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情境教学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它不仅能够增强学生学习知识的主动性,而且有利于降低知识难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在中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创设课堂教学情境需要结合教学目标,给学生提供更多思考与实践的机会,让他们在情境中学会思考。
【关键词】信息技术 教学情境 学习目标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5.04.040 情境教学是指具有一定情感氛围的教学活动,教师可以通过以图片、文字、音乐、动画等形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进而启发学生思维、开发学生智力。在中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创设教学情境要符合学生的身心特点,认知规律,要围绕教学目标,紧贴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强烈的探索和求知欲望。
一、设置任务化的教学情境,明确课堂学习目标
任务驱动法是当前被普遍应用于中学信息技术教学中的一种方法,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所谓“任务驱动法”就是,抓住信息技术学科特点,以信息处理为核心,以学生为主体对象,改变传统的老师教、学生学的教学模式,以“任务”驱动、实现方式为线索,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处理信息、整合信息的技能,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推动学生创新能力、自学能力、理论联系于实践的能力,增强学生独立意识和协作精神。简单地讲,就是学生通过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建构真正属于自己的知识与技能。
情境任务设置要生活化:创设的问题情景要贴近学生的生活,这是因为,只有与生活实际密切联系的问题情境,才能引起学生的关注,当学习发生在有意义的情境之中时才是有效的,这就要求教师平时要善于与学生沟通,要多了解学生的学习兴趣,知道他们爱好什么,喜欢关心些什么,其意义就是要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去创设情境。
现代社会,信息技术与人们日常生活的关系日益密切。利用这一特点,教师如能恰当地把教学内容与日常生活有机结合起来,就会显著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尽量采用与学生的学习、生活、兴趣密切相关的真实事例,以增强吸引力,使学生能够产生强烈的认知需求和动手实践解决问题的冲动,充分发挥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例如:在《信息信息的加工与表达》一节中,我将自己的月账单发给了学生,请大家帮老师分析一下老师这个月花了多少钱,哪天花得最多,平均一天花了多少呢?学生们开始悄悄讨论了,我顺势找了好几个同学讲解他们的计算方法,最后引出了我的计算方法,excel中的公式方便、快捷地解决了生活中的一些问题,同学们对这些公式产生了好奇心,跃跃欲试,同时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设置情感性的教学情境,增强学生内心体验
情感性指教学情境具有激发学生情感的功效,具有激励、唤醒、鼓舞学生的学习情绪,这样才能产生一个生气勃勃的课堂学习气氛。例如在《获取信息的方法与技巧》一节课中,我给学生布置了这样一个任务:利用信息技术展示永清一中校园的风采,在校园内或通过网络搜集有关永清一中的资料,制作一份能展示我们永清一中校园风采的电子作品。这节课着重通过具体学习任务来让学生学习根据问题确定信息需求和信息来源,并选择适当的方法获取信息,同时掌握网络信息检索的几种主要策略与技巧,能够合法地获取网上信息。这样任务贴近了学生的学习实际,和学生的日常学习结合到一起,使信息技术有更贴近生活,能够让学生学以致用。由于主题内容是我们的学校,容易激发起学生的爱校荣校的情感欲望,学生便主动地投入到解决问题的学习情境中。
三、设置有深度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积极思考
欲培养学生创造思考的能力,教师如何开发自己的发问技巧,以及如何训练学生课堂中聆听的态度与教师的发问也有直接的关系。教师以发问刺激学生的思考、启发学生的智能,问题必须要问得恰到好处,要迎合学生特点的热门话题,切中要点,养成学生“问思”的求学态度与习惯,看到问题,追根究底,最后才能融会贯通,确实了解。我们课堂教学的对象是学生,课堂教学的目标是让每一个学生掌握好课本中的知识,而教师的有趣、有深度、有创造性的教学提问更能帮助学生保持注意力集中的良好状态。
创设发问技巧的几个原则:
1.少说多问:这是一个关键性的原则,老师问得愈多,相对地,学生思考的机会也愈多。对于任何概念的教学活动,老师应多提问题来引导学生思考。使学生对问题产生好奇,促使学生引发内在的需要,学生在自读、自问、自悟、自解的过程中初步体验到尝试性探究学习的成功喜悦,教师鼓励学生大胆发现、探究,从而唤起他们进一步学习的激情。
例如,在学习Microsoft Word 2003 格式排版操作时,教师可以呈现制作好的一张电子板报文件,结合之前的教学内容教师可以提出问题,“如何实现竖排文字?如何让图片‘随心所欲’的移动?有没有比‘初号’更大的字”等一系列问题,让学生开展自我探究与实践活动。
2.课前有计划地准备一系列的发问内容:针对教学内容,引导学生思考问题,要使学生在推理中感到矛盾,使学生有解决问题的欲望。
例如,在讲解有关病毒的知识时,大家都知道病毒是有害的,那么是不是当我们用一种杀毒软件检测出病毒之后就能够将其“一网打尽”呢?杀过毒的电脑以后还会中毒吗?各种类似这样的问题,教师可以提前进行设计,供学生在课上讨论。
3.提示学习方向:要让学生知道老师要他们做什么,也要让学生懂的自己该怎么做,不要给学生压迫感,要使学生从问题中可以把握自己学习的方向。
教育家赞可夫说过:“一个好的情境,它能触及学生的情感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必定能发挥高度的有效教学作用。”教学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教师要创设教学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思维活动,以达到理想的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钟柏昌,付小林.例谈信息技术教学情境的创设《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08年第5期.
[2]李文琪,解月光.现代信息技术教学应用的现状分析与思考《中国电化教育》2000年第11期.
[3]赵志刚.运用“任务驱动”模式开展信息技术教学《中小学电教:教师版》2005年第5期.
【关键词】信息技术 教学情境 学习目标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5.04.040 情境教学是指具有一定情感氛围的教学活动,教师可以通过以图片、文字、音乐、动画等形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进而启发学生思维、开发学生智力。在中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创设教学情境要符合学生的身心特点,认知规律,要围绕教学目标,紧贴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强烈的探索和求知欲望。
一、设置任务化的教学情境,明确课堂学习目标
任务驱动法是当前被普遍应用于中学信息技术教学中的一种方法,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所谓“任务驱动法”就是,抓住信息技术学科特点,以信息处理为核心,以学生为主体对象,改变传统的老师教、学生学的教学模式,以“任务”驱动、实现方式为线索,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处理信息、整合信息的技能,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推动学生创新能力、自学能力、理论联系于实践的能力,增强学生独立意识和协作精神。简单地讲,就是学生通过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建构真正属于自己的知识与技能。
情境任务设置要生活化:创设的问题情景要贴近学生的生活,这是因为,只有与生活实际密切联系的问题情境,才能引起学生的关注,当学习发生在有意义的情境之中时才是有效的,这就要求教师平时要善于与学生沟通,要多了解学生的学习兴趣,知道他们爱好什么,喜欢关心些什么,其意义就是要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去创设情境。
现代社会,信息技术与人们日常生活的关系日益密切。利用这一特点,教师如能恰当地把教学内容与日常生活有机结合起来,就会显著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尽量采用与学生的学习、生活、兴趣密切相关的真实事例,以增强吸引力,使学生能够产生强烈的认知需求和动手实践解决问题的冲动,充分发挥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例如:在《信息信息的加工与表达》一节中,我将自己的月账单发给了学生,请大家帮老师分析一下老师这个月花了多少钱,哪天花得最多,平均一天花了多少呢?学生们开始悄悄讨论了,我顺势找了好几个同学讲解他们的计算方法,最后引出了我的计算方法,excel中的公式方便、快捷地解决了生活中的一些问题,同学们对这些公式产生了好奇心,跃跃欲试,同时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设置情感性的教学情境,增强学生内心体验
情感性指教学情境具有激发学生情感的功效,具有激励、唤醒、鼓舞学生的学习情绪,这样才能产生一个生气勃勃的课堂学习气氛。例如在《获取信息的方法与技巧》一节课中,我给学生布置了这样一个任务:利用信息技术展示永清一中校园的风采,在校园内或通过网络搜集有关永清一中的资料,制作一份能展示我们永清一中校园风采的电子作品。这节课着重通过具体学习任务来让学生学习根据问题确定信息需求和信息来源,并选择适当的方法获取信息,同时掌握网络信息检索的几种主要策略与技巧,能够合法地获取网上信息。这样任务贴近了学生的学习实际,和学生的日常学习结合到一起,使信息技术有更贴近生活,能够让学生学以致用。由于主题内容是我们的学校,容易激发起学生的爱校荣校的情感欲望,学生便主动地投入到解决问题的学习情境中。
三、设置有深度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积极思考
欲培养学生创造思考的能力,教师如何开发自己的发问技巧,以及如何训练学生课堂中聆听的态度与教师的发问也有直接的关系。教师以发问刺激学生的思考、启发学生的智能,问题必须要问得恰到好处,要迎合学生特点的热门话题,切中要点,养成学生“问思”的求学态度与习惯,看到问题,追根究底,最后才能融会贯通,确实了解。我们课堂教学的对象是学生,课堂教学的目标是让每一个学生掌握好课本中的知识,而教师的有趣、有深度、有创造性的教学提问更能帮助学生保持注意力集中的良好状态。
创设发问技巧的几个原则:
1.少说多问:这是一个关键性的原则,老师问得愈多,相对地,学生思考的机会也愈多。对于任何概念的教学活动,老师应多提问题来引导学生思考。使学生对问题产生好奇,促使学生引发内在的需要,学生在自读、自问、自悟、自解的过程中初步体验到尝试性探究学习的成功喜悦,教师鼓励学生大胆发现、探究,从而唤起他们进一步学习的激情。
例如,在学习Microsoft Word 2003 格式排版操作时,教师可以呈现制作好的一张电子板报文件,结合之前的教学内容教师可以提出问题,“如何实现竖排文字?如何让图片‘随心所欲’的移动?有没有比‘初号’更大的字”等一系列问题,让学生开展自我探究与实践活动。
2.课前有计划地准备一系列的发问内容:针对教学内容,引导学生思考问题,要使学生在推理中感到矛盾,使学生有解决问题的欲望。
例如,在讲解有关病毒的知识时,大家都知道病毒是有害的,那么是不是当我们用一种杀毒软件检测出病毒之后就能够将其“一网打尽”呢?杀过毒的电脑以后还会中毒吗?各种类似这样的问题,教师可以提前进行设计,供学生在课上讨论。
3.提示学习方向:要让学生知道老师要他们做什么,也要让学生懂的自己该怎么做,不要给学生压迫感,要使学生从问题中可以把握自己学习的方向。
教育家赞可夫说过:“一个好的情境,它能触及学生的情感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必定能发挥高度的有效教学作用。”教学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教师要创设教学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思维活动,以达到理想的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钟柏昌,付小林.例谈信息技术教学情境的创设《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08年第5期.
[2]李文琪,解月光.现代信息技术教学应用的现状分析与思考《中国电化教育》2000年第11期.
[3]赵志刚.运用“任务驱动”模式开展信息技术教学《中小学电教:教师版》2005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