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高等院校对如何实现高效教学展开了讨论。音乐高效教学自然也被纳入了讨论之中。在本文中,笔者关于音乐高效教学展开了思考,期望能对广大教育工作者有所帮助。
关键词:音乐教学;高效教学;教学效率
作为一名音乐教师,笔者曾觉得“高效教学”对于音乐课堂并不适用。因为笔者自以为在现代教育中音乐教育似乎并不存在课堂教学“高效”与“低效”的问题——再“低效”也能在一节课上教会学生唱一首歌吧!然而教育改革的发展实践证明,笔者的观点是错误的。虽然传统教育理念对现代教育有很多启示,但也存在诸多与现代教育理念相悖的不合理因素,例如传统教育中不注重“以人为本”的教学方式,正是造成教学“低效”的主要原因,因而传统教育理念需要我们去择精摒垢,新的教育思想则需要我们在充分学习、理解的前提下去吸纳,这是一个长时期的、复杂的融合过程。所以,高效教学不仅是现代教育的重点,也是未来教育的发展目标。在本文中,笔者就如何在现代教育发展方针下实现高效教学、提高音乐学习效率做了深入思考。
可以说,学生学习音乐是出于人类对音乐的需要,而对音乐学习的需要则是学习音乐的基本出发点。大家通过感知、体验音乐的美感,能达到一种愉悦的心理状态,人们生活中的精神需要、交往需要、表现需要等很多方面也需要依赖于音乐进行更深入的交流,以传递人们内心真实有效的信息。为了使音乐得到更好的继承和发扬,使音乐更好地为人们服务,音乐教育改革势在必行,如何在音乐课堂教学中实现“高效”二字,不妨先从以下几点入手:
精心预设:激发学生学习动机
众所周知,“兴趣是造成人类不断学习、进步的最原始动力。”著名的心理学家赞可夫把学习动机、兴趣看成是学习的“内部诱因”,他指出: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法就会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引用到音乐教学可以这样理解——学生的音乐学习动机强,就会产生积极的学习态度,由此产生的驱动会使学生能够积极的在老师的指导下形成独立的、能动的学习自律,从而产生积极的意志和信念;反之,学生没有很强的学习动机,则很容易导致他们学习态度消极、被动应付,学习质量降低。正是因为如此,笔者自开始教授音乐以来始终以激发学生感受、鉴赏、表现音乐的学习兴趣为手段开展教学活动。
举个很简单的例子:无论哪一个年级,哪一个班、每到学期终了之时,能使孩子们不假思索背唱出的往往是一些旋律上口、歌词简单易记的歌曲,即他们学唱伊始就抱以极大的兴趣和乐趣去学唱的,而那些词曲平平的歌曲则很难被他们关注。其实不要说孩子,恐怕有的歌曲连老师唱起来都会觉得兴味索然。看来“兴趣”这一驱动力不仅仅适用于学生,委实人性使然也。
再如笔者的个人案例:在二年级上册《童话故事》一课中聆听《糖果仙人舞曲》时,我先让学生在不知曲名的情况下听一听乐曲,并让他们想象一下听到乐曲仿佛置身其中的场景,孩子们对此饶有兴趣,绘声绘色地讲述着他们仿佛来到了一个神秘的山洞、一片美丽的大草原、一个森林中的小木屋……在肯定了他们的想象之后我给他们每人发了一块糖,在他们兴致勃勃地剥开糖纸时,我带着他们一起体味糖纸剥落时发出的清脆响声,并让他们观察糖纸晶莹剔透、班驳陆离的形状,之后我让学生在得知曲名后再次聆听,他们的反应是对乐曲中钢琴的使用有了更深的体会,对乐曲的轻盈曼妙也有了深层的理解。
由此看来,在音乐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审美心理特征精心预设每节课、每个环节,从每首歌、每首乐曲中去寻找吸引学生并能激发他们学习兴趣的点,佐以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和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动机与兴趣,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掌控动态:突出主体强调主导
自2004年课改以来,行走于教学一线的教师们都熟悉这样一句话——学生为主体,教师是主导。的确,正是在逐步的学习与研究中,教师们一改旧日的传统教学模式,转而进入了一种新的教学活动中。然而,但凡新的事物从产生到接受再到使用都会有一段磨合期,于是常出现满堂课完全交由学生演绎的现象。幸而近几年,很多教师认识到:主体并不等同于主持,主导更不能流于配角。
记得有一次课堂授课,当我讲到当“四只小天鹅”得知王子要永远和奥杰塔在一起后,高兴地唱起歌、跳起欢快的舞蹈时,一个男孩儿突然站起来问我:“他们唱的是什么歌?”我开始并没有打算将这个问题扩大,但是看着他们很有兴趣的样子笔者忽然萌生了想法,于是乎在我的带领下大家七嘴八舌地编凑起歌词,创作了一首《天鹅快乐歌》;更出乎我意料的是经过又唱又编的一番折腾,他们居然轻易地记住了乐曲的主题,甚至对主题再现时与初现时的不同都能准确地指出来。我认为这堂课几乎是由孩子们自己设计的音乐课,给他们的乐趣是远远超过了我照本宣科的教授。
因而,音乐教育要以人为本,从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出发,强调和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在使学生主动感知、体现、表现和创造音乐的同时,还需有效地掌握主导的权杖,引导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使师生双方互掘潜能、共享经验、交流成果、心灵契合……如果一堂课能享受到如此多的美妙感受,也算入了臻境并理所当然的称得上“特效”了。
关注差异:适当调整教学目标
作为一名普通学校的音乐教师,我所面对的是良莠不齐的音乐学子,特别是我所在的学校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入学前没有接受过正规的学前教育,甚至有的孩子告诉我他上学之前从来没唱过歌!还有曾经一度很困扰我的是,有一个班的学生在上一年级时,全班居然找不出一个唱歌不跑调的孩子。因此,笔者认为关注学生的差异,适当调整教学目标是必须的。
我曾看到这样一篇来自国外的教学案例:一群中国教育尖兵前往某国学习,听了这样一节课(按照国内的说法应该是“科学”课)——观察认识蚯蚓。上课后的15分钟里老师让学生捉蚯蚓并要保证人手一只,于是一群孩子乱糟糟地去捉老师带到教室的一大堆蚯蚓,桌椅碰撞、尖叫连连的状况可想而知。喧闹的15分钟过去了,接下来的时间,老师用很简短的提示引导学生观察手里的蚯蚓,孩子们反馈的信息中有形容或表述蚯蚓外貌特征的,也不乏对蚯蚓身体构造的一些评论,更有孩子已经动手做起实验并得出——即使蚯蚓的身体被割开它仍旧会动,说明这种动物有很强的生命力。老师对每个孩子的发言都给予了高度的评价。最后下课时,终于有中国的专家提出疑问:有必要用十五分钟的时间去捉蚯蚓吗?这位老师平静地回答:如果孩子们连一只蚯蚓都无法捉到,那么,我接下来的讲课将毫无意义。 我觉得这位老师说的很好,任何一门学科的学习都有一个从基础到高级的过程,“捉蚯蚓”其实就是观察认识蚯蚓的最基本过程。由此我不禁想到了我所教的学生,由于生源差异较大,再加上不平等的分班制度,使得有些同年级但不同班的学生学习能力相差极为悬殊,这样一来便导致统一的固定格局并不能真正做到被不同班级的学生所掌握——即有效性的教学不能真实地被体现出来。因此,我坚持进一个班唱一个班的歌、唱一个班的歌确立一个班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在音乐课上孩子们需要的是美和快乐,而不是羞辱和沮丧,为师者应该在课堂上学会变通。
在教学中,我始终将以上三点作为我提高教学效率的最基本手段,认为高效教学其实就是把学生放在第一位。教师在备课、上课等预设时要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来设计和安排,课堂教学的实施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从备课的设计到课堂的生成都要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落脚点,这样一来教师的所有课前与课上行为便称得上“有为”,笔者相信教师的“为”一定会激发出学生的“动”,学生动起来了,教学效果也就会随之得到提高。
此外,关于在音乐教学中实现“高效”教学,笔者尚有一些不成熟的想法亟待与各位同行探究:
1.教学的效率归根到底应该是学的效率。倘若教师在各级各类公开教学中跟风般的顺应潮流,仅仅是为了作秀,暂不说学生的学习效率高不高,就是教师本人可能也会心存尴尬。毕竟我们都知道,形成自己的教学方法和风格是需要长时间的付出,甚至要穷尽一生的努力与实践。
2.学科之间的教学虽有大同,但小异也林林总总,不能以点概面、以偏概全。因此,评价一堂音乐课是否高效必须先要对各学科之间教学内容、方法、过程、模式、目标的差异有所了解。此外,对于学生平时的状态也要稍加关注,这样评价结果才有可能公正、合理。
3.学生乐学是课堂教学成功的关键,偏难会使学生对该科目知识产生抵触;偏易又会导致学生不屑于参与教学活动,进而失去兴趣,所以音乐教材的编撰不容小觑。
4.仍旧针对前面所提到的班级之间水平差异问题,教师的教学目标需要根据不同班的具体情况来调节,而这样一来会加重教师备课的负担,那么管理者在对教师备课的要求是否也应做出适当调整?这是一个丞待解决的问题。
从辩证法的角度来讲,旧和新是对立而又统一的,我们不能接受了新课程改革就完全否定了旧时传统教学的意义,也不能今天要研究“高效”教学就把自己从前的种种教学行为一概认定为“效率低”。如果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后,学生获得了进步或发展,教学效益自然就产生了。因此,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指标。音乐教学是一个需要我们长期研究、学习的过程,而学生则更是需要我们长期研究、分析的对象,只有对音乐教学不断地学习探究,才能让我们这些为师者从课堂上收获到更多的成就感与快乐感,才能让我们的课堂永远闪烁着智慧的光华。
参考文献:
[1]王一萍.培养音乐好习惯,有效提升音乐学习效率[J].新课程(教研),2011(09).
[2]王卓.如何提高音乐课堂的教学效率[J].《大舞台》,2012(04).
[3]王祯.如何提高音乐课堂教学效率[J].音乐天地,2004(08).
[4]鲁枫.对提高初中音乐教学效率的几点思考[J].考试周刊,2012(45).
| 作者单位:黄河科技学院音乐学院
编校:宋娟娟
关键词:音乐教学;高效教学;教学效率
作为一名音乐教师,笔者曾觉得“高效教学”对于音乐课堂并不适用。因为笔者自以为在现代教育中音乐教育似乎并不存在课堂教学“高效”与“低效”的问题——再“低效”也能在一节课上教会学生唱一首歌吧!然而教育改革的发展实践证明,笔者的观点是错误的。虽然传统教育理念对现代教育有很多启示,但也存在诸多与现代教育理念相悖的不合理因素,例如传统教育中不注重“以人为本”的教学方式,正是造成教学“低效”的主要原因,因而传统教育理念需要我们去择精摒垢,新的教育思想则需要我们在充分学习、理解的前提下去吸纳,这是一个长时期的、复杂的融合过程。所以,高效教学不仅是现代教育的重点,也是未来教育的发展目标。在本文中,笔者就如何在现代教育发展方针下实现高效教学、提高音乐学习效率做了深入思考。
可以说,学生学习音乐是出于人类对音乐的需要,而对音乐学习的需要则是学习音乐的基本出发点。大家通过感知、体验音乐的美感,能达到一种愉悦的心理状态,人们生活中的精神需要、交往需要、表现需要等很多方面也需要依赖于音乐进行更深入的交流,以传递人们内心真实有效的信息。为了使音乐得到更好的继承和发扬,使音乐更好地为人们服务,音乐教育改革势在必行,如何在音乐课堂教学中实现“高效”二字,不妨先从以下几点入手:
精心预设:激发学生学习动机
众所周知,“兴趣是造成人类不断学习、进步的最原始动力。”著名的心理学家赞可夫把学习动机、兴趣看成是学习的“内部诱因”,他指出: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法就会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引用到音乐教学可以这样理解——学生的音乐学习动机强,就会产生积极的学习态度,由此产生的驱动会使学生能够积极的在老师的指导下形成独立的、能动的学习自律,从而产生积极的意志和信念;反之,学生没有很强的学习动机,则很容易导致他们学习态度消极、被动应付,学习质量降低。正是因为如此,笔者自开始教授音乐以来始终以激发学生感受、鉴赏、表现音乐的学习兴趣为手段开展教学活动。
举个很简单的例子:无论哪一个年级,哪一个班、每到学期终了之时,能使孩子们不假思索背唱出的往往是一些旋律上口、歌词简单易记的歌曲,即他们学唱伊始就抱以极大的兴趣和乐趣去学唱的,而那些词曲平平的歌曲则很难被他们关注。其实不要说孩子,恐怕有的歌曲连老师唱起来都会觉得兴味索然。看来“兴趣”这一驱动力不仅仅适用于学生,委实人性使然也。
再如笔者的个人案例:在二年级上册《童话故事》一课中聆听《糖果仙人舞曲》时,我先让学生在不知曲名的情况下听一听乐曲,并让他们想象一下听到乐曲仿佛置身其中的场景,孩子们对此饶有兴趣,绘声绘色地讲述着他们仿佛来到了一个神秘的山洞、一片美丽的大草原、一个森林中的小木屋……在肯定了他们的想象之后我给他们每人发了一块糖,在他们兴致勃勃地剥开糖纸时,我带着他们一起体味糖纸剥落时发出的清脆响声,并让他们观察糖纸晶莹剔透、班驳陆离的形状,之后我让学生在得知曲名后再次聆听,他们的反应是对乐曲中钢琴的使用有了更深的体会,对乐曲的轻盈曼妙也有了深层的理解。
由此看来,在音乐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审美心理特征精心预设每节课、每个环节,从每首歌、每首乐曲中去寻找吸引学生并能激发他们学习兴趣的点,佐以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和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动机与兴趣,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掌控动态:突出主体强调主导
自2004年课改以来,行走于教学一线的教师们都熟悉这样一句话——学生为主体,教师是主导。的确,正是在逐步的学习与研究中,教师们一改旧日的传统教学模式,转而进入了一种新的教学活动中。然而,但凡新的事物从产生到接受再到使用都会有一段磨合期,于是常出现满堂课完全交由学生演绎的现象。幸而近几年,很多教师认识到:主体并不等同于主持,主导更不能流于配角。
记得有一次课堂授课,当我讲到当“四只小天鹅”得知王子要永远和奥杰塔在一起后,高兴地唱起歌、跳起欢快的舞蹈时,一个男孩儿突然站起来问我:“他们唱的是什么歌?”我开始并没有打算将这个问题扩大,但是看着他们很有兴趣的样子笔者忽然萌生了想法,于是乎在我的带领下大家七嘴八舌地编凑起歌词,创作了一首《天鹅快乐歌》;更出乎我意料的是经过又唱又编的一番折腾,他们居然轻易地记住了乐曲的主题,甚至对主题再现时与初现时的不同都能准确地指出来。我认为这堂课几乎是由孩子们自己设计的音乐课,给他们的乐趣是远远超过了我照本宣科的教授。
因而,音乐教育要以人为本,从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出发,强调和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在使学生主动感知、体现、表现和创造音乐的同时,还需有效地掌握主导的权杖,引导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使师生双方互掘潜能、共享经验、交流成果、心灵契合……如果一堂课能享受到如此多的美妙感受,也算入了臻境并理所当然的称得上“特效”了。
关注差异:适当调整教学目标
作为一名普通学校的音乐教师,我所面对的是良莠不齐的音乐学子,特别是我所在的学校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入学前没有接受过正规的学前教育,甚至有的孩子告诉我他上学之前从来没唱过歌!还有曾经一度很困扰我的是,有一个班的学生在上一年级时,全班居然找不出一个唱歌不跑调的孩子。因此,笔者认为关注学生的差异,适当调整教学目标是必须的。
我曾看到这样一篇来自国外的教学案例:一群中国教育尖兵前往某国学习,听了这样一节课(按照国内的说法应该是“科学”课)——观察认识蚯蚓。上课后的15分钟里老师让学生捉蚯蚓并要保证人手一只,于是一群孩子乱糟糟地去捉老师带到教室的一大堆蚯蚓,桌椅碰撞、尖叫连连的状况可想而知。喧闹的15分钟过去了,接下来的时间,老师用很简短的提示引导学生观察手里的蚯蚓,孩子们反馈的信息中有形容或表述蚯蚓外貌特征的,也不乏对蚯蚓身体构造的一些评论,更有孩子已经动手做起实验并得出——即使蚯蚓的身体被割开它仍旧会动,说明这种动物有很强的生命力。老师对每个孩子的发言都给予了高度的评价。最后下课时,终于有中国的专家提出疑问:有必要用十五分钟的时间去捉蚯蚓吗?这位老师平静地回答:如果孩子们连一只蚯蚓都无法捉到,那么,我接下来的讲课将毫无意义。 我觉得这位老师说的很好,任何一门学科的学习都有一个从基础到高级的过程,“捉蚯蚓”其实就是观察认识蚯蚓的最基本过程。由此我不禁想到了我所教的学生,由于生源差异较大,再加上不平等的分班制度,使得有些同年级但不同班的学生学习能力相差极为悬殊,这样一来便导致统一的固定格局并不能真正做到被不同班级的学生所掌握——即有效性的教学不能真实地被体现出来。因此,我坚持进一个班唱一个班的歌、唱一个班的歌确立一个班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在音乐课上孩子们需要的是美和快乐,而不是羞辱和沮丧,为师者应该在课堂上学会变通。
在教学中,我始终将以上三点作为我提高教学效率的最基本手段,认为高效教学其实就是把学生放在第一位。教师在备课、上课等预设时要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来设计和安排,课堂教学的实施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从备课的设计到课堂的生成都要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落脚点,这样一来教师的所有课前与课上行为便称得上“有为”,笔者相信教师的“为”一定会激发出学生的“动”,学生动起来了,教学效果也就会随之得到提高。
此外,关于在音乐教学中实现“高效”教学,笔者尚有一些不成熟的想法亟待与各位同行探究:
1.教学的效率归根到底应该是学的效率。倘若教师在各级各类公开教学中跟风般的顺应潮流,仅仅是为了作秀,暂不说学生的学习效率高不高,就是教师本人可能也会心存尴尬。毕竟我们都知道,形成自己的教学方法和风格是需要长时间的付出,甚至要穷尽一生的努力与实践。
2.学科之间的教学虽有大同,但小异也林林总总,不能以点概面、以偏概全。因此,评价一堂音乐课是否高效必须先要对各学科之间教学内容、方法、过程、模式、目标的差异有所了解。此外,对于学生平时的状态也要稍加关注,这样评价结果才有可能公正、合理。
3.学生乐学是课堂教学成功的关键,偏难会使学生对该科目知识产生抵触;偏易又会导致学生不屑于参与教学活动,进而失去兴趣,所以音乐教材的编撰不容小觑。
4.仍旧针对前面所提到的班级之间水平差异问题,教师的教学目标需要根据不同班的具体情况来调节,而这样一来会加重教师备课的负担,那么管理者在对教师备课的要求是否也应做出适当调整?这是一个丞待解决的问题。
从辩证法的角度来讲,旧和新是对立而又统一的,我们不能接受了新课程改革就完全否定了旧时传统教学的意义,也不能今天要研究“高效”教学就把自己从前的种种教学行为一概认定为“效率低”。如果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后,学生获得了进步或发展,教学效益自然就产生了。因此,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指标。音乐教学是一个需要我们长期研究、学习的过程,而学生则更是需要我们长期研究、分析的对象,只有对音乐教学不断地学习探究,才能让我们这些为师者从课堂上收获到更多的成就感与快乐感,才能让我们的课堂永远闪烁着智慧的光华。
参考文献:
[1]王一萍.培养音乐好习惯,有效提升音乐学习效率[J].新课程(教研),2011(09).
[2]王卓.如何提高音乐课堂的教学效率[J].《大舞台》,2012(04).
[3]王祯.如何提高音乐课堂教学效率[J].音乐天地,2004(08).
[4]鲁枫.对提高初中音乐教学效率的几点思考[J].考试周刊,2012(45).
| 作者单位:黄河科技学院音乐学院
编校:宋娟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