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新课标对语文这一门学科的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其中一条就是要让学生具有一定的写作能力并能适应实际需要。这使老师们对教学的方式越来越重视,要提升同学们的写作能力,就要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在日常教学时就要引导他们,做到读写结合,如此才能真正做到培养他们的写作能力,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读写结合;有效性
引言:
进行语文阅读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写作,所以老师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应该合理地引导学生,让他们理解文章并收集素材,同时弄清文章的结构,为写作做好铺垫,只有如此才能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和综合能力。但是就目前的情况来看,读写结合这种教学方法并没有充分运用于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即使有的老师已经运用了该种方法进行教学,但是教学的成果并不理想。所以如何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恰当地运用读写结合这种方法,来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培养他们的文化素养,是现阶段老师应该考虑的问题。今天笔者就来谈一谈如何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做到读写结合。
一、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读写结合现状
(一)仍存在传统的教学模式
人们接受新的事物总需要一段的时间,教师接受新的教学方法也一样。由于传统的教学方式仍然存在。所以在某种程度上会阻碍阅读教学中读写结合的发挥。还有一部分老师不主动去探究如何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一直依照传统的方式进行教学,会让学生处在被动的地位,既浪费了时间也不利于同学们能力的提高。
(二)学生的能力需要提高
小学阶段正是培养孩子们的能力的时候,所以处在这一个阶段的学生无论是阅读还是写作的能力都较低,这就导致了老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照顾大多数同学的能力,选择一些简单的文章,这不利于新的教学方法的运用。
二、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读写结合有效性的方法
(一)在阅读中积累素材
课堂教学是完成读写结合的要求的最有效途径,老师可以在教授课文的过程中,就让同学们积累一些优美的词句,并仔细分析这些词句为什么优美,具体运用了哪些写作手法,并选择一本笔记本做专门的记录。另外还要提醒同学们在关注词句的同时还要关注文章的结构和思路。一篇文章的结构就像是一间房屋的柱子,结构不完整,即使再华丽的辞藻也无法支撑整篇文章。所以老师要充分地引导学生从文章中寻找作者的写作思路,理清整篇文章结构[1]。当然积累并不只限于课堂上,在课外教师也要让孩子们多收集一些精美的文章来阅读,并抄录优美词句和段落。例如:在学习部编版五年级下册《威尼斯的小艇》这篇课文时,老师就可以引导学生借鉴课文中作者描写商人做生意,青年妇女谈笑,老人做祷告的这一段话,文中简短的几句话就把作者所看到的景象充分的描绘下来,使读者的眼前出现一幅宁静的画面。可见写作手法的精妙,而且其中包含了很多动作描写,老师可以让同学们将这段话摘抄,并在以后的写作中进行仿写。
(二)根据文章内容写读后感
要想真正做到读写结合,不能只是积累,在积累了之后还得将知识放在自己的脑海中。所以在同学们阅读文章之后应该要求他们根据文章内容写读后感[2]。这些读后感应该有感而发,可以谈一谈自己在课文里学到了什么写作手法,以后如何在写作中,如何把握文章结构,以及作者所表达的中心思想给我们怎样的启示。总之学完了一篇课文之后,孩子们或多或少都会有一些收获,一定要把这些收获记录下来,这样才能达到培养能力的目的。例如:在学习部编版三年级下册的《火烧云》这篇课文后,老师就可以让孩子们写一写学过该篇课文之后的读后感。这一篇课文有极多的修辞手法,所描述的内容也即贴近孩子们的生活,我相信让他们写了读后感之后,他们会更善于观察身边的事物,同时也为写作积累下素材。
(三)发挥想象,进行创造
在老师的带领下学完了课文之后就应该到学生自己写作了。写作的类型分为很多种,第一种可以根据某些文章中的经典句式来学写,学写的时候要抓住句子的特殊性,抓住它具体运用的写作手法。第二种是根据优秀的段落来仿写,仿写的时候同样也要注意段落的句式结构以及手法。第三种就是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进行扩写,在小学课文中有很多文章都会留有省略号,老师就可以抓住这些标点符号,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并结合文章内容大胆地扩写[3]。例如:学习部编版六年级上册《少年闰土》这篇课文时,我们会注意到课文中有很多的省略号。比如这一句,“它的皮毛是油一般的滑……”作者在这儿保留了省略号,老师就可以根據这个省略号让同学们发挥自己的想象,思考闰土在说刺猬的皮毛是油一般的滑之后具体想表达什么,并对这个句子进行扩写,如此便训练了学生的写作能力。
结束语
总之,只有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做到读写结合,才能充分发挥阅读的作用,培养同学们的能力,提升文化素养。但是,要保证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读写结合能够充分运用,还需要老师们不断地去探索,寻找能快速将这种方法融入语文教学的途径。
参考文献
[1]侯燕.小学语文读写结合教学的优化策略研究[D].青岛大学,2018.
[2]张德姨.读写结合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运用[J].基础教育研究,2017,06:57+59.
[3]尹品芳.读写相携因文而练——小学语文读写结合的几点浅见[J].华夏教师,2017,20:79.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读写结合;有效性
引言:
进行语文阅读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写作,所以老师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应该合理地引导学生,让他们理解文章并收集素材,同时弄清文章的结构,为写作做好铺垫,只有如此才能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和综合能力。但是就目前的情况来看,读写结合这种教学方法并没有充分运用于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即使有的老师已经运用了该种方法进行教学,但是教学的成果并不理想。所以如何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恰当地运用读写结合这种方法,来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培养他们的文化素养,是现阶段老师应该考虑的问题。今天笔者就来谈一谈如何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做到读写结合。
一、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读写结合现状
(一)仍存在传统的教学模式
人们接受新的事物总需要一段的时间,教师接受新的教学方法也一样。由于传统的教学方式仍然存在。所以在某种程度上会阻碍阅读教学中读写结合的发挥。还有一部分老师不主动去探究如何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一直依照传统的方式进行教学,会让学生处在被动的地位,既浪费了时间也不利于同学们能力的提高。
(二)学生的能力需要提高
小学阶段正是培养孩子们的能力的时候,所以处在这一个阶段的学生无论是阅读还是写作的能力都较低,这就导致了老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照顾大多数同学的能力,选择一些简单的文章,这不利于新的教学方法的运用。
二、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读写结合有效性的方法
(一)在阅读中积累素材
课堂教学是完成读写结合的要求的最有效途径,老师可以在教授课文的过程中,就让同学们积累一些优美的词句,并仔细分析这些词句为什么优美,具体运用了哪些写作手法,并选择一本笔记本做专门的记录。另外还要提醒同学们在关注词句的同时还要关注文章的结构和思路。一篇文章的结构就像是一间房屋的柱子,结构不完整,即使再华丽的辞藻也无法支撑整篇文章。所以老师要充分地引导学生从文章中寻找作者的写作思路,理清整篇文章结构[1]。当然积累并不只限于课堂上,在课外教师也要让孩子们多收集一些精美的文章来阅读,并抄录优美词句和段落。例如:在学习部编版五年级下册《威尼斯的小艇》这篇课文时,老师就可以引导学生借鉴课文中作者描写商人做生意,青年妇女谈笑,老人做祷告的这一段话,文中简短的几句话就把作者所看到的景象充分的描绘下来,使读者的眼前出现一幅宁静的画面。可见写作手法的精妙,而且其中包含了很多动作描写,老师可以让同学们将这段话摘抄,并在以后的写作中进行仿写。
(二)根据文章内容写读后感
要想真正做到读写结合,不能只是积累,在积累了之后还得将知识放在自己的脑海中。所以在同学们阅读文章之后应该要求他们根据文章内容写读后感[2]。这些读后感应该有感而发,可以谈一谈自己在课文里学到了什么写作手法,以后如何在写作中,如何把握文章结构,以及作者所表达的中心思想给我们怎样的启示。总之学完了一篇课文之后,孩子们或多或少都会有一些收获,一定要把这些收获记录下来,这样才能达到培养能力的目的。例如:在学习部编版三年级下册的《火烧云》这篇课文后,老师就可以让孩子们写一写学过该篇课文之后的读后感。这一篇课文有极多的修辞手法,所描述的内容也即贴近孩子们的生活,我相信让他们写了读后感之后,他们会更善于观察身边的事物,同时也为写作积累下素材。
(三)发挥想象,进行创造
在老师的带领下学完了课文之后就应该到学生自己写作了。写作的类型分为很多种,第一种可以根据某些文章中的经典句式来学写,学写的时候要抓住句子的特殊性,抓住它具体运用的写作手法。第二种是根据优秀的段落来仿写,仿写的时候同样也要注意段落的句式结构以及手法。第三种就是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进行扩写,在小学课文中有很多文章都会留有省略号,老师就可以抓住这些标点符号,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并结合文章内容大胆地扩写[3]。例如:学习部编版六年级上册《少年闰土》这篇课文时,我们会注意到课文中有很多的省略号。比如这一句,“它的皮毛是油一般的滑……”作者在这儿保留了省略号,老师就可以根據这个省略号让同学们发挥自己的想象,思考闰土在说刺猬的皮毛是油一般的滑之后具体想表达什么,并对这个句子进行扩写,如此便训练了学生的写作能力。
结束语
总之,只有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做到读写结合,才能充分发挥阅读的作用,培养同学们的能力,提升文化素养。但是,要保证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读写结合能够充分运用,还需要老师们不断地去探索,寻找能快速将这种方法融入语文教学的途径。
参考文献
[1]侯燕.小学语文读写结合教学的优化策略研究[D].青岛大学,2018.
[2]张德姨.读写结合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运用[J].基础教育研究,2017,06:57+59.
[3]尹品芳.读写相携因文而练——小学语文读写结合的几点浅见[J].华夏教师,2017,20: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