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材料与结构一体化的车辆吸能结构碰撞仿真

来源 :计算机辅助工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dausuny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从车辆耐撞结构和吸能材料两方面入手,基于材料与结构一体化思想,利用数值仿真技术研究某高速动车被动安全性问题.设计5种适用于高速动车的吸能结构,分别为普通双层吸能管结构,3种端部带有不同薄弱环节的双层吸能管结构和泡沫铝材料夹心双层吸能管结构;利用PAMCRASH软件,分别将5种不同吸能结构安装到整车上进行相同编组对撞试验仿真;针对碰撞仿真结果评价车辆的整体被动安全性,并通过各工况结果的对比分析找出最优吸能装置.结果表明:泡沫铝夹心吸能装置在加速度和逃生空间评价指标中表现最好,在以后的吸能结构设计中可适当采用.
  关键词: 高速动车; 被动安全; 吸能结构; 碰撞仿真; 加速度; 逃生空间
  中图分类号: U270.2;TB115.1文献标志码: B
  Abstract: Based on the integration of materials and structures, the numerical simulation technology is used to study the passive safety issues of a highspeed motor car from the vehicle crashworthiness structure and energyabsorbing materials. Five energyabsorbing structures are designed for highspeed car, including ordinary double energyabsorbing tube structure, three double energyabsorbing tube structure with different weaknesses and aluminum foam sandwich double energyabsorbing tube structure; by PAMCRASH, the five kinds of energyabsorbing structures are installed on the same vehicle collision test group to perform collision test simulation; the overall passive safety of the vehicle is evaluated according to the collision simulation results, and the optimal energyabsorbing device is obtained by comparing the results of various conditions.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aluminum foam sandwich energyabsorbing device has the best performance in several indicators of acceleration and escape space, which can be applied appropriately in the future design of energyabsorbing structure.
  Key words: highspeed motor car; passive safety; energyabsorbing structure; crash simulation; acceleration; escape space
  引言
  近年来,随着大型计算机的发展,数值仿真技术越来越多地被应用于大变形碰撞仿真分析.各种先进有限元软件的出现也加速数值仿真分析的应用.数值仿真分析技术可以在产品的设计阶段对车辆进行被动安全性分析,通过分析可以较好地对产品进行再设计,保证产品在虚拟碰撞中的安全性.
  20世纪90年代,专门从事铁路车辆碰撞问题的部门在英国首先成立,采用理论分析、试验研究和计算机数值仿真分析的方法对车体的耐撞性和吸能元件进行较为深入的研究,成功总结出车辆的耐撞性设计原理.[1]德国将耐冲击车体结构技术应用在城市轻轨车辆和ICE第三代列车上.[2]欧盟和国际铁路协会共同承担名为SAFETRAIN的欧洲列车防碰撞性项目,涉及铁道车辆的设计和乘客的保护.[38]目前,我国铁路车辆的大变形碰撞分析技术尚处于起步阶段,大多数的车辆耐撞性研究基于计算机仿真技术进行分析.姚松等[9]研究客运列车耐冲击吸能车体并提出新的设计方法.刘金朝等[1]用PAMCRASH对25型客车进行单节车体与静止刚性墙、单节车体与单节车体和车体与刚性墙斜撞等大变形碰撞进行仿真,并对车内假人模型的伤害情况进行研究.刘作广等[10]运用耐撞性仿真技术对高速列车上的基本吸能元件进行试验分析,其研究成果成功应用于北京8号线地铁.贾宇[11]用ANSYS/LSDYNA对DF8B型内燃机车和高速动车组进行仿真并根据蜂窝结构原理设计吸能装置.谢素明等[1213]和陈秉智等[14]近年来也开展对机车车辆大变形碰撞仿真工作的研究.
  本文以某高速列车车体为研究对象,基于材料与结构一体化思想和大变形碰撞理论,通过对车辆吸能和防撞装置的结构和材料的研究提高车辆的被动安全性能.建立5种适用于高速动车的吸能结构,分别为普通双层吸能管结构、3种端部带有薄弱环节的典型双层吸能管结构和泡沫铝材料夹心双层吸能管结构.用PAMCRASH分别将5种不同的吸能结构安装到整车上进行相同编组对撞试验.针对碰撞仿真结果评价车辆的整体被动安全性,并通过各工况结果的对比,分析各个吸能装置的优劣.
  1碰撞有限元仿真理论基础
  在整个撞击过程中,钩缓吸能装置变形模式较好,为顺序褶皱变形,但运动头车的车钩吸能管的外层钢板没有发生完全压溃,产生部分滑移.从整体上看,车钩吸能管没有发生失稳现象,当前端吸能管吸能完成后,车体开始接触,车体前端开始发生塑性变形.变形区域主要集中在车辆司机室附近的地板和下部的牵引梁处.从车辆车身变形角度看,车辆钩缓装置和防撞装置起到很好的作用,车辆司机室和乘客区域没有发生褶皱和翘曲,为乘客和司机保留足够的生存空间.   3.2工况2下车辆碰撞仿真分析
  工况2下车体前端不同时刻变形见图8,可知,钩缓吸能装置顺序发生褶皱变形,直至完全压溃.前端吸能管的薄弱环节设置起到很好的变形引导作用,没有发生不规则的失稳现象.当前端吸能管吸能完成后,车体开始接触,车体前端开始发生塑性变形.变形区域主要集中在车辆司机室附近的地板和下部的牵引梁处.
  4.3碰撞过程中车体各部位加速度结果分析
  根据EN 15227标准的相关规定,需要对相互碰撞的车辆加速度进行评价,因此在车体的各个位置分别选取加速度考察点.运动头车的加速度考察点选择如下:车体前端防撞装置考察点1746828,车体前端底架考察点1753469,车体后端考察点1921340.静止车体加速度考察点选择如下:车体前端防撞装置考察点10191561,车体司机室地板考察点10198247,车体后端考察点10369524.运动头车考察点加速度时间曲线见图14,静止头车考察点加速度时间曲线见图15.根据各考察点的最大加速度值和平均减速度值可以看出,当车辆发生碰撞时,车辆前端产生的最大加速度值和平均减速度值明显高于车体其他部位,说明车体前端的司机和乘客最容易受伤.在整个碰撞过程中车身的加速度值都没有超过相关标准中的规定;标准中规定平均减速度值小于5g,考察点全部满足要求.辅助参考美国的“旅客列车设备安全标准(621FR49727)”和“联邦汽车安全标准(FMVSS208)”规定,最大加速度小于60g,全部考察点满足要求,说明前端的钩缓装置和车体前端的防撞装置设置合理,满足车辆的被动安全性要求.
  4.4各方案对比分析
  虚拟碰撞试验参照欧洲EN 15227标准.该标准对车辆碰撞安全性的衡量主要体现在2个指标上:一个是车辆发生碰撞后的加速度,另一个是发生碰撞后车辆的逃生空间(车辆中有人员乘坐或通过的区域)的变形量.所以,对不同吸能装置的评价主要从以上2个指标考察.
  由表1和2可知,工况5即装有泡沫铝夹心双层管车钩的车辆,碰撞后的加速度表现最好,所有考察点的最大加速度和平均减速度都小于其他工况的数值.由表3可知,在车身纵向压缩百分比和司机室垂向压缩百分比中,工况5即装有泡沫铝夹心双层管车钩的车辆的压缩量最小.
  工况5所用车钩唯一的不足就是车辆撞击力不是在所有对比工况中最小的,主要原因是由于装有泡沫铝夹心的车钩刚度过大,导致车钩过早脱离车体,车辆过早接触,从而撞击力过大.在EN 15227标准中没有对撞击力做出明确要求,补充标准英国铁路组织标准GM/RT2100的第9.1条规定:对于非动车组和固定编组的列车,撞击力不应超过4 000 kN,最好限制为3 000 kN以内.工况5的撞击力没有超过补充标准中3 000 kN的规定.
  5结论
  基于材料与结构一体化思想,利用虚拟数值仿真技术,对5种不同的吸能管结构进行碰撞仿真分析.仿真结果表明:装有泡沫铝夹心装置的吸能管在整车碰撞仿真中性能最好,其在最大加速度、平均减速度和逃生空间这3大指标中都最优秀.所以,在今后铁路车辆吸能装置的设计上,可以适当引入泡沫铝夹心材料,以此来提高车辆的吸能效果.
  参考文献:
  [1]刘金朝, 王成国. 城市轨道车辆防碰撞性研究[J]. 现代城市轨道交通, 2005(2): 3641.
  LIU Jinchao, WANG Chengguo. Urban rail vehicle collision prevention study[J]. Modern Urban Transit, 2005(2): 3641.
  [2]吕志东. 某地铁车大变形碰撞分析和结构优化研究[D]. 大连: 大连交通大学, 2011: 121
  [3]HECHT M. 有轨电车和轻轨车辆的防碰撞性[J]. 国外铁道车辆, 2005, 42(5): 3941
  HECHT M. The crashworthiness of tramcar and LRV[J]. Foreign Rolling Stock, 2005, 42(5): 3941.
  [4]SCHOLES A, LEWIS J H. Development of crashworthiness for railway vehicle structures[J]. Proc Inst Mech Eng: Part F: J Rail & Rapid Transit, 1995,207(1): 116.
  [5]SCHOLES A. 欧洲铁路碰撞技术的开发[J]. 国外铁道车辆, 1998(1): 2326.
  SCHOLES A. European railway collision technology development[J]. Foreign Rolling Stock, 1998(1): 2326.
  [6]ERSKINE A. Literature review of rail vehicle structural crashworthiness[EB/OL]. (20120727) [20140606]. http://www.trb.org/Main/Blurbs/157171.aspx.
  [7]LANGSETH M, HOPPERSTAD O S, BERSTAD T. Crashworthiness of aluminium extrusions: validation of numerical simulations, effect of mass ratio and impact velocity[J]. Int J Impact Eng, 1999(22): 829854.   [8]刘金朝, 房加志, 王成国, 等. 铁道客车大变形碰撞仿真研究[J]. 中国铁道科学, 2004, 25(6): 18.
  LIU Jinchao, FANG Jiazhi, WANG Chengguo, et al. Simulation research on finite deformation crashworthiness of railway passenger car[J]. China Railway Sci, 2004, 25(6): 18.
  [9]姚松, 田红旗. 车辆吸能部件的薄壁结构碰撞研究[J]. 中国铁道科学, 2001, 22(2): 5560.
  YAO Song, TIAN Hongqi. Crash research on thinshelled structure as vehicle energyabsorbing components[J]. China Railway Sci, 2001, 22(2): 5560.
  [10]刘作广, 赵洪伦. 耐碰撞车体吸能元件研究[J]. 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3, 31(10): 12121216.
  LIU Zuoguang, ZHAO Honglun. Research on the energy absorption components of the collision resistant carbody[J]. J Tongji Univ: Nat Sci, 2003, 31(10): 12121216.
  [11]贾宇. 机车车体耐碰撞结构设计与碰撞仿真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 2005: 3780.
  [12]谢素明, 王庆艳, 陈秉智, 等. 客车车体碰撞吸能结构优化设计方法研究[J]. 现代制造工程, 2007(5): 113115.
  XIE Suming, WANG Qingyan, CHEN Bingzhi, et al. Research on optimization design method for passenger carbody endergonic structure[J]. Modern Manufacturing Eng, 2007(5): 113115.
  [13]谢素明, 兆文忠, 闫雪冬. 高速车辆大变形碰撞仿真基本原理及应用研究[J]. 铁道车辆, 2001, 39(8): 143.
  XIE Suming, ZHAO Wenzhong, YAN Xuedong. Fundamental principles and application research on simulation of collision with large deformation of high speed cars[J]. Rolling Stock, 2001, 39(8): 143.
  [14]陈秉智, 伞军民, 孙彦彬, 等. 薄壁构件的抗碰撞吸能研究[J]. 大连交通大学学报, 2008, 29(5): 99103.
  CHEN Bingzhi, SAN Junmin, SUN Yanbing, et al. Anticrashing energyabsorbing simulation of thinwalled components[J]. J Dalian Jiaotong Univ, 2008, 29(5): 99103.
  [15]刘婷婷. 铝合金车体碰撞仿真及车体前端结构抗撞性优化设计[D]. 大连: 大连交通大学, 2012: 121.(编辑于杰)
其他文献
摘要: 针对浮吊的轻量化设计,采用非金属滑动摩擦材料Nylatron 703XL取代以往的滚动式回转支撑.对Nylatron 703XL材料试样进行压缩试验,获得材料的压缩性能曲线,发现这种材料的压缩性能曲线呈现明显的非线性特征,对结构分析的影响显著.针对2×8 000 t大型浮吊,用Abaqus计算得到不同工况对Nylatron 703XL垫圈的力学响应和规律.计算分析摩擦因数对垫圈力学行为的影
期刊
摘要: 用CFDACE+和CFDTOPO分别对容性耦合等离子体反应腔室放电和等离子硅刻蚀过程进行仿真,讨论不同射频电压和腔室条件对等离子体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射频电压的升高,离子的通量增大;在低射频电压时,离子通量随腔室压强的升高而减小,而在高射频电压时趋势则相反.用Kriging模型对影响刻蚀形貌的参数(腔室压强和射频电压)进行优化,结果表明该优化方法可以为工艺条件相近的刻蚀机设备的设计提
期刊
摘要: 针对浅水动态柔性管/缆系统的附件——中水浮拱的浮力舱,介绍其结构特点和功能等,并给出其基本参数;用ANSYS分析浮力舱结构强度,得到壁厚变化对浮力舱的强度和质量影响的一般规律;研究浮力舱在破舱后对中水浮拱整体功能的影响;总结内部隔板与外舱体连接处的倒角半径和浮力舱应力变化曲线,给出最佳倒角半径范围.研究结果可以提高中水浮拱的安全可靠性和设计水平.  关键词: 中水浮拱; 浮力舱; 结构分析
期刊
摘要: 利用Gleeble3500型热模拟试验机研究GH4169合金在不同温度和变形速度下的热变形行为,建立该合金的高温流变应力模型.用Deform3D对GH4169镍基高温合金涡轮盘锻造成型过程进行数值模拟,比较不同变形速度和不同变形温度下工件的变形行为.结果表明:相对于变形速度,变形温度对锻件性能的影响更加明显;较高的变形温度有利于材料的动态恢复和再结晶,使组织均匀,但过高的终锻温度会使晶粒尺
期刊
摘要: 为解决机车齿轮箱裂纹和漏油等故障,设计全新的满足使用要求的高分子材料齿轮箱.借助模态和模流仿真技术,分析齿轮箱的动态结构和成型过程,重点研究齿轮箱固有特性、成型工艺性和翘曲变形等,找出设计结构强度薄弱部位、成型困难部位和变形严重影响的装配部位.结果可以为齿轮箱的改进设计提供参考.  关键词: 机车; 齿轮箱; 高分子材料; 动态结构; 成型过程; 模态; 模流  中图分类号: TQ320;
期刊
摘要: 为得到火箭大直径推进剂贮箱在不同工况下的整体容积变化和液面以下推进剂的体积,提出一种基于壳单元的贮箱容积计算算法,并利用Abaqus脚本语言Python编制相应的程序.通过该算法可以较方便地得到贮箱变形前后的整体容积和液面以下的容积.对比半球形封头贮箱未变形时容积和贮箱在温度与压强载荷作用下容积的解析解和数值解,发现在常规单元尺度下该算法的计算误差在0.1%以下,表明该算法的计算精度较高.
期刊
摘要: 基于CFD理论,应用STARCCM+仿真某发电列车车下燃油箱在给定高寒工况下的保温性能.在考虑列车运行时车外流场影响的基础上,耦合分析箱体、保温材料和燃油等的温度分布特性,找出燃油可能发生结蜡的区域.给出相关分析结论和改进建议,为保证燃油箱拥有稳定的工作性能提供可靠的设计参考.  关键词: 发电列车; 燃油箱; 保温材料; 燃油结蜡; CFD  中图分类号: U273.95;TB115.1
期刊
摘要: 针对混凝土在微观上产生的损伤或者断裂,长期积累下来会导致在宏观上破坏的问题,基于试件表面的数字图像,建立反映真实骨料形状和分布的二维有限元模型,并通过混凝土损伤塑性模型进行楔入劈拉试验中混凝土非线性破坏的数值模拟.模拟结果与试验结果非常吻合,很好地反映混凝土试件的破坏区域和损伤发展的路径.  关键词: 混凝土;楔入劈拉;损伤塑性模型;试验;有限元;数值模拟  中图分类号: TV431;TB
期刊
摘要: 为评估某铝合金地铁车辆的疲劳寿命,采用美国ASME标准中的网格不敏感的主SN曲线法对该车焊缝进行疲劳寿命预测.用HyperMesh对车体进行有限元建模,并对焊缝处网格细化;用ANSYS计算焊缝处应力;运用自主开发的FEWeld软件对其进行等效结构应力的计算和疲劳寿命的预测;对疲劳寿命不符合设计要求的结构进行改进和优化,改进后结构的疲劳寿命符合设计要求.网格不敏感的主SN曲线法具有重要工程应
期刊
摘要: 针对浅水经济型海底柔性管道结构,建立其三维有限元数值模型,考虑金属铠装层之间的连接和接触,给出在内压作用下的各层构件力学性能的数值模拟结果.通过结果分析和相关参数调整发现各层的最大承压力不能进行线性叠加,其内压承担比例与各层结构的径向刚度有关.因此,可以通过合理分配径向刚度使各层结构同时达到屈服状态,从而充分利用材料并实现最优化结构设计.  关键词: 海底柔性管道; 扁钢带; 承压力; 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