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观察低分子肝素在预防人工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方面的效果与价值。方法:选择我院自2013年9月~2014年1月期间,住院部所收治的行人工关节置换术的患者共计100例,将其作为研究对象。100例患者按照数字随机表方法分组,50例纳入对照组,50例纳入实验组。对照组患者术前术后均不做特殊处理,实验组患者使用低分子肝素进行干预。手术完成后10d,两组患者均通过做双侧下肢彩色多普勒超声扫描的方式,对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情况进行观察对比。结果:实验组患者经检查共有5例患者术后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为10.00%(5/50),对照组患者经检查共有18例患者术后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为36.00%(18/50)。实验组患者术后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近端血栓、远端血栓、全静脉血栓发生例均明显低于对照组,数据对比有显著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低分子肝素对预防人工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有重要价值,可降低近端血栓、远端血栓、以及全静脉血栓的发生率,有利于患者术后恢复,值得临床重视。
关键词:低分子肝素;人工关节置换术;下肢深静脉血栓;预防
对于行人工关节置换术治疗的患者而言,术前准备不充分,术中操作不谨慎,术后个体耐受差等因素作用下,容易导致患者出现各类并发症[1]。其中,以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较高,是比较常见的术后并发症之一。若不及时对此症状进行处理,可能导致患者激发肺栓塞以及远期下肢深静脉功能不全等问题,对患者的手术效果以及预后水平有不良影响。随着人工关节外科的发展,人工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诊断与治疗越来越受医务工作者的关注与重视[2-3]。相关的临床研究中显示[4]:为了进一步提高人工关节置换术的治疗以及预后效果,就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最大限度的预防人工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产生。因此,为观察低分子肝素在预防人工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方面的效果与价值,本文选择我院自2013年9月~2014年1月期间,住院部所收治的行人工关节置换术的患者共计100例,将其作为研究对象,在随机分组下展开临床对照研究,证实了低分子肝素对预防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确切效果,具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自2013年9月~2014年1月期间,住院部所收治的行人工关节置换术的患者共计100例,将其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符合纳入标准:1)可正常应用抗凝药物,无禁忌;2)术前检查未发现下肢血管性疾病以及静脉血栓症状;3)无人工关节置换术手术史;4)术前肝肾功能正常。排除标准为:1)患者年龄在20周岁以下或在80周岁以上;2)有心脑血管疾病或其他脏器器官疾病;3)妊娠期孕产妇;4)有精神病史。100例患者按照数字随机表方法分组,50例纳入对照组,50例纳入实验组。对照组中,男性患者为28例,女性患者为22例,患者年龄在24~75周岁范围内,平均年龄为(58.1±2.3)岁;实验组中,男性患者为30例,女性患者为20例,患者年龄在26~78周岁范围内,平均年龄为(58.6±1.7)岁。对比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未发现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对照组共50例患者,术前术后均不做特殊处理。
1.2.2 实验组
实验组共50例患者,使用低分子肝素进行干预。具体方法为:患者自人工关节置换术前1d开始使用低分子肝素进行干预,给药剂量为0.2ml,给药方式为腹部皮下注射,给药频率为1次/d,持续给药10d。注射给药过程中,确保药液能够完全进入患者腹部皮下脂肪层内,同时,两侧注射点的间距控制在2.0cm以上,避开伤口与硬结。注射时要求操作者提起注射区域皮肤并形成皱褶,从皱褶最高点以垂直方向进针。根据患者腹部皮下脂肪厚度情况确定进针深度,回抽无血后注入药物。药物注射完成后,对穿刺处进行加压按压,持续3~5min,避免患者注射后发生皮下出血等问题。
1.3 观察指标
手术完成后10d,两组患者均通过做双侧下肢彩色多普勒超声扫描的方式,对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情况进行观察对比。检查方法为:使用西门子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仪,使用2.5~4.0MHz变频相控阵探头对髂静脉进行检查,使用5.0~8.0MHz高频线阵变频探头对小腿肌肉内静脉,腘静脉,下肢股静脉进行检查。诊断标准为:1)远端血栓:血栓仅发生在小腿远端位置;2)近端血栓:血栓发生在腘静脉以上区域;3)全静脉血栓:同时发生近端血栓与远端血栓为全静脉血栓。
1.4 统计学分析
本文数据使用SPSS 17.0软件进行分析与计算,计数资料以%表示,以X2检验,可信区间95%,检验水准为0.05,当 P<0.05时为差异显著,且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实验组患者经检查共有5例患者术后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为10.00%(5/50),对照组患者经检查共有18例患者术后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为36.00%(18/50)。实验组患者术后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近端血栓、远端血栓、全静脉血栓发生例均明显低于对照组,数据对比有显著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详细数据如表1所示。
表1 两组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情况对比表
组别
例数
远端血栓
近端血栓
全静脉血栓
发生率
对照组
50
8(16.00)
6(12.00)
4(8.00)
18(36.00)
实验组
50 3(6.00)*
2(4.00)*
0(0.00)*
5(10.00)*
X?
18.1603
16.1089
15.2416
15.5496
P
<0.05
<0.05
<0.05
<0.05
注:*项数据与其他项数据对比有显著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人工关节置换术后患者出现的肺栓塞问题是最常见的致死原因之一。90%以上肺栓塞的栓子来自于下肢静脉以及腹腔静脉。研究显示:肺栓塞的形成与近端血栓有密切关系,若远端血栓持续向近端血栓方向发展,还可能导致患者出现慢性静脉功能不全的问题,全静脉血栓的危害则更大[5]。同时,下肢深静脉血栓还会导致患者的住院时间延长,增加住院费用,并对患者术后的康复进程产生严重不良的影响。从这一角度上来说,人工关节置换术后患者需要通过早期诊断与治疗干预的方式,对术后的下肢深静脉血栓问题进行有效预防。
低分子肝素是由普通肝素结局解聚制备形成的肝素,具有分子量较低的特点。低分子肝素有因子Ⅹa活性特点,对凝血酶及其他凝血因子影响不大。其抗凝血因于Ⅹa活性/抗凝血酶活系用化学或酶法使普通肝素解聚而成,平均分子量约为4~6kD。具有选择性抗凝血性比值一般为1.5~4.0,而普通肝素为1左右[6],分子量越低,抗凝血因子Ⅹa活性越强,这样就使抗血栓作用与出血作用分离,保持了肝素的抗血栓作用而降低了出血的危险。在将低分子肝素作用于人工关节置换术患者的过程当中,腹部皮下注射给药方式下其生物效能能够发挥到98%以上,且不会对机体血小板的聚集反应以及纤维蛋白原与血小板的结合反应产生影响。相较于普通肝素,低分子肝素的体内半衰周期较长,并发症发生率低,使用中不需要做连续性的实验室检测,也避免了反复抽血给患者带来的痛苦,因此临床疗效确切。
本次研究数据显示:实验组患者术后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近端血栓、远端血栓、全静脉血栓发生例均明显低于对照组,数据对比有显著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与既往临床研究结果基本一致,证实了低分子肝素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重要价值。
综上所述:低分子肝素对预防人工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有重要价值,可降低近端血栓、远端血栓、以及全静脉血栓的发生率,有利于患者术后恢复,值得临床重视。
参考文献:
[1]田丰.人工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高危因素分析[J].实用医学杂志,2012,28(18):3047-3048.
[2]夏玉斌,肖静蓉.人工关节置换术后梯度压力治疗深静脉血栓疗效观察[J].西部医学,2011,23(8):1520-1521.
[3]闫沛云,宋朝基,苗生龙等.全髋人工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早期诊断[J].中国骨与关节杂志,2013,(8):444-447.
[4]李杰.中老年髋部骨折人工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预防及护理[J].中国美容医学,2012,21(16):391.
[5]吴芳丽,孟延丰.人工关节置换术后并发深静脉血栓的危险因素评估[J].医学研究杂志,2011,40(5):109-111.
[6]庞承刚,姜文学,徐东明等.高危老年患者人工关节置换术围手术期深静脉血栓的防治[J].天津医科大学学报,2011,17(1):102-105.
关键词:低分子肝素;人工关节置换术;下肢深静脉血栓;预防
对于行人工关节置换术治疗的患者而言,术前准备不充分,术中操作不谨慎,术后个体耐受差等因素作用下,容易导致患者出现各类并发症[1]。其中,以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较高,是比较常见的术后并发症之一。若不及时对此症状进行处理,可能导致患者激发肺栓塞以及远期下肢深静脉功能不全等问题,对患者的手术效果以及预后水平有不良影响。随着人工关节外科的发展,人工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诊断与治疗越来越受医务工作者的关注与重视[2-3]。相关的临床研究中显示[4]:为了进一步提高人工关节置换术的治疗以及预后效果,就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最大限度的预防人工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产生。因此,为观察低分子肝素在预防人工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方面的效果与价值,本文选择我院自2013年9月~2014年1月期间,住院部所收治的行人工关节置换术的患者共计100例,将其作为研究对象,在随机分组下展开临床对照研究,证实了低分子肝素对预防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确切效果,具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自2013年9月~2014年1月期间,住院部所收治的行人工关节置换术的患者共计100例,将其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符合纳入标准:1)可正常应用抗凝药物,无禁忌;2)术前检查未发现下肢血管性疾病以及静脉血栓症状;3)无人工关节置换术手术史;4)术前肝肾功能正常。排除标准为:1)患者年龄在20周岁以下或在80周岁以上;2)有心脑血管疾病或其他脏器器官疾病;3)妊娠期孕产妇;4)有精神病史。100例患者按照数字随机表方法分组,50例纳入对照组,50例纳入实验组。对照组中,男性患者为28例,女性患者为22例,患者年龄在24~75周岁范围内,平均年龄为(58.1±2.3)岁;实验组中,男性患者为30例,女性患者为20例,患者年龄在26~78周岁范围内,平均年龄为(58.6±1.7)岁。对比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未发现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对照组共50例患者,术前术后均不做特殊处理。
1.2.2 实验组
实验组共50例患者,使用低分子肝素进行干预。具体方法为:患者自人工关节置换术前1d开始使用低分子肝素进行干预,给药剂量为0.2ml,给药方式为腹部皮下注射,给药频率为1次/d,持续给药10d。注射给药过程中,确保药液能够完全进入患者腹部皮下脂肪层内,同时,两侧注射点的间距控制在2.0cm以上,避开伤口与硬结。注射时要求操作者提起注射区域皮肤并形成皱褶,从皱褶最高点以垂直方向进针。根据患者腹部皮下脂肪厚度情况确定进针深度,回抽无血后注入药物。药物注射完成后,对穿刺处进行加压按压,持续3~5min,避免患者注射后发生皮下出血等问题。
1.3 观察指标
手术完成后10d,两组患者均通过做双侧下肢彩色多普勒超声扫描的方式,对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情况进行观察对比。检查方法为:使用西门子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仪,使用2.5~4.0MHz变频相控阵探头对髂静脉进行检查,使用5.0~8.0MHz高频线阵变频探头对小腿肌肉内静脉,腘静脉,下肢股静脉进行检查。诊断标准为:1)远端血栓:血栓仅发生在小腿远端位置;2)近端血栓:血栓发生在腘静脉以上区域;3)全静脉血栓:同时发生近端血栓与远端血栓为全静脉血栓。
1.4 统计学分析
本文数据使用SPSS 17.0软件进行分析与计算,计数资料以%表示,以X2检验,可信区间95%,检验水准为0.05,当 P<0.05时为差异显著,且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实验组患者经检查共有5例患者术后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为10.00%(5/50),对照组患者经检查共有18例患者术后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为36.00%(18/50)。实验组患者术后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近端血栓、远端血栓、全静脉血栓发生例均明显低于对照组,数据对比有显著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详细数据如表1所示。
表1 两组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情况对比表
组别
例数
远端血栓
近端血栓
全静脉血栓
发生率
对照组
50
8(16.00)
6(12.00)
4(8.00)
18(36.00)
实验组
50 3(6.00)*
2(4.00)*
0(0.00)*
5(10.00)*
X?
18.1603
16.1089
15.2416
15.5496
P
<0.05
<0.05
<0.05
<0.05
注:*项数据与其他项数据对比有显著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人工关节置换术后患者出现的肺栓塞问题是最常见的致死原因之一。90%以上肺栓塞的栓子来自于下肢静脉以及腹腔静脉。研究显示:肺栓塞的形成与近端血栓有密切关系,若远端血栓持续向近端血栓方向发展,还可能导致患者出现慢性静脉功能不全的问题,全静脉血栓的危害则更大[5]。同时,下肢深静脉血栓还会导致患者的住院时间延长,增加住院费用,并对患者术后的康复进程产生严重不良的影响。从这一角度上来说,人工关节置换术后患者需要通过早期诊断与治疗干预的方式,对术后的下肢深静脉血栓问题进行有效预防。
低分子肝素是由普通肝素结局解聚制备形成的肝素,具有分子量较低的特点。低分子肝素有因子Ⅹa活性特点,对凝血酶及其他凝血因子影响不大。其抗凝血因于Ⅹa活性/抗凝血酶活系用化学或酶法使普通肝素解聚而成,平均分子量约为4~6kD。具有选择性抗凝血性比值一般为1.5~4.0,而普通肝素为1左右[6],分子量越低,抗凝血因子Ⅹa活性越强,这样就使抗血栓作用与出血作用分离,保持了肝素的抗血栓作用而降低了出血的危险。在将低分子肝素作用于人工关节置换术患者的过程当中,腹部皮下注射给药方式下其生物效能能够发挥到98%以上,且不会对机体血小板的聚集反应以及纤维蛋白原与血小板的结合反应产生影响。相较于普通肝素,低分子肝素的体内半衰周期较长,并发症发生率低,使用中不需要做连续性的实验室检测,也避免了反复抽血给患者带来的痛苦,因此临床疗效确切。
本次研究数据显示:实验组患者术后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近端血栓、远端血栓、全静脉血栓发生例均明显低于对照组,数据对比有显著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与既往临床研究结果基本一致,证实了低分子肝素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重要价值。
综上所述:低分子肝素对预防人工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有重要价值,可降低近端血栓、远端血栓、以及全静脉血栓的发生率,有利于患者术后恢复,值得临床重视。
参考文献:
[1]田丰.人工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高危因素分析[J].实用医学杂志,2012,28(18):3047-3048.
[2]夏玉斌,肖静蓉.人工关节置换术后梯度压力治疗深静脉血栓疗效观察[J].西部医学,2011,23(8):1520-1521.
[3]闫沛云,宋朝基,苗生龙等.全髋人工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早期诊断[J].中国骨与关节杂志,2013,(8):444-447.
[4]李杰.中老年髋部骨折人工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预防及护理[J].中国美容医学,2012,21(16):391.
[5]吴芳丽,孟延丰.人工关节置换术后并发深静脉血栓的危险因素评估[J].医学研究杂志,2011,40(5):109-111.
[6]庞承刚,姜文学,徐东明等.高危老年患者人工关节置换术围手术期深静脉血栓的防治[J].天津医科大学学报,2011,17(1):102-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