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手机依赖遇上OH卡

来源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inchar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手机依赖是当前中学生中非常普遍的问题,家长、老师说再多,学生们也是左耳进了右耳出。这是一例运用OH卡引导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并自己寻求应对问题方法的个案,借助OH卡帮助一名无求助意愿的学生自动锁定手机依赖问题,并一步步提出解决办法。
  〔关键词〕OH卡;手机依赖;辅导个案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20)31-0055-03
  OH卡,又称“潜意识图卡”,是全球新兴的心理治疗工具。由德国心理学家Moritz与多位各国艺术家合作创作的,借由心理投射的原理、叙事的过程、以人为本的核心制作而成的心理卡片,帮助人们自我觉察,自我成长。OH卡基础卡牌共90张字卡(两张空白)、88张图卡。
  一、个案概况
  高一建档测试反映一女生情绪预警,班主任提供信息:该生父母离异,跟妈妈生活。妈妈也反映孩子近期情绪不好,玩手机现象严重,但孩子不希望妈妈跟学校老师沟通。
  于是心理室通过测后随访的形式向该生发出邀请条约见,第一次的约见例行地问了几个非围绕本人的问题以打消其担心与疑虑,同时也反映出该生对班级生活的不满和对学习的不适应,整个过程她表情阴沉,没有一丝笑容。向该生表明本次主要是随访收集数据,如果要接受辅导得预约下一次,于是通过这样的方式与该生建立了咨访关系,并预约了下一次的辅导时间。
  在第二次接触中了解到以下信息:
  她自我反映上高中以来心情都不怎么好,时常出现情绪低落现象,不满意班风,有小部分同學习气不好,老师改变不了他们,自己适应不了这样的学习氛围,很烦躁。成绩也上不去,跟不上学习节奏,找不到好的学习方法。因为成绩掉队又受妈妈责怪,很不开心。
  本次辅导主要运用倾听、共情、认知调整及给予建议的方法。
  两周后,再次以回访的方式约见她。本次辅导便借助了OH卡。
  二、推进分析
  因为考虑到她没有主动求助意愿,也不愿老师知道自己的情况,只能以测后随访的形式逐步接触,并由其自己暴露问题。所以第一步是通过随访建立关系,第二步以直接给建议的方式辅导,第三步回访了解近期情况。
  由于该个案一直是被动接受辅导,对个案的跟进也就没有设定要解决的具体问题,所以我想到了OH卡,让她自己设定问题展开辅导。以下主要记录第三次辅导过程。
  三、辅导过程
  第一步:确定问题的范畴
  “关于学习这个议题,请从这些字卡中挑选出与你的问题相关的卡片。”
  她从90张字卡(运用OH卡的基础卡)中留下了12张:失败、疲惫、应该、压抑、错误、改变、依赖、停止、混乱、循环、厌烦、希望。
  请她一一解读留下字卡的原因。
  “失败”——“觉得自己在学习上很失败。”
  “疲惫”——“学习很累。”
  “应该”——“自己应该在学习上更努力。”
  “压抑”——“感觉到自己很压抑;没有什么事值得高兴。”
  “错误”——“自己现在做的事是一个错误”;“经常玩手机。”
  “改变”——“觉得自己需要改变现状”;“经常玩手机的现状。”
  “依赖”——“对手机很依赖,有离不开的感觉。”
  “停止”——“我要停止对手机的依赖。”
  “混乱”——“感觉自己的学习状态是混乱的,不知道自己要做什么。”
  “循环”——“感觉自己陷入一个死循环。”“想要好好学习,但又提不起劲,三分钟热度,一段时间后又松懈下来,如此循环。”
  “厌烦”——“厌烦自己目前的状态。”
  “希望”——“希望改善当前的糟糕情况。”
  当我们设定了问题的范围,她自然就会从自己的问题出发从字卡中延伸出与自己的联结。好几张字卡其实反映的是同一个问题,同时可以看到她还是希望改善现状的,也知道手机问题是目前对她的学习影响最大的因素。
  高中的学生基本清楚自己的问题,也知道什么是“应该”做的,部分学生似乎是缺乏一个途径去真实地表达自己,以及找不到同伴支持者,在父母或老师跟前碍于脸面又不太会去主动暴露自己的问题,或是父母老师严厉的管教让孩子(学生)产生逆反心理,不愿按照着“应该”的方向去做。
  “我们依次从最迫切想处理的问题开始一一去解决,请选出与目前想最先解决的问题相关的字卡”
  她选了“依赖”,认为自己最想改变的是对手机的依赖。
  第二步:讨论方法
  “请把这些图卡洗一下,然后抽出三张,这三张将提示你解决手机依赖的方法”,她抽了三张(图1、图2、图3)后,正面朝下,引导其一一解读:
  图1“看到了铁铲,有一种要铲除恶习的感觉,应该是一种决心,要下定决心。”
  图2“看到有两个方向,联想到手机,就是手机是“拿起”还是“放下”,做选择的当下要对自己做思想工作。”
  图3“看到发牌的动作,联系到方法想到的是转移注意力,如果想玩手机的话看看可不可以做其他事情,比如说去洗个脸什么的。”
  设定了此卡为解决问题的方法卡后,她自然而然又会从应对方法上去延伸,有时会卡住,什么都想不到。通过5W1H的提问技巧,从看到什么开始问,问着问着,她就会联想到相关办法了,她的延伸回过头看都非常好,甚至感叹这卡抽得也太对了吧。
  她说到“决心”的时候,我也顺势强化一下她想到的办法是多么好多么有道理,“要做成一件事,首先得看你想不想,只要想,就没有办不成的事。”让她感受到自己做得不错。
  她的第二个方法,说手机拿起还是放下,做选择要做自己的思想工作,我们又进一步去讨论了如何说服自己放下手机,如后果设想、10秒钟法则等。   她翻开第三张卡时,我一下子还真没想到可以做怎样的联想延伸,当时非常担心如果她想不出来怎么办,我该怎么引导。其实我想多了,不带评判、不刻意引导,只问她看到什么感受到什么,给点时间,她就会找到。
  运用OH卡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不要试图用自己的联想延伸去影响来访者,要多一点耐心和信心,相信来访者会实现与自己的联结,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讓来访者感受到自己的力量。
  第三步:意外应对
  “……(梳理一遍刚刚得出的三个方法)你觉得这三个方法足以帮助你了吗?如果不够还可以再抽一张方法卡。”她想了想认为足够应对,于是提出“理想很完美,但现实总有意外,现在我要抽一张意外应对卡,也就是如果我今后的某一时刻没能挡住手机的诱惑,在计划之外玩起了手机,这张卡将提示我怎么办。”
  “抽出卡的图案(图4)是手拿着钱,我想到的是惩罚,如果我万一没忍住玩起了手机,就让妈妈扣我的零花钱。”
  “看来需要借助妈妈的监督,回家可以和妈妈协商一下。”
  也许在很多家庭,惩罚的办法是经常会用到的,但效果并不好,因为这是父母提出来的。但是由孩子邀请家长协助自己改变,效果就会大不同。也就是说孩子自己也想摆手机依赖,只不过大人表现得比孩子还焦急,结果喧宾夺主了,抢走了孩子自我反思自我调整的机会,孩子自己想改变才能变外在压力为内在自主意愿。她也非常认同自己要求父母协助与父母直接施压的不同感觉,后者只想反抗,前者会更有自主的感觉。
  第四步:验证
  “接下来我们要抽的一张卡,代表自己完全做到了,包括意外应对,将会出现什么结果。”
  “看到一个绿色的房间,一张床(图5),是很舒服的感觉,如果自己都做好了,就会让自己的生活非常规律、非常舒适。”
  她能那么快地联想到这么好的一个结果,让我非常高兴,回顾整个过程,整体是顺畅的,我也非常感叹这次辅导过程,我将我的感叹分享给她,认为她这次给出的方案其他同学可以借鉴的,其他问题也可以借鉴,决心 抉择时自我对话 转移注意力 惩罚,这也进一步强化她成功自我解决问题的喜悦心情。
  每一次抽验证卡,我都非常忐忑,特别担心她会抽到一张负面卡,但多次经验告诉我,只要她在之前的过程中获得足够多的正能量,一定会有正面的结果,如果不能得出正面结果,那确实得追溯回之前的方法,是否还没有完全征服她自己。(那么重来)
  四、辅导效果
  她觉得本次辅导非常有趣,有一种很新奇、很神奇的感觉。整个过程伴有倾听、共情、积极关注,信任关系充分,互动融洽。她表情轻松,多次展露笑容,与第一次全程面无表情形成鲜明对比。因为是自己想要解决问题,也是自己想出的应对办法,她感受到自己是行为的主体,自己是有力量的,而不是被老师找来就是接受教育训导的。
  五、辅导反思
  本次辅导后,我总结了以下一些经验:
  1.对于无求助意愿,班主任或心理测试结果又反映存在一定问题的学生可以用随访的形式逐步建立咨访关系;
  2.OH卡可以迅速带领无求助意愿的来访者进入自己的问题,且给他们带来新鲜感,借助OH卡的指引与自己发生联结,并自己寻找到方法,感受到自己的力量;
  3.运用OH卡时,要多一点耐心和信心,相信来访者自身的力量,避免主观假设,尊重来访者的想法和独特性,解读没有“应该”“不应该”,没有“对”或“错”,放下是非评判的惯性标准,接纳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作者单位:广东省江门市新会东方红中学,江门,529100)
  编辑/卫 虹 终校/张国宪
其他文献
【活动理念】  随着新高考的到来,“专业 学校”的高考志愿填报模式日渐进入学生的视野。这也意味着,专业的选择要求学生更加清晰地去回应“有哪些专业?我想学什么专业?什么样的专业适合我……”,要求学生不断加深对专业的了解以及整合自身内外的资源。美国生涯发展理论专家Donald E.Super认为,高中生处于生涯发展的探索阶段,学生可以通过各种活动和机会,对自我的角色、心仪的专业(职业)等进行尝试、探索
提 要:怨是人之常情,亦是人之通病。自古及今因为利与情,人们心中之怨良多。孔子洞察于此,指出“怨”的产生主要是人们“放于利而行”,他以一贯之道“仁”化解“怨”,提出在原则上“以直报怨”,在方式方法上以“忠恕”之道解怨,在目的上“求仁得仁”而“无怨”。  关键词:孔子;怨;利;仁;直;忠恕  《孔子家语》记载了这样一个关于孔子弟子子羔的故事:  季羔为卫之士师,刖人之足。俄而,卫有蒯聩之乱,季羔逃之
〔摘要〕“选科走班”政策下的重新分班导致大量学生出现较严重的分离焦虑,本文分析了分离焦虑的成因、表现及解决办法。实践证明,通过恰当的“仪式”,可以帮助学生建立对新集体的归属感,从而减少对原班级的分离焦虑。仪式作为一种有象征意义的形式,是构建意义的手段,它不同于常规的教育方式,在加强学生的自我肯定与认同、适应人生转折方面能提供有效的帮助,让学生“告别过去,迎接未来”。  〔关键词〕归属感;走班;分离
〔摘要〕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目标不是传授心理学知识,而是通过一系列的课内外活动,让学生从活动中懂得认识与了解自我、发展自我的重要性,进而主动发展和提高自己的心理品质。通过长时间的教学实践,我认为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目标的拟定要紧扣学生的“心”理;教学内容的选定要增强学生的“信”心;教学活动的设计要选取“新”颖的形式;教师语言的表达要营造温“馨”的课堂氛围。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课堂
〔摘要〕新高考志愿填报是“专业 学校”模式,与传统高考“学校 专业”模式有很大不同,这意味着在高考志愿填报中专业选择是起点,职业规划是终点。选择了哪个专业,基本决定了以后未来发展的方向,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或者界定着今后的就业方向和职业范围。对专业志愿的选择要做到“志趣相投”。每位考生选择心仪大学的标准各异,面对“百花齐放”“各领风骚”的大学,会有一种“老虎吃天,无处下爪”的感觉。在大学期间,希望获得
〔摘要〕暑假开学后,班里转来一位行为上的调皮鬼、学习上的困难户学生。采取堵疏结合、重在疏导的办法,通过与科任教师携手联动,构筑教师转化环境;师生齐心合力,营造班集体转化氛围;争取家长配合,共同创设转化情境等进行心理辅导和转化,让该生体会到成功的自信,感受到成长的快乐。  〔关键词〕不速之客;问题分析;教育转化;效果反馈;教育启示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
[关键词] 心理健康辅导课;动态生成;策略研究    班级心理健康辅导课,是学校为保障学生心理健康,运用有关心理教育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课程。它侧重于促进学生在某个问题上有所感悟、触动、体验、思考,从而实现自我成长。为此班级心理健康辅导课对教师生成性教学提出了更为明确的要求。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是学生与教师、同伴思维碰撞、心灵沟通、情感融洽的
〔摘要〕根据学生回答的心理动因,可将心育课堂的非预设回答分为四类:匮乏型非预设回答,防御性非预设回答,试探型非预设回答,表演型非预设回答。面对不同的非预设回答,可以采用不同的应对策略,而最核心的原则是:温和而坚定。  〔关键词〕非预设回答;心育課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84(2018)05-0015-04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古人训诫
〔摘要〕这是对一位有自残行为模式的女孩进行心理疏导,引导她走出心灵困惑的案例。辅导过程分三个层次:一是用爱去建立信任的、有亲和力的咨访关系,减弱孩子的防御心理,真正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二是呵护生命,进行必要的心理危机干预;三是放飞孩子的心灵,运用心理技术帮助孩子拨散心中的重重阴影,还孩子心灵一片晴空。  〔关键词〕自残行为;认知疗法;体相烦恼;辅导个案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
〔摘要〕为了解当前高中生在生涯发展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根据具体问题进行教育实践探索,本研究对高中生的生涯规划发展现状进行了调查。选取北京市一所示范性高中三个年级共336名高中生进行了问卷调查。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性别、不同居住地的高中生在生涯规划发展现状上均不存在显著差异;不同学业水平学生在自我认知、职业抉择、教育认知三个维度上存在显著差异;不同年级学生在教育认知维度上存在显著性差异。根据高中生涯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