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现代信息技术日新月异,每天都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和革新。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教育体系中也开始引入信息技术,这也被称为教育信息化。高校体育教学是我国在高等教育中较为薄弱的部分,而通过使用现代信息技术可以帮助解决许多体育教学和训练中的问题。但现代信息技术在高校体育中的推广和应用并不理想,存在许多的问题,本文希望能针对现代信息技术在高校体育教学和训练的应用中遇到的问题和需要注意的重点进行归纳和总结,并希望能够针对问题提出一些具有可行性的建议。
关键词:体育教学; 信息技术; 整合
一、引言
现代信息技术给人类的生活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果将现代信息技术与高校体育教学结合起来,通过现代信息技术更加科学、高效的进行体育训练,推动体育训练的发展。希望能够通过本文的研究,帮助人们从更深层次的了解和发现现代信息技术和体育训练的结合和开发,促进我国高校体育教学和训练的信息化发展。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在全世界都在加快现代信息技术和高校教育领域的结合应用,我国在80年代也针对这一方面开始了研究。目前我国高校信息化领域的研究主要是围绕“数字化校园”,这是当前高校在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基础。我国当前在互联网入校,互联网办公方面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并不大。我国大部分高校在体育方面的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主要还停留在简单的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工具上,这也是当前我国高校在体育领域对现代信息技术运用的薄弱环节。许多高校的体育老师存在的观点也是如此,这需要我国加强这方面的宣传力度,让高校和教师意识到将现代信息技术运用到教育中是势在必行的趋势。
三、体育训练数据的处理与分析
(一)数据的采集
在体育训练中,数据的采集关系到体育训练的基础,是非常重要的。它直接影响到后续数据处理的科学有效性,所以在进行数据采集的时候,需要保证数据的真实性和有效性。不同的体育训练需要有不同的采集方法,比如在进行帆船运动时,可以通过可视化远程实时的控制系统,通过传感器来进行数据的采集。而在进行举重训练时,可以通过编程工具,来对局中的力量进行数据搜集。铅球运动则可以通过对整个运动过程的变化进行数据采集,采集的过程要求准确,采集的信息要足够全面,能够保证采集后的数据是及时、有效的。数据采集过后,通过计算机系统对数据进行详细的分析。
(二)数据的存储
数据采集后,需要对数据进行筛选和存储。采集的数据有多种不同的类型,因此需要根据不同的类型进行分类存储。因此可以使用DAO数据访问对象和DATA空间相结合的数据访问技术,这种技术可以存储图像、文本、视频等不同类型的数据,而且一些特殊的数据也能进行存储。这种存储技术不仅能够将数据存储在电脑上,还能再PDA上进行存储,因此在使用时较为方便。
四、现代信息技术在体育训练中应用的主要问题
当前我国许多教育工作者对于现代信息技术的概念和理解还比较模糊,更不用说将其应用到实际的教育中了。比如常常将一些基础性的词汇进行混淆,其中的关系也不甚明了,这都大大影响了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推广和应用。特别是对于体育教师而言,每次新的技术诞生,常常会对教育产生一定的影响,这也要求教师与时俱进,掌握最新的教学技术。但这对于许多非计算机专业的教师而言是较为困难的,到底需要掌握哪些现代信息技术,需要掌握到什么程度,这些都是需要對我们的体育教师进行培训和指导。虽然现代信息技术对于体育训练有很重要的作用,但体育教师仍是体育训练最重要的部分,体育教师不能在训练中过度的依赖技术,但也不能完全不使用技术,应该在其中寻找经验,把握最合理的方式。高校体育在训练中常用的是多媒体,多媒体可以让知识更形象的体现出来,但同时也存在过于逻辑和理想化,缺乏一定的情感,面对电脑进行训练和面对师傅进行训练肯定是会存在不一样的感受。
五、解决对策
(一)打破学校之间的信息资源封锁
我国的高校教育信息化想要进入世界一流的水准,就必须先加强国内学校间的经验交流,缩小各校之间的差距,将现代信息技术在体育训练中的应用经验进行推广和分析,努力提高国内的整体水平。学习需要明确什么东西才是最实用的,清楚哪些技术能够提高训练水平。体育训练更多的是要依靠身体去训练,但是单纯的依靠身体的锻炼和运动技能的学习是不够,要提高训练的效果更需要学会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训练效率和训练效果。
(二)提升师生整体的信息素质和能力
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主体还是人,体育训练的效果关键还是看教练员和运动员,两者的信息素养如果不高,必然会影响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效果,因此,提高运动员和教练员的信息技术能力,是对于现代信息技术的推广和应用的最好保障,运动员和教练员的信息水平提高,能够更好的将信息技术应用到训练中来,让训练的效果更好。
参考文献:
[1]龚铭新,帆船运动——可视化远程实时指挥训练分析系统 设计与应用的探索研究[A].2006 年全国体育仪器器材与 体育系统仿真学术报告会论文集[C].2006:177-182.
[2]钟亚平,胡卫红,胡文臣.基于多通道用户界面的举重训练 数据管理与测评系统研究[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7:23,72-78.
[3]魏娟丽.基于运动过程的计算机仿真系统的研究与应用[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6,23 (5):102-105.
关键词:体育教学; 信息技术; 整合
一、引言
现代信息技术给人类的生活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果将现代信息技术与高校体育教学结合起来,通过现代信息技术更加科学、高效的进行体育训练,推动体育训练的发展。希望能够通过本文的研究,帮助人们从更深层次的了解和发现现代信息技术和体育训练的结合和开发,促进我国高校体育教学和训练的信息化发展。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在全世界都在加快现代信息技术和高校教育领域的结合应用,我国在80年代也针对这一方面开始了研究。目前我国高校信息化领域的研究主要是围绕“数字化校园”,这是当前高校在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基础。我国当前在互联网入校,互联网办公方面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并不大。我国大部分高校在体育方面的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主要还停留在简单的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工具上,这也是当前我国高校在体育领域对现代信息技术运用的薄弱环节。许多高校的体育老师存在的观点也是如此,这需要我国加强这方面的宣传力度,让高校和教师意识到将现代信息技术运用到教育中是势在必行的趋势。
三、体育训练数据的处理与分析
(一)数据的采集
在体育训练中,数据的采集关系到体育训练的基础,是非常重要的。它直接影响到后续数据处理的科学有效性,所以在进行数据采集的时候,需要保证数据的真实性和有效性。不同的体育训练需要有不同的采集方法,比如在进行帆船运动时,可以通过可视化远程实时的控制系统,通过传感器来进行数据的采集。而在进行举重训练时,可以通过编程工具,来对局中的力量进行数据搜集。铅球运动则可以通过对整个运动过程的变化进行数据采集,采集的过程要求准确,采集的信息要足够全面,能够保证采集后的数据是及时、有效的。数据采集过后,通过计算机系统对数据进行详细的分析。
(二)数据的存储
数据采集后,需要对数据进行筛选和存储。采集的数据有多种不同的类型,因此需要根据不同的类型进行分类存储。因此可以使用DAO数据访问对象和DATA空间相结合的数据访问技术,这种技术可以存储图像、文本、视频等不同类型的数据,而且一些特殊的数据也能进行存储。这种存储技术不仅能够将数据存储在电脑上,还能再PDA上进行存储,因此在使用时较为方便。
四、现代信息技术在体育训练中应用的主要问题
当前我国许多教育工作者对于现代信息技术的概念和理解还比较模糊,更不用说将其应用到实际的教育中了。比如常常将一些基础性的词汇进行混淆,其中的关系也不甚明了,这都大大影响了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推广和应用。特别是对于体育教师而言,每次新的技术诞生,常常会对教育产生一定的影响,这也要求教师与时俱进,掌握最新的教学技术。但这对于许多非计算机专业的教师而言是较为困难的,到底需要掌握哪些现代信息技术,需要掌握到什么程度,这些都是需要對我们的体育教师进行培训和指导。虽然现代信息技术对于体育训练有很重要的作用,但体育教师仍是体育训练最重要的部分,体育教师不能在训练中过度的依赖技术,但也不能完全不使用技术,应该在其中寻找经验,把握最合理的方式。高校体育在训练中常用的是多媒体,多媒体可以让知识更形象的体现出来,但同时也存在过于逻辑和理想化,缺乏一定的情感,面对电脑进行训练和面对师傅进行训练肯定是会存在不一样的感受。
五、解决对策
(一)打破学校之间的信息资源封锁
我国的高校教育信息化想要进入世界一流的水准,就必须先加强国内学校间的经验交流,缩小各校之间的差距,将现代信息技术在体育训练中的应用经验进行推广和分析,努力提高国内的整体水平。学习需要明确什么东西才是最实用的,清楚哪些技术能够提高训练水平。体育训练更多的是要依靠身体去训练,但是单纯的依靠身体的锻炼和运动技能的学习是不够,要提高训练的效果更需要学会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训练效率和训练效果。
(二)提升师生整体的信息素质和能力
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主体还是人,体育训练的效果关键还是看教练员和运动员,两者的信息素养如果不高,必然会影响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效果,因此,提高运动员和教练员的信息技术能力,是对于现代信息技术的推广和应用的最好保障,运动员和教练员的信息水平提高,能够更好的将信息技术应用到训练中来,让训练的效果更好。
参考文献:
[1]龚铭新,帆船运动——可视化远程实时指挥训练分析系统 设计与应用的探索研究[A].2006 年全国体育仪器器材与 体育系统仿真学术报告会论文集[C].2006:177-182.
[2]钟亚平,胡卫红,胡文臣.基于多通道用户界面的举重训练 数据管理与测评系统研究[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7:23,72-78.
[3]魏娟丽.基于运动过程的计算机仿真系统的研究与应用[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6,23 (5):102-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