅游资源类型是建筑与设施类,有5650个,地文景观类旅游资源以741个列缓冲区范围第二,最少的是天象与气候景观类。
3.3.3 旅游资源分布与省道
表4 旅游资源分布与省道
以各省省道为轴中心,同样以30km为最大缓冲范围,以10km为缓冲间隔,得出如图11所示的省道缓冲区与旅游景点的分布图。根据表3.4得出,各省省道30km缓冲区区内共包含旅游景点8081个。从空间范围来看,旅游景点最多的是10km~20km缓冲区范围,占总旅游景点数的81.45%,最少的是10km范围缓冲区,占缓冲区旅游景点总数的2.88%;从旅游资源类型来看,省道周围分布最多的是建筑与设施类旅游资源,有6000个,其次是地文景觀和水域风光,分别有766个和588个,较少的是天象与气候景观及遗址遗迹类,分别有98个和5个。 3.3.4 旅游资源分布与高速公路
以各省省内的高速路为缓冲区轴中心,以30km为最大缓冲范围,以10km为缓冲间隔用arcGIS软件做多环缓冲区分析,得到如图3.12所示的缓冲区与景点分布图。从表5中可以看出,高速路缓冲区范围内共包含景点8056个,其中包含景点数最多的是10km~20km缓冲区,含景点数5741个,占高速缓冲区范围景点总数的71.26%,10km缓冲区和20km~30km缓冲区范围内包含的景点数相差不大。从旅游资源类型方面看,最多的依旧是建筑与设施类旅游景点,有6019个,其次是地文景观类与水域风光类,分别有745个和569个,再次是生物景观类与遗址遗迹类,分别有417个和301个,最少的是天象与气候类景观旅游资源。
综上四类道路交通缓冲区与旅游景点的分布关系图及表,我们可以得出以下两点结论:一.从空间分布范围来看,六类旅游资源都主要分布在距道路10km~20km的范围内,最终使研究区旅游资源在空间上集中分布在距道路10km~20km范围,且道路网越密集,在其30km缓冲区范围内包含的旅游景点越多;二.在各种道路的缓冲区范围内,包含最多的都是建筑与设施类旅游资源,其次是地文景观类和水域风光类,再次是生物景观类和遗址遗迹类,最少的是天象与气候景观类。
4 结论
4.1 旅游资源分布与海拔的关系
在海拔上,旅游资源主要分布在1000m~3500m的中山地带,其次是500m以下的丘陵地区,再次是500~1000m的低山地带,在3500m以上的高山地带分布最少;在旅游资源种类上,每个海拔梯度内,分布最多的是建筑与设施类,其次是地文景观类,最少的是天象与气候景观类。
综合以上分析,得出:研究区西南四省一市的旅游资源沿海拔的分布特征是:主要分布在以成都为中心的中低海拔的四川盆地城市群、以昆明为中心的海拔在1000~3500m的云南东部城市发育区、中海拔的重庆三峡地区城市群、以南宁为中心的中低海拔的广西南部城市发育区。
4.2 旅游资源分布的核密度分析
整体上,在西南四省一市的研究区范围内,旅游资源主要分布在四川盆地城市群、三峡地区城市群、云南东部城市发育区,在四川、重庆两地分布面积较大,且旅游资源分布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是:尽管各类旅游资源的中心分布区不同,但沿一个中心向四周密度越来越小。
4.3 旅游资源分布与道路通达性
(1)从空间分布范围来看,六类旅游资源都主要分布在距道路10km~20km的范围内,最终使研究区旅游资源在空间上集中分布在距道路10km~20km范围,且城市越发达,道路网越密集,在其30km缓冲区范围内包含的旅游景点越多;
(2)在各种道路的缓冲区范围内,包含最多的都是建筑与设施类旅游资源,其次是地文景观类和水域风光类,再次是生物景观类和遗址遗迹类,最少的是天象与气候景观类。
4.4 西南地区四省一市生态旅游资源分布结局
综合以上旅游资源与海拔的分布关系、旅游资源的核密度、旅游资源与道路通达性的分布特点,得出西南地区四省一市(贵州省、四川省、广西省、云南省、重庆市)的旅游资源分布总格局是:集中分布在中低海拔的、道路通达性较高的以成都为中心的四川盆地城市群、以昆明为中心的云南东部城市发育区、重庆三峡地区城市群、以南宁为中心的广西南部城市发育区。道路通达性越高,分布的旅游资源数量越多;中低海拔范围内分布的旅游资源最多,高海拔地区分布的旅游资源较少。
参考文献:
[1] 刘俊,李云云,林楚等.长江旅游带旅游资源空间格局研究[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6,25(7): 1009-1015.
[2] 聂献忠,张捷,章锦河,刘泽华.一体化旅游区(ITR)空间发展战略研究——以长江三角洲旅游区为例[J].地理科学,2006(06):755-763.
[3]靳诚,徐菁,黄震方,等.南京城市内部景点间游客流动特征分析[J].地理学报,2014,69(12):1858-1870.
[4] 黄雪莹,张辉,厉新建.长三角地区旅游空间结构演进研究:2001-2012[J].华东经济管理,2014,28(01):69-73.
[5] 潘竟虎,李俊峰.中国A级旅游景点空间分布特征与可达性[J].自然资源学报,2014,29(01):55-66.
[6] 杨国良,张捷,刘波,李敏,万全友.旅游流流量位序—规模分布变化及其机理——以四川省为例[J].地理研究,2007(04):662-672.
[7] 李山,王铮,钟章奇.旅游空间相互作用的引力模型及其应用[J].地理学报,2012,67(04):526-544.
[8] 楊兴柱,蒋锴,陆林.南京市游客路径轨迹空间特征研究——以地理标记照片为例[J].经济地理,2014,34(01):181-187.
[9] 张伟,王小萌 .我国5A和4A级旅游资源空间分布格局研究[J]. 统计与决策,2012,24(8): 103.106.
[10] 李丽. “两带”战略叠加效应下重庆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研究[J]. 现代商贸工业, 2017(31):28-29.
[11] 杨洁明,许辉. 新疆优质旅游资源空间格局及影响机制[J]. 现代城市与研究,2016,5(1): 106-111.
[12] 陈勤昌,夏莉惠,蒋莉等.中部六省重要旅游资源赋存的空间格局分析[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11(3):63-68.
[13] 黄晓园,王永成,宋子亮等.云南旅游景区空间格局演变及驱动力研究[J].西南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8,2(1):101-106.
【通联编辑:代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