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分子肝素对人工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效果

来源 :医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ouluxihu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观察低分子肝素在预防人工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方面的效果与价值。方法:选择我院自2013年9月~2014年1月期间,住院部所收治的行人工关节置换术的患者共计100例,将其作为研究对象。100例患者按照数字随机表方法分组,50例纳入对照组,50例纳入实验组。对照组患者术前术后均不做特殊处理,实验组患者使用低分子肝素进行干预。手术完成后10d,两组患者均通过做双侧下肢彩色多普勒超声扫描的方式,对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情况进行观察对比。结果:实验组患者经检查共有5例患者术后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为10.00%(5/50),对照组患者经检查共有18例患者术后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为36.00%(18/50)。实验组患者术后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近端血栓、远端血栓、全静脉血栓发生例均明显低于对照组,数据对比有显著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低分子肝素对预防人工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有重要价值,可降低近端血栓、远端血栓、以及全静脉血栓的发生率,有利于患者术后恢复,值得临床重视。
  关键词:低分子肝素;人工关节置换术;下肢深静脉血栓;预防
  对于行人工关节置换术治疗的患者而言,术前准备不充分,术中操作不谨慎,术后个体耐受差等因素作用下,容易导致患者出现各类并发症[1]。其中,以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较高,是比较常见的术后并发症之一。若不及时对此症状进行处理,可能导致患者激发肺栓塞以及远期下肢深静脉功能不全等问题,对患者的手术效果以及预后水平有不良影响。随着人工关节外科的发展,人工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诊断与治疗越来越受医务工作者的关注与重视[2-3]。相关的临床研究中显示[4]:为了进一步提高人工关节置换术的治疗以及预后效果,就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最大限度的预防人工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产生。因此,为观察低分子肝素在预防人工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方面的效果与价值,本文选择我院自2013年9月~2014年1月期间,住院部所收治的行人工关节置换术的患者共计100例,将其作为研究对象,在随机分组下展开临床对照研究,证实了低分子肝素对预防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确切效果,具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自2013年9月~2014年1月期间,住院部所收治的行人工关节置换术的患者共计100例,将其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符合纳入标准:1)可正常应用抗凝药物,无禁忌;2)术前检查未发现下肢血管性疾病以及静脉血栓症状;3)无人工关节置换术手术史;4)术前肝肾功能正常。排除标准为:1)患者年龄在20周岁以下或在80周岁以上;2)有心脑血管疾病或其他脏器器官疾病;3)妊娠期孕产妇;4)有精神病史。100例患者按照数字随机表方法分组,50例纳入对照组,50例纳入实验组。对照组中,男性患者为28例,女性患者为22例,患者年龄在24~75周岁范围内,平均年龄为(58.1±2.3)岁;实验组中,男性患者为30例,女性患者为20例,患者年龄在26~78周岁范围内,平均年龄为(58.6±1.7)岁。对比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未发现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对照组共50例患者,术前术后均不做特殊处理。
  1.2.2 实验组
  实验组共50例患者,使用低分子肝素进行干预。具体方法为:患者自人工关节置换术前1d开始使用低分子肝素进行干预,给药剂量为0.2ml,给药方式为腹部皮下注射,给药频率为1次/d,持续给药10d。注射给药过程中,确保药液能够完全进入患者腹部皮下脂肪层内,同时,两侧注射点的间距控制在2.0cm以上,避开伤口与硬结。注射时要求操作者提起注射区域皮肤并形成皱褶,从皱褶最高点以垂直方向进针。根据患者腹部皮下脂肪厚度情况确定进针深度,回抽无血后注入药物。药物注射完成后,对穿刺处进行加压按压,持续3~5min,避免患者注射后发生皮下出血等问题。
  1.3 观察指标
  手术完成后10d,两组患者均通过做双侧下肢彩色多普勒超声扫描的方式,对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情况进行观察对比。检查方法为:使用西门子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仪,使用2.5~4.0MHz变频相控阵探头对髂静脉进行检查,使用5.0~8.0MHz高频线阵变频探头对小腿肌肉内静脉,腘静脉,下肢股静脉进行检查。诊断标准为:1)远端血栓:血栓仅发生在小腿远端位置;2)近端血栓:血栓发生在腘静脉以上区域;3)全静脉血栓:同时发生近端血栓与远端血栓为全静脉血栓。
  1.4 统计学分析
  本文数据使用SPSS 17.0软件进行分析与计算,计数资料以%表示,以X2检验,可信区间95%,检验水准为0.05,当 P<0.05时为差异显著,且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实验组患者经检查共有5例患者术后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为10.00%(5/50),对照组患者经检查共有18例患者术后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为36.00%(18/50)。实验组患者术后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近端血栓、远端血栓、全静脉血栓发生例均明显低于对照组,数据对比有显著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详细数据如表1所示。
  表1  两组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情况对比表
  组别
  例数
  远端血栓
  近端血栓
  全静脉血栓
  发生率
  对照组
  50
  8(16.00)
  6(12.00)
  4(8.00)
  18(36.00)
  实验组
  50   3(6.00)*
  2(4.00)*
  0(0.00)*
  5(10.00)*
  X?
  18.1603
  16.1089
  15.2416
  15.5496
  P
  <0.05
  <0.05
  <0.05
  <0.05
  注:*项数据与其他项数据对比有显著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人工关节置换术后患者出现的肺栓塞问题是最常见的致死原因之一。90%以上肺栓塞的栓子来自于下肢静脉以及腹腔静脉。研究显示:肺栓塞的形成与近端血栓有密切关系,若远端血栓持续向近端血栓方向发展,还可能导致患者出现慢性静脉功能不全的问题,全静脉血栓的危害则更大[5]。同时,下肢深静脉血栓还会导致患者的住院时间延长,增加住院费用,并对患者术后的康复进程产生严重不良的影响。从这一角度上来说,人工关节置换术后患者需要通过早期诊断与治疗干预的方式,对术后的下肢深静脉血栓问题进行有效预防。
  低分子肝素是由普通肝素结局解聚制备形成的肝素,具有分子量较低的特点。低分子肝素有因子Ⅹa活性特点,对凝血酶及其他凝血因子影响不大。其抗凝血因于Ⅹa活性/抗凝血酶活系用化学或酶法使普通肝素解聚而成,平均分子量约为4~6kD。具有选择性抗凝血性比值一般为1.5~4.0,而普通肝素为1左右[6],分子量越低,抗凝血因子Ⅹa活性越强,这样就使抗血栓作用与出血作用分离,保持了肝素的抗血栓作用而降低了出血的危险。在将低分子肝素作用于人工关节置换术患者的过程当中,腹部皮下注射给药方式下其生物效能能够发挥到98%以上,且不会对机体血小板的聚集反应以及纤维蛋白原与血小板的结合反应产生影响。相较于普通肝素,低分子肝素的体内半衰周期较长,并发症发生率低,使用中不需要做连续性的实验室检测,也避免了反复抽血给患者带来的痛苦,因此临床疗效确切。
  本次研究数据显示:实验组患者术后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近端血栓、远端血栓、全静脉血栓发生例均明显低于对照组,数据对比有显著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与既往临床研究结果基本一致,证实了低分子肝素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重要价值。
  综上所述:低分子肝素对预防人工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有重要价值,可降低近端血栓、远端血栓、以及全静脉血栓的发生率,有利于患者术后恢复,值得临床重视。
  参考文献:
  [1]田丰.人工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高危因素分析[J].实用医学杂志,2012,28(18):3047-3048.
  [2]夏玉斌,肖静蓉.人工关节置换术后梯度压力治疗深静脉血栓疗效观察[J].西部医学,2011,23(8):1520-1521.
  [3]闫沛云,宋朝基,苗生龙等.全髋人工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早期诊断[J].中国骨与关节杂志,2013,(8):444-447.
  [4]李杰.中老年髋部骨折人工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预防及护理[J].中国美容医学,2012,21(16):391.
  [5]吴芳丽,孟延丰.人工关节置换术后并发深静脉血栓的危险因素评估[J].医学研究杂志,2011,40(5):109-111.
  [6]庞承刚,姜文学,徐东明等.高危老年患者人工关节置换术围手术期深静脉血栓的防治[J].天津医科大学学报,2011,17(1):102-105.
其他文献
摘要:随着当今社会生活水平提高、饮食结构的改变,NAFLD发病率呈逐年上升且低龄化趋势。由于至今NAFLD的发病机制尚未彻底清晰,因此,探讨NAFLD是当代肝病领域面临的新挑战。文章参考综合研究,对NAFLD的发病机制、高危因素、相关疾病及治疗进行综述。  关键词: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发病机制;相关因素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
期刊
摘要:目的:探讨口腔CT在口腔内科的应用及局限性原因。方法:选取2012年5月~2013年8月间某院收治口腔内科患者病例共158例,其中口腔内科CT检查患者为98例作为研究对象,观察口腔CT在口腔内科的应用及局限性的原因。结果:本次研究中口腔CT检查的应用率为62%,经过CT检查,口腔内科患者的病症与病理诊断基本基本吻合,检查出10种病症,其中根折、隐裂的准确率为96%,疑残根的准确率为75%,牙
期刊
关键词:供应室;灭菌质量;脉动真空灭菌器;B-D试验;漏气  一、供应室简介  供应室是医院内各种无菌物品的供应单位,它担负着医疗器材的清洗、包装、消毒和供应工作。现代医院供应品种繁多,涉及科室广,使用周转快,每项工作均关系到医疗、教学、科研的质量。如果消毒不彻底会引起全院性的感染,供应物品不完善可影响诊断与治疗,因此做好供应室工作是十分重要的,也是医院工作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布局合理,符合供应流
期刊
摘要:本文以改革和完善重特大疾病保障制度为主题,通过分析郴州市现行城镇职工大额医疗费用统筹和居民大病保险的优势、不足以及面临的问题,结合实际提出了重特大疾病保障制度改革的若干思路与建议,以更好促进郴州市重特大疾病保障制度健康、有效和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重特大疾病保障制度;改革;建议  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都明确提出,要健全全民医保体系,加快健全重特大疾病医疗保障和救助机制。重特大疾病医疗
期刊
摘要:目的:比较分析胸部闭合性损伤患者分别采用X线片诊断以及CT扫描诊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胸部闭合性损伤患者120例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分别采用X线片以及CT扫描进行诊断,对比分析两种诊断方法的准确率。结果:经临床确诊结果显示,120例患者中肺撕裂伤者3例,膈破裂者8例,创伤性湿肺者8例,肺不张者10例,肺挫伤者12例,血气胸者27例,骨折者52例。CT检查诊断创伤性湿肺(87.5
期刊
摘要:目的:总结基层医院运用多轴位透视加局部点片在诊断肋骨骨折诊断中的体会。方法:对2010年2月-2014年2月间,在我院放射科诊断的149例肋骨骨折患者的影像资料及诊断过程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其中32例患者行胸部多层螺旋CT影像检查结果进行对照。结果:我院放射科诊断149例肋骨骨折,共166根肋骨,分别为膈上4-7肋骨骨折为134根,占80.72%;1-3及8-10肋骨骨折为23根,占13.86
期刊
摘要:目的 探究与射频消融治疗相关的起源于二尖瓣环与主动脉窦交界处的室性心律失常心电图特征。方法 观察并记录临床6例起源于二尖瓣环与主动脉窦交界处所致的室性心律失常患者的射频消融效果及心电图特点。结果 本研究所针对的50例室性心律失常患者射频消融效果良好且起源部位被证实。有6例是源于二尖瓣环与主动脉窦交界处。研究发现,起源于二尖瓣环与主动脉窦交界处的室性心律失常患者的心电图才会出现右束支传导阻滞,
期刊
随着我国采供血事业的深入发展,信息化管理在采供血工作过程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特别是随着无偿献血事业的发展,献血模式的改变,新的《血站管理办法》、《血站质量管理规范》、《血站实验室质量管理规范》的实施,促使了血站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1]。但是,因为极大程度上依赖于能源、科技和人员高水平的操作,信息管理系统在应用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受诸多的外界因素所影响,所以,当信息管理系统出现故障不
期刊
摘要:目的 观察一次性根管充填对前牙有窦型根尖周炎的疗效。方法:随机选取前牙有窦型慢性根尖周炎患牙200颗,随机分为两组,A组一次性根管充填术,B组分次法根管充填术,观察术后1月、3月、6月及18月后的疗效。结果 两组疗效无显著差异。结论 前牙有窦型根尖周炎一次性根管充填术术后反应没有因为减少复诊次数而增加,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彻底清除根管内感染物,正确选择适应症,一次性根管充填法是可行的。  
期刊
关于宫颈糜烂的致病因素有各种认识,目前公认的病因有:机械性刺激造成的宫颈损伤,如过度性交、流产、分娩损伤;细菌、病毒的感染;化学药物刺激;先天性宫颈糜烂、引起宫颈糜烂的致病微生物有金黄色葡萄球菌、淋球菌、支原体、衣原体、念珠菌、滴虫等。有研究观察宫颈糜烂与生殖道感染的关系,对100例宫颈糜烂妇女及100例无宫颈糜烂妇女行常规妇科检查及阴道感染病原检测、大量资料证实宫颈糜烂与阴道感染有一定相关性。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