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说许老师早年和鲁迅先生来往很多

来源 :中学生天地·语文课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en9712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在1949年秋考入杭州高级中学。这是一所江南名校,鲁迅、李叔同、朱自清、叶圣陶等一大批名师都曾在此教学。我在这里就学三年,也得到多位名师的教诲。
  朱生豪先生的爱人宋清如,是我高一时的语文老师。
  清如师和她的丈夫朱生豪先生都是20世纪30年代之江大学的学生,那时他们相识相爱,郎才女貌,传为佳话。朱先生1936年开始翻译莎士比亚戏剧。1942年他们结婚,清如师协助朱先生工作。在战乱中,译稿几次被毁,几次重译。在战乱的条件下,他们俩生活极为艰难,朱先生积劳成疾,不幸在1944年底去世,时年32岁。我入学时,清如师还带着她和朱先生的后代,一个六七岁的男孩,所以,工作和生活负担不轻。
  清如师对我们的作文批改很着力。她的字体娟秀,评语中肯,显出她的国学功底。我高三结束后,曾留校担任学生辅导员,见到清如师时,向她介绍我的新情况,她叮嘱我一面工作,一面还要努力学习,不断提高。谆谆教导,令我感动。
  鲁迅为他写《小引》的董秋芳先生,是我高二时的语文老师。
  董老师穿长袍、布鞋,面容清瘦,说话带绍兴口音。当时他已经过50了,同学们传闻,他20年代在北大读书,和鲁迅先生过从甚密。
  董老师自己在课堂上可从来没有给我们讲他过去的事。我们到图书馆里借到20年代末由北新书局出版的翻译作品集《争自由的波浪及其他》,里面收集了董老师翻译的契诃夫、托尔斯泰和高尔基等俄国作家的作品,书前有鲁迅先生写的《小引》介绍这本书。我们读了才知道董老师早在20年代就译出这些作品。
  当时,学校开展课外活动,其中一项是整理图书馆的存书。我因为喜欢看书就报名参加这项活动,我们这个小组恰好是由董老师指导的。他召集我们开会,说明整理图书的意义和方法,带我们进书库参观。
  我看到《浙江潮》一捆捆地排列在墙边,上面落满灰尘。我们的近代史课本介绍过这本杂志,它是清末浙江留日的志士们创办的,章太炎、蒋百里、鲁迅等先贤常在上面发表文章,因而更感到整理藏书的重要性。
  与鲁迅先生来往很多的许钦文老师,是我高三时的语文老师。
  许老师那时也是50来岁,说的绍兴官话,语速较慢,穿戴普普通通,一点没有老作家的派头。当同学们听说许老师早年和鲁迅先生来往很多,都感到驚讶,感到有这样一位名师来教我们的确非常荣幸。后来我到绍兴鲁迅故居参观,看见橱柜里陈列着许老师20年代写给鲁迅的一些信件,他们讨论作品中的某个问题,我看了倍感崇敬。
其他文献
初见这本书是在一张推荐书单上,一开始是被它的精美封面吸引了:蓝色的小森林里点缀着闪亮的萤火虫,远处小路的尽头走着两个手牵手的女孩。封面很美很清新,可故事中的小树林是
期刊
1949—2019,中华人民共和国走过了70年。70年来,中华民族经历了风风雨雨,几代人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奋发向上。   回忆自己与祖国共成长的岁月,无论是年逾古稀的老人,还是刚刚成年的“00后”新一代,手中必然出现过这样一本书——语文课本。   从识字、写出第一篇文章,到价值观念的形成,语文课本的作用舉足轻重。而一篇高考作文的成败,可能会影响一个人的一生。   正因如此,近年来,人们
期刊
“当、当、当……”《东方红》报时乐曲落下,外滩海关大楼顶部的大钟敲了6响,魏云寺像往常一样走进了海关大楼.魏云寺被誉为“第四代守钟人”,他的生活像钟摆一样重复而精准.
期刊
我有一个小弟弟,刚满1周岁,长着一个圆圆的脑袋,短小的四肢,一天到晚就爱在马路上“哒哒哒”,皮肤被晒得黝黑黝黑的.我的小弟弟特别可爱,爱吃,爱玩,爱撒娇!rn我的小弟弟,他是
期刊
1951年,出版总署编审局,即人民教育出版社的前身,编辑出版了新中国第一套中学语文课本。   因赶着要印出来供各学校用,所以课文后无注解、无讨论提纲、无练习问题。”因此,1953年修订时增加了对课文的注解和提示。   因处于新旧交替时期,课本保留了不少旧时的特色,如自左向右翻阅,采用繁体字和竖排形式等。  课文未组单元,多选中国现当代作品,政治性强,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社会形势紧密联系。  
期刊
有一次,我们去了南康去往浮石的沿江小路骑行.沿江道路的左侧是茂密又高大的树林,右侧是细细的河流和金色的农田.天上是蓝天白云,时常有鸟儿飞过,鸣叫声在天空中回荡.骑累了,
期刊
最初开始写日记的时候,其实有非常宏大的梦想:要把生活的点点滴滴记录下来,像《安妮日记》一样名垂青史。  现在,依然梦寐着名垂青史,然而很多心意,早已不复当初。  那时可以为了好好写日记特意买一个内页精美的本子,那时可以为了亲见牵牛花开在花坛守到天黑,那时可以为了专心绘画放弃与朋友的聚会。  我曾以为我会成为作家,以笔写心,让世界的每个角落都聆听我的箴言;我曾以为我会一直爱花,使生命也如夏花一般绚烂
期刊
第一个用花作比喻的人是天才,第二个是借鉴,第三个是平庸,第四个是常态,第五个就变成了陈词滥调。可总有人盲目地把拾人牙慧当作美事,一味地咀嚼他人的渣滓甚至一口吞下,殊不知,只有创造才富有最饱满的深情和热情,这种能力也常常会引领人们去闯出一个从未有过的世界。当人们不甘于集体歌唱,于是有了个人创作的诗歌;当人们不甘于大地的牵绊,于是有了云层之上的飞翔;当人们不甘于漫长的等待,于是有了沟通世界的网络。正是
期刊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古诗中的春天真美啊!我们的春天在哪里?让我带你一起去找找吧.rn春天在花园里,五颜六色的花儿争相开放.南康文化广场上,一朵朵鲜花绽放,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