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针对中学生的心理特点,根据中学心理辅导的特殊性质与对象,将故事作为心理辅导的一个有效工具,把故事作为与学生交流的一个中介,让故事打破学生心中的顾虑,让故事激发学生心中的希望。本文以一例个案的处理情况来描述这一方法在我们学校心理辅导中的具体运用。
“老师,我觉得活着真没什么意思,我成绩不好,不是一块学习的料,我人缘极差,看不惯所有的同学,他们老想着怎样对我发难。我的生活可真是一团糟,我觉得我是没希望了,我爸我妈现在闹离婚,这人怎么说变就变呢?我感觉我好孤独,有时候我都想去死!”
一个学生看着年轻的、脸上充满关切之情的心理辅导老师,用一种断断续续的语气,小心翼翼地将她心底长久压抑着的东西一点儿一点儿地说了出来。而那位老师则始终用一种支持的、理解的、温暖的目光看着这个学生,并适时地轻轻地点点头,偶尔会接着她的话语不经意地问上一两句,“他们都怎么说你的,能举个例子吗”;“你当时为什么会这么生气呢,还记得当时的情景吗”;“能简单描绘一下你当时的心情吗”……或者在学生问道“你能理解吗”时轻轻地点点头,并说“嗯,我能”,谈话中这位老师自然地将桌上的面巾纸向学生那边推了过去。
终于,学生说完了,她将头低着,两手不停地在搓,仿佛想搓掉点什么似的,又似乎是不敢再去回味自己刚刚说过的话。
这种感觉正如她所说,已经持续了很长时间。尽管她此前也曾试着去克服,可从来也没有冲过去,从而感到无论如何努力也冲不过去,只好承认这些痛苦太强大、太坚固、太无情了。现在她也渐渐相信这些可能都是命运安排好了的,而她虽然只是个中学生,但也已经决定不再去和命运相抗争,她已感觉这个世界上可能不会有人能够理解她的心理。唉!她又轻轻地长叹一声。
一点点的沉默,有五六秒钟。年轻的辅导员老师打破了沉默的气氛,他轻轻地问:“说完了吗?”她点点头。
好,他的语音变得坚定起来,跟刚才只是同情的语气是不一样的,开始充满了一种自信的力量,那是一种就如一位有着多年丰富经验的老医生安慰一个心怀疑惑的病人一样的语气,学生能够感觉到。当然这位老师是不会将眼前的这位学生当成病人的,在他的眼中,学生永远都是阳光与鲜花。
这种力量使学生抬起了头,眼中闪过一丝希望的光芒,而在此之前她已有很长时间没有这种感觉了。因为很长时间也没有人用这样的语调跟她这样说话,这样耐心听她说话,用这样的眼神看她说话了。
“在开始我们的讨论之前,我能否问你一个问题:你喜欢读故事吗,比如《哈利·波特》什么的?”学生点点头。“那么,现在我想为你推荐一篇小故事,一篇我收集的小故事”,他从自己的抽屉里拿出了一页纸,上面有则故事“一分钟”,故事是这样的:
著名教育家班杰明曾经接到一个青年人的求教电话,并与那个向往成功、渴望指点的青年人约好了见面的时间和地点。
待那个青年人如约而至时,班杰明的房门大开着,眼前的景象却令青年人颇感意外——班杰明的房间里乱七八糟、狼籍一片。
没等青年人开口,班杰明就招呼道:“你看我这房间,太不整洁了,请你在门外等候一分钟,我收拾一下,你再进来吧。”一边说着,班杰明就轻轻地关上了房门。
不到一分钟的时间,班杰明又打开了房门,并热情地把青年人让进客厅。这时,青年人的眼前展现出另一番景象——房间内的一切已变得井然有序,而且有两杯刚刚倒好的红酒,在淡淡的香水气息里还漾着微波。
可是,没等青年人把满腹的有关人生和事业的疑难问题向班杰明讲出来,班杰明就非常客气地说道:“干杯,你可以走了。”年青人手持酒杯一下子愣住了,非常遗憾地说:“可是,我……我还没向您请教呢……”
“这难道还不够吗?”班杰明一边微微笑着,一边扫视着自己的房间,轻言细语地说,“你进来又有一分钟了。”
“一分钟……一分钟……”青年人若有所思地说,“我懂了,您让我明白了一分钟的时间可以做许多事情,可以改变许多事情的深刻道理。”班杰明舒心地笑了。青年人把杯里的红酒一饮而尽,向班杰明连连道谢后,开心地走了。
“ 你觉得我们现在是否也有一种‘一分钟’的感觉?”
她的心里开始有一种热量在涌动,年轻的老师能从学生的脸上看得出来。
“ 其实,我们心底从不可以改变到可以改变的一瞬间就像电光火石,只要我们的心灵遇到一定的条件它就会出现。有信心在走出我们这间小屋之后,会迎来一个崭新的自己吗?”老师笑着问,她点点头。很明显,她眼里的光芒开始出现了新的变化。
当然下面的交谈是极为顺利和愉悦的,她开始认识到原来自己只是不自信,只是没有去努力;原来很多东西要靠自己去改变;原来生活中跟自己作对的一直是自己;原来一切的改变都源于点燃内心那希望的火种。
她离开辅导室时,老师照例送了她一本书,里面是他收编的一些故事,如“绿手指”、“机遇是一枚子弹”、“冬天里不要砍树”等等,书的第一页上写着:“愿这里的每一个故事都带给你终生的智慧”。
她走的时候是带着自信走的,从外到内与来时是完全不一样的,一个女孩天性中的纯真与可爱又重回到她脸上,后来她也就成为了这间小屋的一个朋友。
上面的那个老师就是我,一个既崇尚理论书籍的经典深奥又喜欢新鲜与变化的人;一个喜欢用现代眼光看待一切、思考一切的人;一个喜欢对人生做深入思考的人;一个在心理辅导中特别强调学生自我心灵的觉醒与共鸣的辅导员。上面所用的方法就是我经常使用的一个方法——“与中学生讲故事”,我一直将之作为我的一项创造。因为我觉得,这个办法实现了将传统的谆谆教诲式的辅导方法转化成了一种新颖的、有趣的、引人深思的自我教育方法;将从外界给学生强加一些标准、观念的教育方法转变为使学生主体从内心去主动构建自我心理品质的方法。
故事成了我和学生交流与沟通的桥梁——一座心灵的桥梁。当我们没话可说的时候,我们可以谈故事中的人和事。有话可说的时候,我们也可能去为故事中的主人公(其实就是现实中的自己)设计美好的结局,去探讨编写故事的那些大智大谋的哲人的智慧与思维,而这些人生的智慧正是学生所缺少的;我们还可以一起去探讨故事中那奇妙的构思与美丽的语句,而这些正是我所不擅长的,故事又成了弥补我不足的一个工具。
中学生是喜欢鲜活、美丽、动听与理性的,不要小看他们的心理需要,不要小看每一个中学生的志向。特别是所谓的困难生,其实他们中的很多人,需要的可能不过就是老师在他困惑的时候给他讲一个故事,而在现实中他们得到的却往往是训斥与不理解。所以,在教育中用一些故事,特别是那些既美丽又现代,同时又对人生与未来有着深刻启示的故事,是完全符合中学生的心理需求的。也正因为这样,在中学心理辅导过程中,我们不应该忽略故事这一有效的工具。
当我们的学生越来越听不进那些所谓的大道理的时候,当我们的老师愈加对学生的道德品质感到担忧的时候,给中学生讲故事对于改变这些不好的状况不失为一个好方法。只要我们会选择故事,会利用故事,你就会发现很多时候“故事比你会说话”。
“老师,我觉得活着真没什么意思,我成绩不好,不是一块学习的料,我人缘极差,看不惯所有的同学,他们老想着怎样对我发难。我的生活可真是一团糟,我觉得我是没希望了,我爸我妈现在闹离婚,这人怎么说变就变呢?我感觉我好孤独,有时候我都想去死!”
一个学生看着年轻的、脸上充满关切之情的心理辅导老师,用一种断断续续的语气,小心翼翼地将她心底长久压抑着的东西一点儿一点儿地说了出来。而那位老师则始终用一种支持的、理解的、温暖的目光看着这个学生,并适时地轻轻地点点头,偶尔会接着她的话语不经意地问上一两句,“他们都怎么说你的,能举个例子吗”;“你当时为什么会这么生气呢,还记得当时的情景吗”;“能简单描绘一下你当时的心情吗”……或者在学生问道“你能理解吗”时轻轻地点点头,并说“嗯,我能”,谈话中这位老师自然地将桌上的面巾纸向学生那边推了过去。
终于,学生说完了,她将头低着,两手不停地在搓,仿佛想搓掉点什么似的,又似乎是不敢再去回味自己刚刚说过的话。
这种感觉正如她所说,已经持续了很长时间。尽管她此前也曾试着去克服,可从来也没有冲过去,从而感到无论如何努力也冲不过去,只好承认这些痛苦太强大、太坚固、太无情了。现在她也渐渐相信这些可能都是命运安排好了的,而她虽然只是个中学生,但也已经决定不再去和命运相抗争,她已感觉这个世界上可能不会有人能够理解她的心理。唉!她又轻轻地长叹一声。
一点点的沉默,有五六秒钟。年轻的辅导员老师打破了沉默的气氛,他轻轻地问:“说完了吗?”她点点头。
好,他的语音变得坚定起来,跟刚才只是同情的语气是不一样的,开始充满了一种自信的力量,那是一种就如一位有着多年丰富经验的老医生安慰一个心怀疑惑的病人一样的语气,学生能够感觉到。当然这位老师是不会将眼前的这位学生当成病人的,在他的眼中,学生永远都是阳光与鲜花。
这种力量使学生抬起了头,眼中闪过一丝希望的光芒,而在此之前她已有很长时间没有这种感觉了。因为很长时间也没有人用这样的语调跟她这样说话,这样耐心听她说话,用这样的眼神看她说话了。
“在开始我们的讨论之前,我能否问你一个问题:你喜欢读故事吗,比如《哈利·波特》什么的?”学生点点头。“那么,现在我想为你推荐一篇小故事,一篇我收集的小故事”,他从自己的抽屉里拿出了一页纸,上面有则故事“一分钟”,故事是这样的:
著名教育家班杰明曾经接到一个青年人的求教电话,并与那个向往成功、渴望指点的青年人约好了见面的时间和地点。
待那个青年人如约而至时,班杰明的房门大开着,眼前的景象却令青年人颇感意外——班杰明的房间里乱七八糟、狼籍一片。
没等青年人开口,班杰明就招呼道:“你看我这房间,太不整洁了,请你在门外等候一分钟,我收拾一下,你再进来吧。”一边说着,班杰明就轻轻地关上了房门。
不到一分钟的时间,班杰明又打开了房门,并热情地把青年人让进客厅。这时,青年人的眼前展现出另一番景象——房间内的一切已变得井然有序,而且有两杯刚刚倒好的红酒,在淡淡的香水气息里还漾着微波。
可是,没等青年人把满腹的有关人生和事业的疑难问题向班杰明讲出来,班杰明就非常客气地说道:“干杯,你可以走了。”年青人手持酒杯一下子愣住了,非常遗憾地说:“可是,我……我还没向您请教呢……”
“这难道还不够吗?”班杰明一边微微笑着,一边扫视着自己的房间,轻言细语地说,“你进来又有一分钟了。”
“一分钟……一分钟……”青年人若有所思地说,“我懂了,您让我明白了一分钟的时间可以做许多事情,可以改变许多事情的深刻道理。”班杰明舒心地笑了。青年人把杯里的红酒一饮而尽,向班杰明连连道谢后,开心地走了。
“ 你觉得我们现在是否也有一种‘一分钟’的感觉?”
她的心里开始有一种热量在涌动,年轻的老师能从学生的脸上看得出来。
“ 其实,我们心底从不可以改变到可以改变的一瞬间就像电光火石,只要我们的心灵遇到一定的条件它就会出现。有信心在走出我们这间小屋之后,会迎来一个崭新的自己吗?”老师笑着问,她点点头。很明显,她眼里的光芒开始出现了新的变化。
当然下面的交谈是极为顺利和愉悦的,她开始认识到原来自己只是不自信,只是没有去努力;原来很多东西要靠自己去改变;原来生活中跟自己作对的一直是自己;原来一切的改变都源于点燃内心那希望的火种。
她离开辅导室时,老师照例送了她一本书,里面是他收编的一些故事,如“绿手指”、“机遇是一枚子弹”、“冬天里不要砍树”等等,书的第一页上写着:“愿这里的每一个故事都带给你终生的智慧”。
她走的时候是带着自信走的,从外到内与来时是完全不一样的,一个女孩天性中的纯真与可爱又重回到她脸上,后来她也就成为了这间小屋的一个朋友。
上面的那个老师就是我,一个既崇尚理论书籍的经典深奥又喜欢新鲜与变化的人;一个喜欢用现代眼光看待一切、思考一切的人;一个喜欢对人生做深入思考的人;一个在心理辅导中特别强调学生自我心灵的觉醒与共鸣的辅导员。上面所用的方法就是我经常使用的一个方法——“与中学生讲故事”,我一直将之作为我的一项创造。因为我觉得,这个办法实现了将传统的谆谆教诲式的辅导方法转化成了一种新颖的、有趣的、引人深思的自我教育方法;将从外界给学生强加一些标准、观念的教育方法转变为使学生主体从内心去主动构建自我心理品质的方法。
故事成了我和学生交流与沟通的桥梁——一座心灵的桥梁。当我们没话可说的时候,我们可以谈故事中的人和事。有话可说的时候,我们也可能去为故事中的主人公(其实就是现实中的自己)设计美好的结局,去探讨编写故事的那些大智大谋的哲人的智慧与思维,而这些人生的智慧正是学生所缺少的;我们还可以一起去探讨故事中那奇妙的构思与美丽的语句,而这些正是我所不擅长的,故事又成了弥补我不足的一个工具。
中学生是喜欢鲜活、美丽、动听与理性的,不要小看他们的心理需要,不要小看每一个中学生的志向。特别是所谓的困难生,其实他们中的很多人,需要的可能不过就是老师在他困惑的时候给他讲一个故事,而在现实中他们得到的却往往是训斥与不理解。所以,在教育中用一些故事,特别是那些既美丽又现代,同时又对人生与未来有着深刻启示的故事,是完全符合中学生的心理需求的。也正因为这样,在中学心理辅导过程中,我们不应该忽略故事这一有效的工具。
当我们的学生越来越听不进那些所谓的大道理的时候,当我们的老师愈加对学生的道德品质感到担忧的时候,给中学生讲故事对于改变这些不好的状况不失为一个好方法。只要我们会选择故事,会利用故事,你就会发现很多时候“故事比你会说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