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风逝》的翻译实践和理论初探

来源 :商·财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IGSKYK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论文所探讨的是在中日翻译理论还没有成形的情况下,在译文的翻译中是怎么运用西方翻译理论的来指导中日翻译中所遇到的问题的,并通过原文译文与平行文本之间风格与特色的对比,来进一步探讨翻译理论对翻译实践产生的影响。并进一步探索在中日翻译理论相对滞后的情况下,什么样的理论才能更适合指导中日翻译。
  关键词:翻译理论;中日翻译;理论探索;滞后
  一、翻译文本介绍
  1.1 任务简介
  本次翻译本文由日本著名新心理主义作家的代表作《风逝》。翻译部分为小说的序曲、春、起风了三部分,用于论文理论分析的也是这三个部分。
  1.2 原作者介绍
  日本小说家堀辰雄,生于东京,1925至1929年在东京大学国文系学习,曾与中野重治等人创办《驴马》杂志,开始创作。1930年出版小说集《笨拙的天使》,发表《神圣家族》,受到名作家横光利一的赞赏,成为文坛新秀。
  堀辰雄从师于芥川龙之介。他受西欧心理主义文学的影响,擅长人物心理描写,尤其擅长描写人物面对死亡时敏感纤细的内心感受。
  1.3 原作品介绍
  长篇小说《风起了》(1938)描写一个艺术家同重病的情人节子相爱的故事,着重描绘了节子面临死亡时彷徨、动摇的心境。
  堀辰雄的代表作《风起了》也是在轻井泽创作完成的,小说以作者本人和未婚妻矢野绫子为人物原型,描写一个艺术家同重病的情人节子相爱的故事,是一部超于生、穿越死、完结于爱的青春文学不朽经典。
  二、翻译准备
  2.1 译前准备
  2.1.1 长期准备
  在着手翻译文本和进行理论分析之前,译者首先经历了对日语和汉语两种语言的多年学习积累,通过严格的训练能够顺畅的通读日语文本,并对日语文学、文化等诸多方面较为熟悉。学习日语同时,对母语——汉语的学习诸如词汇的积累、汉语文学素养以及写作能力也毫不松懈。对新接触到的翻译理论著作反复进行研究,也积累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2.1.2 近期准备
  着手进行论文设计时,在文本选择和理论分析模式选取时笔者进行了多次详细的研究,文本选择在译者本身感兴趣的题材中,选择经典爱情小说《风逝》,由于日语方向专业硕士培养处于起步阶段,针对MIT翻译实践指导的理论专著很少,在此借鉴英语专业的理论知识,指导翻译实践、并运用于解决重难点中去。
  2.2 着手翻译
  了解作者生平和选择文本的创作背景;对日语译文通读、细读;通过翻译理论著作 重点研读纽马克和奈达的理论。
  三、原文与译文以及平行文本的特色
  3.1 原文特色
  堀辰雄色作品多以细腻著称,《风逝》这篇作品一开始就营造了哀婉、忧伤的基调。作者以心理描写见长,把人物内心的心理都揣摩的很到位,可谓之出神入化登峰造极。这种细腻真实的描写,让人彷佛置身其中,很容易引起读者的感情共鸣,随着小说情节的发展,读者会禁不住角色代入男女主人公的那具有悲剧色彩的命运。
  3.2 译文特色
  译文沿袭了堀辰雄在看透生与死,爱情与生与死那种超越时空的奏响的这首镇魂曲,哀伤、凄美的笔调中透出因为爱情存在而带来的光亮,悲伤里由让人感到朦胧的憧憬,在顺应天命中又透出些对生命潜能的信仰。
  译者在翻译中,对男女主人公对话部分翻译时,为了让更好的传达他们那永远延续在无尽时空的爱情的美好愿望,较原文风格变得稍微活泼。试想正值妙龄、处于热恋中的青年男女的对方应该也是极为轻松、自然有略带着调皮的吧。
  再对大段心理描写翻译时,为了适应中文读者的阅读和思维习惯,对原文句子的前后顺利进行了合理的调整,较之原文整体显得略为紧凑。
  3.3 译文平行文本特色
  平行文本烨伊翻译的译本,也在原文的基调上延续了哀婉、忧伤的色彩。在对话部分翻译处理上,烨伊的风格和译者所作出的处理基本相同,尤其体现在句末语气词的运用上体现出年轻人之间对话的亲昵、自由。
  在大段心理描写翻译时,烨伊的风格明显表现出省略的痕迹。长句中某一个认为和主题意思表达关系不紧密的会省略。对段落中语句的调整也不多见。
  3.4 与平行文本对比探讨
  经过译文与平行文本多次进行对比分析发现,由于译文和平行文本的风格基调上的差别,造成在翻译实践对句子的处理不尽相同。当然,世界上不会有唯一最好的译本存在,每一个译本以为作者所处的时代以及文化环境、文学素养的不同,都会千差万别。
  本文旨在经过翻译理论的分析,来探讨怎样才能使翻译更加贴近原文,在保持原文风格的基础上,准备的把原作者的意思传达给异文化的读者。
  四、翻译理论实践与探索
  4.1 翻译理论实践
  在借鉴西方翻译理论的同时,笔者以翻译实践为中心,紧紧围绕着译文,对翻译理论与实践想结合的具体步骤 译者用的是什么理论?为什么要用这个理论?怎么运用此理论的?在哪运用了这个理论?运用这个理论后出现了什么效果?等等进行了详细的描述。
  例 ① 原文 緑だけ茜色を帯びた入道雲のむくむくした塊りに覆われている地平線の方を眺めやっていたものだった。
  初译 那映衬在一片绿色中略带着暗红色滚滚翻腾的成块积雨云,视线一直延伸到地平线的尽头。
  译文 我们视线随着映衬在一片绿色中、带着暗红色滚滚翻腾的成块积雨云一直延伸到地平线的尽头。
  平行文本 大片厚厚的积雨云染着茜红色的边,覆盖住地平线。
  本句译文运用了句式重构的翻译方法。句式重构是指拆掉原句的部分或者全部构造,重新搭架子。而在重新搭架子中所用的“材料”都是从原句拆下来的。
  中日句子结构迥异,日译汉时对日语句子作出局部调整是不可避免。但翻译实践证明,仅仅靠局部的结构调整在许多翻译实践中不能完全解决问题。 想要译文地道,有时就必须对日语句子做“伤筋动骨”的手术。这一结构手术要大幅度的打乱日语原句的词序和各种成分的排列,有时甚至全部拆散原句,再对其重新组装。 不使用句式重构的方法时,日语原文是:映衬在一片绿色中,带着暗红色滚滚翻腾的成块积雨云,我们的视线一直延伸到地平线的尽头。   在句式重构时,把我们的视线”放在“一片绿色、暗红色滚滚翻腾的成块积雨云”之前,可以从总体上让读者感受到,“绿色和暗红色”这两种有着强烈色差的颜色对视觉造成的冲击,进而理解在作者的眼前展现出的“一幅绿与暗红色”在夕阳西下时分,和心爱的女子在一起将这些带着神秘而浪漫的景色收入眼底的淡淡惊喜。
  进行句式重构后,虽然译文仍然处于原文的框架之下,但译者在依照原意框架下,按照符合中文行文表达的句式,译出了通顺地道的中文来。
  在对比初译时,发现初译中后半句,视线......和前半句之间没有合理的过渡,即前后句分别是两个相对独立的分句,且前后承接关系不明显,语句缺少连接词成分不完整。
  平行文本直接省略了草原这个绿色的背景,没有翻译,它重点描述积雨云和地平线。在句式的调整上,基本是按照日语原文进行顺译,没有进行句式重构。但明显可以看出,不论是译文或者是平行文本,句子的主语都是积雨云。
  例 ②原文 私達の頭の上では、木の葉の間からちらっと覗いている藍色が伸びたり縮んだりした。
  初译 从我们头顶上树叶的空隙间,看到蓝色时而伸展时而收缩。
  译文 从我们头顶上树叶的空隙间,可以看到蓝色的天空时近时远。
  平行文本 透过头顶上的树叶窥视着我们的那抹蓝在风中时而促狭,时而宽广。
  本句译文运用了语义引申的翻译方法。在翻译过程中,有一道必不可少的工序,那就是对原文个别词或词语给以语义上的必要“发挥”即是语义引申。
  翻译过程中中日两种语言在语法结构上是否要一一对应,一般来说无足轻重,而词义的对应正确与否,则直接影响着句意对应的优劣。 在寻求语义对应时,当然要参考词典。但不能盲目搬用,译者往往需要根据这个词的词典释义,再结合词实际所出的语境来敲定其相应的汉语对应。这也是一种小心翼翼,瞻前顾后的操作。
  在对动词的词义引申时,译文为“从我们头顶上树叶的空隙间,看到蓝色时而伸展时而收缩。词义引申后,译文为“从我们头顶上树叶的空隙间,可以看到蓝色的天空时近时远。
  ”。结合语境我们不难看出,这里所说的“蓝色”应该是从树叶缝隙中看到的天空的蓝色,
  而这个蓝色“时而伸展时而收缩”,在这里也应该是体现在视觉上的感触,风吹动树叶,树叶间的空隙时而大时而小,而人眼从这里往上看,所能看到蓝色天空的面积也时大时小,以树叶为参照物,参照物大小不变,蓝天的面积大时,天空就显得离人近,蓝天面积变小时,天空就显得离人远起来。
  在进行合理、大胆的语义引申后产生出高质量翻译的可能性大增。一个特定的词究竟应如何译,常无先例可援,只能依据具体语境来“创作”。
  初译句子中,“蓝色时而伸展时而收缩”虽然说明了那片蓝天的的面积时大时小,但并不能像“时近时远”一样,清晰的表达出风吹树叶,随着树叶的摇摆,看到天空的面积大小不一的动态视图。
  平行文本的翻译,主语是蓝天,用拟人化的修辞手法旨在说明蓝天透过树叶的空隙看着我们,在此我不赞同主语是的翻译方法蓝天。通观全文,作者很少用拟人化从物体的角度来判断人。从作者行文不难看出是从人眼的角度去望向天空才能更立体、更让人身临其境的感触到当时所看到的的天空那奇妙的一片蓝色吧。另外,文本中的“促狭”一词 ,选词不当。“促狭”多指人心狭窄,窄小的意思。方言中,意为刁钻,爱捉弄人。引申为气量狭小,捉弄人的意思。在此不管是人透过树叶看蓝天的或是蓝天透过树叶看人,都应该是面积的“窄小”,才能和宽广组成相对语义。
  例③ 原文 生墻(いけがき)に沿うて、いろんな外国種のも混じって、どれがどれだか見分けられないくらいに枝と枝を交わしながら、ごちゃごちゃに茂っている植込みの方へ近づいてゆくと、それらの茂みの上には、あちらにもこちらにも白や黄や淡紫の小さな莟(つぼみ)がもう今にも咲き出しそうになっていた。
  初译 沿着矮树篱笆,普通的花木中还杂生着好几种外国树木,这些树木的枝桠生长得极为茂盛,相互交缠、分不清彼此交错着的枝叶。我们走向花木丛,这一片茂盛的枝头(意译)探出星星点点的白色、黄色和淡紫色的蓓蕾来。
  译文 沿着矮树篱笆,杂生着好几种外国树木,这些树木的枝桠相互交缠、生长得极为茂盛。
  我们走向花木丛,茂盛的花木丛中(意译)探出星星点点的白色、黄色和淡紫色的蓓蕾来。
  平行文本 沿着篱笆墙走去,寻常的花草中间还长着许多外国品种的花木,花叶繁茂,花枝交错,几乎教人分不清每条花枝的根在哪里。我们走近了才发现,那一片茂密的枝叶上头,竟四处长满了小小蓓蕾。白色、黄色、淡紫色。
  本句译文运用了顺句操作的理论。日语和汉语在行文结构上显然存在区别,在翻译过程中句子结构的转换、语序的调整时常发生。在翻译日语是,保留原味的结构形态或语序,不一定在结构上做出大的调整,可以按照其架构、按照原文的意群顺序顺势的翻译,这就是所谓的“顺句操作”翻译法。
  选着顺句操作的原因是比较节省精力,是最为经济的翻译方法。
  顺句操作中的顺句,除了指按照行文顺序处理句子的各种成分外,还要求译者要把握好全句的结构,断句是关键,断句时将原句依顺序切成若干部分,成为独立的意群或停顿群。断句一定要断好。
  初译和译文都在“........茂盛”后开始断句,前一句仔细描写沿着篱笆一路走来,路上看到的树木枝枝叶叶相互交缠,生长的极为茂盛的样子,是在一种动态中观赏眼前的春色。而后一句,走到花木从时,应该是静态下,作为一种静止中的观赏花木的姿态,能仔细的看清枝头探出的蓓蕾是什么颜色,动态情景下的意群和静态情景下的意群相互照应,有动有静,相当益彰,断句断的可谓是恰到好处。
  在断句后,句子整体的前后顺序并没有做出显著的调整,也并没有出现语法结构和组词上的不兼容和夹缠现象,译文的逻辑性并没有收到任何影响。但是从句子翻译后的语义来看,显得一气呵成,行文流畅无阻。   初译中“这些树木的枝桠生长得极为茂盛,相互交缠、分不清彼此交错着的枝叶。”这后半句的内容虽说把树木生长茂盛描述的极为具体,但语言整体上不够简练。译文中“这些树木的枝桠相互交缠、生长得极为茂盛”言简意赅的表达出树木生长的样态。
  平行文本中“花叶繁茂,花枝交错”这样的遣词用句,显得较为累赘,不如合成一句的好。另外,在断句的时候,它把“白色、黄色、淡紫色”单独放在句末,且用一个单独的短句表达,这种断句方法把同一个句子的意群拆散了,这些花蕾的颜色并必须要特别的指出,在此日语原文中先要表达的意思也并不是旨在突出花蕾的颜色种种。原文想表达的是,走进花木从之后,眼前静态环境中看到的景象。整体上不若采用顺句操作可以把原文的意思翻译的更好。
  4.2翻译理论总结与探索
  在运用翻译理论指导实践,具体分析案例时,首先介绍清楚所用的理论是什么,为什么要用到这个理论,此理论是怎么运用到实践中的,在何处运用了此理论,运用了此理论后译文出现了怎样的效果......等多层次的对比实践。另外,又从初译文稿、译文以及平行文本多角度的去探讨,具体的翻译理论用与不用,所出现的或好或不好的效果。在译文中出现很多西方翻译理论指导下常见的翻译痕迹,如英语中容易出现的大长句问题,而日语中经常出现的被动句却在英语翻译理论的指导下鲜少看到。在译文整体的翻译中,笔者经常运到的増译减译、意译倒译等翻译方法在实际中解决了翻译中的诸多难题。翻译理论和翻译方法是指导与被指导的关系,在中日翻译理论体系尚未成熟的今天,我们是否可以从翻译方法的研究入手,用用牵一发而动全身局部和整体的关系,先找出一类翻译方法的同性,然后再把共性上升到一个被大众所认知的理论上去。
  五、结语
  本论文中所选取的有关《风逝》的翻译实例,是笔者在完成MIT毕业论文过程中所用到的例子。笔者通过自己译本的初稿和译稿以及和其他译者的文本相比较、运用句式重构、语义、风格对等翻译理论,来具体分析翻译过程中出现的重难点的处理过程,最后初步探索什么样的理论才更适合中日翻译实践。
  很显然笔者运用了大量的西方翻译理论来指导中日翻译, 笔者也努力的运用自己以往的翻译经验,来尝试新时代学术环境中由于个体差别而带来的译本风格的差异。通过对比取长补短、提高翻译水平,并依此来增强理论探索能力。
  如今在中日翻译理论尚未成熟之际,只能援引西方翻译理论对中日翻译实践进行指导。 中日翻译和中英翻译毕竟存在不同文化之间翻译的差别,中日翻译早晚有一天要形成自己的翻译理论,笔者作为中日翻译专业译者也将总结自己的翻译经验以图在理论探索中做出自己的贡献。(作者单位:河南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堀辰雄.「風立ちぬ」[M].集英社文庫.1991
  [2]烨 伊.起风了[M]. 新星出版社.2013
  [3]何刚强.笔译理论与技巧[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9
  [4]杰里米,芒迪.翻译学导论:理论与实践[M].商务印书馆.2007
  [5]苏 琦.日汉笔译教程[M].商务印书馆.1994
  [6]贾黎黎.日汉笔译教程[M].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11
其他文献
城市化发展进程的不断加快给我国城市建设工作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城市基础设施也得到了更多的关注和认可.要想提高竞争力与影响力,建筑行业就必须把建筑工程造价的动态管理
回顾历史,国内票据市场已经经过了起步、初步发展、规模发展以及快速发展等阶段,不仅为国内企业创造了更多的金融交易方式,而且为国内金融市场的发展注入了新动力.新形势下票
本案例是以身边发生的一个真实的故事为蓝本,在经过与该公司经理平时的交谈以及对其公司工作人员的观察和人物内心的揣摩而创作出的公司案例。虽然该公司的规模较小,但是对于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城市化建设进程的加快,城市的交通状况逐步趋向拥堵化,采用地铁出行的市民逐渐增多.地铁控制中心作为运营指挥的中枢,其职能作用尤为重要,只有做
医院借助会计管理,不仅能够在相关决策上获得非常重要的参考价值,而且能够科学预测与分析资金的运用;能够实现对各个科室资金财务予以科学预算与分析、各项经费予以有效统计,
一.引言  2006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引导农户发展资金互助组织”,中国银监会随之放宽了农村资金互助社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准入政策,全国建立了各种形式的农村资金互助社。解决三农融资难的三种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包括:发展村镇银行、农村资金互助社和贷款公司等新型金融机构。当前,我国农村资金互助社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从微观层面,认为农村资金互助社有利于解决
多年来,石油石化物资采购一直在独上高楼,埋头苦干,经过不懈努力,物资采购领域已经走在了国内发展的前列,并向世界一流企业看齐,从分散到集中、从多元到标准化,从人工操作到信息化,从
人才是兴企之本,也是企业未来发展的最重要的核心资源之一。人才队伍建设水平的好坏、高低,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影响着企业发展的潜力和后劲。“造就规模宏大、素质优良的人才队
在当前经济新常态的客观背景下,立足于建筑业现状对全过程控制的工程造价跟踪审计进行有效的研究和分析,是非常具有现实意义的.因此,需要正确地看待跟踪审计在建设工程造价全
54年前的1962年,东南沿海局势紧张,败退台湾的国民党蒋介石图谋反攻大陆。当年,一批城市在读的学生响应“打击美蒋窜犯大陆,解放台湾”的号召,应征入伍,加入了人民解放军的行列。本人就是其中的一员。哪知道以后的形势变化,迎来的战斗不是在东南沿海,而是西藏高原上的中印边界自卫反击作战。  1962年10月,我所在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第54军135师的兄弟部队——驻防雅安一线的130师奉军委命令,先后从四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