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师也者,教之以事而喻诸德者也。”从社会意义而言,往往“师德”比“师业”更重要。师德,一个严肃而又意义重大的话题,每位教师都是努力践行者,以我肤浅的语言和认识未必能表达得透彻。但是,随着教龄的增长,我愈来愈深刻地感受到师德师风是做好教育工作的根基。
说起师德,“爱”是毫无疑义的高频词,因为,师爱是师德的核心,是教育的灵魂。每一位教师接受职前教育的第一课恐怕就是关于“师爱”的教育,且伴随职业的始终。这世上有两种职业,如果不是真的热爱,就一定不要强迫自己去做,那就是教师和医生。无论师者还是医者,皆须有赤诚、有信念,有超乎现实功利的慈悲与奉献,因为他们所面对的是活生生的生命。师爱是一个常讲不衰的字眼,讲师爱并不是说我们的教师不爱学生,不爱自己的职业,而是因为爱是优秀教师的核心素养所在,是教师队伍建设的核心问题。“心中有爱就会懂得如何教书。”陕西省教育厅巡视员刘桂芳如是说,“心中有爱,就能够感受到学生身上那些富有灵性的东西,这些东西一下子就照耀了你,让你感到生命的美丽。”西安小学副校长胡斗玲如是说。我深以为然,一个对师爱认知不深刻的人怎能说出这样至真至诚的话语。我认为,心中有爱,思想上便生出宽容,行为中便有了等待,双眼里便成了风景。
刚刚走上工作岗位的那些年,我在学校带启智班,每当下课,正常班的学生都围在教室周围指指点点。启智班的教室与教师办公室同在学校平房,地势低洼,教室外面与窗台齐平高的地方是学校操场,站在操场上,教室里一览无余。孩子们如受惊吓的兔子般蜷缩在教室角落,有的孩子感觉看他们的学生不怀好意,就骂他们,中重度弱智孩子则在一旁傻呵呵地笑。对这一状况,开始我就像沙漠中的鸵鸟,全当作没看见,也不知道,可是,我的内心却天天忍受着煎熬。后来,我渐渐想明白了,这些孩子没什么见不得人的,他们更需要与人交流,和外界接触。于是,每次下课,我不再回办公室,而是带着他们在教室里玩耍、游戏,拉起他们的手,带领他们走出教室,勇敢地走进那些正常学生,一起游戏,一起说笑,还带着他们外出游览,走进自然,走向社会。师生、生生之间的友善、仁爱如一阵春风,一道亮光,一股力量,一张温馨的网包裹和温暖着这些智障孩子。两年多后,18名智障学生全部顺利进入正常班学习。启智班的教学经历是我教师生涯中最难忘的历程,那些日子让我拥有了强烈的生命意识,健全的生命就是上苍的厚爱,就是上苍送给我们的礼物。启智班的教学经历,更让我深深地感受到师爱的力量。作为教师,我们要用爱和生命守护好每一个孩子,用挚爱诠释教育的真谛。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堂。每个孩子都是令人惊奇的世界,带着呵护、尊重和敬畏的心态,永葆对学生高度的兴趣,引导他们打开自己璀璨的一页,身为教师就是功德无量了。
后来,我走上了教学管理岗位,这一岗位让我见识到了更多异彩纷呈的生命,感受到了生命中的灵性和善意。晨起查堂是我的常规工作内容之一。一天早读,我照例去教学楼巡视,秩序井然,环境整洁,琅琅的读书声此起彼伏。在我听来,这是校园中最为动听的乐曲,不由得沉醉其中。刚走到下一个班,我发现一个小男孩站在教室一侧,一脸沮丧,不用问就知道,一定是不遵守纪律,影响了大家。班主任看见我过来了,赶忙停下手中的工作,走到这位学生跟前处理。果然,孩子一脸悔恨,信誓旦旦地表示要和同学们一起好好读书。我刚转身准备走,发现在孩子不远处有一团废纸,几乎同时班主任也发现了,看看那个孩子说:“发现地上有纸要及时捡起来,把纸扔到垃圾篓里。”小男孩如释重负,一脸灿烂,愉快地捡起纸扔进纸篓后,却定格在纸篓旁不动了。看着小男孩温顺听话、甚至有些发呆的样子,班主任无限怜爱又佯装责备地说:“去吧,回座位。”又嘟囔一句:“真是的,指到哪儿做哪儿。”随即,萌化人心的一幕发生了,小男孩弯腰从纸篓里重新拿起那团纸,回到自己的座位旁,认认真真地将纸团细细铺展开来,垫在凳子上坐了下来。就在我们不解的瞬间,突然就读懂了孩子的行为,不约而同相视一笑,“纸到哪儿坐哪儿”没错呀!多么可爱的孩子,多么纯真的心灵,拥有这来自心灵的礼物是教育事业的最大魅力,我们可曾读懂,又可曾拥有?我愿意相信,当我们用心去搜索和定格这些画面的时候,一些情感就会在心里悄悄发生变化,而这几乎是教师内心深处留恋教育的最伟大的力量。一个孩子就是一个奇妙的世界,虽然每个世界各不相同,却有着同样的精彩,所不同的是,你永远无法预知每个世界的精彩。近三十年的教育生涯让我渐渐对这些无遮无拦、率真随性的学生心生感情,所有的生命都是上苍的杰作,都是一个不朽的传奇。
但是,爱的教育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有这样一个小调查:某老师连续几年带高三毕业班,任班主任,成绩非常好。那年,这位老师所在地市抽考物理单科,第一名花落他们班。作为物理老师兼班主任,他心中充满着成就感,可是在市里向部分学生调查“谁是最受欢迎的老师”的问卷中,这位老师差一点被学生评为最不受欢迎的老师。为此,这位老师感到郁闷、委屈,觉得学生不懂事,但更多的是对自身的反思。他总结教训,认为自己之所以不被学生喜欢,是因为他没有关注诸如“学生快乐吗”“学生体验到生命的狂欢吗”等感受。根据“学生喜欢什么样的老师”的调查结果,也验证了这位老师的总结。尊重、公正、关心、真诚、爱护、负责任、信任、微笑、激情、风趣幽默、知识广博、“懂我”和以身作则等词成为学生喜欢老师的关键词。而这些关键词恰好反映了教师的人格和伦理精神。正是这些人格和伦理精神,才能使学生接受师爱。
故此,我们不但要深怀一颗爱心,更要学会去爱。爱学生,首先要大胆说出来。我常常对我们的老师说,教育学生要给学生一个好心,更要给学生一个好脸,要用微笑和信任真诚地告诉孩子“你真棒!”“我喜欢你!”当孩子从你那里获取了认可和激励后,就会带着这份赏识,朝着你所希望的、你所喜欢的方向进发。爱学生,还要学会换位。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不高兴做的事情,就不要要求孩子去做。有谁愿意每天埋头写作业,没有业余时间做自己喜欢的事情,还常常受到批评和抱怨?因此,我們要站在孩子的角度,多体谅孩子的感受,多鼓励孩子,多包容孩子。爱学生,还要学会放手。放手就是要信任孩子,尊重孩子的选择,给予他们个性成长和发展的自由。我们不妨豁达一些,用一颗真挚的爱心,投一束亲切的目光,说一句温暖的话语,做一个放行的手势,让孩子在教师爱的呵护中执著地向上求索,在坎坷的成长旅途上坚定地行走,在日复一日的学习中始终高扬梦想的风帆。
人之初,性本善,对于孟子的性善说,我更加认同董仲舒的人性学说。他说:“善如米,性如禾。禾虽出米,而禾未可谓米也。性虽出善,而性未可谓善也。米与善,人之继天而成于外也,非在天所为之内也。”董仲舒强调人为和教化的作用,以为教化是性的继续。人性中存在着善的种子,需要外部的教化催生善的种子发芽,茁壮成长。催生善的种子发芽成长,用的就是教师的挚爱。我国台湾教育家高振东曾说,“爱自己的孩子是人,爱别人的孩子是神”。我想,爱自己的孩子是本能,爱别人的孩子是师德,爱有问题的别人的孩子是神圣!师爱是神圣的。这种爱是教师教育学生的感情基础,学生一旦体会到这种感情,就会“亲其师”而“信其道”。
心中圣贤数老师!做一个有爱、能爱、会爱的老师,你可以的!
说起师德,“爱”是毫无疑义的高频词,因为,师爱是师德的核心,是教育的灵魂。每一位教师接受职前教育的第一课恐怕就是关于“师爱”的教育,且伴随职业的始终。这世上有两种职业,如果不是真的热爱,就一定不要强迫自己去做,那就是教师和医生。无论师者还是医者,皆须有赤诚、有信念,有超乎现实功利的慈悲与奉献,因为他们所面对的是活生生的生命。师爱是一个常讲不衰的字眼,讲师爱并不是说我们的教师不爱学生,不爱自己的职业,而是因为爱是优秀教师的核心素养所在,是教师队伍建设的核心问题。“心中有爱就会懂得如何教书。”陕西省教育厅巡视员刘桂芳如是说,“心中有爱,就能够感受到学生身上那些富有灵性的东西,这些东西一下子就照耀了你,让你感到生命的美丽。”西安小学副校长胡斗玲如是说。我深以为然,一个对师爱认知不深刻的人怎能说出这样至真至诚的话语。我认为,心中有爱,思想上便生出宽容,行为中便有了等待,双眼里便成了风景。
刚刚走上工作岗位的那些年,我在学校带启智班,每当下课,正常班的学生都围在教室周围指指点点。启智班的教室与教师办公室同在学校平房,地势低洼,教室外面与窗台齐平高的地方是学校操场,站在操场上,教室里一览无余。孩子们如受惊吓的兔子般蜷缩在教室角落,有的孩子感觉看他们的学生不怀好意,就骂他们,中重度弱智孩子则在一旁傻呵呵地笑。对这一状况,开始我就像沙漠中的鸵鸟,全当作没看见,也不知道,可是,我的内心却天天忍受着煎熬。后来,我渐渐想明白了,这些孩子没什么见不得人的,他们更需要与人交流,和外界接触。于是,每次下课,我不再回办公室,而是带着他们在教室里玩耍、游戏,拉起他们的手,带领他们走出教室,勇敢地走进那些正常学生,一起游戏,一起说笑,还带着他们外出游览,走进自然,走向社会。师生、生生之间的友善、仁爱如一阵春风,一道亮光,一股力量,一张温馨的网包裹和温暖着这些智障孩子。两年多后,18名智障学生全部顺利进入正常班学习。启智班的教学经历是我教师生涯中最难忘的历程,那些日子让我拥有了强烈的生命意识,健全的生命就是上苍的厚爱,就是上苍送给我们的礼物。启智班的教学经历,更让我深深地感受到师爱的力量。作为教师,我们要用爱和生命守护好每一个孩子,用挚爱诠释教育的真谛。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堂。每个孩子都是令人惊奇的世界,带着呵护、尊重和敬畏的心态,永葆对学生高度的兴趣,引导他们打开自己璀璨的一页,身为教师就是功德无量了。
后来,我走上了教学管理岗位,这一岗位让我见识到了更多异彩纷呈的生命,感受到了生命中的灵性和善意。晨起查堂是我的常规工作内容之一。一天早读,我照例去教学楼巡视,秩序井然,环境整洁,琅琅的读书声此起彼伏。在我听来,这是校园中最为动听的乐曲,不由得沉醉其中。刚走到下一个班,我发现一个小男孩站在教室一侧,一脸沮丧,不用问就知道,一定是不遵守纪律,影响了大家。班主任看见我过来了,赶忙停下手中的工作,走到这位学生跟前处理。果然,孩子一脸悔恨,信誓旦旦地表示要和同学们一起好好读书。我刚转身准备走,发现在孩子不远处有一团废纸,几乎同时班主任也发现了,看看那个孩子说:“发现地上有纸要及时捡起来,把纸扔到垃圾篓里。”小男孩如释重负,一脸灿烂,愉快地捡起纸扔进纸篓后,却定格在纸篓旁不动了。看着小男孩温顺听话、甚至有些发呆的样子,班主任无限怜爱又佯装责备地说:“去吧,回座位。”又嘟囔一句:“真是的,指到哪儿做哪儿。”随即,萌化人心的一幕发生了,小男孩弯腰从纸篓里重新拿起那团纸,回到自己的座位旁,认认真真地将纸团细细铺展开来,垫在凳子上坐了下来。就在我们不解的瞬间,突然就读懂了孩子的行为,不约而同相视一笑,“纸到哪儿坐哪儿”没错呀!多么可爱的孩子,多么纯真的心灵,拥有这来自心灵的礼物是教育事业的最大魅力,我们可曾读懂,又可曾拥有?我愿意相信,当我们用心去搜索和定格这些画面的时候,一些情感就会在心里悄悄发生变化,而这几乎是教师内心深处留恋教育的最伟大的力量。一个孩子就是一个奇妙的世界,虽然每个世界各不相同,却有着同样的精彩,所不同的是,你永远无法预知每个世界的精彩。近三十年的教育生涯让我渐渐对这些无遮无拦、率真随性的学生心生感情,所有的生命都是上苍的杰作,都是一个不朽的传奇。
但是,爱的教育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有这样一个小调查:某老师连续几年带高三毕业班,任班主任,成绩非常好。那年,这位老师所在地市抽考物理单科,第一名花落他们班。作为物理老师兼班主任,他心中充满着成就感,可是在市里向部分学生调查“谁是最受欢迎的老师”的问卷中,这位老师差一点被学生评为最不受欢迎的老师。为此,这位老师感到郁闷、委屈,觉得学生不懂事,但更多的是对自身的反思。他总结教训,认为自己之所以不被学生喜欢,是因为他没有关注诸如“学生快乐吗”“学生体验到生命的狂欢吗”等感受。根据“学生喜欢什么样的老师”的调查结果,也验证了这位老师的总结。尊重、公正、关心、真诚、爱护、负责任、信任、微笑、激情、风趣幽默、知识广博、“懂我”和以身作则等词成为学生喜欢老师的关键词。而这些关键词恰好反映了教师的人格和伦理精神。正是这些人格和伦理精神,才能使学生接受师爱。
故此,我们不但要深怀一颗爱心,更要学会去爱。爱学生,首先要大胆说出来。我常常对我们的老师说,教育学生要给学生一个好心,更要给学生一个好脸,要用微笑和信任真诚地告诉孩子“你真棒!”“我喜欢你!”当孩子从你那里获取了认可和激励后,就会带着这份赏识,朝着你所希望的、你所喜欢的方向进发。爱学生,还要学会换位。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不高兴做的事情,就不要要求孩子去做。有谁愿意每天埋头写作业,没有业余时间做自己喜欢的事情,还常常受到批评和抱怨?因此,我們要站在孩子的角度,多体谅孩子的感受,多鼓励孩子,多包容孩子。爱学生,还要学会放手。放手就是要信任孩子,尊重孩子的选择,给予他们个性成长和发展的自由。我们不妨豁达一些,用一颗真挚的爱心,投一束亲切的目光,说一句温暖的话语,做一个放行的手势,让孩子在教师爱的呵护中执著地向上求索,在坎坷的成长旅途上坚定地行走,在日复一日的学习中始终高扬梦想的风帆。
人之初,性本善,对于孟子的性善说,我更加认同董仲舒的人性学说。他说:“善如米,性如禾。禾虽出米,而禾未可谓米也。性虽出善,而性未可谓善也。米与善,人之继天而成于外也,非在天所为之内也。”董仲舒强调人为和教化的作用,以为教化是性的继续。人性中存在着善的种子,需要外部的教化催生善的种子发芽,茁壮成长。催生善的种子发芽成长,用的就是教师的挚爱。我国台湾教育家高振东曾说,“爱自己的孩子是人,爱别人的孩子是神”。我想,爱自己的孩子是本能,爱别人的孩子是师德,爱有问题的别人的孩子是神圣!师爱是神圣的。这种爱是教师教育学生的感情基础,学生一旦体会到这种感情,就会“亲其师”而“信其道”。
心中圣贤数老师!做一个有爱、能爱、会爱的老师,你可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