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特洛伊》用上亿美元声势浩大地讲了一个红颜祸水的故事。结果是,观众的口水几乎替特洛伊人淹没了希腊的两千艘战舰。其实,这个故事并不比别的好莱坞大片更糗。只是观众实在是厌了这种好莱坞公式:选大题材,由俊男、美女挂帅,场面浩大,台词煽情,理念简单,剧情恰好在黄金分割点,也就是影片演到70%左右达到高潮,让人觉得剧本不是写出来,而是算出来的。年年贩卖同样的货色,是好莱坞技穷了吗?不,人家才不傻,人家要的就是这结果。大牌明星吸引你来看,大场面保证你不至于中途退场,看完之后什么都记不住,那就是你自己的事了。好莱坞可非常有耐心,有把握,不急不缓,一年一部,年年挨骂,年年丰收。
《特洛伊》脱胎于荷马史诗《伊利亚特》,事实上,只是从史诗里借了两个话题性人物:超级猛男阿喀琉斯和倾国佳人海伦,然后展开一幅完全好莱坞画卷。影片彻底背离史诗精神,完全剔除了神对这场战争的参与,把战争从神的意志转为人的意志,一场“为爱”而进的战争。特洛伊在保卫小王子的爱情,希腊在夺回国王的弟妇,阿喀琉斯因阿伽门农带走了自己的女人而怠工,赫克托是道德完美的男人,保家卫国,替自己到处招蜂引蝶的爱弟欠风流债。这些人物都是穿了古希腊服装的好莱坞匠人,和史诗野情,原初还非常可爱的人神杂居精神毫无关系。比如,阿喀琉斯就像个玩个性的叛逆青年,热爱勇力像个蛮子,热爱女人又恰如一个花花公子。他对阿伽门农的愤怒更像是青壮对于老朽的不满和反叛。阿喀琉斯的愤怒也因此失去了尊贵和力度,更像是年轻人的负气。
海伦在史诗里全是虚写,她有多美,全在于你有多大的像想力?把她落实到镜头前是难以讨好的。黛安娜·克鲁格是个美人,但也就只是个美人,而海伦是美神,黛安娜显然缺乏“神”韵。也许出演这个绝世美女,黛安娜心里也颇惴惴不安,所以这个海伦表情呆板、动作僵硬。因她而引发一场长达9年的战争比较欠说服力。
不过说句公道话,这部片子并不是一味的平庸,当我看到阿喀琉斯杀死赫克托,然后把他用马车拖回希腊战舰,老国王普里阿摩斯夜访阿喀琉斯,亲吻他的双手说:“我在亲吻杀死我儿子的人的手,我亲眼看到这个人的剑刺穿我儿子的胸膛,这是我最爱的儿子,我本想让他继承王位,……想想你的你亲,我曾认识他,他真幸运,死于壮年,可以看不见他的儿子成为一个疯狂的凶手……怜悯我这个老头!我忍受了世间其他人从未做过的事情,用我的嘴唇亲吻你的双手,杀我儿子的刽子手。”
纵是铁石心肠也心碎了。蛮横的阿喀琉斯此时表情愕然,望着流泪的普里阿摩斯,神一样的凡人,强抑内心的情感狂澜,说带你的儿子回去吧,给他举办一个英雄的葬礼,这两天里,我保证阿开亚人不会发兵。
后来我查了演员表,知道这个老头叫彼得·奥图尔。那个“阿拉伯的劳伦斯”。这就难怪这个老国王如此动人心肠,也难怪奥斯卡要颁“终身成就奖”给他。有他,平庸的戏也不颇为动人。
还有,影片里爱上阿喀琉斯的小女人伊奎斯也很可爱,被打的青一块红一块的脸上,又黑又亮的大眼睛在又黑又亮的长发中蛮蛮地又怪可怜的瞧着阿喀琉斯,那是少女才有的直愣愣的眼神,非常可爱。自命不凡的阿喀琉斯也被她的稚气和脾气征服,因她和阿伽门农闹翻,因她死在特洛伊二王子乔伊斯的箭下。
影片里的爱情可用一句台词概括“为爱而战,比别的理由要好”。所以,影片里所有的男人都为所爱的女人死掉了。问题是,为爱而死未必就爱得好看。影片里的三对鸳鸯,爱得都不动人。
总得来说,这不算是一部难看的影片,但是把荷马史诗好莱坞化,好比把白云裁下来做T恤,那叫暴殄天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