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不屈服,勇敢抗争

来源 :语文建设·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x0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简·爱》是英国杰出女作家夏洛蒂·勃郎特(1816-1855)的代表作,发表于1847年。作者借一个出身寒微的年轻女子的奋斗经历,抒发了自己内心对于人生与爱情的感悟。人们普遍认为《简·爱》是夏洛蒂·勃朗特“诗意的生平写照”。该作品最大的成功在于塑造了英国文学史中第一个对爱情、生活、社会以及宗教都采取了独立自主的积极进取态度和敢于斗争、敢于争取自由平等地位的女性形象,在当时的文坛轰动不小。本文尝试分析这部经典之作的艺术魅力,希望能对读者起到一定的启发意义。
  关键词:夏洛蒂·勃朗特 《简·爱》 抗争独立精神
  《简·爱》由英国19世纪著名三姐妹作家之一的夏洛蒂·勃朗特所著,问世于1847年。这是英国文学史上的一部经典传世之作,也是一部具有浓厚浪漫主义色彩的现实主义小说。整部作品以自叙形式写成,带有强烈的自传色彩。文笔优美而富诗意,第一人称的叙述语言,生动传神,增强了作品的感染力,体现了欧洲浪漫主义文学传统的特点。作者借一个出身寒微的年轻女子的奋斗经历,抒发了自己内心对于人生与爱情的感悟。简·爱是《简·爱》的主人公,她既非贵比千金的名嫒淑女,又非仪态万方的大家闺秀,而是一个来自平民阶级的瘦弱矮小的少女。然而,这样一个普通的少女,却深深地吸引着广大读者,强烈地打动着人们的心弦,具有一股不同寻常的艺术魅力。本文尝试分析这部经典之作的艺术魅力,希望能对读者起到一定的启发意义。
  一、《简·爱》的写作背景
  夏洛蒂·勃朗特出生于英国北部约克郡的豪渥斯,她的童年生活异常凄苦,五岁丧母,父亲是穷牧师,受家庭经济条件所迫,夏洛蒂八岁时连同她的两个姐姐和弟弟被送往专收神职人员孤女的慈善性机构——柯文桥女子寄宿学校。该校条件极其恶劣,而且管束苛刻严厉,冻饿和体罚是孩子们惯常的生活。不久,肺病夺去了她两个姐姐的生命,于是父亲赶紧让夏洛蒂和弟弟返回家中,在豪渥斯这个孤寂的村落里开始了离群索居的生活。十五岁时她进入伍勒小姐办的罗赫德寄宿学校读书,在这里夏洛蒂度过了短暂却非常愉快的生活,学业也有所长进。几年后夏洛蒂又回到罗赫德当教师。之后,夏洛蒂开始给富贵人家当家庭教师,亲身体验了家庭教师的辛苦与屈辱,因不愿再忍受贵妇人、阔小姐对家庭教师的歧视和刻薄,她最终放弃了家庭教师的谋生之路。她曾打算自办学校,为此她在姨母的资助下与艾米利一起去意大利进修法语和德语。虽然学校最终没有办成,但她在意大利学习的经历激发了她表现自我的强烈愿望,促使她投身于文学创作的道路。可以说,《简·爱》一书是夏洛蒂·勃朗特的自传,它的诞生与作者当时生活的时代背景密切相关。
  小说通过主人公简·爱的自述,塑造了一个出身寒微的孤女形象,历经了幼年诸多不幸的遭遇,而爱情道路又一波三折,却仍能努力把握自己的命运,追求属于自己的爱情。简·爱代表了作者心目中理想的女性形象:自尊自爱,坚毅执著,且具有反叛精神。她的人生轨迹也反映出女性不屈于世俗压力,要求在经济、社会地位以及婚姻爱情中自由、平等、独立的呼声。
  二、永不屈服,勇敢抗争——简·爱的魅力
  大量运用心理描写是《简·爱》的一大特色。全书构思精巧,情节波澜起伏,给读者制造出一种阴森恐怖的气氛,而又不脱离一个中产阶级家庭的背景。作者还描写了主人公之间的真挚爱情和自然风景,感情色彩丰富而强烈。这部优美、动人并带有神秘色彩的小说,至今仍保持着它独特的艺术魅力。它同时也阐释了一个主题:人的价值=尊严 爱。毋庸置疑,永不屈服,勇敢抗争是简·爱的魅力所在,正是这股信念的存在,简·爱克服了一个又一个人生困难,活出了自己,活出了本色,并收获了美好的爱情,得到了终生幸福。
  首先,简·爱的魅力来自她身处逆境而不甘沉沦,奋起抗争并顽强地追求人格平等的精神。
  简·爱和传统的女主人公有所不同。在传统的英国小说中,女主人公不是被写成美丽、善良、温顺的天使,就是被写成伪善邪恶、怪诞的女魔王。而绝大多数是依附男性,缺乏独立人格的。然而简·爱却以一个崭新的女性形象出现了,她是一个出身贫苦的家庭女教师,是资本主义社会中一个被侮辱被迫害的下层女性。她的生活遭遇是悲惨的;但她纯正、直率、倔强、坚决反对压迫、屈辱和任何卑鄙邪恶的行为,敢于表达自己的爱憎感情。她善于思考,不屈从于流行的习俗、卑劣的环境,始终捍卫人格的尊严。作者塑造的简·爱形象,实质上是对资产阶级社会压抑扭曲妇女个性提出了一种人道主义的民主性抗议。她深刻地表现了当时英国下层妇女不甘受屈辱,不甘与环境、命运相妥协,敢于对黑暗环境和不公正待遇进行抗争,勇于维护做人的权利的民主精神;她实际上是妇女新觉醒的标志。这是简·爱富于艺术魅力,能引起广大读者共鸣的主要原因。
  其次,简·爱对待爱情和婚姻的态度体现了她独立自主的意识。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爱情被套上了金钱的锁链,打上了金钱的烙印,许多青年男女纯真的爱情被扼杀了。然而《简·爱》一书的女主人公对罗彻斯特的爱情却表现得超凡脱俗。作者就在这个主要情节上深化了简·爱的性格特征。跟大多数小资产阶级妇女相反,简·爱认为婚姻不是商业契约,而是心灵的自由结合。简·爱之所以爱罗彻斯特,首先是因为他能平等待人,坦诚相见。他曾经用悔过的心情,对这位地位卑微的家庭女教师讲述自己的经历和隐秘,表达自己的善良愿望和改正错误的决心。这种“诚心的接待”的确使简·爱十分感动。其实,从第一次见面开始,两颗心灵的较量就开始了,正是在心灵的碰撞中,他们互相理解了对方,产生了真挚的感情。不幸的过去,使两人在感情上变得更加依赖。但是知道罗彻斯特还有妻子时,简·爱毅然地离去了,她无法苟且于做一个隐秘的情人。虽然出身不幸、饱受压迫,并且长相平平,但简·爱依然形成了自己独立不羁的人格,不卑不亢,保持着清醒的自我。正因为简·爱是一位有独立、平等意识的女性,她与罗彻斯特的爱情才那么与众不同。他们的爱情建立在精神的平等基础上,与财产、外貌无关。   小说还写了简·爱对金钱田产的鄙弃,对把自己变成男人装饰品的厌恶。这些都反映出一个新觉醒的女性在反抗社会压迫和世俗偏见时,是如何为争取经济独立、道德完善而奋力抗争的。简·爱的要求男女平等,以心灵相通为择偶标准,追求真正的幸福生活的精神、品质在丑恶的金钱社会中像明珠一样耀眼,这也是简·爱形象光彩夺目的重要原因之一。
  最后,简·爱具有的独特艺术魅力还在于作者采用了现实主义的创造方法。
  简·爱这个形象在很大程度上是带自传性的。19世纪的英国,等级制度很森严,金钱和地位是万能的。简·爱在这样的社会中无疑就是弱势群体,处在社会的底层。简·爱的漂泊生活和不幸遭遇是当时英国人民群众苦难生活的真实写照,加之小说以自叙的形式写成,采用第一人称来叙述故事,介绍人物,评价事件,这样更能直接表达人物的内心活动,也缩短了同读者的距离,取得亲切感人的效果。在读者看来,仿佛简·爱就坐在自己身边,跟自己促膝谈心,进行感情上的交流,而且这位女生人公是这样真诚坦率,简直无话不谈,把一切内心活动,甚至心中奥秘都告诉了读者,她的经历是这样凄惨而又普遍,她的思想行动是这样感人而又可以理解,她娓娓说来,但又波澜迭起。这样的艺术手法更加强了简·爱这个形象的魅力。其实,简·爱的生活经历并不复杂,从舅母家来到洛伍德学校,接受了10年教育,然后就是来到桑非尔德庄园,凭着善良的心地、坚强的性格,丰富了自己的思想和内心,用她宁静的双眼去辨别人世的深奥复杂。所以在桑非尔德庄园,她能够平静地对待罗彻斯特,并透过他颓废、无常的外表,看到他本真的心;她穿越了风霜和阅历筑成的围墙,直接触及到另一颗埋藏很深的真实灵魂。这就是简·爱的独特魅力,外表温柔沉静,内心独立而又坚强,她的故事深深吸引着读者,长年不衰。
  总之,《简·爱》为我们呈现了一个永不屈服,勇敢抗争的女性形象,简·爱的经历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学习,同时,小说还揭露了宗教和资产阶级慈善事业的虚伪,谴责资本主义社会对贫困儿童的摧残,并反映了妇女要求自由平等的愿望。直至今日,这本小说仍是文学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散发着独特的魅力。
  参考文献
  [1]李佳欣,杨柳.论《简·爱》所诠释的独特女性人格魅力[J].时代文学(下半月),2012(03).
  [2]李美皆.《简·爱》的非女权主义解读[J].作家,2010(13).
  [3]宋向红.假如罗彻斯特的妻子没死——关于简·爱形象的两种可能性解读[J].名作欣赏,2005(10).
  [4]王秋媛.从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解读《简·爱》[J].山花,2010(22).
  [5]刘丹.论《简·爱》的成长主题[D].华中师范大学,2005.
  [6] 陈姝波.论《简爱》中的性别意识形态[J].外国文学研究,2002(04).
其他文献
“阅读策略就是读者用来理解各种文章的有意识的可灵活调整的认识活动计划。”[1]统编教材在中高年级共编排了四个阅读策略单元,意在通过阅读策略的教学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近一年来,阅读策略单元的实践研究成果丰富,但主要集中在教材解析和示范课例上,涉及评价的较少。本文以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阅读提问策略为例,论述学习性评价在该阅读策略单元教学中的应用。  宽泛的学习性评价是指,其设计与实施的首要目的在于促
2021年5月16日出版的第10期《求是》杂志发表了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的重要文章《用好红色资源,传承好红色基因,把红色江山世世代代传下去》。文章强调,革命博物馆、纪念馆、党史馆、烈士陵园等是党和国家红色基因库。要把红色资源作为坚定理想信念、加强党性修养的生动教材,讲好党的故事、革命的故事、根据地的故事、英雄和烈士的故事,加强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
摘要:国际通识课程中动词的学习是语言交流学习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英汉词汇在词义内涵上具有复杂的民族文化差异,探寻分析其文化差异,归纳解释造成其文化差异的原因,是国际通识课程中词汇教学应特别重视的。本文主要对汉英吃喝类动词的文化差异及其形成原因进行了比较研究。  关键词:吃喝动词 汉英对比 文化差异 形成原因  引言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两者息息相关。言与文化密不可分的关系决定了国际通识课程的教学与
摘要:比较研究发现:人教版高中语文课标教材(必修1-5)作业系统中设置的文言词语练习题侧重于文言实词的学习和积累,大幅度减少了“一词多义”辨析的练习量,部分古汉语基础知识以作业提示的方式散点分布于题干中,在体现古汉语特点的同时开始关注古今汉语的联系。本文由此就如何用好课标教材、有效提高高中文言文教学,从文言词类学习取向、文言词语练习量、古汉语基础知识编排、文言文语言教学策略等展开思考并提出教学建议
“语文主题学习”项目以高效课堂、学生自主学习和大量阅读为特征,提倡反三归一、质从量出,强调遵循语文学习规律,回归母语教育原点,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本刊从2019年3月起开设“语文主题学习”专题,以展示“语文主题学习”的相关探索和成果。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教师应努力改进课堂教学,整体考虑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注重听说渎写之间的有初联系,加强
摘要:《小镇畸人》发表于1919年,描绘了社会转型期的美国小镇生活的真实画面。这一时期恰逢印象派艺术蓬勃发展时期,因此作者也采用了这一艺术形式,用后印象派画家观察生命变化的方式,深刻剖析了小镇中一个个所谓“畸人”的心灵扭曲的瞬间,从而揭去了以往美国小镇温文尔雅的面纱,从而让读者看到了“畸人”们在扭曲的人性后面隐藏着一个真实的内心。  关键词:《小镇畸人》 后印象主义 内心真实  引言  后印象主义
摘要:在小学语文的课堂教学中,阅读教学占据很大比重,不仅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还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环节。而语文的学习效果和学生的主动性、热爱度、积极性有着紧密关联,因此,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注重展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始终贯彻并落实“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进而提升小学语文的阅读效果,增强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最终全面提高学生的语言素养。  关键词:小学语文 阅读教学 以生为本  引言  素质
2018年绍兴市语文中考卷的命制指导思想是:基于学生,凸显素养,注重思维,以文化人。命题以教材为基础,以《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标》)为原则,以《浙江省2018年初中毕业学业考试说明》(以下简称《说明》)为依据,以“生活·语文·文化”为核心思想。注重《课标》提出的语文素养、《说明》倡导的学科思维,力求凸显语文的基本元素,如语言能力、思维能力、审美情趣、文化品位等,积极
一、引言  国际阅读素养进展研究(Progress in International Reading Literacy Study,以下简称PIRLS)是由国际教育成绩评价协会(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the Evaluation of Educational Achievement,以下简称IEA)于1998年全体会员大会通过的一项国际研究项目。这一项目旨在对
“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这是鲁迅先生在《故乡》中的名句。人们记住了这句话,并常常在纷繁杂乱的现实中,用它来表述一些习以为常的事情和习惯成自然的现象。  我们对身边很多事因为习以为常而见惯不惊,对很多天天都在发生的变化也已习惯,自然而不足为奇,这是一个人类不断进步的大时代所培育出的我们的麻木。于是,我们常常在很多事物的认识上先入为主,习惯于自以为是的主观臆断。因而,当张人仕会长通知我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