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邵阳布袋戏发源于邵阳县燕窝岭,经历了古代的辉煌,文革时的禁止,现代的衰落,未来将迈向何处?
关键词:刘永章;霹雳布袋戏
六百年前,元末明初,天下初定,战乱频仍。为避战乱,刘氏的先祖挑着一副布袋戏担,携着妻儿披星戴月,披荆斩棘,从江西吉安一路来到湖南邵阳县密林深处的燕窝岭。
他们搭起茅棚,开垦荒地,抛却过往,落地生根。他们半年务农,农闲时即挑着戏担外出演艺。刘氏家族人人都有一项绝活:他们会用木头和布做成手掌大的人偶,将手伸入其中,身体藏入布搭成的窄窄戏台中,一人便可表演一部戏。他们把剧本熟记心中,表演如行云流水般流畅自然,加以幽默诙谐的动作,夸张逗趣的语气,很受人们喜爱,一些大户人家常邀刘氏祖先唱堂会,收入也比较可观。刘氏家族便以此维持生计,并订下规矩:要将“一个人演一台戏”的秘技世代传下去。
这种戏就是邵阳布袋戏,源于北宋的“肩担戏”。清李斗《扬州画舫录》载:“凤阳人围布作房,支以一木,以五指运三寸傀儡,金鼓喧阗,词白则以叫嗓子,均一人为之,谓之肩担戏”。
这种戏剧因为表演成本低,内容通俗喜庆,曾经大受欢迎。鼎盛时期,燕窝岭有100多副戏担子上云贵、下湖广、去浙江,到处给人们表演。每年农闲时节,刘氏家族男女老少皆挑着担子外出卖艺,表演邵阳布袋戏布袋戏成为他们最主要的谋生手段。抗战时期,布袋戏担慢慢减少至几十副,从艺的刘氏族人不到10人。到了现在,邵阳布袋戏的第十八代传人刘永章,成为了此项艺术的的国家传承人。
他的一生,其实是邵阳布袋戏历史的缩影。
1960年,18岁的刘永章高中毕业,做起了人生中第一份工作--民办教师。当时正是三年自然灾害,教师薪水又微薄,他不得不做请求叔父带他外出表演布袋戏,好多赚点钱填饱肚子,也可以供家里妹妹读书。于是他跟着二叔去了比较富裕的广西,在路上从头开始学习布袋戏。学布袋戏不但要熟悉剧本,而且要学会众多乐器,比如唢呐,锣鼓,钹,颡叫子,还有小小布偶耍枪弄棒的动作全部都要学。还好刘永章的师傅刘恒贵是当时数一数二的布袋戏高手,刘永章又刻苦肯钻研,他们到广西不久,刘永章已经可以独自演布袋戏了。
刘永章高中毕业,在布袋戏艺人中算高学历了。他将布袋戏的剧本稍加润色,表演的时候再适度渲染,没词的时候自己编词儿,所以在广西的表演十分受欢迎,赚了许多钱。他用这些钱买了缝纫机做更精美的布偶,结了婚,参加了省办的学习班,1964年考了大学。一切都在变得更美好的时候,但此时晴天霹雳,文革来临了。
布袋戏被禁演,刘永章也只得回家另谋出路。文化大革命十年浩劫,刘永章只得在家乡以缝补制衣为生,熬过这一段对于布袋戏来说最黑暗的时光。
黎明终于来临了。文革过后,改革春风吹拂神州,刘永章又可以表演布袋戏了。他去邵阳县教育局办来一张演出证,重出江湖。1984年,他去了广西,一口气表演了四个月,直到把所有的剧本都唱完。然后,他又去了广东和江西,到处撒播布袋戏的种子。
然而,一切并不是这么顺利,时代已经变了。随着电视机和电影的普及,人们接触到了更广阔的的艺术花园,小小布袋戏在他们眼中失去了魅力。看布袋戏的人越来越少,刘永章和堂弟刘永安及其他布袋戏表演者都面临着无戏可演的窘境。只有农村地区红白喜事的时候,才会邀请他们表演布袋戏,这少数的生意根本不够谋生。他們只得转行,开班收徒传授布袋戏,把其他工作作为主要的经济来源。
刘永章的徒弟刘强,开始尝试在一些城市的酒吧表演布袋戏。他尝试加入一些流行歌曲,让布袋戏变得适应现代年轻人的口味,让古老的布袋戏可以在21世纪的城市活下去。
布袋戏想要在现代城市活下去并不是完全不可能的,台湾的金光布袋戏,霹雳布袋戏为我们做了最好的例子。1970年黄俊雄大师就把布袋戏搬上了电视屏幕,内容不再是耳熟能详,没有新意的封神榜,西游记之类,而是云州大侠史艳文这种比较新奇,跌宕起伏的故事。1994年,黄俊雄以更精美的舞台布景,更先进的技术重拍云州大儒侠故事,将它正式命名为金光布袋戏。金光布袋戏一直拍到现在,出现了《黑白双龙传》《天地风云录》等新的剧集。
而霹雳布袋戏,比金光布袋戏走的更远。
霹雳布袋戏,每出剧名都有霹雳二字,由“十车书”黄强华编剧,“八音才子”黄文泽配音,以清香白莲素还真,百世经纶一页书,刀狂剑池叶小钗三大主角衍生的天下武林故事为剧情,故事波澜壮阔,光怪陆离,引人入胜。它的声光爆破效果比金光布袋戏更逼真,戏偶做得更加精致,比如眼睛由笔画眼变成玻璃眼,头发变成真实植发,双手变成五指都能自由抓握的塑胶活手。在操纵布偶方面,加入了真人电影所用的吊钢丝效果,在角色需要演水上戏的时候,操偶师甚至潜水操偶。在剧情方面更加天马行空,超出了金光戏云州大儒侠的架构,出现了许多回到过去,或者来到异次元世界的奇思妙想。在人设上不再是脸谱化的,英俊潇洒的可能是反角,面目猥琐的可能是正面人物,使得霹雳布袋戏的人设更加接近现实的社会,大大的增加了可看性。
所以霹雳布袋戏成为21世纪最火的现代布袋戏并不是偶然。它和金光布袋戏一起,为邵阳布袋戏指明了未来的光辉大道!
关键词:刘永章;霹雳布袋戏
六百年前,元末明初,天下初定,战乱频仍。为避战乱,刘氏的先祖挑着一副布袋戏担,携着妻儿披星戴月,披荆斩棘,从江西吉安一路来到湖南邵阳县密林深处的燕窝岭。
他们搭起茅棚,开垦荒地,抛却过往,落地生根。他们半年务农,农闲时即挑着戏担外出演艺。刘氏家族人人都有一项绝活:他们会用木头和布做成手掌大的人偶,将手伸入其中,身体藏入布搭成的窄窄戏台中,一人便可表演一部戏。他们把剧本熟记心中,表演如行云流水般流畅自然,加以幽默诙谐的动作,夸张逗趣的语气,很受人们喜爱,一些大户人家常邀刘氏祖先唱堂会,收入也比较可观。刘氏家族便以此维持生计,并订下规矩:要将“一个人演一台戏”的秘技世代传下去。
这种戏就是邵阳布袋戏,源于北宋的“肩担戏”。清李斗《扬州画舫录》载:“凤阳人围布作房,支以一木,以五指运三寸傀儡,金鼓喧阗,词白则以叫嗓子,均一人为之,谓之肩担戏”。
这种戏剧因为表演成本低,内容通俗喜庆,曾经大受欢迎。鼎盛时期,燕窝岭有100多副戏担子上云贵、下湖广、去浙江,到处给人们表演。每年农闲时节,刘氏家族男女老少皆挑着担子外出卖艺,表演邵阳布袋戏布袋戏成为他们最主要的谋生手段。抗战时期,布袋戏担慢慢减少至几十副,从艺的刘氏族人不到10人。到了现在,邵阳布袋戏的第十八代传人刘永章,成为了此项艺术的的国家传承人。
他的一生,其实是邵阳布袋戏历史的缩影。
1960年,18岁的刘永章高中毕业,做起了人生中第一份工作--民办教师。当时正是三年自然灾害,教师薪水又微薄,他不得不做请求叔父带他外出表演布袋戏,好多赚点钱填饱肚子,也可以供家里妹妹读书。于是他跟着二叔去了比较富裕的广西,在路上从头开始学习布袋戏。学布袋戏不但要熟悉剧本,而且要学会众多乐器,比如唢呐,锣鼓,钹,颡叫子,还有小小布偶耍枪弄棒的动作全部都要学。还好刘永章的师傅刘恒贵是当时数一数二的布袋戏高手,刘永章又刻苦肯钻研,他们到广西不久,刘永章已经可以独自演布袋戏了。
刘永章高中毕业,在布袋戏艺人中算高学历了。他将布袋戏的剧本稍加润色,表演的时候再适度渲染,没词的时候自己编词儿,所以在广西的表演十分受欢迎,赚了许多钱。他用这些钱买了缝纫机做更精美的布偶,结了婚,参加了省办的学习班,1964年考了大学。一切都在变得更美好的时候,但此时晴天霹雳,文革来临了。
布袋戏被禁演,刘永章也只得回家另谋出路。文化大革命十年浩劫,刘永章只得在家乡以缝补制衣为生,熬过这一段对于布袋戏来说最黑暗的时光。
黎明终于来临了。文革过后,改革春风吹拂神州,刘永章又可以表演布袋戏了。他去邵阳县教育局办来一张演出证,重出江湖。1984年,他去了广西,一口气表演了四个月,直到把所有的剧本都唱完。然后,他又去了广东和江西,到处撒播布袋戏的种子。
然而,一切并不是这么顺利,时代已经变了。随着电视机和电影的普及,人们接触到了更广阔的的艺术花园,小小布袋戏在他们眼中失去了魅力。看布袋戏的人越来越少,刘永章和堂弟刘永安及其他布袋戏表演者都面临着无戏可演的窘境。只有农村地区红白喜事的时候,才会邀请他们表演布袋戏,这少数的生意根本不够谋生。他們只得转行,开班收徒传授布袋戏,把其他工作作为主要的经济来源。
刘永章的徒弟刘强,开始尝试在一些城市的酒吧表演布袋戏。他尝试加入一些流行歌曲,让布袋戏变得适应现代年轻人的口味,让古老的布袋戏可以在21世纪的城市活下去。
布袋戏想要在现代城市活下去并不是完全不可能的,台湾的金光布袋戏,霹雳布袋戏为我们做了最好的例子。1970年黄俊雄大师就把布袋戏搬上了电视屏幕,内容不再是耳熟能详,没有新意的封神榜,西游记之类,而是云州大侠史艳文这种比较新奇,跌宕起伏的故事。1994年,黄俊雄以更精美的舞台布景,更先进的技术重拍云州大儒侠故事,将它正式命名为金光布袋戏。金光布袋戏一直拍到现在,出现了《黑白双龙传》《天地风云录》等新的剧集。
而霹雳布袋戏,比金光布袋戏走的更远。
霹雳布袋戏,每出剧名都有霹雳二字,由“十车书”黄强华编剧,“八音才子”黄文泽配音,以清香白莲素还真,百世经纶一页书,刀狂剑池叶小钗三大主角衍生的天下武林故事为剧情,故事波澜壮阔,光怪陆离,引人入胜。它的声光爆破效果比金光布袋戏更逼真,戏偶做得更加精致,比如眼睛由笔画眼变成玻璃眼,头发变成真实植发,双手变成五指都能自由抓握的塑胶活手。在操纵布偶方面,加入了真人电影所用的吊钢丝效果,在角色需要演水上戏的时候,操偶师甚至潜水操偶。在剧情方面更加天马行空,超出了金光戏云州大儒侠的架构,出现了许多回到过去,或者来到异次元世界的奇思妙想。在人设上不再是脸谱化的,英俊潇洒的可能是反角,面目猥琐的可能是正面人物,使得霹雳布袋戏的人设更加接近现实的社会,大大的增加了可看性。
所以霹雳布袋戏成为21世纪最火的现代布袋戏并不是偶然。它和金光布袋戏一起,为邵阳布袋戏指明了未来的光辉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