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地震频发给人们的生命和财产造成了巨大的损失,也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造成了重大影响。将建筑设计与抗震设计有机结合是实现建筑物抗震设计要求的必然选择。文章指出了建筑工程结构抗震设计中存在的问题,总结了提升建筑工程结构抗震性能的有效措施。
关键词:提升;建筑工程;结构抗震
中图分类号:TU746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如今,城市建设快速发展,城市居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许多不同用途的建筑纷纷兴建,这也加重了建筑受地震的影响与危害。因此,在这一局势下,应提高对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的重视度,保证抗震设计质量。
1 建筑工程结构抗震性能设计
1.1 防震结构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防震结构设计是现代混凝土结构建筑抗震性能设计中最为关键也是最为有效的设计实现方法,包括抗震层、防震缝和抗震支座三大主要防震结构的设计。根据我国相关法律、法规、规范和标准条文规定,当出现以下三种情况时,混凝土结构建筑必须设计有抗震层、防震缝和抗震支座:第一种,混凝土结构的建筑房屋中平面的所有尺寸大小,都远远超过了我国《钢筋混凝土高层建筑结构设计与施工规程》中规定的限度值,并且没有设计相应的安全强化措施;第二种,对应的混凝土结构建筑的各部分不同的功能结构,其刚度和承载压力的负荷能力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并且没有设计相应的安全强化措施;第三种,对于一些设计感比较强,上层建筑与下层建筑之间存在着巨大的错层,并且没有设计相应的安全强化措施。
1.2 地基设计
为了全面确保建筑物结构的刚性,需要全面提升建筑物抗震性能,在建筑施工期间不能在不同地基上建设相同单元的建筑,也不能采取相应措施整合和处理地基。在施工期间需要选择天然地基或者全面选择桩基方式进行施工建设。在埋设建筑基础时需要满足一定的深度要求,如果过浅埋设将会显著减小建筑物嵌固作用,在出现地震灾害时就会导致建筑物出现较大振幅,较容易坍塌。因此在埋设建筑物基础时需要全面加深埋设深度,加强建筑物地基的稳固性。
1.3 选择建筑场地
在出现地震灾害时会严重破坏建筑主体结构,在地震发生期间出现的地质运动将会对建筑结构造成直接破坏影响。在建筑破坏期间最常见的就是地质条件破坏现象,因此在预防地震灾害的各项措施当中,需要科学合理地选择建筑物场地,需要选择具有较强抗震性能的场所作为建筑施工场地。比如开阔地区就能够便于地震发生时人员避难。在地质坚硬地区建设工程,一旦出现地震灾害将不会导致地面出现严重的沉降问题,显著降低建筑物坍塌的发生率。按照大量研究数据能够看出。对于地质较为坚硬的地区来说,被盖层与建筑物受地震活动程度之间存在较大关联性。
1.4 选择抗震结构
合理选择抗震结构能够全面确保建筑结构抗震性能。建筑主体结构的抗震设计能够降低其在地震灾害发生期间的变形概率,全面确保建筑物的安全性能。在建设建筑物初期大多数设计人员都需要深入了解和分析建筑物设计方案,特别是分析研究结构构件的刚度和强度,这样能够全面确保建筑物的抗震结构标准。
1.5 房屋宽度和高度
在建筑抗震性能影响因素当中并不仅仅认为建筑宽度和高度属于影响因素,主要在于建筑物宽度和高度之间的比例。如果建筑物宽度与高度之间存在较大比例,就会相应扩大地震影响范围,由于过大比例将会导致建筑物主体出现倾斜和侧移等现象,随着建筑层数的不断增加也会相应增加地震灾害对建筑物的影响程度。因此如果建筑物处于地震多发地带,则在施工建设之前就需要明确规定建筑物层数和结构。按照自身实际情况,建筑物设计施工期间需要全面符合抗震结构的宽度与高度比例要求,调整建筑物宽度和层数。
2 建筑工程结构抗震设计有效措施
2.1 选择合理的结构布置,协调好建筑与结构的关系
为了减小结构的位移,应从平面形状和高程变化方面改善结构的整体刚度。在结构布置中,应加强结构的整体性和刚度,加强构件的连接,使结构的各部分能以最有效的方式协同工作,地基的整体性应加强到R。由于基础的平移或扭转引起结构的侧向位移的影响,同时应加强结构的薄弱部位和应力复杂部位的强度。简言之,结构各部分的刚度是对称的、均匀的,各结构单元的平面形状应力是简单而规则的,竖向形状应避免延伸和缩回,結构的竖向刚度突变应避免。平面长度与宽度之比不应太大,以避免两端之间的距离和振动不同步。得到的载荷线应通过结构的刚度中心,以减小扭转效应。特别是当建筑物的电梯室被布置时,不适合设置在平面的凹部或端部的拐角区域。它对结构刚度的对称性有显著影响。
2.2 合理选择抗震结构
在设计建筑物之前需要全面按照建筑抗震标准进行设计,全面考虑建筑的抗震性能。在选择抗震设计结构时需要不仅需要分析和研究地震灾害对建筑的影响程度,还需要显著降低对建筑周边环境的影响程度。在选择建筑物主体结构时需要选择高质量的钢筋混凝土进行施工建设。对于地下建筑结构来说则需要应用嵌固端技术,这样能够显著提升建筑物的抗震性能。在实际设计建造期间为了全面降低建筑物整体质量,需要使用钢结构作为建筑构造框架。
2.3 结构空间刚度
建筑是由横、纵两个方向上的承重构件及楼盖构成的结构体系,具有空间刚度,抗震能力由空间刚度及稳定性直接决定。刚性楼盖是使所有竖向构件实现共同受力的重要基础,宜为现浇形式的楼屋盖,而且在砖混体系当中,采用这种楼屋盖除了能避免散落与滑移,保证整体性及刚度,还能适当放宽对墙体对齐提出的要求,所以对以剪切变形作为核心的砖混体系,可以对其层间变形进行有效控制,楼屋盖当水平刚度较强时,能为荷载传递创造良好条件,如果平面上的墙体未能对齐,则采用这种楼屋盖,还能对墙体予以约束。
结束语
综上所述,建筑结构抗震设计是工程设计的重要内容,设计是否合理可行直接决定地震作用下的建筑结构安全,在实际的结构抗震设计过程中,应综合考虑建筑高度与层数限值、建筑的平、立面布置、结构薄弱层和结构空间刚度,根据建筑结构实际情况,采用适宜的抗震措施,保证建筑结构的抗震安全。
参考文献:
[1]叶列平,缪志伟,程光煜,马千里,陆新征.建筑结构基于能量抗震设计方法研究[J].工程力学,2014,31(06):1-12+20.
[2]李建亮,赵晶,李福海,何玉林,亢川川.结构抗震设计时程分析法的分析研究[J].四川地震,2011(04):25-28.
[3]方小丹,魏琏.关于建筑结构抗震设计若干问题的讨论[J].建筑结构学报,2011,32(12):46-51.
[4]周锡元.中国建筑结构抗震研究和实践六十年[J].建筑结构,2009,39(09):1-14.
关键词:提升;建筑工程;结构抗震
中图分类号:TU746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如今,城市建设快速发展,城市居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许多不同用途的建筑纷纷兴建,这也加重了建筑受地震的影响与危害。因此,在这一局势下,应提高对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的重视度,保证抗震设计质量。
1 建筑工程结构抗震性能设计
1.1 防震结构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防震结构设计是现代混凝土结构建筑抗震性能设计中最为关键也是最为有效的设计实现方法,包括抗震层、防震缝和抗震支座三大主要防震结构的设计。根据我国相关法律、法规、规范和标准条文规定,当出现以下三种情况时,混凝土结构建筑必须设计有抗震层、防震缝和抗震支座:第一种,混凝土结构的建筑房屋中平面的所有尺寸大小,都远远超过了我国《钢筋混凝土高层建筑结构设计与施工规程》中规定的限度值,并且没有设计相应的安全强化措施;第二种,对应的混凝土结构建筑的各部分不同的功能结构,其刚度和承载压力的负荷能力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并且没有设计相应的安全强化措施;第三种,对于一些设计感比较强,上层建筑与下层建筑之间存在着巨大的错层,并且没有设计相应的安全强化措施。
1.2 地基设计
为了全面确保建筑物结构的刚性,需要全面提升建筑物抗震性能,在建筑施工期间不能在不同地基上建设相同单元的建筑,也不能采取相应措施整合和处理地基。在施工期间需要选择天然地基或者全面选择桩基方式进行施工建设。在埋设建筑基础时需要满足一定的深度要求,如果过浅埋设将会显著减小建筑物嵌固作用,在出现地震灾害时就会导致建筑物出现较大振幅,较容易坍塌。因此在埋设建筑物基础时需要全面加深埋设深度,加强建筑物地基的稳固性。
1.3 选择建筑场地
在出现地震灾害时会严重破坏建筑主体结构,在地震发生期间出现的地质运动将会对建筑结构造成直接破坏影响。在建筑破坏期间最常见的就是地质条件破坏现象,因此在预防地震灾害的各项措施当中,需要科学合理地选择建筑物场地,需要选择具有较强抗震性能的场所作为建筑施工场地。比如开阔地区就能够便于地震发生时人员避难。在地质坚硬地区建设工程,一旦出现地震灾害将不会导致地面出现严重的沉降问题,显著降低建筑物坍塌的发生率。按照大量研究数据能够看出。对于地质较为坚硬的地区来说,被盖层与建筑物受地震活动程度之间存在较大关联性。
1.4 选择抗震结构
合理选择抗震结构能够全面确保建筑结构抗震性能。建筑主体结构的抗震设计能够降低其在地震灾害发生期间的变形概率,全面确保建筑物的安全性能。在建设建筑物初期大多数设计人员都需要深入了解和分析建筑物设计方案,特别是分析研究结构构件的刚度和强度,这样能够全面确保建筑物的抗震结构标准。
1.5 房屋宽度和高度
在建筑抗震性能影响因素当中并不仅仅认为建筑宽度和高度属于影响因素,主要在于建筑物宽度和高度之间的比例。如果建筑物宽度与高度之间存在较大比例,就会相应扩大地震影响范围,由于过大比例将会导致建筑物主体出现倾斜和侧移等现象,随着建筑层数的不断增加也会相应增加地震灾害对建筑物的影响程度。因此如果建筑物处于地震多发地带,则在施工建设之前就需要明确规定建筑物层数和结构。按照自身实际情况,建筑物设计施工期间需要全面符合抗震结构的宽度与高度比例要求,调整建筑物宽度和层数。
2 建筑工程结构抗震设计有效措施
2.1 选择合理的结构布置,协调好建筑与结构的关系
为了减小结构的位移,应从平面形状和高程变化方面改善结构的整体刚度。在结构布置中,应加强结构的整体性和刚度,加强构件的连接,使结构的各部分能以最有效的方式协同工作,地基的整体性应加强到R。由于基础的平移或扭转引起结构的侧向位移的影响,同时应加强结构的薄弱部位和应力复杂部位的强度。简言之,结构各部分的刚度是对称的、均匀的,各结构单元的平面形状应力是简单而规则的,竖向形状应避免延伸和缩回,結构的竖向刚度突变应避免。平面长度与宽度之比不应太大,以避免两端之间的距离和振动不同步。得到的载荷线应通过结构的刚度中心,以减小扭转效应。特别是当建筑物的电梯室被布置时,不适合设置在平面的凹部或端部的拐角区域。它对结构刚度的对称性有显著影响。
2.2 合理选择抗震结构
在设计建筑物之前需要全面按照建筑抗震标准进行设计,全面考虑建筑的抗震性能。在选择抗震设计结构时需要不仅需要分析和研究地震灾害对建筑的影响程度,还需要显著降低对建筑周边环境的影响程度。在选择建筑物主体结构时需要选择高质量的钢筋混凝土进行施工建设。对于地下建筑结构来说则需要应用嵌固端技术,这样能够显著提升建筑物的抗震性能。在实际设计建造期间为了全面降低建筑物整体质量,需要使用钢结构作为建筑构造框架。
2.3 结构空间刚度
建筑是由横、纵两个方向上的承重构件及楼盖构成的结构体系,具有空间刚度,抗震能力由空间刚度及稳定性直接决定。刚性楼盖是使所有竖向构件实现共同受力的重要基础,宜为现浇形式的楼屋盖,而且在砖混体系当中,采用这种楼屋盖除了能避免散落与滑移,保证整体性及刚度,还能适当放宽对墙体对齐提出的要求,所以对以剪切变形作为核心的砖混体系,可以对其层间变形进行有效控制,楼屋盖当水平刚度较强时,能为荷载传递创造良好条件,如果平面上的墙体未能对齐,则采用这种楼屋盖,还能对墙体予以约束。
结束语
综上所述,建筑结构抗震设计是工程设计的重要内容,设计是否合理可行直接决定地震作用下的建筑结构安全,在实际的结构抗震设计过程中,应综合考虑建筑高度与层数限值、建筑的平、立面布置、结构薄弱层和结构空间刚度,根据建筑结构实际情况,采用适宜的抗震措施,保证建筑结构的抗震安全。
参考文献:
[1]叶列平,缪志伟,程光煜,马千里,陆新征.建筑结构基于能量抗震设计方法研究[J].工程力学,2014,31(06):1-12+20.
[2]李建亮,赵晶,李福海,何玉林,亢川川.结构抗震设计时程分析法的分析研究[J].四川地震,2011(04):25-28.
[3]方小丹,魏琏.关于建筑结构抗震设计若干问题的讨论[J].建筑结构学报,2011,32(12):46-51.
[4]周锡元.中国建筑结构抗震研究和实践六十年[J].建筑结构,2009,39(09):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