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推动桂菜文化技艺融入学校教育的全过程,探索桂菜文化技艺的现代传承机制,发挥职业教育在改革民间传统技艺传承模式、传承人才培养等方面的作用。通过民族饮食(桂菜)传承创新职业教育基地项目建设,依据多管齐下、全方推进的原则,挖掘桂菜文化、建设桂菜传承创新基地、构建桂菜传承共同体等,组建起了桂菜文化研究中心,完成了桂菜文化传承系列教材的编写、系列视频的拍摄,建立了桂菜文化传承基地,培养桂菜人才。
【关键词】“基地”建设;桂菜文化;传承创新;标准体系
【中图分类号】TS20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688(2019)10-0148-03
桂菜文化是中华文化、壮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世代相传,展现一个地区、一个民族的“精”“气”“神”,因此传承桂菜文化就显得尤为重要。地方政府、职业院校作为区域经济发展和文化传承的引导者、实践者,如何有效地传承民族文化资源是义不容辞的责任。2017年,广西经贸职业技术学院依托烹调工艺与营养专业在桂菜人才培养与桂菜文化传承方面的良好基础,获得了由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厅和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化厅共同对广西经贸职业技术学院申报的“民族饮食(桂菜)传承创新职业教育基地”进行立项。通过立项项目建设,在桂菜文化传承与创新方面进行了大胆的探索与实践。
1 成立桂菜文化研究中心,挖掘桂菜文化
挖掘和完善桂菜,培养桂菜技能人才,是传统文化与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与希尔顿集团联合建成“希尔顿—广西经贸职业技术学院中华饮食文化传承基地”的基础上,依托基地建设项目,成立桂菜文化研究中心,推进桂菜文化的挖掘整理。
1.1 编辑出版桂菜书籍
弘扬桂菜文化,整理编辑出版桂菜书籍是基础。桂菜起源于宋、元时期,清光绪年间饮食市场日益兴盛,推动了桂菜烹饪技艺的发展。抗战时期,全国各地的商人和优秀厨师来到广西开办餐馆,融合广西本土的少数民族烹饪技艺,进一步完善了桂菜烹饪技艺,丰富桂菜品种。近30年,桂菜在广西烹饪餐饮行业协会的推动下,桂菜企业和桂菜厨师积极参与,顺势而行,通过研发向市场推出了桂菜特色的高、中、低档品种。特别是经过10多年前的“名菜、名点、名汤”评选,专家认定的广西名菜、名点、名汤多达1 500种,风味小吃和粗细面点也有几百种,基本上形成了桂菜的完整体系[1]。体系虽然形成,但作为文化传承却没有一本适合职业院校使用的书籍。为此,桂菜文化研究中心策划编辑了《桂菜饮食文化》《桂菜基本操作实训教程》《桂菜名菜制作实训教程》《桂味面点制作实训教程》等。
1.2 精选拍摄桂菜视频
传承桂菜文化,精选技能点拍摄成视频是载体。在国内信息技术高速发展、智能手机普及广泛的情况下,将那些文字难以表述清楚、不直观的技能点拍摄成微视频(微课)、慕课等,通过课程在线平台、慕课平台将视频资源上传,访问者在线就可以直接、反复地觀看技能点,提高传播效率,降低培训成本,覆盖范围更广,受益人员更多。近年来,广西经贸职业技术学院专业教学资源建设成果丰硕,专业教学课程贴近行业、国际企业需求,完成3门核心课程教学内容的SOP建设,将所有的技能点制作成视频资源,形成中英对照、每一步骤对应图片、说明及操作视频,能够支撑桂菜标准化培训服务。通过基地建设,已经拍摄完成280个技能点,初步形成桂菜烹调基础技能视频的全覆盖。
1.3 建设数字化博物馆
展现桂菜文化,建设数字化博物馆是趋势。在信息社会时代,充分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实现桂菜博物馆信息数字化,建设桂菜数字化博物馆可以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对桂菜历史文化和桂菜传统名菜制作日益增长的需求,人们足不出户,不论在什么地方、什么时间都可以通过网络便捷地了解桂菜数字化博物馆中的内容,让受众面更加大、传播力度更加深入。
桂菜数字化博物馆平台建设按照“统一规划、分步实施、加强应用、整合资源、共享数据”的原则,寻求多方支持,努力构建具有“先进性、实用性、易用性、安全性、可靠性”的信息化数字平台[2]。向全社会开放,目前已经建立起桂菜器具史、桂菜非物质、桂菜烹饪简史、广西米粉文化史、桂菜名菜名点等数字化内容。
1.4 构建桂菜标准体系
弘扬桂菜、发展桂菜的必经之路就是建立桂菜标准。标准化的桂菜体系,包括完整、系统的制作流程和工艺规范。相关各方应将桂菜地标体系建设全面推开,深入挖掘桂菜文化与烹饪技艺,将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与桂菜传承人培养相结合;将民族饮食传承与服务社会相结合;将桂菜的保护挖掘与推广交流相结合。
从桂菜体系的研究入手,将桂菜进行细分,总结归纳各个地方菜肴的特色,并将其中的典型和代表菜品进行规范,进而形成标准化的操作指南。按照指南,各职业院校可以规范地教授桂菜烹调工艺,厨师可以进行规范的制作,顾客也可以根据标准,选择自己适合的口味进行认知和品鉴。使桂菜的口味在不同的店铺与厨师手里都是相同的味道,进而保持桂菜名品的“血统正宗”。
2 建设桂菜传承创新基地,培养桂菜人才
基地建设以传承桂菜文化与桂菜烹调技艺为基本,以培养有文化、善技能的桂菜人才为核心,以高起点、高标准、够实用为原则规划、设计、建造、管理桂菜传承创新基地。一个理念超前、特色鲜明、设施先进、管理科学、服务高效的现代化实训基地已初步建成。
2.1 完善硬件条件,护航人才培养
(1)立足实用,理实结合。实训室按照“教、学、做、研、产”一体化拓展性学习方式规划建造,使各功能区域的效能最大化。通过智能化教学管理系统的引进,各实训室之间可以同步运用课件开展教学,运用在线录播系统实现实时录播、网上直播、多角度过程记录等,使理论教学、实训教学所涉及的各环节全方位呈现出来,有效地提升教师的教学效率与教学质量,大大提升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强调实景,真实经营。由于烹调专业的产品是和每个人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食品,在师生密集的校园内,很容易将烹调专业学生实训的“作品”转化成服务师生一日三餐所需的“产品”。通过建立其与酒店厨房一致的现代化生产性实训厨房,各班级的学生在实训教师的带领下有组织、有计划、有期限地轮流到生产性实训厨房开展综合实训,把传统的消耗性实训转化为收益实训,大大降低了实训成本,学生在学到技能的同时有一定的经济回报,体会劳动的快乐,提高职业综合能力。
2.2 优选人培模式,确保培养质量
推进现代学徒制改革,突破职业教育发展瓶颈,提升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深入推进“双主体、双导师、双身份、双协议、双证书”的校企“五双”协同育人制度,精心组织试点项目建设。将“项目主导、多元共育、分类培养”的人才培养理念落地,在专业教学及其社会培训项目中推广实施,紧贴行业需求,以培养“技高品端”人才为目标,校企政多元共育,根据学生的学习意愿与学习能力,创设满足学生个性化成长需求的多层次、多渠道培养路径,实施分类个性化人才培养。
建立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培训、实习及生产基地,探索全方位、深层次、多形式的“双轨”制人才培养模式,根据合作企业真实的生产项目,校企双方的教师与师傅共同开展实训,共同完成教学,使学校的教学内容与合作企业的实际生产内容相一致,对完善企业人才储备机制、实现社会和谐稳定发展和就业平稳过渡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2.3 推进文化育人,培养工匠精神
首先是编纂特色专业文化。建设专业文化CIS系统,包括理念识别系统、行为识别系统、视觉识别系统,使专业群文化成为共识,得到呈现。编制《专业文化手册》《专业学生行为指引》,培养学生养成与专业身份相匹配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以此贯彻于各专业的每个教育环节当中,树立学生的专业身份认同,激励学习动机,引领学习方向。启动以专业文化为核心的人才培养方案及课程体系建设,拟订体现专业文化使命、价值观的人才培养方案,将专业文化融入专业课程的设计、开发、实施,建设体现专业文化的课堂文化机制。
其次是建立企业—专业的品牌推广合作机制。开展“企业文化周”活动,优选合作企业入校园进行展示,推动企业文化进校园,让学生零距离感受、认知优秀企业文化,引领学生的职业精神,养成高尚职业操守。建立企业—专业的知识共享机制。通过邀请企业专家讲座、持续开展“企业精英经验分享会”,帮助学生在思想上逐步实现从学生身份向职业身份的转变。
3 构建桂菜传承共同体,助推桂菜发展
通过对近几年推进桂菜传承创新发展的经验进行总结发现,单单依靠某一方面的力量远远不够,必须多方联动、多管齐下,方能平衡、快速、高质地推进桂菜传承创新发展。
3.1 关注需要,开展培训
近年来,团队教师积极参与到行业、企业的各种活动中去,深入企业调研寻求合作,积极拓展市场,为农家乐开展地域菜肴开发与农家菜包装设计5家,面向星级酒店开展新派桂菜开发设计以适应星級酒店菜品定位2家,面向主题乐园餐饮部门开展桂菜烹调、营养搭配、食品安全及厨政管理能力培训累计达10场,共30天,进一步增强了桂菜的社会影响力。
3.2 依托中心,聚焦“三农”
烹调工艺与营养专业是广西高等职业院校示范特色专业及实训基地一体化建设项目,并拥有“民族饮食(桂菜)文化传承基地”,在基地建设过程成立了“民族(桂菜)饮食创意研发中心”,直面“三农”问题,助推桂菜发展。“历史告诉我们,没有农村的现代化就没有中国烹饪的现代化,以放弃农村为代价,去优先发展城市的烹饪,无异于饮鸩止渴,贻害无穷”[3]。加强农村烹饪,开展烹饪安全、营养搭配等方面的培训是桂菜发展的必然。桂菜烹饪的本质是八桂大地农业文明的产物,桂菜发展的方向应该是农业烹饪向工业烹饪和绿色烹饪的转化,深入挖掘八桂大地特色食材、名特优食材是促进农业与桂菜发展的必然。关注农民,是桂菜文化研究中心长期烹饪工作的重点,桂菜的发展是以人为中心的发展,全面提升和改进农民的饮食水平、饮食习惯和饮食结构,是当前推进桂菜传承创新的重中之重。
3.3 联合企业,开发宴席
在助推桂菜发展的过程中,秉持地方高校建设服务地方产业经济的服务功能,鼓励教师与行业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根据时代风尚、消费导向、地方风格、客源需求、社会热点、人文风貌、菜品特色等因素,与企业共同开发了“印象八桂”迎宾宴席,由“盛景八桂”“物阜八桂”“人文八桂”3个篇章共同构成。让客人能领略到八桂饮食传统特色,又能品味到八桂现代宴席的新韵味,进而感受到八桂儿女的幸福滋味。以此希望宾客在美食视觉的盛宴里、在舌头上跳动的八桂美食中留下美好印象。通过合作酒店的销售统计发现,此宴席的设计受到了市场的广泛关注,通过服务社会的方式推进桂菜传承创新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3.4 “伊尹学堂”,国际推广
与希尔顿集团共同成立“伊尹学堂”,“伊尹学堂”以饮食文化为切入点,致力于民族饮食(桂菜)文化的保护、挖掘、创新与海外传播,成为中华饮食文化面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一扇窗口,为“民心相通”工程提供助力。同时,通过“伊尹学堂”的跨国烹饪文化与技艺交流,进一步推进桂菜技艺、饮食文化的对外输出,让优秀科研成果惠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截至2018年6月,先后在越南、泰国、马来西亚等国开展交流合作,成立“伊尹学堂”海外体验中心,成为广西职业教育国际交流的一张名片。作为高校对外开放工作典型案例在全区高等教育对外开放工作会议上做典型发言,并代表广西参加2018年中国菜发布会。
参 考 文 献
[1]滕永军.“桂菜出桂”的发展要素分析[J].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2):18.
[2]郭沙.论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应用策略[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4(30):217-218.
[3]李昌林.关注农村餐饮[N].天津今晚报,2000-01-17(8).
【关键词】“基地”建设;桂菜文化;传承创新;标准体系
【中图分类号】TS20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688(2019)10-0148-03
桂菜文化是中华文化、壮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世代相传,展现一个地区、一个民族的“精”“气”“神”,因此传承桂菜文化就显得尤为重要。地方政府、职业院校作为区域经济发展和文化传承的引导者、实践者,如何有效地传承民族文化资源是义不容辞的责任。2017年,广西经贸职业技术学院依托烹调工艺与营养专业在桂菜人才培养与桂菜文化传承方面的良好基础,获得了由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厅和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化厅共同对广西经贸职业技术学院申报的“民族饮食(桂菜)传承创新职业教育基地”进行立项。通过立项项目建设,在桂菜文化传承与创新方面进行了大胆的探索与实践。
1 成立桂菜文化研究中心,挖掘桂菜文化
挖掘和完善桂菜,培养桂菜技能人才,是传统文化与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与希尔顿集团联合建成“希尔顿—广西经贸职业技术学院中华饮食文化传承基地”的基础上,依托基地建设项目,成立桂菜文化研究中心,推进桂菜文化的挖掘整理。
1.1 编辑出版桂菜书籍
弘扬桂菜文化,整理编辑出版桂菜书籍是基础。桂菜起源于宋、元时期,清光绪年间饮食市场日益兴盛,推动了桂菜烹饪技艺的发展。抗战时期,全国各地的商人和优秀厨师来到广西开办餐馆,融合广西本土的少数民族烹饪技艺,进一步完善了桂菜烹饪技艺,丰富桂菜品种。近30年,桂菜在广西烹饪餐饮行业协会的推动下,桂菜企业和桂菜厨师积极参与,顺势而行,通过研发向市场推出了桂菜特色的高、中、低档品种。特别是经过10多年前的“名菜、名点、名汤”评选,专家认定的广西名菜、名点、名汤多达1 500种,风味小吃和粗细面点也有几百种,基本上形成了桂菜的完整体系[1]。体系虽然形成,但作为文化传承却没有一本适合职业院校使用的书籍。为此,桂菜文化研究中心策划编辑了《桂菜饮食文化》《桂菜基本操作实训教程》《桂菜名菜制作实训教程》《桂味面点制作实训教程》等。
1.2 精选拍摄桂菜视频
传承桂菜文化,精选技能点拍摄成视频是载体。在国内信息技术高速发展、智能手机普及广泛的情况下,将那些文字难以表述清楚、不直观的技能点拍摄成微视频(微课)、慕课等,通过课程在线平台、慕课平台将视频资源上传,访问者在线就可以直接、反复地觀看技能点,提高传播效率,降低培训成本,覆盖范围更广,受益人员更多。近年来,广西经贸职业技术学院专业教学资源建设成果丰硕,专业教学课程贴近行业、国际企业需求,完成3门核心课程教学内容的SOP建设,将所有的技能点制作成视频资源,形成中英对照、每一步骤对应图片、说明及操作视频,能够支撑桂菜标准化培训服务。通过基地建设,已经拍摄完成280个技能点,初步形成桂菜烹调基础技能视频的全覆盖。
1.3 建设数字化博物馆
展现桂菜文化,建设数字化博物馆是趋势。在信息社会时代,充分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实现桂菜博物馆信息数字化,建设桂菜数字化博物馆可以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对桂菜历史文化和桂菜传统名菜制作日益增长的需求,人们足不出户,不论在什么地方、什么时间都可以通过网络便捷地了解桂菜数字化博物馆中的内容,让受众面更加大、传播力度更加深入。
桂菜数字化博物馆平台建设按照“统一规划、分步实施、加强应用、整合资源、共享数据”的原则,寻求多方支持,努力构建具有“先进性、实用性、易用性、安全性、可靠性”的信息化数字平台[2]。向全社会开放,目前已经建立起桂菜器具史、桂菜非物质、桂菜烹饪简史、广西米粉文化史、桂菜名菜名点等数字化内容。
1.4 构建桂菜标准体系
弘扬桂菜、发展桂菜的必经之路就是建立桂菜标准。标准化的桂菜体系,包括完整、系统的制作流程和工艺规范。相关各方应将桂菜地标体系建设全面推开,深入挖掘桂菜文化与烹饪技艺,将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与桂菜传承人培养相结合;将民族饮食传承与服务社会相结合;将桂菜的保护挖掘与推广交流相结合。
从桂菜体系的研究入手,将桂菜进行细分,总结归纳各个地方菜肴的特色,并将其中的典型和代表菜品进行规范,进而形成标准化的操作指南。按照指南,各职业院校可以规范地教授桂菜烹调工艺,厨师可以进行规范的制作,顾客也可以根据标准,选择自己适合的口味进行认知和品鉴。使桂菜的口味在不同的店铺与厨师手里都是相同的味道,进而保持桂菜名品的“血统正宗”。
2 建设桂菜传承创新基地,培养桂菜人才
基地建设以传承桂菜文化与桂菜烹调技艺为基本,以培养有文化、善技能的桂菜人才为核心,以高起点、高标准、够实用为原则规划、设计、建造、管理桂菜传承创新基地。一个理念超前、特色鲜明、设施先进、管理科学、服务高效的现代化实训基地已初步建成。
2.1 完善硬件条件,护航人才培养
(1)立足实用,理实结合。实训室按照“教、学、做、研、产”一体化拓展性学习方式规划建造,使各功能区域的效能最大化。通过智能化教学管理系统的引进,各实训室之间可以同步运用课件开展教学,运用在线录播系统实现实时录播、网上直播、多角度过程记录等,使理论教学、实训教学所涉及的各环节全方位呈现出来,有效地提升教师的教学效率与教学质量,大大提升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强调实景,真实经营。由于烹调专业的产品是和每个人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食品,在师生密集的校园内,很容易将烹调专业学生实训的“作品”转化成服务师生一日三餐所需的“产品”。通过建立其与酒店厨房一致的现代化生产性实训厨房,各班级的学生在实训教师的带领下有组织、有计划、有期限地轮流到生产性实训厨房开展综合实训,把传统的消耗性实训转化为收益实训,大大降低了实训成本,学生在学到技能的同时有一定的经济回报,体会劳动的快乐,提高职业综合能力。
2.2 优选人培模式,确保培养质量
推进现代学徒制改革,突破职业教育发展瓶颈,提升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深入推进“双主体、双导师、双身份、双协议、双证书”的校企“五双”协同育人制度,精心组织试点项目建设。将“项目主导、多元共育、分类培养”的人才培养理念落地,在专业教学及其社会培训项目中推广实施,紧贴行业需求,以培养“技高品端”人才为目标,校企政多元共育,根据学生的学习意愿与学习能力,创设满足学生个性化成长需求的多层次、多渠道培养路径,实施分类个性化人才培养。
建立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培训、实习及生产基地,探索全方位、深层次、多形式的“双轨”制人才培养模式,根据合作企业真实的生产项目,校企双方的教师与师傅共同开展实训,共同完成教学,使学校的教学内容与合作企业的实际生产内容相一致,对完善企业人才储备机制、实现社会和谐稳定发展和就业平稳过渡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2.3 推进文化育人,培养工匠精神
首先是编纂特色专业文化。建设专业文化CIS系统,包括理念识别系统、行为识别系统、视觉识别系统,使专业群文化成为共识,得到呈现。编制《专业文化手册》《专业学生行为指引》,培养学生养成与专业身份相匹配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以此贯彻于各专业的每个教育环节当中,树立学生的专业身份认同,激励学习动机,引领学习方向。启动以专业文化为核心的人才培养方案及课程体系建设,拟订体现专业文化使命、价值观的人才培养方案,将专业文化融入专业课程的设计、开发、实施,建设体现专业文化的课堂文化机制。
其次是建立企业—专业的品牌推广合作机制。开展“企业文化周”活动,优选合作企业入校园进行展示,推动企业文化进校园,让学生零距离感受、认知优秀企业文化,引领学生的职业精神,养成高尚职业操守。建立企业—专业的知识共享机制。通过邀请企业专家讲座、持续开展“企业精英经验分享会”,帮助学生在思想上逐步实现从学生身份向职业身份的转变。
3 构建桂菜传承共同体,助推桂菜发展
通过对近几年推进桂菜传承创新发展的经验进行总结发现,单单依靠某一方面的力量远远不够,必须多方联动、多管齐下,方能平衡、快速、高质地推进桂菜传承创新发展。
3.1 关注需要,开展培训
近年来,团队教师积极参与到行业、企业的各种活动中去,深入企业调研寻求合作,积极拓展市场,为农家乐开展地域菜肴开发与农家菜包装设计5家,面向星级酒店开展新派桂菜开发设计以适应星級酒店菜品定位2家,面向主题乐园餐饮部门开展桂菜烹调、营养搭配、食品安全及厨政管理能力培训累计达10场,共30天,进一步增强了桂菜的社会影响力。
3.2 依托中心,聚焦“三农”
烹调工艺与营养专业是广西高等职业院校示范特色专业及实训基地一体化建设项目,并拥有“民族饮食(桂菜)文化传承基地”,在基地建设过程成立了“民族(桂菜)饮食创意研发中心”,直面“三农”问题,助推桂菜发展。“历史告诉我们,没有农村的现代化就没有中国烹饪的现代化,以放弃农村为代价,去优先发展城市的烹饪,无异于饮鸩止渴,贻害无穷”[3]。加强农村烹饪,开展烹饪安全、营养搭配等方面的培训是桂菜发展的必然。桂菜烹饪的本质是八桂大地农业文明的产物,桂菜发展的方向应该是农业烹饪向工业烹饪和绿色烹饪的转化,深入挖掘八桂大地特色食材、名特优食材是促进农业与桂菜发展的必然。关注农民,是桂菜文化研究中心长期烹饪工作的重点,桂菜的发展是以人为中心的发展,全面提升和改进农民的饮食水平、饮食习惯和饮食结构,是当前推进桂菜传承创新的重中之重。
3.3 联合企业,开发宴席
在助推桂菜发展的过程中,秉持地方高校建设服务地方产业经济的服务功能,鼓励教师与行业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根据时代风尚、消费导向、地方风格、客源需求、社会热点、人文风貌、菜品特色等因素,与企业共同开发了“印象八桂”迎宾宴席,由“盛景八桂”“物阜八桂”“人文八桂”3个篇章共同构成。让客人能领略到八桂饮食传统特色,又能品味到八桂现代宴席的新韵味,进而感受到八桂儿女的幸福滋味。以此希望宾客在美食视觉的盛宴里、在舌头上跳动的八桂美食中留下美好印象。通过合作酒店的销售统计发现,此宴席的设计受到了市场的广泛关注,通过服务社会的方式推进桂菜传承创新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3.4 “伊尹学堂”,国际推广
与希尔顿集团共同成立“伊尹学堂”,“伊尹学堂”以饮食文化为切入点,致力于民族饮食(桂菜)文化的保护、挖掘、创新与海外传播,成为中华饮食文化面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一扇窗口,为“民心相通”工程提供助力。同时,通过“伊尹学堂”的跨国烹饪文化与技艺交流,进一步推进桂菜技艺、饮食文化的对外输出,让优秀科研成果惠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截至2018年6月,先后在越南、泰国、马来西亚等国开展交流合作,成立“伊尹学堂”海外体验中心,成为广西职业教育国际交流的一张名片。作为高校对外开放工作典型案例在全区高等教育对外开放工作会议上做典型发言,并代表广西参加2018年中国菜发布会。
参 考 文 献
[1]滕永军.“桂菜出桂”的发展要素分析[J].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2):18.
[2]郭沙.论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应用策略[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4(30):217-218.
[3]李昌林.关注农村餐饮[N].天津今晚报,2000-01-1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