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谁会想到水立方这个庞杂项目成功与否,与那一秒钟的本能反应如此息息相关
“水立方”曾经带给我很多挑战,正是这些挑战促使我重新反思公司的很多“行为习惯”。
2003年“水立方”设计中标时,我们公司的自有实力还远远不够应对这样的项目,必须寻找外援。当时公司聘请了外部技术顾问、深圳大学教授傅学怡主持项目的结构设计。这是一项极具挑战性的工作,傅教授是结构专业的知名专家,更是一个充满激情、无比乐观的人,眼里从没有办不到的事情。
设计合同签订后,技术难度超乎我们的预计,傅教授又开始寻找更多的支持。他多方求教,终于请出了一位泰斗级人物。恳请这位师长出山,傅教授自然不能铁公鸡一毛不拔,但当时因为时间紧,我们又来不及商量,所以傅教授就主动许诺了对方一笔合作费用。但因为傅教授当时还不是我们的正式成员,付钱的决定权在我,对我这个总负责人将如何表态,他并不十分肯定。回到办公室后,他给我讲起了这件事情。
这是一个职场典型场景,面对一个个体的主动行为,组织将如何表态,这其实是一个组织的行为习惯。
按傅教授的性格,他给我讲这件事时,一定不会像一个涉世不深的年轻人面对“领导”一样忐忑不安,他其实是有一些“审视”意味的,用他的话讲是“要看看这帮小子是不是做事的架势”。当他讲完他替我作了决定,付了老教授一笔不小的合作费用时,他在观察我的反应,这是事后猜的,当时还想不了这么多,我直接的反应是喜出望外。
做好“水立方”压力巨大,那位老教授可以说是我们的指路明灯,能找到他我能不兴奋吗?而且要不是傅教授的加盟,连这位老教授的门,我都找不到。有了两位教授的率领,我们的结构专业队伍顷刻之间就已经是最高水准了。
傅教授看到我的兴奋,立即绽开他那孩童般的招牌笑容,眉飞色舞地描绘着对水立方成功的憧憬。这是他最令我感动之处,我把能看到更多这样的开心表情当作我追求的目标。
事后想来,傅教授同我讲他的付款决定时,如果不幸我的反应是拒绝、审视或者可能说再研究研究——哪怕有一丝的迟疑,聪明绝顶的傅教授会作何反应呢?结果又会是怎样的呢?傅教授会不会正式加盟我们(他后来成为我们公司的总工),当然那位泰斗级人物加盟机会更加渺小,那么水立方项目又会如何呢?
想到这一层,我心头曾经掠过一丝后怕,若当时不是本能的那么兴奋,结果会有多可怕呢?但转念一想随即就坦然了,人的第一反应取决于潜意识,是最本质最真实的东西,这样的第一反应,是自己的真实写照,好多时候率性,有它特别的力量。
在我内心里,这个“兴奋的回应”其实是一个分水岭。此后,又有大量的外部力量聚拢,让我们整个项目组,在不到40天的时间里,拥有了一流的技术力量。大家热情高涨,好主意不断。为了给大家打气,开会时我曾说,“面对这样的项目,大家压力会很大,但不管在外面碰到多大的困难,每一个人都不是孤立的,谁都有可能失误,但回来我们总会有办法,所以大家大胆地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正是这样的组织行为习惯(或者说态度),决定了当时项目组的一种氛围,大家处于一种激昂、兴奋、安全的状态里。我们最后赢得了所有人的支持,不管是政府、专家还是业主。
谁会想到水立方这个庞杂项目成功与否,与那一秒钟的本能反应如此息息相关。也正是这一念,促使我重新反思组织文化,这也变成了我近三年来转型的主要工作内容。
像所有的创业者一样,在公司的前一个十年,我们在一个一个项目地做设计,销售的是自己的专业能力,经营的是一个一个机会。现在我们公司管理层需要从经营机会转变到经营组织,产品形式要从提供设计和创作转变到提供全方位服务,而管理关注点则从销售自己的“脑袋”转变到出产众多的优秀人才和创新成果。
(作者系中建国际设计顾问公司总经理、水立方中方总设计师)
“水立方”曾经带给我很多挑战,正是这些挑战促使我重新反思公司的很多“行为习惯”。
2003年“水立方”设计中标时,我们公司的自有实力还远远不够应对这样的项目,必须寻找外援。当时公司聘请了外部技术顾问、深圳大学教授傅学怡主持项目的结构设计。这是一项极具挑战性的工作,傅教授是结构专业的知名专家,更是一个充满激情、无比乐观的人,眼里从没有办不到的事情。
设计合同签订后,技术难度超乎我们的预计,傅教授又开始寻找更多的支持。他多方求教,终于请出了一位泰斗级人物。恳请这位师长出山,傅教授自然不能铁公鸡一毛不拔,但当时因为时间紧,我们又来不及商量,所以傅教授就主动许诺了对方一笔合作费用。但因为傅教授当时还不是我们的正式成员,付钱的决定权在我,对我这个总负责人将如何表态,他并不十分肯定。回到办公室后,他给我讲起了这件事情。
这是一个职场典型场景,面对一个个体的主动行为,组织将如何表态,这其实是一个组织的行为习惯。
按傅教授的性格,他给我讲这件事时,一定不会像一个涉世不深的年轻人面对“领导”一样忐忑不安,他其实是有一些“审视”意味的,用他的话讲是“要看看这帮小子是不是做事的架势”。当他讲完他替我作了决定,付了老教授一笔不小的合作费用时,他在观察我的反应,这是事后猜的,当时还想不了这么多,我直接的反应是喜出望外。
做好“水立方”压力巨大,那位老教授可以说是我们的指路明灯,能找到他我能不兴奋吗?而且要不是傅教授的加盟,连这位老教授的门,我都找不到。有了两位教授的率领,我们的结构专业队伍顷刻之间就已经是最高水准了。
傅教授看到我的兴奋,立即绽开他那孩童般的招牌笑容,眉飞色舞地描绘着对水立方成功的憧憬。这是他最令我感动之处,我把能看到更多这样的开心表情当作我追求的目标。
事后想来,傅教授同我讲他的付款决定时,如果不幸我的反应是拒绝、审视或者可能说再研究研究——哪怕有一丝的迟疑,聪明绝顶的傅教授会作何反应呢?结果又会是怎样的呢?傅教授会不会正式加盟我们(他后来成为我们公司的总工),当然那位泰斗级人物加盟机会更加渺小,那么水立方项目又会如何呢?
想到这一层,我心头曾经掠过一丝后怕,若当时不是本能的那么兴奋,结果会有多可怕呢?但转念一想随即就坦然了,人的第一反应取决于潜意识,是最本质最真实的东西,这样的第一反应,是自己的真实写照,好多时候率性,有它特别的力量。
在我内心里,这个“兴奋的回应”其实是一个分水岭。此后,又有大量的外部力量聚拢,让我们整个项目组,在不到40天的时间里,拥有了一流的技术力量。大家热情高涨,好主意不断。为了给大家打气,开会时我曾说,“面对这样的项目,大家压力会很大,但不管在外面碰到多大的困难,每一个人都不是孤立的,谁都有可能失误,但回来我们总会有办法,所以大家大胆地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正是这样的组织行为习惯(或者说态度),决定了当时项目组的一种氛围,大家处于一种激昂、兴奋、安全的状态里。我们最后赢得了所有人的支持,不管是政府、专家还是业主。
谁会想到水立方这个庞杂项目成功与否,与那一秒钟的本能反应如此息息相关。也正是这一念,促使我重新反思组织文化,这也变成了我近三年来转型的主要工作内容。
像所有的创业者一样,在公司的前一个十年,我们在一个一个项目地做设计,销售的是自己的专业能力,经营的是一个一个机会。现在我们公司管理层需要从经营机会转变到经营组织,产品形式要从提供设计和创作转变到提供全方位服务,而管理关注点则从销售自己的“脑袋”转变到出产众多的优秀人才和创新成果。
(作者系中建国际设计顾问公司总经理、水立方中方总设计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