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高等教育从精英化教育跨入大众化教育背景下,大学生就业随之进入了大众化时代,就业问题日趋严峻。本文从大学生创业意识与和创业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存在的问题及改革思路进行分析,旨在探索大学生创业教育改革的思路,提高大学生创业意识与创业能力水平。
关键词:大学生 ;创业意识;创业能力;现状;改革思路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从精英化教育进入了大众化教育阶段,致使高校大学生毕业人数不断创历史新高,从2005年的338万到2015年749万人,十年间增长了121%,近几年的大学生毕业季被称为只有最难,没有更难。而大学生群体是最具创新创业能力的,积极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把自主创业当作大学生挑战人生的一个择业选择,不仅能带动就业,也是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服务于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大战略举措。
一、创业意识与创业能力培养的现状
(一)高校创业教育发展比较滞后
高校的创业教育主要是通过创业教育课程的设置来实施完成的。目前,虽然大学生创业教育已经成为高等教育系统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由于我国创业教育起步晚,缺乏理论支撑,没有形成完整的创业教育体系,再加上重视程度不够等原因,致使很多高校在创业教育方面显得力不从心。一些学校在课程设置上没有形成针对性、操作性、实践性、系统性,致使很多课程只是停留在理论阶段,这对本身理论基础知识强,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比较弱的应试教育下的大学生来说,更加缺乏主动性,缺乏自主创业的意识和能力。
(二)缺乏专业的创业导师指导
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在教育中起着主导作用。很多学校创业课程的老师不是专业的创业导师,本身缺乏对课程理论知识的认知和创业课程培训及实践经验,仅能生搬硬套理论讲解,这样很难调动大学生对课程的兴趣和参与的积极性;另外,很多学校还未形成专业化、正规化的创业教育师资队伍,有的教师在进行案例分析、操作练习时不免有纸上谈兵之感,既有先进教育理念又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学者型企业家”或“企业家型学者”非常缺乏。
(三)创业实践条件严重不足
我们说创业教育包括创业理论知识传授,也包括实践技能的培养,理论知识可通过课堂学习,而实践技能培养需要专门的创业教育实践场地,模拟实训场地和创业实践场地,现在很多学校没有提供实践场地,学生只能在宿舍,临时课室或租赁场地开展项目,场地的限制、资金的限制,形成游击性质的创业,致使项目进展缓慢或流产。
(四)学生缺乏创业主动性,学习能力不强,创业意识薄弱
应试教育下的弊端,很多大学生缺乏创新意识和创业学习的兴趣及主动性,虽然现在是信息化大爆炸的时代,很多信息都可以从网络上看到学到,或通过即时讯息随时和导师沟通,但很多学生搞不清楚创业的主体,创业意识薄弱,被动的等待老师的教授和督促,即使老师要求完成的项目任务也很难达到要求。
(五)创业氛围不浓厚
创业氛围是创业活动开展的整体态势以及在创业相关活动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精神面貌。创业氛围影响人们创业意愿和行为的力量,表现为一种集体认知。现在由于很多学校创业氛围不浓厚,虽然有资金和政策支持,但很多家人及学生认为上大学就是要找一份稳定的工作,很多学生也害怕失败,意志薄弱,缺乏团队合作能力,不敢参与或半途而废,创业含金量不高,面对创业过程中可能的困难空有满腔热情,缺乏跨向实践及承受失败的勇气,这种现象很难在同学间形成良性的创业氛围。
(六)学校和社会配合度不够
大学生还未走入社会,社会实践经验不足,创业意识,风险意识,合作意识,法律意识等方面也比较薄弱,而很多高校和社会资源没有很好接洽,没有为大学生提供社会企业的实习实践基地,而社会创业服务结构也缺乏主动走进高校,或引导宣传力度不够,致使很多大学生不知道大学生创业的一些优惠政策,而在大学生创业过程中,也缺乏后期的跟踪指导。
(七)舆论导向不对
我们常说舆论的力量是无形的,却是巨大的。一些媒体对于创业的报道,通常是报喜不报忧,对大学生创业成功身价数亿的个案常见报道,比如说微软的比尔盖茨,Facebook的库克,聚美优品的陈欧,康盛创想创始人戴志康、连环创业者王兴等代表人物。这无疑一定程度上鼓励了大家积极创业,改变人生也是分分钟的事情。于是很多同学不考虑实际的专业和个人能力,盲目的向榜样学习,结果造成失败。
二、提高大学生创业意识与创业能力的改革思路
提高大学生创业意识与创业能力,需要学生、学校、政府和社会方面共同努力,学校、社会和政府提供相应的资源和机会,学生自身增强创业意识,提高创业能力。
(一)学校应重视并合理安排创业课程,形成完善的理论体系
在整个教育体制中,就业是教育质量的导向,而随着目前就业形势的日益严峻,根据国家政策指引,大学生自主创业成为解决就业难的重要突破口,大学生创业教育已经构成了高等教育系统工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就要求高校要重视创业课程,合理规划创业理论课程和创业实践课程,形成一套依据自身学校和学生专业的理论体系。通过理论课程提高大学生创业意识,在实践课程锻炼创业能力,形成良好的创业氛围。
(二)提高教师专业水平,增强课程的专业性
教师专业素养的高低决定着教育质量的高低。很多老师从事创业知识理论教学,缺乏实践经验,一方面学校可以鼓励或选派老师从事创业实践,以期在理论和实践经验方面更好的指导学生;另一方面学校可以聘请获得专业资格的创业导师或社会创业成功人士,教授创业实践课程,加强学生的创业实践环节。形成在创业基础理论知识,模拟实训,创业实践三位一体的理论课程体系,增强课程的专业性,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三)强化教育资源,鼓励自主创业
要完成创业教育,除了理论学习,更多的是创业实践环节,这就需要提供创业资金、创业实践场合、创业设施等。一方面需要国家和学校的资金支持,需要学校扩大宣传力度,让学生真正了解大学生创业的优惠政策及资助政策;另外,学校还应建立实训基地,配备相应的设施,完成从理论到实践过渡阶段的模拟训练,最终形成创新理论知识、仿真实训和创业实践三位一体的教育模式。 (四)强化学生主动学习意识
据调查显示:我国毕业生选择创业的比例不到总数的1%,而发达国家一般占20%至30%。要真正改变这种状况,单纯依靠优惠政策或措施是难以解决问题的,必须从学生本身入手,让学生在学习阶段就了解创业、接触创业、学习创业、体验创业。而有动机的主动学习,可以有效地发展学生自身的巨大潜能,自主学习能力也是创新创业人才必备的基本功。对学生而言,一方面应通过老师讲授、网络资源或图书馆学习创业相关理论知识,学习管理知识、金融知识、商业知识、市场调研知识、财务知识、法律知识等。另外,积极参加创业实训,把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训中,最后顺理成章进入到创业实践阶段。
(五)营造良好的创业氛围
随着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很多大学生倾向于自主创业,一些创业成功的大学生表示,自主创业,不仅解决了自身就业问题,又能为同学或社会拓展就业渠道,更重要是满足了自我实现的需要。如果更多的大学生能清楚的认识到这一点,形成勇于创新、锲而不舍、不怕困难,坚定必胜的自主创业观念,营造大学生创业的浓厚氛围,让更多的学生加入到创业队伍中,施展自身才华,实现自身价值,把创业冲动化为行动。另外,大学生创业团队应不局限于本专业学生,团队可吸收来自不同专业的同学,综合大家不同专业领域的知识及不同人的想法,迸发更多的火花,不会因受到其他专业领域的限制而束手无策。
(六)政府、社会、学校和学生应积极相互配合,互相创造机会
创业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政府、社会、学校鼎力配合,通过创业教育、政策扶持和项目指导,激活大学毕业生的创业热忱和创业才智。一方面学校应建立完善的创业教育体系;另外,政府和社会可通过完善毕业生就业服务系统,提供平台给富有创新创业能力的大学生,为大学毕业生求职就业提供更加热情、周密、高效的就业服务和帮助;当然,作为创业主体大学生来说,应把创业热情转化为实际行动,打好创业基础,积极走进社会创业。
(七)正确的舆论导向
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一方面,通过创业成功企业家的案例鼓励大学生创业,但也告诉大家不要盲目追星,而是学习他们创业成功的方式方法、理念、思维,大学生自己要有明确的创业目标,要有可行性的市场调研;另外,对创业失败要进行正确引导。创业之路本来就是艰难的过程,创业要根据自己的专业、能力,选对了方向,进行不同的尝试,创业失败并非没有意义和价值,而是为最终的成功积累宝贵的经验教训,为未来走向成功奠定基础。
综上所述,大学生创业意识与创业能力的培养,需要国家、社会、学校和大学生共同努力。学校创造良好的师资环境,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形成浓厚的创新创业氛围,国家和社会给予创业项目资金支持及政策扶持,加强社会舆论导向,形成鼓励创业、宽容失败的创业文化。最终形成以创业带动就业,能够创造性的就业和创造新的工作岗位的社会氛围。
参考文献:
[1]宋琳.创业教育与大学生创业意识的培养[J].工会论坛,2010(9).
[2]罗三桂.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现状及提升策略[J].中国高等教育,2003(12).
[3]邓基泽.大学生职业规划与就业创业指导[M].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11(7).
[4]景丹.浅谈大学生创业意识与创业实践能力的培养[J].人力资源管理,2014(6).
[5]断美.我国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模式及对策研究[J].广东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10(9).
(作者单位:广东财经大学华商学院)
关键词:大学生 ;创业意识;创业能力;现状;改革思路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从精英化教育进入了大众化教育阶段,致使高校大学生毕业人数不断创历史新高,从2005年的338万到2015年749万人,十年间增长了121%,近几年的大学生毕业季被称为只有最难,没有更难。而大学生群体是最具创新创业能力的,积极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把自主创业当作大学生挑战人生的一个择业选择,不仅能带动就业,也是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服务于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大战略举措。
一、创业意识与创业能力培养的现状
(一)高校创业教育发展比较滞后
高校的创业教育主要是通过创业教育课程的设置来实施完成的。目前,虽然大学生创业教育已经成为高等教育系统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由于我国创业教育起步晚,缺乏理论支撑,没有形成完整的创业教育体系,再加上重视程度不够等原因,致使很多高校在创业教育方面显得力不从心。一些学校在课程设置上没有形成针对性、操作性、实践性、系统性,致使很多课程只是停留在理论阶段,这对本身理论基础知识强,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比较弱的应试教育下的大学生来说,更加缺乏主动性,缺乏自主创业的意识和能力。
(二)缺乏专业的创业导师指导
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在教育中起着主导作用。很多学校创业课程的老师不是专业的创业导师,本身缺乏对课程理论知识的认知和创业课程培训及实践经验,仅能生搬硬套理论讲解,这样很难调动大学生对课程的兴趣和参与的积极性;另外,很多学校还未形成专业化、正规化的创业教育师资队伍,有的教师在进行案例分析、操作练习时不免有纸上谈兵之感,既有先进教育理念又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学者型企业家”或“企业家型学者”非常缺乏。
(三)创业实践条件严重不足
我们说创业教育包括创业理论知识传授,也包括实践技能的培养,理论知识可通过课堂学习,而实践技能培养需要专门的创业教育实践场地,模拟实训场地和创业实践场地,现在很多学校没有提供实践场地,学生只能在宿舍,临时课室或租赁场地开展项目,场地的限制、资金的限制,形成游击性质的创业,致使项目进展缓慢或流产。
(四)学生缺乏创业主动性,学习能力不强,创业意识薄弱
应试教育下的弊端,很多大学生缺乏创新意识和创业学习的兴趣及主动性,虽然现在是信息化大爆炸的时代,很多信息都可以从网络上看到学到,或通过即时讯息随时和导师沟通,但很多学生搞不清楚创业的主体,创业意识薄弱,被动的等待老师的教授和督促,即使老师要求完成的项目任务也很难达到要求。
(五)创业氛围不浓厚
创业氛围是创业活动开展的整体态势以及在创业相关活动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精神面貌。创业氛围影响人们创业意愿和行为的力量,表现为一种集体认知。现在由于很多学校创业氛围不浓厚,虽然有资金和政策支持,但很多家人及学生认为上大学就是要找一份稳定的工作,很多学生也害怕失败,意志薄弱,缺乏团队合作能力,不敢参与或半途而废,创业含金量不高,面对创业过程中可能的困难空有满腔热情,缺乏跨向实践及承受失败的勇气,这种现象很难在同学间形成良性的创业氛围。
(六)学校和社会配合度不够
大学生还未走入社会,社会实践经验不足,创业意识,风险意识,合作意识,法律意识等方面也比较薄弱,而很多高校和社会资源没有很好接洽,没有为大学生提供社会企业的实习实践基地,而社会创业服务结构也缺乏主动走进高校,或引导宣传力度不够,致使很多大学生不知道大学生创业的一些优惠政策,而在大学生创业过程中,也缺乏后期的跟踪指导。
(七)舆论导向不对
我们常说舆论的力量是无形的,却是巨大的。一些媒体对于创业的报道,通常是报喜不报忧,对大学生创业成功身价数亿的个案常见报道,比如说微软的比尔盖茨,Facebook的库克,聚美优品的陈欧,康盛创想创始人戴志康、连环创业者王兴等代表人物。这无疑一定程度上鼓励了大家积极创业,改变人生也是分分钟的事情。于是很多同学不考虑实际的专业和个人能力,盲目的向榜样学习,结果造成失败。
二、提高大学生创业意识与创业能力的改革思路
提高大学生创业意识与创业能力,需要学生、学校、政府和社会方面共同努力,学校、社会和政府提供相应的资源和机会,学生自身增强创业意识,提高创业能力。
(一)学校应重视并合理安排创业课程,形成完善的理论体系
在整个教育体制中,就业是教育质量的导向,而随着目前就业形势的日益严峻,根据国家政策指引,大学生自主创业成为解决就业难的重要突破口,大学生创业教育已经构成了高等教育系统工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就要求高校要重视创业课程,合理规划创业理论课程和创业实践课程,形成一套依据自身学校和学生专业的理论体系。通过理论课程提高大学生创业意识,在实践课程锻炼创业能力,形成良好的创业氛围。
(二)提高教师专业水平,增强课程的专业性
教师专业素养的高低决定着教育质量的高低。很多老师从事创业知识理论教学,缺乏实践经验,一方面学校可以鼓励或选派老师从事创业实践,以期在理论和实践经验方面更好的指导学生;另一方面学校可以聘请获得专业资格的创业导师或社会创业成功人士,教授创业实践课程,加强学生的创业实践环节。形成在创业基础理论知识,模拟实训,创业实践三位一体的理论课程体系,增强课程的专业性,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三)强化教育资源,鼓励自主创业
要完成创业教育,除了理论学习,更多的是创业实践环节,这就需要提供创业资金、创业实践场合、创业设施等。一方面需要国家和学校的资金支持,需要学校扩大宣传力度,让学生真正了解大学生创业的优惠政策及资助政策;另外,学校还应建立实训基地,配备相应的设施,完成从理论到实践过渡阶段的模拟训练,最终形成创新理论知识、仿真实训和创业实践三位一体的教育模式。 (四)强化学生主动学习意识
据调查显示:我国毕业生选择创业的比例不到总数的1%,而发达国家一般占20%至30%。要真正改变这种状况,单纯依靠优惠政策或措施是难以解决问题的,必须从学生本身入手,让学生在学习阶段就了解创业、接触创业、学习创业、体验创业。而有动机的主动学习,可以有效地发展学生自身的巨大潜能,自主学习能力也是创新创业人才必备的基本功。对学生而言,一方面应通过老师讲授、网络资源或图书馆学习创业相关理论知识,学习管理知识、金融知识、商业知识、市场调研知识、财务知识、法律知识等。另外,积极参加创业实训,把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训中,最后顺理成章进入到创业实践阶段。
(五)营造良好的创业氛围
随着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很多大学生倾向于自主创业,一些创业成功的大学生表示,自主创业,不仅解决了自身就业问题,又能为同学或社会拓展就业渠道,更重要是满足了自我实现的需要。如果更多的大学生能清楚的认识到这一点,形成勇于创新、锲而不舍、不怕困难,坚定必胜的自主创业观念,营造大学生创业的浓厚氛围,让更多的学生加入到创业队伍中,施展自身才华,实现自身价值,把创业冲动化为行动。另外,大学生创业团队应不局限于本专业学生,团队可吸收来自不同专业的同学,综合大家不同专业领域的知识及不同人的想法,迸发更多的火花,不会因受到其他专业领域的限制而束手无策。
(六)政府、社会、学校和学生应积极相互配合,互相创造机会
创业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政府、社会、学校鼎力配合,通过创业教育、政策扶持和项目指导,激活大学毕业生的创业热忱和创业才智。一方面学校应建立完善的创业教育体系;另外,政府和社会可通过完善毕业生就业服务系统,提供平台给富有创新创业能力的大学生,为大学毕业生求职就业提供更加热情、周密、高效的就业服务和帮助;当然,作为创业主体大学生来说,应把创业热情转化为实际行动,打好创业基础,积极走进社会创业。
(七)正确的舆论导向
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一方面,通过创业成功企业家的案例鼓励大学生创业,但也告诉大家不要盲目追星,而是学习他们创业成功的方式方法、理念、思维,大学生自己要有明确的创业目标,要有可行性的市场调研;另外,对创业失败要进行正确引导。创业之路本来就是艰难的过程,创业要根据自己的专业、能力,选对了方向,进行不同的尝试,创业失败并非没有意义和价值,而是为最终的成功积累宝贵的经验教训,为未来走向成功奠定基础。
综上所述,大学生创业意识与创业能力的培养,需要国家、社会、学校和大学生共同努力。学校创造良好的师资环境,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形成浓厚的创新创业氛围,国家和社会给予创业项目资金支持及政策扶持,加强社会舆论导向,形成鼓励创业、宽容失败的创业文化。最终形成以创业带动就业,能够创造性的就业和创造新的工作岗位的社会氛围。
参考文献:
[1]宋琳.创业教育与大学生创业意识的培养[J].工会论坛,2010(9).
[2]罗三桂.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现状及提升策略[J].中国高等教育,2003(12).
[3]邓基泽.大学生职业规划与就业创业指导[M].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11(7).
[4]景丹.浅谈大学生创业意识与创业实践能力的培养[J].人力资源管理,2014(6).
[5]断美.我国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模式及对策研究[J].广东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10(9).
(作者单位:广东财经大学华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