蛋用鹌鹑黑羽基因座与黄羽基因座互作关系分析

来源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uomeixi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试验分别从纯系黑羽鹌鹑和纯系黄羽鹌鹑中随机选取公鹑2只,母鹑6只,按照1:3比例组成黑羽(♂)×黄羽(♀)正交和黄羽(♂)×黑羽(♀)反交试验组,每个试验组各设2个杂交重复组.正交试验中各杂交组随机选取F1代公鹑5只和母鹑15只组成自交组合.反交试验中各杂交组随机选取6只F1代母鹑和2只亲本公鹑各组成1个回交组.观察记录并分析各试验组F1和F2代以及回交B1代羽色及性别分离情况.结果表明,常染色体上控制黑羽性状基因座(H/h)与性染色体(Z)上黄羽基因座(Y/y)存在复杂互作关系.有色基因B存在下,黑羽基因座隐性纯合时(hh)对黄羽座位(Y/y)为隐性上位,hh与Y-(YY或Yy)互作使栗羽变为黑羽,与yy互作使黄羽变为深灰羽;黑羽座位杂合时(Hh)对Y/y为不完全显性上位,Hh与Y-(YY或Yy)互作使栗羽变为不完全黑羽,与yy互作使黄羽变为浅灰羽;黑羽座位显性纯合时(HH)与Y/y无互作关系,HH具有维持正常栗羽和黄羽表现的作用.上述两个基因座位之间互作涉及常染色体和性染色体基因座互作关系,为鹌鹑羽色研究新发现.依据研究结果,利用反交试验模式,生产具有羽色自别雌雄的杂交后代,对鹌鹑自别雌雄配套系育种和生产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其他文献
学位
“茶兴于唐而盛于宋”,宋代是古代茶业重要的发展期和繁荣期,随着斗茶之风的盛行、饮茶方式的变革,饮茶之风可以说是深入宋代社会各个阶层.这极大地促进了茶叶生产,也使各类茶品名品不断涌现.本文借助相关史料,以江南东路为例,对此路的产茶地区具体到府州县,并标明现今所在地,对所产茶叶及品类进行爬梳整理,以期对宋代茶叶品类的了解分析有一点借鉴意义.
肌纤维是肌肉基本单位,其形成关键时期为胚胎后期.为深入了解不同鸡种在胚胎后期肌纤维发育特性,研究选取白来航鸡、北京油鸡、白洛克鸡和科尼什鸡的合格种蛋分别孵化至15胚龄(ED15)、17胚龄(ED17)、1日龄(D1),统一采集完整胸肌和腿肌制作石蜡切片并HE染色,从品种、胚龄、组织和性别4个因素出发,探究4个品种鸡胚胎后期肌纤维组织学发育差异.结果表明,性别对胚胎后期肌纤维组织学特性影响不显著,胚龄、组织、品种3个因素均对胚胎后期肌纤维组织学特性影响显著(P<0.05);ED17时成肌细胞融合已完成,此后
L-茶氨酸,又称N-乙基-L-谷氨酰胺,是茶叶中一种特有的游离氨基酸,与茶叶的鲜爽味密切相关.近期,本课题组以L-PCA (Aldrich Chemie)和乙胺(气-液)合成L-茶氨酸后,取消乙醇结晶处理步骤,将L-茶氨酸溶解低温溶解后冷冻,升华干燥后得到纯度可达98%的茶氨酸.
为掌握黄山地区茶园节肢动物群落多样性,保护茶园生态平衡,于2019-2020年对黄山地区茶园害虫和天敌种类开展了系统调查和鉴定.结果 表明:茶园害虫种类有54种,分属2纲6目34科,其中鳞翅目9科18种,半翅目11科17种,鞘翅目5科10种,直翅目5科5种,双翅目1科1种,蜱螨目3科3种;害虫中以鳞翅目的 灰茶尺蠖和半翅目的 小贯小绿叶蝉危害最严重,为黄山地区茶园主要害虫.茶园天敌有93种,分属2纲8目29科,其中蜘蛛目15科56种,鞘翅目3科13种,螳螂目1科5种,膜翅目2科5种,双翅目1科3种,脉翅目
我国是世界最大的禽类产品消费国,白羽快大型肉鸡年出栏约50亿只,祖代鸡100%依赖国外进口,因此,我国白羽肉鸡种源一直存在“卡脖子”问题.同时我国家禽产业也正处于科技创新的深度变革之际,在饲料营养、家禽生产与疫病防控等方面,标准化体系正在逐步完善,降低生产成本、获得安全优质肉蛋制品对民生福祉具有重要意义.
期刊
新会柑普茶,是指采用新会柑皮和普洱熟茶为原料加工而成的再加工茶,在无任何添加剂的情况下,经当地特有的加工工艺制作而成,是近年来新兴茶产品之一,主产于广东省江门市,在茶产业内具有相当的知名度.其保健功效突出,兼具新会陈皮和普洱茶的功效.本文总结了柑普茶中新会陈皮的挥发性油和黄酮,普洱茶中的香气成分、咖啡碱和茶多酚以及新会柑普茶的挥发性物质这几类主要活性物质.以及列举了新会陈皮、普洱茶和新会柑普茶三者的保健功效,以期为新会柑普茶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冻土层的形成是茶园遭受冻害的重要因素之一,由于受强冷空气影响,山东日照茶区2020年12月下旬和2021年1月上旬出现大风降温天气,茶园虽然采取了各种越冬防护措施,但茶行间土壤出现不同程度上的冻土层,本文通过对采用不同越冬防护措施下茶园的冻土层进行调查测量和分析,旨在为广大茶农因地制宜选择越冬防护措施提供依据,也为广大茶叶技术人员进行越冬防护合理指导提供帮助.
黄羽肉鸡肤色,尤其是黄度,作为重要性状备受关注,但测定部位、测定时间等具体指标关注少.皮肤黄度一般依靠比色卡作感官评定,色差仪测定方法则仍需深入研究,文章通过对比分析麻黄鸡屠宰前后肤色差异及相关关系,探究最佳鸡皮肤黄度测定部位及测定方法,预测活体测定结果是否具有宰后肤色黄度的代表性.利用江丰麻黄鸡共738只,采用色差仪、数码相机及人工感官评分方法测定屠宰前后不同部位肤色.结果表明,公鸡和母鸡间肤色具有极显著差异(P<0.01),屠宰前后肤色无显著相关,屠宰后各部位肤色b值呈显著相关.照片提取S值与感官评分
研究以东北农业大学肉鸡高、低腹脂双向选择品系(简称高、低脂系)第23世代鸡为试验材料,测定个体饲料转化效率及消化系统相关性状,比较高、低脂系肉鸡饲料转化效率及消化系统相关性状差异,估计上述测定性状遗传参数.测定结果表明,低脂系肉鸡饲料转化率(FCR)、剩余采食量(RFI)、十二指肠长度(DL)、空肠长度(JL)均显著低于高脂系(P<0.05),低脂系肉鸡回肠长度(IL)、直肠长度(RL)显著高于高脂系(P0.05).遗传力结果表明,腺肌胃重(GMSW)、JL、IL属于高遗传力性状(0.41≤h2≤0.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