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ki词条结构和社会性关系研究

来源 :电化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yq20061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Web2.0技术的发展,改变了人们的用网习惯和用网观念。特别是社会性软件的广泛使用,使得网络应用由信息内容的互联转为人的社会的互联。文章聚焦其中一种社会性软件——Wiki,从知识生命周期的角度出发,分析了Wiki词条的结构及其构建,总结词条构建过程的演化规律,同时分析了维基人与词条之间的关系,给出Wiki教育应用方式。
  [关键词] Wiki; 词条要素; 知识生命周期; 维基人
  [中图分类号] G434 [文献标志码] A
  [作者简介] 吴永和(1969—),男,安徽巢湖人,博士,高级工程师,硕导。主要研究方向为教育信息化系统及标准、学习技术系统架构、教育新媒体、学习分析等。E-mail:[email protected]
  一、引 言
  Web2.0的到来,产生了一系列的网络技术和文化,渗透到人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中,必将改变我们每一个人在网络中的作用和位置。Web2.0时代,形成了全民织网的风气,每个人不仅是信息的获取者,同时也是信息的生产者,可以尽情表达自己。Web2.0追求个性与平等、去中心化,强调以人为本、以个人为中心,使普通用户真正融入到互联网中,成为互联网的主人。Web2.0表明的是正在变化中的互联网,它既是一种以技术创新为基础的应用,也是一种以应用为导向的技术创新。 Web2.0主要表现形式包括:Blog、Wiki、SNS、Rss、微博等。其中,Wiki以其低成本、易用性、共享性、开放性和社会性实现了知识积累、共享、交流、传播和再创造,随着Wiki在娱乐、旅游、商业等领域的发展应用,其在教学中的应用也开始崭露头角。
  二、Wiki
  (一)Wiki的定义
  作为Web2.0重要形式的Wiki的发展历史还不长。1995年,沃德·坎宁安(Ward Cunningham)创造了Wiki的概念和名称,并且实现了支持这些概念的服务系统。从1996年至2000年间,波特兰模式知识库围绕着面向社群的协作式写作,不断发展出一些支持这种写作的辅助工具,从而使Wiki的概念不断得到丰富。同时Wiki的概念也得到了传播,出现了许多类似的网站和软件系统。通俗地说,Wiki是一种多人协作的写作工具,读者即作者。
  (二)维基百科
  Wikipedia(维基百科)作为目前世界上最大的Wiki系统,是一个国际性的内容开放的百科全书协作计划,同时也是第一个使用Wiki系统进行百科全书编撰工作的协作计划。该计划的参与者被称为维基人。[1]
  维基百科由所有注册用户共同维护,每个人都可以通过编写百科词条对任何主题进行扩展和探讨。它通过文本数据库或者关系型数据库实现了版本控制,可以随时找回以前的版本,也可以和以前的版本进行对比,从而使多人协作成为可能,同时又保证了内容不会丢失。维基百科依靠众人不断地更新修改,开创了一种借助互联网创建、积累、完善和分享知识的全新模式。
  目前常见的网络百科除维基百科(http://wikipedia.jaylee.cn/)外,还有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互动百科(http://www.hudong.com/)、搜搜百科(http://baike.soso.com/)等等。
  (三)维基百科词条要素
  登陆维基百科,输入你想要了解的任何一个词条内容,当前页面就会出现你需要的东西,知识云在云计算的环境下孕育而生。
  词条是维基百科所含内容的基础分割单位,有一个单一的主题,用于阐述一件事情、一个任务或它们具有特定主题的组合。维基百科的词条由词条名、摘要、目录、正文内容、词条链接、参考资料、外部链接、分类以及其他辅助信息模块等组成。[2]
  以笔者所在“电子课本与电子书包”国家标准研究项目组在Wiki中编写的“电子课本和电子书包”[3]词条(见表1)为例,本词条严格按照维基词条要素进行编写,并经过项目组各成员不断补充修正。
  三、Wiki知识演化
  (一)知识的生命周期
  知识经济时代,新知识、新思想正以每年13%的速度增长,预计不久的将来会迅速上升到40%;与此同时,人们原有的知识正以每年5%甚至10%的速度在不断“报废”。也就是说,随着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如果人们不学习新的科学技术,十年甚至五年后,他的知识将有50%变得陈旧或老化。[4]
  Verna Allee说,“我们的知识是持续变化的记忆、背景、模式和联系的结构,它通过和我们周围的环境不断地交流而演化。于是,知识更像是一个活的正在呼吸的有机生物,而不是那种你可以方便地打成包裹绑上缎带的、静止的人造物品。”也就是说知识的发展与生物的发展呈现出极大的相似性,知识和生物体一样具有生命周期,也会经历一个孕育、成长、成熟和衰老的周期,[5]知识存在生命周期是知识发展的客观规律。知识生命周期(Knowledge Life Cycle)是指从知识因需求而被模糊了解,到其被组织明确掌握,并在内部传播,直至被用于实践中创造价值,然后随着其创造价值的能力的逐渐降低而最终被遗忘的整个过程。一般来说,知识的生命周期会经历以下几个阶段:产生、加工、存储、应用、老化,大致呈现出“S”型(如图1所示)。[6]
  既然Wiki是一个知识管理的工具,存在于维基百科上的知识也是符合知识的生命周期的。关于维基百科的知识的生命周期有以下几点说明:(1)知识生命周期适用于任何一种知识;(2)不同知识的生命周期是不一样的。建立在维基百科之上的知识有着广泛的用户群体,当知识处于老化衰老阶段时,会借助用户群体的力量和时代赋予的新内涵不断被修正或者得到更新,使得该知识的生命周期不断地延伸再延伸,最终会出现类似波浪型的周期曲线。也就是借助于维基百科,知识的生命周期不断得到延伸。   (二)Wiki词条实例分析
  1. “教育技术学”词条
  以教育技术学词条为例,图2为该词条从2003年至今的每年编辑次数(上)和小编辑次数(下)的折线图。
  从图中可以很明显地看出“教育技术学”自2003年开始编辑词条以来有两次比较大的波动,一次是在2005年左右,一次是在2009年左右,从教育技术学定义的历史发展来看,被大家广为信服的是94定义、05定义、10定义,这样就非常符合我们Wiki词条所显示的一个周期性的变化。从图中也可以看出编辑次数和小编辑次数是成正相关的。
  2. “云计算”词条
  教育技术学是一个比较年轻的学科,总共发展历史也就50多年,Wiki中能够显示的是2003年之后的数据变化,如果有一个更加年轻的词条,比如说云计算,它在Wiki中的呈现的周期性是不是不一样呢?具体见图3。
  从图中可以看出,云计算的概念似乎处于一个比较平稳的发展时期,无论是编辑次数还是小编辑次数。
  对于这样的一个新兴概念,我们可以推断它正处于知识生命周期的加工存储的发展阶段。事实也表明云计算是近几年来兴起的一种技术,关注度很高,但是该技术还不是很成熟。
  3. “教学设计”词条
  对于一个由来已久的词条概念来说,又会呈现何种曲线呢?比如说教学设计,从图4中显示的数据来看,教学设计词条这几年的发展比较稳定,没有大的波动,说明该词条基本已经处于知识生命周期后期成熟应用的阶段,新技术、理念的发展只是会对教学设计的概念进行充实和修善,从而产生一些小的波动,图表中显示的结果就是小编辑次数占了编辑次数的90%左右。
  4. “心理学”词条
  对于一个非教育技术学科领域的相关词条来说,是不是可以类推?比如说心理学,折线图如图5所示。从图中我们可以初步判断,在2004年和2009年左右应该有一个比较重要的概念的融入或者是研究上进入了一个小高峰。从CNKI的学术趋势上,大致能看出心理学的用户关注度的整体趋势与维基百科中该词条的编辑次数的折线有着很大的相似度。如图6所示。
  综合上述分析,我们可以大致总结出以下几点。
  第一,知识处于产生阶段时,关注的人会比较少,这时尤其需要知识词条创建群体中的专家或者创始人对词条本身正确性的一个导向作用,以及那些对该知识感兴趣的人对其的分享与共建。
  第二,知识处于加工存储的发展阶段时期,关注的人会不断增加,自然形成一个同类知识或专题的交流区。根据词条本身的特性,人们会给予不同持续时间的高关注度,此时该词条的编辑次数会处于较高的水平,而且小编辑次数在编辑次数中只占小部分。
  第三,知识处于成熟阶段时期,关注的人也同样比较多,体现为浏览人数,但是由于知识已经发展到相对成熟的阶段,编辑的次数会减少,小编辑次数会占据编辑次数的绝大多数,甚至会达到90%以上。在发展过程中受到相关技术或理论的影响,编辑次数呈曲线状。
  当然编辑的次数不仅仅是由词条本身所属的知识生命周期的阶段决定的,也会受到该词条关注群体人数的基数,甚至是编辑者的个人习惯等的影响。
  (三)演化曲线的作用
  Wiki的优势源自于它们的在线协作服务,能够给用户提供不同类型的知识与交流。对于一个知识点和问题的讨论,Wiki为用户尤其是缺乏信心的用户提供了一个更加舒适、自由的环境。当然,Wiki也有一定的局限性,除了固有的社会经济问题,Wiki可能给一些特定用户造成使用上的障碍。维基的迭代的性质(文档更新过程中,部分内容出现又消失)导致其内容很难追踪,特别是对于阅读速度慢的用户。例如那些通过语音获取信息的用户,他们在听内容的同时会试图将之与他们记忆中的旧版本进行对比。这个过程对于一个小文件可能会比较简单,但文件一旦复杂就会变得很难。
  如果借助知识演化,掌握Wiki中知识演化的规律,可以给非本领域的用户带来指导性的认知,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Wiki由于自身性质给特定用户造成的障碍。对于某个词条或知识的关注可以通过Wiki知识生命周期的曲线图进行有针对性的了解,而不一定需要时时关注。
  四、维基人在Wiki中的关系
  (一)维基人对词条的贡献关系
  Wiki词条构建的最重要的因素就是“人”, Wiki的开放性使得社区中的成员可以任意创建、修改、删除页面,遵循“让更多的眼睛来发现错误”,真正让所有人成为读者的同时成为作者。但是任何一个词条的产生都需要至少一个该领域的专家,来进行词条的框架或者草稿提纲的创立,然后再由该群体中的其他成员来协作完善词条的发展。最终这个词条也就是这个群体共同构建的知识,属于集体协作的智慧结晶。
  以下是教育技术学、云计算、教学设计、心理学等四个词条的维基人各自编辑次数的统计图,如图7~10所示。
  从上述各图中可以看出,Wiki确实是一个多人协作完成某个词条编写的平台。教育技术学词条有42个编辑者,共进行了75次编辑;云计算词条有138个编辑者,共进行了282次编辑;教学设计词条有20个编辑者,共进行了24次编辑;心理学词条有170个编辑者,共进行了363次编辑。
  而每个维基人在整个词条的建立过程中所作贡献的程度并不一样,总体趋势呈阶梯状,大多数维基人处于阶梯的最下层,进行为数不多的一两次的编辑,根据长尾理论,这些维基人的编辑次数却占了整个编辑次数的80%~90%,也是不容忽视的群体力量。所谓群体中的专家精英的数量是远远小于整个维基人总数的,但就个人编辑次数而言则相对高于群体中的其他维基人,虽然编辑总比例只占了10%~20%,但是在整个词条建立过程中他们是作为创始人、提纲建立者、主心骨或者引导人存在的。越是新型的词条概念,关注的人就越多,因而编辑的人数也会相对较多,比如像“云计算”这样热门的词条。   根据词条演化规律以及上述维基人对词条的贡献关系,反观我们目前编写的“电子课本和电子书包”词条,该词条正处于加工存储的发展阶段,关注度逐步在提升。“电子课本和电子书包”项目组作为该词条编辑的专家群体,也力图通过维基平台编辑出完整标准的定义。
  (二)维基人网络
  在Wiki中,每个用户既是知识的提供者,也是知识的学习者。这里我们可以借鉴社会网络分析法中的社群图法,以基于Wiki的社会网络的节点为维基人,边为人物之间的关系;以基于Wiki的词条网络的节点为词条,边为词条之间的关系。每个词条都可以通过词条连接或者外部链接实现词条间的互联。所有词条均在维基百科中,但并不是所有的词条之间都会有相互的联系。
  词条的维基人网络:每个词条的编辑者(维基人)组成一个网络,在网络内部所有的维基人通过对本词条的协作编辑进行相互的交流学习。例如图11中P1、P4、P5、P6、P7就形成了关于词条E4的维基人网络,类比社会网络理论中的“结构洞”理论,P1、P4、P5与P6、P7之间存在结构洞,他们之间的联系是通过词条E4实现的,借助于Wiki这样一个开放性的平台将散落在社会化网络中的学习者连接在一起,成为一个开放、自主、多元和联通的学习共同体,协作完成词条的编辑,这样一个共同体非常有利于各个小团体之间的信息的流通和共享,促进完善词条。
  维基人的词条网络:每个维基人所编辑的词条形成一个网络。例如图中E1、E2、E16、E17构成的网络,其中P7占据了E1、E2、E16和E17间结构洞的位置。
  (三)Wiki教育应用
  目前,Wiki在教育教学中主要有以下应用:(1)将Wiki作为师生交流的平台;(2)利用Wiki的协作编辑功能建立生生互动的研究小组;(3)利用Wiki的开放平台促进孤立的教师个体之间的交流;(4)利用Wiki庞大的词条体系为教学提供丰富的资源以及资源的共建平台。综上所述,Wiki主要是形成人际交流(师生、生生、师师)平台和资源共建共享平台。
  在教育教学中,Wiki不仅仅可以作为一个协作学习的平台,而且可以借助社会网络进一步分析探索在协作过程中学习者和知识词条之间的相互关系。例如,通过维基人对词条贡献关系以及维基人网络的研究,可以很清晰地找出在某个词条网络中的关键人物、成员的参与情况以及维基人网络中各参与者之间的关系等。Wiki应用于教育教学,帮助分析学习者在某知识的协作编辑或问题协作探讨中的网络关系,从而对参与者的学习状况有一定的了解。
  五、总 结
  基于协同开发的维基百科实现了知识的互动共享,使知识以更自由的方式快速传播,Wiki作为枢纽让所有人参与到知识的构建中进行编辑使其趋于完整。研究维基百科中知识的生命周期以及维基人与词条之间的网络关系,有助于教育教学中知识更好的创建、共享与传播。
其他文献
当前,"学习者中心"已经超越过去的"技术中心",成为"技术支持学习"的应有取向。这一取向要求以学习理论的新进展为引领,对技术进行调整和改进,从而更好地支持学习者的学习。学
JISC-OULD是JISC网络教育计划资助的课程设计方法研究项目之一,由英国开放大学主持,旨在解决课程设计组织、技术、教育等方面的问题。在JISC课程设计方法研究改革方案总体架
矿产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对国民经济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分析社会经济发展对矿产资源科技的需求的基础上,从世界矿业大国的矿产资源科技计划入手,对矿
供应链网络设计决定了供应链的结构体系,也决定了供应链本身的价值。本文以供应链整体价值最大化为目标,构建网络设计决策框架,用系统的观点全面分析网络设计的影响因素与内容。
技术的进步,推动了社会的快速发展,深刻影响着人类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的转变。尤其是信息传播技术(ICT)的出现,对教育事业的发展与进步起着毋庸置疑的推动作用。"学习方式"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