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众所周知,大部分初中學生已在小学阶段有了英语学习经历,对英语已有了初步的接触和感觉。在有了一定的学习经验的基础上,如何继续提高他们对英语学习的兴趣,是初中英语老师面临的一个课题。本文探索了几种创新性的做法。
初中新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特别是在英语的教学中,部分学生由于小学阶段的学习,没有体验到英语学习的魅力,反而感受到的是枯燥和无味,因此吸引他们的兴趣是初中一年级教学的当务之急,否则,在初中三年的学习中,他们的英语水平可能提高得不是很快。
一、从生活中寻找兴趣点
除了课堂上的教授之外,老师还需要精心设计课外的作业,通过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动力。课外活动应该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在内容的选择上要从实际出发,联系学生关注的热点话题;在形式上,采取听、说、看、演等多种方式,以灵活性增强活动的吸引力;在效果的评定中,力求与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相结合。
课外活动应当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扩展,但其中心还应当是围绕学生所学的课堂内容。同时,要明确告诉学生课外活动的目标,让他们体验成功的喜悦。
初中学生是思想比较活跃的一个群体,他们喜欢接受新的事物,因此老师可以从中发现切入点,比如网络、QQ、街舞、短信等,这些内容可以融入到活动当中,增强活动的亲和力。
要培育学生的动手和参与能力,学生总是能从创作设计中找到乐趣和自信。比如让他们编一编英文小报,这样的编报次数不宜过多,一般以一月一次为宜,每次都要有一个明确的主题。比如让他们参与社会实践,在他们认知可以接受的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调查家庭成员年龄、职业、饮食爱好、班内同学的兴趣爱好等,并写好调查报告。这样的报告不仅需要使用所学的句型,还需要使用过去所学过的内容,有利于语言的再现。
二、以同伴教育打造兴奋点
课外活动可以由个人完成,也可以由同伴组成的小组来完成。尤其像口语表演之类更需要合作者之间互相帮助、共同提高。通过同伴教育可以打造学生英语学习中的兴奋点。
国内外的研究表明,以小组合作为形式的同伴教育作为一种富于创意的教学理论与策略,自上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在美国产生以来,很快在世界各国得到了广泛运用。尽管由于各国价值观念、教育教学条件以及教育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各不相同,各地的小组合作学习在概念、具体实施策略、方法等各个方面存在差异,但作为一种新的教学理论与策略,小组合作学习表现出了自己的特征。
同伴教育是以小组活动为主体而进行的一种教学活动,这是它区别于传统班级教学的最本质的特征,它的所有环节都必须以此为核心:小组的组建是为小组活动提供活动的形式与空间,教师的精讲是为了提供活动的知识背景,小组奖励的实施是为活动提供取之不竭的动力源泉。小组合作学习是同伴间的互助合作活动,它通过创设“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小组形式来改变班级教学结构,其目的就在于促进小组成员之间的互助与合作,并以此作为教学活动的动力。
英语作为语言,实现它的交际功能是英语学习的主要目的。因此在英语教学中要贯彻交际性原则、并且尽可能地创设语境,让学生在较真实的情境下进行交际。在正常的学习之外,让学生进行小组表演,把课堂内容编成一个短剧,然后每组的各个同学各司其职。这样的表演满足了预初学生爱好展示自己的欲望,并且发挥了自己的主动性、创造性,当他们在课文基础上创作添加的新内容得到肯定时,他们的这种创新欲会更强烈,更会让他们体会到小组的力量即团队的凝聚力。
这种同伴教育有利于促进学生主体性的发展,小组合作学习以主体需要的满足为其基本假设,体现了对学生主体的尊重。
三、以活动角促进吸引力
近年来世界各国对班级授课制的改革往往着眼于对课堂教学基本结构的变革。它们或着力于打破“时间上的刻板性”,例如采用“模块时间”长短结合、机动排课的方式;或提倡开放“空间”,扩展场地,例如开门办学、现场施教,将教室改造为集图书馆、自修室、实验室、辅导室为一体的“作业室”,在教室中开辟“活动角”等等;还有的 取消了年级称谓,实行跨年龄程度教学,允许学生按自己的水平、速度开展学习等。
学生到学校里学习和生活,主要的需要是自尊和归属。设立活动角,给学生提供开展互助学习的场所和机会,共同分享成功的快乐,真正体现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尊严,使之产生了“我要学”的强烈愿望。初中学生具有进取心和荣誉感,尤其在市场经济竞争的熏陶下,学生的竞争意识更加激烈。将竞争机制引入英语课堂教学中来,则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形式。例如,我们可以将日常口头操练用语变化成竞赛用语,问答可以来一个“抢答”;拼读学词来一个拼“单词大王”竞赛,以及书写比赛、猜谜语大赛、传悄悄话竞赛等多种多样的形式;再用积分法给予鼓励,效果更佳。课堂上适当的竞赛,学生乐于参与、乐于争先、乐于学习,这就调动了全体学生的学习兴趣。
初中新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特别是在英语的教学中,部分学生由于小学阶段的学习,没有体验到英语学习的魅力,反而感受到的是枯燥和无味,因此吸引他们的兴趣是初中一年级教学的当务之急,否则,在初中三年的学习中,他们的英语水平可能提高得不是很快。
一、从生活中寻找兴趣点
除了课堂上的教授之外,老师还需要精心设计课外的作业,通过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动力。课外活动应该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在内容的选择上要从实际出发,联系学生关注的热点话题;在形式上,采取听、说、看、演等多种方式,以灵活性增强活动的吸引力;在效果的评定中,力求与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相结合。
课外活动应当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扩展,但其中心还应当是围绕学生所学的课堂内容。同时,要明确告诉学生课外活动的目标,让他们体验成功的喜悦。
初中学生是思想比较活跃的一个群体,他们喜欢接受新的事物,因此老师可以从中发现切入点,比如网络、QQ、街舞、短信等,这些内容可以融入到活动当中,增强活动的亲和力。
要培育学生的动手和参与能力,学生总是能从创作设计中找到乐趣和自信。比如让他们编一编英文小报,这样的编报次数不宜过多,一般以一月一次为宜,每次都要有一个明确的主题。比如让他们参与社会实践,在他们认知可以接受的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调查家庭成员年龄、职业、饮食爱好、班内同学的兴趣爱好等,并写好调查报告。这样的报告不仅需要使用所学的句型,还需要使用过去所学过的内容,有利于语言的再现。
二、以同伴教育打造兴奋点
课外活动可以由个人完成,也可以由同伴组成的小组来完成。尤其像口语表演之类更需要合作者之间互相帮助、共同提高。通过同伴教育可以打造学生英语学习中的兴奋点。
国内外的研究表明,以小组合作为形式的同伴教育作为一种富于创意的教学理论与策略,自上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在美国产生以来,很快在世界各国得到了广泛运用。尽管由于各国价值观念、教育教学条件以及教育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各不相同,各地的小组合作学习在概念、具体实施策略、方法等各个方面存在差异,但作为一种新的教学理论与策略,小组合作学习表现出了自己的特征。
同伴教育是以小组活动为主体而进行的一种教学活动,这是它区别于传统班级教学的最本质的特征,它的所有环节都必须以此为核心:小组的组建是为小组活动提供活动的形式与空间,教师的精讲是为了提供活动的知识背景,小组奖励的实施是为活动提供取之不竭的动力源泉。小组合作学习是同伴间的互助合作活动,它通过创设“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小组形式来改变班级教学结构,其目的就在于促进小组成员之间的互助与合作,并以此作为教学活动的动力。
英语作为语言,实现它的交际功能是英语学习的主要目的。因此在英语教学中要贯彻交际性原则、并且尽可能地创设语境,让学生在较真实的情境下进行交际。在正常的学习之外,让学生进行小组表演,把课堂内容编成一个短剧,然后每组的各个同学各司其职。这样的表演满足了预初学生爱好展示自己的欲望,并且发挥了自己的主动性、创造性,当他们在课文基础上创作添加的新内容得到肯定时,他们的这种创新欲会更强烈,更会让他们体会到小组的力量即团队的凝聚力。
这种同伴教育有利于促进学生主体性的发展,小组合作学习以主体需要的满足为其基本假设,体现了对学生主体的尊重。
三、以活动角促进吸引力
近年来世界各国对班级授课制的改革往往着眼于对课堂教学基本结构的变革。它们或着力于打破“时间上的刻板性”,例如采用“模块时间”长短结合、机动排课的方式;或提倡开放“空间”,扩展场地,例如开门办学、现场施教,将教室改造为集图书馆、自修室、实验室、辅导室为一体的“作业室”,在教室中开辟“活动角”等等;还有的 取消了年级称谓,实行跨年龄程度教学,允许学生按自己的水平、速度开展学习等。
学生到学校里学习和生活,主要的需要是自尊和归属。设立活动角,给学生提供开展互助学习的场所和机会,共同分享成功的快乐,真正体现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尊严,使之产生了“我要学”的强烈愿望。初中学生具有进取心和荣誉感,尤其在市场经济竞争的熏陶下,学生的竞争意识更加激烈。将竞争机制引入英语课堂教学中来,则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形式。例如,我们可以将日常口头操练用语变化成竞赛用语,问答可以来一个“抢答”;拼读学词来一个拼“单词大王”竞赛,以及书写比赛、猜谜语大赛、传悄悄话竞赛等多种多样的形式;再用积分法给予鼓励,效果更佳。课堂上适当的竞赛,学生乐于参与、乐于争先、乐于学习,这就调动了全体学生的学习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