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社会记忆与档案资源体系建设的思考

来源 :档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saihu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些年来,档案界就记忆、社会记忆与档案之关系、作用以及功能等展开了讨论、探索与研究。社会记忆是一个比较复杂的概念,有它的区域范畴、共性特性。在某种意义上社会记忆与档案资源有着不可分的内在联系,档案资源是社会记忆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社会记忆可以规范引领档案资源体系建设,档案资源体系又为社会记忆提供服务。
  一、社会记忆与现实作用
  《辞海》中说: “记忆是人脑对过去经验的反映,包括识记、保持、再认和再现的基本过程”。可见记忆是人的最基本的能力,人们正是有了记忆,才有可能保留实践中的经验和智慧,无论个人、社会,记忆都是在起着功能作用。在现实生活中档案与记忆不能完全等同,因为档案是该记的记,不该记的不记,是有选择的留下,档案是脱离大脑的记忆而人为留下的。
  记忆有个体记忆、区域记忆、集体记忆等,集体记忆也是社会记忆,也可以理解为大于“我”的群体记忆。社会记忆的定义到目前还没有找到一个统一的标准确定下来,但我更倾向于上海大学图书情报档案系丁华东教授的这种表述:“社会记忆是人们将在生产实践和社会生活中所创造的一切物质财富和精神成果以信息的方式加以编码、储存和重新提取的过程的总称。”这种说法档案人是更容易接受的。
  社会记忆这一概念,在现实社会中并没有得到大多数人的认知,在实践活动中,社会记忆的作用越是被社会认知,越是被社会重视,因为谁控制了记忆谁就控制了权力,社会记忆往返作用可以完全掌控社会的发展,社会记忆属于过去的事物为现实社会提供可靠依据,因此,我们探讨研究社会记忆的目的是发现它的社会价值,为现实社会服务。
  二、社会记忆与档案资源的关系
  在上世纪90年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世界记忆工程”这一概念,我国档案部门在2000年提出了“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工程”这一概念,自此,档案部门开始对记忆工程、文化遗产、档案文献等进行深度讨论、研究与开发,并实施“中国档案文献遗产”的申报工作,2001年在全国较有影响的山东济宁汶上县档案馆馆藏的《八省运河泉源水利情形总图》(清同治二年),被确定为国家第一批《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起初认为这是以提高人们对重要珍贵档案资源遗产保护的认识而已,其实用现在社会记忆这一概念去思考,就意味着档案文献资源已渗入到记忆或社会记忆概念之中,记忆、社会记忆已成为档案界体验的又一新的概念。
  随之而来的是最近几年兴起的“城市记忆工程”,“城市记忆工程”是社会记忆构筑社会信息资源的又一载体形式。从最近几年部分地区开展的“城市记忆工程”来看,人们越来越感知到用拍照、摄像等手段记录城市表面现象,不能完全反映城市的内涵,城市记忆则更需要构筑有关城市规划、建设、发展等方面的城建档案资源和典型的城市生活、文化等方面的档案资源来支撑,也就是说城市记忆需要大部分相关的城市档案资源来体现,而城市记忆又是社会记忆的范畴。
  现代档案馆都具有“五位一体”的功能与作用,我们也可以概括为档案馆具有社会记忆的功能,在社会记忆中发挥其不可替代的作用。目前,各级国家综合档案馆保存着各级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等其他组织或社会个人的档案资源,反映并记录着一个区域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科技、教育、民俗、信仰等。这些档案资源是社会组织或社会个人在以往的社会实践活动中直接形成的具有保存价值的社会记录作用的固化信息。它是为社会实践活动再存储,这些档案信息资源是经过科学有序的收、管、用的过程积淀下来,它来源于社会实践,是社会记忆的过程,应纳入社会记忆的范畴。
  以上均可以说明档案资源是社会记忆的一种体现形式。
  社会记忆以档案资源为依托得到固定、传承、发展与往返作用,在构建好的社会记忆中各种完美的资源都会得到具体体现,包括档案在内的反映社会记忆的所有资源都要归结于一种存储形式保留下来,这种形式在我们档案人看来依然可以把它笼统的理解为“归档”。社会记忆构筑过程中离不开档案资源的支撑,这就认同了档案资源与社会记忆的相互依存关系。
  三、围绕社会记忆构筑档案资源体系
  在社会记忆的大背景下档案资源体系应如何建设,仍然是我们档案部门考虑的问题,凡是档案范畴的资源建设问题归口于档案部门和档案工作者去谋划实施,构筑档案资源要符合客观规律和自然的社会现象,要有一定原则和方法,这样才能有不失实的社会记忆。一定的社会要有一定社会的生活、劳动、管理活动,要符合社会实践规律,依此我们来记录轨迹,留下记忆。
  目前,我国的档案工作方针、政策足以构建起社会记忆所需要的档案资源体系。档案事业的发展方向是实现档案资源体系建设、档案利用体系建设、档案安全体系建设的规范化、科学化、现代化,三大体系建设中档案资源体系建设是前提是根本,从构筑档案资源体系建设出发,只有不断的丰富馆室藏新内容,扩充馆室藏新成分,构建馆室藏新结构,才能符合社会记忆新要求。建立一个归属清晰,運转协调,门类齐全,结构合理,管理科学的档案资源体系,要以中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档案工作的意见》和地方党委、政府的《实施意见》为指导,以国家档案局8号、9号、10号令和各地“十三五”档案事业发展规划为依据,建立全面覆盖人民群众的档案资源体系,这就涵盖了人民群众所在的社会所需要的档案资源那部分记忆。
  怎样不断的加强档案资源建设,使档案资源体系构架能够持续稳定的支撑完善社会记忆。归纳起来要遵循全覆盖、重特色、保需求、抓规范等原则,即:一是收集反映一个地区各个方面的档案资源,建立起各领域的档案工作,做到应建尽建全面覆盖。二是突出地方特色,把特色档案资源收集起来。三是依据社会发展和人们需求确保档案资源建设良性健康发展。四是统一资源建设新标准,推进资源建设新数据,避免资源重复记忆,规范弥补社会记忆所需要资源的不足。
  档案部门和档案工作者的具体作法:一抓前端控制。掌控资源产生的源头,抓好国有档案资源建设,做好本地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及其所属单位形成的档案资源的归档指导工作,做到应归尽归,各级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要按照国家档案局8号令、10号令等要求,制定各类《文件材料归档范围和档案保管期限表》。抓好民、私营单位或其他社会组织或个人等档案资源建设的指导工作。从源头上确保档案资源的齐全、完整、准确、系统。   二抓资源收集。各级各类档案馆,要按照国家档案局9号令即《各级各类档案馆收集档案范围的规定》,制定本馆的《档案收集范围实施细则》,到期档案资源依法依规接收,进馆档案要有相应电子档案或数字化档案进馆,做到应收尽收。要接收改制破产企业单位、撤销机关事业单位、无安全保管条件单位、专业工作部门单位等形成的档案资源进馆。加强档案资源征集工作,多形式多渠道向社会公众、民间组织、民俗风俗领域延伸,向本区域境外延伸,征集散存于社会上的有价值的档案资源。同时,加强民、私营单位档案资源的征集工作。
  三抓特色资源。特色档案资源最能体现地方特色、时代特色、文化特色等,它能突出反映地方记忆,各级档案馆要加强地方特色档案资源的指导、接收、征集工作。
  四抓专业资源。依据《国家基本专业档案目录》,规定各专业档案主管部门和档案行政部门管与监的职责权力。各级档案行政管理部门要将专业档案纳入监督范围,按照各类“专业档案管理办法”,做好专业档案的监督指导工作,各级档案馆要按规定接收应该接收的专业档案进馆。
  五抓资源信息化。档案资源信息化是档案资源整合、优化资源结构和实现信息共享的一个重要基础。按照国家、省有关《数字档案馆建设指南》和《数字档案室建设指南》等要求,推进档案资源存量数字化、增量电子化以及利用网络化,开展异地备份信息,实现与信息社会融合,做成以信息化为核心的档案管理现代化新格局。
  六抓科学管理。各档案资源保管单位要按照国家、省要求,积极开展档案工作科学化管理规范活动,推进各级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进一步加强档案资源科学管理制度的建立,完善档案资源所需设施设备,提升档案工作规范化、科学化管理水平,实现档案资源的规范管理和有效利用。
  四、社会记忆要求档案资源与非档案资源信息整合
  构架社会记忆是档案资源与各类资源信息的整合或补充的必然。档案资源是社会记忆的主体而不是唯一,从本质上说,档案部门并不是社会记忆唯一的保护和传承者,文化、文物部门等有关的各种活动主体和社会组织,都在自觉不自觉地做着社会记忆的延传工作。本人认为社会记忆应有档案资源体系、文物古迹实体资源体系、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体系等三大资源体系为主所构成。三大资源体系相互融合、相互印证构成庞大的社会记忆功能。
  档案部门结合自身的优势和需求可以将档案资源进一步完善扩大,尽可能的满足社会记忆。
  首先,档案资源自身要进行有序有目的的整合。档案资源整合是对国家和社会有保存价值的全部档案由分散到集中、由无序到有序的管理过程。按照国家档案工作“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原则,通过对各级各类檔案管理机构和档案资源的归并重组,使档案资源结构合理、配置优化,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档案馆和档案管理机构服务功能要求的提升。从全国的档案馆布局与设置到最基础单元的归档,努力作好档案资源的整合工作,实现档案实体资源、数字资源的两大整合,使档案资源齐全、完整、系统、安全,通过档案资源建设体系展现出比较系统的社会记忆,体现社会记忆。可以这样理解档案资源体系是支撑社会记忆所需要的最为广阔的一个面。
  其次,文物古迹实体资源体系的建立。文物古迹,从不同侧面反映着各个历史时期人类社会的生产、生活和环境状况,是一种以物质形式存在的文化遗产,它是社会记忆的另一种载体。文物古迹与档案资源不同,它所反映的只是周边的社会现象,在社会记忆中具有典型代表性,可以这样理解文物古迹实体资源体系是支撑社会记忆所需要的最为明亮的一个点。
  文物古迹是社会记忆的组成部分,有一定社会价值的被命名为县级以上文物古迹的实体,应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和《中国文物古迹保护准则》以及地方规章加以保护,要通过协调文物、旅游等部门建立起一个区域文物古迹实体资源体系和相对应的文物古迹实体档案资源辅助体系。整合与档案资源相适应的那部分资源,纳入档案资源建设体系之中,为社会记忆服务。
  再次,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体系的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族人民世代相承、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和文化空间。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社会历史发展的见证,在社会记忆中用自己的方式存记用,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体系是支撑社会记忆所需要的最为垂直的一条线。
  (作者单位:山东省济宁市档案局)
其他文献
把握新形势,探索新思路,增强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是不断开创思想政治工作新局面的重要课题。要解决好这一课题,需要以全新的理念和视角,正确处理好八个方面的关系。
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的性格和灵魂。在深入推进铁路货运改革的关键时期,实现铁路总公司党组提出的“四个转变”,即“铁路货物运输要从以大宗货物为主的货物运输向全方位物流承运
本文阐述了低碳经济的由来及我国面临的挑战,介绍了哥本哈根会议及中国政府对气候变化的立场和态度,提出发展低碳经济对我国铁路的建设和发展是一个机遇。
安全文化是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安全管理工作的重要表现形式。铁路班组作为铁路运输生产的最基层组织,强化班组安全文化建设是安全生产的保证。
期刊
一个国家和民族如果没有档案,它将失去历史而变成传说。 走进河北省武安市午汲镇大贺庄村,就犹如走进了一幅浩瀚的历史画卷。自唐代建村始,大贺庄的一街一巷、一碑一阁,一塔一庙、一砖一瓦均以实物档案的形式忠实地记录了勤劳智慧的村民洪纤巨细的社会实践活动和绵亘不断的中华文明。  用档案的方式记录商帮文化——这里的每一条小巷都有名字,每一处匾额都会说话,每一座大院都有故事,当年大贺庄的商户走关东下江南,宏顺德
前言  尽管电子化是档案管理的趋势,但即使信息化普及,多数档案仍需要纸质版本备存,纸质档案将长期占据库房的大部分空间。  现实中,纸质档案带伤入库的现象比较普遍,主要包括孔洞、拉裂、锈损几个方面。库房存放较久的纸质文书、科技以及人事档案均出现大量开裂甚至脱落现象,就与入库前的纸张伤口直接相关,也必然减损纸质档案的寿命。  一站式装订、钉一钉、直角去钉、螺改平、夹袋固定、电子归档等小方法、小技巧可尽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党的十七大着眼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长远未来提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也是提高经济发展质量
本文从铁路现代化高速发展带来的职工心理变化出发,分析了当前职工的心理状态,同时提出了加强职工心理教育的方法和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