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通过论述建筑工程技术特色专业在人才培养模式方面的改革,本文主要从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设置、课程改革、顶岗实习以及教师的执教能力等方面进行了深化研究。
关键词:三通三融三证书;人才培养模式;建工特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2)12-0162-02
针对社会需求培养适应建筑行业生产一线的技术技能型人才,是对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提出的客观要求。山东省是建筑业大省,建筑企业数量达到8000多家,从业人员290多万,居全国第三位。作为山东省特色专业,我院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在多年的建设发展中,不断深化“三通三融三证书”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坚持以人才培养方案改革和课程改革为突破口,不断提高教师的执教能力,同时,在校企合作、实训基地建设等方面探索符合企业人才需求的有效途径,打造专业优势和特色。
根据专业岗位需求和职业资格标准,确定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
要进行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改革,必须转变人才培养观念,变“学科为本位”为“能力为本位”,使毕业生具有从事专业所对应的职业岗位能力,以满足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求。
(一)职业岗位及能力分析
多年以来,建工专业成立了由专业带头人、企业专家和骨干教师组成的专业建设委员会,在委员会的共同努力下,通过企业调研、毕业生回访等方式,确定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职业岗位。其中,核心岗位为施工员、质检员,其他岗位为预算员、安全员、资料员、试验员等。根据职业岗位的需求,确定学生的培养目标、能力结构、知识结构和素质结构。学生应具备的专项核心技能主要涵盖对建筑材料与构造的认识能力、识图与制图能力、工程测量能力、工程试验能力、施工管理能力、施工质量的检验能力、编制和计算建筑工程造价的能力以及安全施工的管理能力等。
(二)课程体系设置
在职业岗位能力分析的基础上,制定了“公共基础平台、专业技术平台+专业方向模块、个性化模块”的人才培养方案。在专业技术平台和专业方向模块中,参照上述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和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和行业技术标准,总结归纳典型工作任务,把职业岗位所要求的理论和技能融入到教学过程中,构建职业资格证书和毕业证书相融通的课程体系。整合传统的教学内容,淡化课程的学科性,如将建筑施工技术、土力学与地基基础、钢结构、建筑工程质量控制等课程整合为六门施工课程,将房屋建筑学课程调整为建筑构造与识图,增加工程招投标与合同管理等课程,开设建筑施工图识读、结构施工图识读等整周教学,并在最后一学期开设综合实训,以完成某一工程的识图、预算、施工组织设计等,突出教学过程的应用性和实践性,强化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
考虑可持续发展和个性化培养的需要,搭建公共基础平台,构筑个性化模块。个性化模块包括主题学习、选修课程、社会实践、创新教育、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项目式、个性化的主题学习,包括建筑结构形式调研、建筑工程质量问题调研与分析、论文写作等课题,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增加了自主学习的空间,实现课内教育与课外教育相结合、指导学习与自主学习相结合。选修课程从介绍行业企业先进技术、延伸专业知识、提升学生创新能力等方面设置,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要。在假期,分别以“思想政治教育”和“技术服务”为主题开展社会实践,提高学生职业能力、社会能力和方法能力。创新教育结合学生学习兴趣,设立特长生课题,教师课下引导学生参与,或参加各类技能大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针对学生的个性开展个案式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
整个课程体系实现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相通,教学内容与职业标准相融,为专业建设与建筑企业人才需求对接创造了条件。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进行课程改革
课程改革是专业建设的核心,建工专业探索以职业活动和工作过程为导向来开发课程,变传授传统知识为提升职业能力。在课程改革中,推行以能力为本位的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以“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培养”为主线,按照企业的工作流程、工作任务,以项目为载体设计课程。根据各门课程在整个课程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学科特点,确定其课程标准,主要内容有课程设置、培养目标、关联课程、学习内容和学时、教学设计、教学方法和手段、学习资源、教师任课资质、教学场地和设施要求、考核标准、学习情境设计以及对应的职业资格证书。
依托施工技术实训场、土木工程检测中心、工程测量实训场等校内实训基地以及校外实训基地,以核心专业课程改革为突破点,如钢筋混凝土结构、混凝土施工、钢结构施工、建筑工程概预算等,融入行业标准和施工和验收规范等,保持学习过程与工作过程的一致性,进行整体教学设计和单元教学设计,涵盖课程目标设计、课程内容设计、能力训练项目设计、课程进程表、考核方案、教学材料等。
以钢筋混凝土结构课程为例,教学目标不仅要使学生掌握基本构件的受力分析,更要强化识图能力培养,因此,在教学中融入《砼结构设计规范》、《G101混凝土结构施工图平面整体表示方法制图规则和构造详图》等,设置混凝土结构的施工图识读项目,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分组学习,采用多媒体教学、现场教学等多种教学手段,模拟图纸会审等环节,在识图的基础上,完成梁板配筋图的绘制、钢筋下料计算及模型的配置,同时,撰写学习论文,考核方式包括笔试、汇报答辩等方面。通过改革,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明显提高,自学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加强,对专业知识能够举一反三,综合素质有较大提升。课外根据后续专业课的需要,每学期发放典型建筑的施工图,让学生带任务看图,不断强化学生的识图能力。在課程改革中,体现了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相同、教学内容与职业标准相融的目标。
顶岗实习促进学生职业综合能力的提升
顶岗实习是培养高职学生与工程实际结合的重要教学环节,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强化学生的学习欲望,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就业能力,促进职业综合能力的提升。
关键词:三通三融三证书;人才培养模式;建工特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2)12-0162-02
针对社会需求培养适应建筑行业生产一线的技术技能型人才,是对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提出的客观要求。山东省是建筑业大省,建筑企业数量达到8000多家,从业人员290多万,居全国第三位。作为山东省特色专业,我院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在多年的建设发展中,不断深化“三通三融三证书”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坚持以人才培养方案改革和课程改革为突破口,不断提高教师的执教能力,同时,在校企合作、实训基地建设等方面探索符合企业人才需求的有效途径,打造专业优势和特色。
根据专业岗位需求和职业资格标准,确定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
要进行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改革,必须转变人才培养观念,变“学科为本位”为“能力为本位”,使毕业生具有从事专业所对应的职业岗位能力,以满足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求。
(一)职业岗位及能力分析
多年以来,建工专业成立了由专业带头人、企业专家和骨干教师组成的专业建设委员会,在委员会的共同努力下,通过企业调研、毕业生回访等方式,确定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职业岗位。其中,核心岗位为施工员、质检员,其他岗位为预算员、安全员、资料员、试验员等。根据职业岗位的需求,确定学生的培养目标、能力结构、知识结构和素质结构。学生应具备的专项核心技能主要涵盖对建筑材料与构造的认识能力、识图与制图能力、工程测量能力、工程试验能力、施工管理能力、施工质量的检验能力、编制和计算建筑工程造价的能力以及安全施工的管理能力等。
(二)课程体系设置
在职业岗位能力分析的基础上,制定了“公共基础平台、专业技术平台+专业方向模块、个性化模块”的人才培养方案。在专业技术平台和专业方向模块中,参照上述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和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和行业技术标准,总结归纳典型工作任务,把职业岗位所要求的理论和技能融入到教学过程中,构建职业资格证书和毕业证书相融通的课程体系。整合传统的教学内容,淡化课程的学科性,如将建筑施工技术、土力学与地基基础、钢结构、建筑工程质量控制等课程整合为六门施工课程,将房屋建筑学课程调整为建筑构造与识图,增加工程招投标与合同管理等课程,开设建筑施工图识读、结构施工图识读等整周教学,并在最后一学期开设综合实训,以完成某一工程的识图、预算、施工组织设计等,突出教学过程的应用性和实践性,强化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
考虑可持续发展和个性化培养的需要,搭建公共基础平台,构筑个性化模块。个性化模块包括主题学习、选修课程、社会实践、创新教育、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项目式、个性化的主题学习,包括建筑结构形式调研、建筑工程质量问题调研与分析、论文写作等课题,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增加了自主学习的空间,实现课内教育与课外教育相结合、指导学习与自主学习相结合。选修课程从介绍行业企业先进技术、延伸专业知识、提升学生创新能力等方面设置,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要。在假期,分别以“思想政治教育”和“技术服务”为主题开展社会实践,提高学生职业能力、社会能力和方法能力。创新教育结合学生学习兴趣,设立特长生课题,教师课下引导学生参与,或参加各类技能大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针对学生的个性开展个案式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
整个课程体系实现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相通,教学内容与职业标准相融,为专业建设与建筑企业人才需求对接创造了条件。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进行课程改革
课程改革是专业建设的核心,建工专业探索以职业活动和工作过程为导向来开发课程,变传授传统知识为提升职业能力。在课程改革中,推行以能力为本位的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以“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培养”为主线,按照企业的工作流程、工作任务,以项目为载体设计课程。根据各门课程在整个课程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学科特点,确定其课程标准,主要内容有课程设置、培养目标、关联课程、学习内容和学时、教学设计、教学方法和手段、学习资源、教师任课资质、教学场地和设施要求、考核标准、学习情境设计以及对应的职业资格证书。
依托施工技术实训场、土木工程检测中心、工程测量实训场等校内实训基地以及校外实训基地,以核心专业课程改革为突破点,如钢筋混凝土结构、混凝土施工、钢结构施工、建筑工程概预算等,融入行业标准和施工和验收规范等,保持学习过程与工作过程的一致性,进行整体教学设计和单元教学设计,涵盖课程目标设计、课程内容设计、能力训练项目设计、课程进程表、考核方案、教学材料等。
以钢筋混凝土结构课程为例,教学目标不仅要使学生掌握基本构件的受力分析,更要强化识图能力培养,因此,在教学中融入《砼结构设计规范》、《G101混凝土结构施工图平面整体表示方法制图规则和构造详图》等,设置混凝土结构的施工图识读项目,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分组学习,采用多媒体教学、现场教学等多种教学手段,模拟图纸会审等环节,在识图的基础上,完成梁板配筋图的绘制、钢筋下料计算及模型的配置,同时,撰写学习论文,考核方式包括笔试、汇报答辩等方面。通过改革,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明显提高,自学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加强,对专业知识能够举一反三,综合素质有较大提升。课外根据后续专业课的需要,每学期发放典型建筑的施工图,让学生带任务看图,不断强化学生的识图能力。在課程改革中,体现了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相同、教学内容与职业标准相融的目标。
顶岗实习促进学生职业综合能力的提升
顶岗实习是培养高职学生与工程实际结合的重要教学环节,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强化学生的学习欲望,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就业能力,促进职业综合能力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