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莫循同志曾长期担任江西省委宣传部领导工作,我至今还能记起他许多优良的领导作风。
新中国成立初期,江西省新华书店在南昌市象山北路盖了栋两层的办公楼。莫循同志作为省委宣传部部长,亲自来到书店举行的酒会上祝贺。我作为中国图书发行公司代表亦被邀请参会,与他同席。酒会开始,他高举酒杯,豪情满怀地说,有了新华书店,就可将毛主席著作和革命书刊传播到广大读者手中去,值得大家庆贺。他为人豪爽热情,平易近人,这是我对他的最初印象。
上世纪50年代初,江西省人民政府新闻出版处成立,我当时被调到该处工作,莫循兼任该处处长。他有个高明的领导方法。他交代我们说:“你们不要去审查报社和出版社送来的原稿,改为事后审读出版物更好,这样可以增强出版部门的责任心,去掉依赖心。”他对新闻出版部门的报道计划和选题很重视,认为这是牛鼻子,必须抓住。因为做好了出版前的规划,就如同建筑部门有了好的蓝图,可以避免不少事后错误。我就亲见他到出版社来参加年度选题计划的讨论会。他认真听取大家的发言,和大家一起讨论的情景,我至今记忆犹新。
莫循重视做思想工作。一次我主持全省新华书店经理会,上午会议即将结束时,有一个县的书店经理在会上发牢骚,说在书店工作吃不开,要求调回某商业公司去,一时引起与会者的思想混乱。为此,午休时我向莫部长做了汇报,想请他在会上作个讲话,提高大家的认识。下午,他准时来到会议上作了“新华书店是革命书店”的主题讲话,以他当年在山东老家读了革命书籍,受到进步思想影响而参加革命的亲身经历,说明了书店工作的重要性。他还举例说,他最近学外语,到新华书店买到一本好的外语辞典,对他帮助很大。会场上当即有几位代表发表感想,表示回去后要尽力做好革命图书的发行工作。
“文革”后期,被下放农村的莫循回到南昌,被安排在省新华书店居住了一段时间。之后,他被任命为省委文教办公室主任,要搬回省委住宅区去住。临行前,他拿了30元钱给我(注:当时我在省店的编辑组工作),让我在食堂办一桌饭菜,专请门卫、收发等后勤人员聚餐。就餐时,他举杯向大家敬酒,感谢大家对他的照顾。临别时,他还赞我工作勤奋,问我愿不愿意去文教办工作。我虽婉谢了他,表示还是想留在编辑组当编辑,但对他的鼓励和鞭策,我至今都充满感激。
上世纪70年代后期,我组稿毛主席的警卫员吴吉清撰写的长篇回忆录《在毛主席身边的日子里》。吴吉清从苏区到延安一直跟随毛主席,他写的这本回忆录史料丰富,内容生动。当时有关毛主席的传书很少,按规定,出版领袖传记或回忆录须经中央或省委批准。我把编辑好的原稿报送省委审批,黄知真书记慎重地转给莫循审阅。莫部长从头至尾认真审过原稿后,把我叫到他家里,逐一提出商榷点,要我再仔细斟酌。他向黄书记汇报取得同意后,即在原稿上用毛笔亲书:“同意出版,立即付梓。”这本书因为写了有关毛泽东与贺子珍的内容,北京某出版社不敢出,江西敢接受。莫循敢亲自批准出版,体现了他对事业勇于负责、敢于担当的精神。此书一面市,立即得到了广大读者的欢迎。新华社还要求江西人民出版社直供6000册,分发全社海内外记者人手一册。
莫循后来患重病在北京医院医治。我去北京开会时,特地前去看望他,那是我见到他的最后一面。他在病中还向我询问宣传部派驻出版社工作组的工作情况,表现出他对工作的高度責任感。
这么多年过去了,江西的文化传媒事业得到前所未有的大发展。看到欣欣向荣的今天,我时常会想起在莫部长领导下工作的那段难忘岁月。我想,老部长若在天有灵,一定也会因此感到欣慰的。
责编/木艮
新中国成立初期,江西省新华书店在南昌市象山北路盖了栋两层的办公楼。莫循同志作为省委宣传部部长,亲自来到书店举行的酒会上祝贺。我作为中国图书发行公司代表亦被邀请参会,与他同席。酒会开始,他高举酒杯,豪情满怀地说,有了新华书店,就可将毛主席著作和革命书刊传播到广大读者手中去,值得大家庆贺。他为人豪爽热情,平易近人,这是我对他的最初印象。
上世纪50年代初,江西省人民政府新闻出版处成立,我当时被调到该处工作,莫循兼任该处处长。他有个高明的领导方法。他交代我们说:“你们不要去审查报社和出版社送来的原稿,改为事后审读出版物更好,这样可以增强出版部门的责任心,去掉依赖心。”他对新闻出版部门的报道计划和选题很重视,认为这是牛鼻子,必须抓住。因为做好了出版前的规划,就如同建筑部门有了好的蓝图,可以避免不少事后错误。我就亲见他到出版社来参加年度选题计划的讨论会。他认真听取大家的发言,和大家一起讨论的情景,我至今记忆犹新。
莫循重视做思想工作。一次我主持全省新华书店经理会,上午会议即将结束时,有一个县的书店经理在会上发牢骚,说在书店工作吃不开,要求调回某商业公司去,一时引起与会者的思想混乱。为此,午休时我向莫部长做了汇报,想请他在会上作个讲话,提高大家的认识。下午,他准时来到会议上作了“新华书店是革命书店”的主题讲话,以他当年在山东老家读了革命书籍,受到进步思想影响而参加革命的亲身经历,说明了书店工作的重要性。他还举例说,他最近学外语,到新华书店买到一本好的外语辞典,对他帮助很大。会场上当即有几位代表发表感想,表示回去后要尽力做好革命图书的发行工作。
“文革”后期,被下放农村的莫循回到南昌,被安排在省新华书店居住了一段时间。之后,他被任命为省委文教办公室主任,要搬回省委住宅区去住。临行前,他拿了30元钱给我(注:当时我在省店的编辑组工作),让我在食堂办一桌饭菜,专请门卫、收发等后勤人员聚餐。就餐时,他举杯向大家敬酒,感谢大家对他的照顾。临别时,他还赞我工作勤奋,问我愿不愿意去文教办工作。我虽婉谢了他,表示还是想留在编辑组当编辑,但对他的鼓励和鞭策,我至今都充满感激。
上世纪70年代后期,我组稿毛主席的警卫员吴吉清撰写的长篇回忆录《在毛主席身边的日子里》。吴吉清从苏区到延安一直跟随毛主席,他写的这本回忆录史料丰富,内容生动。当时有关毛主席的传书很少,按规定,出版领袖传记或回忆录须经中央或省委批准。我把编辑好的原稿报送省委审批,黄知真书记慎重地转给莫循审阅。莫部长从头至尾认真审过原稿后,把我叫到他家里,逐一提出商榷点,要我再仔细斟酌。他向黄书记汇报取得同意后,即在原稿上用毛笔亲书:“同意出版,立即付梓。”这本书因为写了有关毛泽东与贺子珍的内容,北京某出版社不敢出,江西敢接受。莫循敢亲自批准出版,体现了他对事业勇于负责、敢于担当的精神。此书一面市,立即得到了广大读者的欢迎。新华社还要求江西人民出版社直供6000册,分发全社海内外记者人手一册。
莫循后来患重病在北京医院医治。我去北京开会时,特地前去看望他,那是我见到他的最后一面。他在病中还向我询问宣传部派驻出版社工作组的工作情况,表现出他对工作的高度責任感。
这么多年过去了,江西的文化传媒事业得到前所未有的大发展。看到欣欣向荣的今天,我时常会想起在莫部长领导下工作的那段难忘岁月。我想,老部长若在天有灵,一定也会因此感到欣慰的。
责编/木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