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外的插曲,意想不到的收获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luelpow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案例背景
  在教学过程中,情境瞬息万变,情况错综复杂,随时都有可能发生意想不到的偶发事件。它可能是外界因素的干扰,可能是教师的失误,可能是教师与学生或学生与学生的矛盾,也可能是教师对学生的预估不够,等等。这时,就需要教师及时发挥教学机智,作出迅速而准确的判断,并妥善处理,以保证教学的顺利进行。教师在碰到一些预料不到的问题时,有时因为时间关系故意当作没听到不予理睬或敷衍了事,继续讲已经安排好的课,那是怕教学任务不能完成,可这样做学生的好奇心会下降,而且最重要的是扼杀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导致原本勤于思考的学生变得懒惰。既然学生提出了,教师就不能回避,水到渠成的教学效果固然好,意料不到的课堂意外也是正常的。对于课堂中发生的意外事件我们应该沉着面对,用恰当的方法处理它,解决它。说不定,学生想到的正是老师所没有想到的。也许,这意外的插曲可以转化为教学中宝贵的财富。
  二、案例描述
  在上《两栖动物》一课时,我正准备拿出青蛙的标本给学生看,几位同学却开始骚动起来,男同学低下头去抓什么,女同学发出低声的叫喊。我一阵火气:这班人究竟怎么了,上课了还这个样子,一点纪律性都没有。正想开口斥责,一位同学站起来激动地向我汇报:“老师,我抓到了一只青蛙,是活的!”我控制住自己的情绪,走过去仔细一看,真的,还在挣扎呢!顿时转念一想:这不是最好的教具吗?我马上微笑着说:“同学们,今天大家可以一饱眼福了!因为这几位同学为我们提供了活的青蛙标本!老师把它放到透明饲养槽里,我们一起来观察青蛙的外形特征。”边讲边用赞赏的眼光看了看抓青蛙的同学。“好!”同学们都很兴奋,尤其是被我表扬的同学,更像个英雄似的。接下来的观察,学生人人参与,个个踊跃发言,课堂气氛异常活跃,教学效果也非常好。
  课后,我暗自庆幸:幸亏我控制住了情绪,没有不分青红皂白地批评学生;幸亏我暂时抛开了所谓的“师道尊严”,否则哪来如此精彩的一课呢。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切忌动怒,用理智驾驭情感,保持冷静。冷静,能让我们的头脑更清晰,思维更敏捷,灵感便会在刹那间迸发出来,这样能恰当而有效地引导学生。
  还有值得一提的一堂课:那是在上“液体的热胀冷缩”一课,做“水有没有热胀冷缩性质的实验”。同学们兴致高昂,实验现象十分明显:塑料管放到热水中,水面快速上升;放到冷水中,水面快速下降。我正准备把这个结论写到黑板上,一位男生站起来问我:“老师,你说的结论不太对,我发现塑料管放到热水中,水面会先下降再上升。为什么水面会先下降呢?”是这样吗?同学们和我都抱以怀疑的态度。我正想说这是不可能的,快把结论记录下来,可转念一想还是叫同学们用实验来证实一下吧。于是我组织学生进行了一项对比实验,一半同学用塑料管实验,一半同学用试管做,结果用塑料管的小组均发现了相同的现象。我又组织学生展开讨论,让他们发表自己的见解。最后大家一致认为:用塑料管实验时,塑料管遇热会先膨胀,因为塑料管的膨胀幅度比较大,所以造成水面会先下降;而用试管实验时,玻璃的膨胀幅度比较小,所以现象不明显。
  一个为什么,造成了新的探索和发现,真让人欣喜。同时,我特别表扬了提出问题的同学,因为他提出的问题把大家难倒了。“我发现……”也许是一句最普通的话,却也正是学生思维火花的碰撞!
  三、案例反思
  传统的课堂教学是在教师的控制下,严格按照预设方案有条不紊地进行。教师的工作是“讲”,学生的任务是“听”。 随着新课程的实施,新一轮课改的日益深入,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方法在新的教育思维的冲击下纷纷被淘汰。在这样一种开放的教育形势下,学生的自主学习被唤醒,探究知识本质的潜能被发掘,形形色色的课堂意外也就应运而生,层出不穷。意外是好课的亮点,是能让人的眼睛一亮、砰然心动的情节。意外的出现证明了教师为学生搭建的舞台是宽广的,学生有了创造的苗头;意外的出现也为教师发挥聪明才智提供了机遇,使教师有了自由挥洒的天空。
  我想起以前在书上看到的一个真实的故事。一位著名解剖学家回忆他在校读书时,十分调皮。生物课上,老师布置大家课后去观察动物的内脏。为了观察,他竟然偷偷地把老师家的乌骨鸡给杀掉了。这位老师知道后,没有暴跳如雷,却给他布置了一项作业:写一个关于鸡内脏的完整的观察报告交给他。也许,这位老师并没有想到,他的做法给这位学生的影响是多么巨大。因为正是从那件事开始,这位学生对解剖学发生了浓厚的兴趣,并最终成了一名解剖学家。一个高明的处理方式,竟然造就了一名伟大的解剖学家,谁说这不是一个意外的收获呢?我常常以此事例来鞭策自己,也许我的学生中,×××便是未来的著名科学家,别让他的想象力、创造力扼杀在我的手中。
  课堂教学是一个平等交流的过程,不应该存在“谁牵着谁的鼻子走”的现象。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有精彩的表现。老师的职业本质就是“绿叶”对“红花”的陪衬,老师的智慧应该体现在对课堂意外的驾驭和合理利用上。课堂意外,是智慧火花的闪烁,是课堂自然美的展现。扼杀课堂意外,便会断送教育的真正成功。每一位教师在课堂上都会遇到一些“意外的插曲”,如果善于捕捉“教机”,上课灵活机动,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以前,在课堂上,总是老师讲,学生听,即使老师讲错了,学生也不敢理直气壮地指出老师的错误。然而,“怀疑精神”恰恰是新课程中“科学探究”所不可缺少的。有了怀疑,才有可能创新。善于猜测,勇于怀疑,正是课堂意外的生长点,是创新思维的萌芽。所以,能够勇敢地指出老师错误的学生,是一名了不起的学生。学生是真诚的,是有强烈好奇心的,只要我们用心对待,就一定能体会其中的精彩。
  在教学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意愿,以开放的心态,为学生营造一个和谐、民主的学习环境,不受时间的限制,也不受空间的束缚,引导学生开启科学知识的大门。教育家卢梭说过,“多给孩子真正的自由,少给他们强加别人的思想;多让孩子自己动手,少让别人替他们做事。”他的话值得借鉴。有一个人看见一只蝴蝶即将破茧而出却很久也未挣脱茧的束缚,动了恻隐之心,想帮助蝴蝶尽快脱离“苦海”,于是找来剪刀给茧剪开一个小口,蝴蝶轻松地从茧中爬了出来。然而,令他始料不及的是,他这一剪却使蝴蝶从此丧失了飞翔和生存的能力。原来,蝴蝶的破茧挣扎实际上是为今后的振翅飞翔积聚能量。缺少了这一环节,最终导致蝴蝶因飞翔本领的丧失进而死亡的悲剧。在教学中,教师应多设置问题情境,采用灵活恰当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主动探索的欲望和兴趣,让学生更多地经历“自己破茧”的过程。相信不久以后,他们一定会给你一个意外的惊喜。
其他文献
21世纪是创新知识的世纪,伴随着新课改的实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尤为重要。中学阶段是学生思维能力与思维品质形成的关键阶段,中学的基础知识教学,特别是理科教学,是对前人研究、发现所积累的基础自然科学知识成果的传播再现,不具有首创性。所以,中学化学中的创新教育不是去开拓和创新未知的知识和知识体系,而是创设一定的条件和氛围,引导、启发学生去模拟、探究、验证原科学家的实践活动过程,发现“新”现象,通过联想
针对目前水力膨胀式套管外封隔器使用中存在的缺陷,研制出φ140mm压胀式套管外封隔器。该工具结构简单,使用方便,坐封成功率高,能可靠封堵固井后环空高压油、气、水混窜,防止固井后管外
《燃烧与灭火》与日常生活紧密相联,学生有着丰富的常识,教师可以此为契机,用科学探究的方法引导学生认识燃烧的条件,并以此为阶梯,回顾灭火的方法,引导学生归纳灭火的原理和
摘 要: 化学探究性实验教学是指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最有效的教学方法。本文探讨了探究性实验教学的基本特点、模式,以及实施化学探究性实验教学应注意的一些问题。  关键词: 化学探究性实验教学 特点 模式 案例    长期以来,我国学生学习的主要模式是“讲解—接受”模式,在课堂上教师讲解知识点,学生被动地接受。这种教学模式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剥夺了学生自己探索、发现问题并提出不同见解
会议
精细化工许多产品或原料都属于难分离、热敏性物系,且对其纯度、颜色、香气等都有严格要求。当前,波纹填料真空精馏塔装置适应这些需要,已在为工业分离提纯的主要方法,该文阐述了
化学实验室所用的试剂有不少是易燃的、强氧化性试剂,还有些相互接触就发生剧烈反应而起火或爆炸的试剂。在实验操作时,师生往往要用明火加热或使用电器设备,如果实验时粗心大意或不熟悉试剂的性质和有关的安全知识,就会造成事故。我在中学化学实验室工作多年,觉得实验室的安全工作非常重要。这里我就化学实验室火灾发生的原因、预防措施和处理方法谈谈一些看法。  一、原因  当可燃物达到着火点遇到助燃物就着火燃烧,燃烧
摘 要: 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动机的重要动力源。针对生物化学课程的特点,教师应以“激发学习兴趣”为突破口,探索多种有效的措施来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推动学生自主学习,促进创新人才的培养。  关键词: 生物化学 学习兴趣 教学质量 自主学习    美国心理学、教育学家布鲁纳所提出的教学原则,第一是动机原则,学习动机是确定学习方向、推动学习活动达到一定目标,以及保持、强化学习活动的一种内部动力,也
摘 要: 我国高等教育创新如何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适应现在社会的需求,成为高等教育研究者、管理者探索和实践的重要课题。本文通过对美国历史上成功的高等教育制度创新模式的阐述,结合我国高等教育制度存在的问题,对我国的高等教育制度的创新之路提出思路和方法。  关键词: 高等教育创新 大型教育阶段 阶段性创新模式    人类正走向知识社会,高等教育面临着巨大的挑战。高等教育创新不仅直接影响到教育目标的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