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博物馆事业的不断发展,博物馆数量的不断增加,使得博物馆人开始对博物馆进行重新的思考。很多博物馆因为各种不同的原因使得信心勃勃修建的博物馆达不到预期的展览效果,让参观者不断地减少,最后闲置。博物馆只有将观众和展览融为一体考虑到每一个细节当中,才能使博物馆更人性化更能吸引参观者眼球,也只有这样才能突破传统博物馆的单一教育功能,让新型博物馆起到教育、研究、观众参与、人生思考等多重作用。
关键词:博物馆;文化;
文章编号:1674-3520(2015)-12-00-01
从博物馆的发展来看,新型博物馆的不断增多,越来越多的博物馆开馆,如果把中国博物馆的发展比作攀登珠穆朗玛峰,目前应该说已到了5200米的大本营。中国博物馆用20年完成了美国博物馆一两百年走过的路,发展是迅猛的,仅2013年在国家文物局注册的新馆就增加了299个,这样的增长速度在全世界是罕见的。但是多不一定好,优不一定精。国内很多的博物馆习惯把大量文物摆进展馆内,以量大博得观众眼球,但实际的效果并不明显。因为参观博物馆的观众层次不同,年龄不同,目的不同,所以像推文物一样的陈列展览,起到的效果并不理想。
当代博物馆要想达到更理想的效果,就必须在修建开始就用心对待。而国内的博物馆因为制度和政策的一些规定,使得建设的博物馆往往达不到预想的效果。回望一些博物馆的设计,往往是领导管建房子,博物馆写大纲,设计师“玩”空间,每一个角色都容易放大自己的职能,其结果可想而知。国外很多博物馆建设和运行是靠基金会,资产和运营落在谁的头上,谁才能真正负责。我们的一些博物馆,建的时候热情高涨,运营时间不长就惨淡经营。其实缺少的不一定是经费,而是运营策划的思考。新建项目多、建设速度快,就会带来一些问题。都想打造标志工程,都想创造业绩,文化和艺术就成为了题材和工具。文化是“养”出来的,不是“挤”出来的,一些拔苗助长的做法,就有把历史变为戏说的风险。大家一般愿意把钱花在面子上,到了藏品征集、文物修复和陈列展览该花钱的时候钱已经没有了,自然效果就打了折扣。其实从博物馆建筑的第一张图纸开始,就应该把藏品的保存和保护,作为这座建筑设计的出发点,而不是以建设者的主观意愿决定的。专业的博物馆团队加入设计讨论,符合国家有关博物馆建筑的规定所产生的专业意见,对于设计一个真正的博物馆是非常必要的。如果从建筑之始,这座博物馆在藏品保管、保护和展览开放等许多方面都已经先天不足,这座博物馆的实用功能和寿命将会大打折扣。目前有些地区的博物馆建设,存在着先天的功能不足或缺失;有的使用者在建筑的全过程中处于失语状态;甚至有一些交钥匙工程。如有的库房和展厅之间没有封闭式通道和电梯,从库房到展厅之间全靠工作人员人工运输;还有的博物馆用于技术保护的药品存放点和文物库房相近,如果出现药品事故首先受到危害的就是文物。如此所担心的藏品如何安全?这些都是博物馆建设中一些制度和政策出现的弊端。没有让博物馆人参与到博物馆建设中,而是让一些非专业人士在建博物馆,这样建成的博物馆怎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作为公益性文化机构,博物馆的价值主要是通过为社会公众提供服务而实现的。传统博物馆的教育功能主要是通过博物馆与参观者的直接互动实现的,手段之一就是展示陈列。展陈首先要注重吸引力,吸引力是实现有效的知识传达的首要条件,而有的博物馆将文物直接放入展厅,将说明牌说得不清不楚,或者将大量专业文字照搬到说明牌中,这样让非专业的参观者提不起兴趣。藏品作为一个博物馆的基础,如何让观众知道它的历史和艺术价值,是要深入研究的。只在说明牌上标出它的身份和年代,并不能体现出一个博物馆对藏品的研究能力。换而言之,文物征集、保管和保护人员,是直接有机会长期与藏品对话的群体,这些业务人员是藏品内涵的发现和研究者。因为他们的解读,才产生出文物的基本信息、卡片和档案。展出信息的来源也源于此。这也是博物馆研究专家大量出自征集、保管和保护部门的原因。文物内涵的发掘,要有长时间的知识积累。要吃透每一件文物的信息和内涵,需要与文物长期对话。同时,也需要有驾驶史料和其他知识的能力。国际上著名的博物馆在研究一个项目或做好一个展览的时候,通常会由专业研究人员就每一件藏品做一份完整的学术档案,包括藏品档案所有的基础信息,并收集全球有关于这件藏品的所有发表资料,穷其所有汇聚一体,形成关于这方面研究的所有史料和观点,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当下最新的研究成果。只有这样认真的对待每一件文物,从工作人员开始就细心的去研究解读它,才能使观众对文物感兴趣,如果工作人员都是照书翻译生搬硬套将注解放入展厅,那么观众的反馈必定達不到预期的效果。其次文化传递的持续性同样重要,这就需要建立和完善博物馆观众参与的长效机制。两者达到平衡才能保证与公众进行最有效的交流。
就我个人的理解而言,我觉得博物馆不仅要起到记录文明的进步以及唤醒人类共同的记忆这方面的功能,我们还有更多的挑战和责任需要履行。
曾经看到过一篇采访大英博物馆亚洲部主任司美茵的报道,司美茵女士告诉大家,大英博物馆的山墙上就写着“记录文明的进步,还同样记录人类的记忆”这几句话,这也是大英博物馆成立之初最根本的愿景和职责。博物馆不光是向人们展示物件或文物的原件,更多的是让人们挖掘自己内心的想法,通过观看以前的历史找到他们在世界所处的位置和定位。博物馆不光能展示过去,同样还要展示现代,帮助人们在过去和现代之间架起桥梁。博物馆还是一个让大家理解人性共通性的地方,我们可能通过观看来自远古、异域所做出来的展品,来站在他人的角度了解到人类的共通性,这也使我们对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性提供了某种解读,求同存异。博物馆只有在各方面人员不同的努力下才能发挥更好的作用,才能得到观众的认可,也只有这样才能使博物馆事业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博物馆展陈设计与观众注意力研究—以常州博物馆少儿自然陈列为例 张易婷著 山东大学 2014-5-10
[2]参与到博物馆的巨变中 中国文物报 2014-12-2 第2292期
关键词:博物馆;文化;
文章编号:1674-3520(2015)-12-00-01
从博物馆的发展来看,新型博物馆的不断增多,越来越多的博物馆开馆,如果把中国博物馆的发展比作攀登珠穆朗玛峰,目前应该说已到了5200米的大本营。中国博物馆用20年完成了美国博物馆一两百年走过的路,发展是迅猛的,仅2013年在国家文物局注册的新馆就增加了299个,这样的增长速度在全世界是罕见的。但是多不一定好,优不一定精。国内很多的博物馆习惯把大量文物摆进展馆内,以量大博得观众眼球,但实际的效果并不明显。因为参观博物馆的观众层次不同,年龄不同,目的不同,所以像推文物一样的陈列展览,起到的效果并不理想。
当代博物馆要想达到更理想的效果,就必须在修建开始就用心对待。而国内的博物馆因为制度和政策的一些规定,使得建设的博物馆往往达不到预想的效果。回望一些博物馆的设计,往往是领导管建房子,博物馆写大纲,设计师“玩”空间,每一个角色都容易放大自己的职能,其结果可想而知。国外很多博物馆建设和运行是靠基金会,资产和运营落在谁的头上,谁才能真正负责。我们的一些博物馆,建的时候热情高涨,运营时间不长就惨淡经营。其实缺少的不一定是经费,而是运营策划的思考。新建项目多、建设速度快,就会带来一些问题。都想打造标志工程,都想创造业绩,文化和艺术就成为了题材和工具。文化是“养”出来的,不是“挤”出来的,一些拔苗助长的做法,就有把历史变为戏说的风险。大家一般愿意把钱花在面子上,到了藏品征集、文物修复和陈列展览该花钱的时候钱已经没有了,自然效果就打了折扣。其实从博物馆建筑的第一张图纸开始,就应该把藏品的保存和保护,作为这座建筑设计的出发点,而不是以建设者的主观意愿决定的。专业的博物馆团队加入设计讨论,符合国家有关博物馆建筑的规定所产生的专业意见,对于设计一个真正的博物馆是非常必要的。如果从建筑之始,这座博物馆在藏品保管、保护和展览开放等许多方面都已经先天不足,这座博物馆的实用功能和寿命将会大打折扣。目前有些地区的博物馆建设,存在着先天的功能不足或缺失;有的使用者在建筑的全过程中处于失语状态;甚至有一些交钥匙工程。如有的库房和展厅之间没有封闭式通道和电梯,从库房到展厅之间全靠工作人员人工运输;还有的博物馆用于技术保护的药品存放点和文物库房相近,如果出现药品事故首先受到危害的就是文物。如此所担心的藏品如何安全?这些都是博物馆建设中一些制度和政策出现的弊端。没有让博物馆人参与到博物馆建设中,而是让一些非专业人士在建博物馆,这样建成的博物馆怎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作为公益性文化机构,博物馆的价值主要是通过为社会公众提供服务而实现的。传统博物馆的教育功能主要是通过博物馆与参观者的直接互动实现的,手段之一就是展示陈列。展陈首先要注重吸引力,吸引力是实现有效的知识传达的首要条件,而有的博物馆将文物直接放入展厅,将说明牌说得不清不楚,或者将大量专业文字照搬到说明牌中,这样让非专业的参观者提不起兴趣。藏品作为一个博物馆的基础,如何让观众知道它的历史和艺术价值,是要深入研究的。只在说明牌上标出它的身份和年代,并不能体现出一个博物馆对藏品的研究能力。换而言之,文物征集、保管和保护人员,是直接有机会长期与藏品对话的群体,这些业务人员是藏品内涵的发现和研究者。因为他们的解读,才产生出文物的基本信息、卡片和档案。展出信息的来源也源于此。这也是博物馆研究专家大量出自征集、保管和保护部门的原因。文物内涵的发掘,要有长时间的知识积累。要吃透每一件文物的信息和内涵,需要与文物长期对话。同时,也需要有驾驶史料和其他知识的能力。国际上著名的博物馆在研究一个项目或做好一个展览的时候,通常会由专业研究人员就每一件藏品做一份完整的学术档案,包括藏品档案所有的基础信息,并收集全球有关于这件藏品的所有发表资料,穷其所有汇聚一体,形成关于这方面研究的所有史料和观点,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当下最新的研究成果。只有这样认真的对待每一件文物,从工作人员开始就细心的去研究解读它,才能使观众对文物感兴趣,如果工作人员都是照书翻译生搬硬套将注解放入展厅,那么观众的反馈必定達不到预期的效果。其次文化传递的持续性同样重要,这就需要建立和完善博物馆观众参与的长效机制。两者达到平衡才能保证与公众进行最有效的交流。
就我个人的理解而言,我觉得博物馆不仅要起到记录文明的进步以及唤醒人类共同的记忆这方面的功能,我们还有更多的挑战和责任需要履行。
曾经看到过一篇采访大英博物馆亚洲部主任司美茵的报道,司美茵女士告诉大家,大英博物馆的山墙上就写着“记录文明的进步,还同样记录人类的记忆”这几句话,这也是大英博物馆成立之初最根本的愿景和职责。博物馆不光是向人们展示物件或文物的原件,更多的是让人们挖掘自己内心的想法,通过观看以前的历史找到他们在世界所处的位置和定位。博物馆不光能展示过去,同样还要展示现代,帮助人们在过去和现代之间架起桥梁。博物馆还是一个让大家理解人性共通性的地方,我们可能通过观看来自远古、异域所做出来的展品,来站在他人的角度了解到人类的共通性,这也使我们对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性提供了某种解读,求同存异。博物馆只有在各方面人员不同的努力下才能发挥更好的作用,才能得到观众的认可,也只有这样才能使博物馆事业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博物馆展陈设计与观众注意力研究—以常州博物馆少儿自然陈列为例 张易婷著 山东大学 2014-5-10
[2]参与到博物馆的巨变中 中国文物报 2014-12-2 第229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