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全方位涉猎电影后期制作。起家于预告片制作,现主做全片剪辑和特效,下一步计划染指电影后期制作乃至前期的制片等领域
天工映画是一家很酷的公司。”天工映画运营总监常松这样评价自己一手创建的公司。
这家公司历史不长,想走的是一条前人未曾走过的道路——从预告片起家,现主攻全片剪辑和特效,下一步计划染指电影后期制作乃至前期的制片等领域
缘起:少年壮志
在位于望京的天工映画工作室,常松吐着烟圈,不紧不慢地为记者回忆了那段最初的艰难岁月。
2006年初夏时分。那时还在教育部门负责教育心理项目的常松,带着一群孩子坐火车到漠河,然后开车翻越大兴安岭。负责给此次活动拍摄纪录片的是时任CCTV5编导的肖洋。一天,他俩躺在草原上闲聊,居然一不小心做出一个决定:回京后辞职,做一个影视工作室专拍短片,上半年工作,下半年旅游,“过真正像人的生活!”
一个在电视圈,一个在教育圈,都对电影行业全无了解,但就因为一个共同的浪漫梦想,两个年轻人做出了彻底扭转职业路线的决定。他们不会想到,这个决定将使他们今后的生活“更不像人”。
2006年12月,他俩注册了“南北兄弟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天工映画的前身),租了朝阳门外CBD一间豪华Loft。然而接下来将近九个月的时间内,两人在空荡荡的办公室里几乎无所事事。当时常松和肖洋提出了“爱情电影”概念,在新人结婚前,把他们的爱情故事拍成一个电影短片,但由于想法过于超前,始终未能接到一单生意。如今“爱情电影”十分流行,这已是后话。当时已无力支付昂贵房租的二人,只好带着三四个员工,搬到北京小西天一个六层小矮楼里,四十多平米的两居室。“每天在中影门口晃荡,想认识一些人,却无法接触电影圈。”
幸运的是,他俩赶上了好时代。
手机3G短片从2007年起有了很大市场需求,于是两人开始为一些视频网站制作三五分钟的手机短片。这段时光,是他们真正认识电影的开始。在三四个月时间内,他们总共做了1000多支短片,最高纪录达到一个月400多支。
虽然挣到一些钱,但二人仍觉得这不是他们真正想要的艺术创作,于是又停掉了与视频网站的合作,关起门来写自己的剧本。折腾了三四个月,磨出了两个电影剧本,身边朋友觉得不错,但他们还是不知道该如何变成真正的电影。
徘徊时分,两人的朋友,万达电影院线的陈洪伟告诉他俩一个信息:万达出品的电影《夜袭》需要找人做预告片,让他俩试试。正是这支预告片,成为他们跨入电影圈的第一步。
《夜袭》的预告片让华谊兄弟电影公司注意到常松和肖洋。当时《李米的猜想》找了三家团队制作预告片,最后他俩成功“中标”。此后,他们又顺理成章地承包了《非诚勿扰》第一部的预告片、花絮以及全片剪辑。也正是通过这次合作,肖洋和天工映画得到了冯小刚和陈国富的赏识,之后,这两位华谊兄弟公司核心人物先后入股天工映画。至此,这家草根起家的公司终于在电影圈立稳了脚跟。2009年,公司更名为“天工映画影视有限公司”。
发展:三条腿走路的“怪物”
近几年,随着影视产业的高速发展,行业越发细分,各种预告片工作室、剪辑工作室、特效公司纷纷拔地而起。而天工映画却走了一条与众不同的路子,不求窄而精,但求大而全。常松调侃道:“天工是个怪物。”
天工映画的业务分为三大块:预告片、剪辑和特效。前两部分尚有衔接之处,而特效制作则是独立的新领域,看上去,这一关不太容易跨过。因此,这里有必要说说天工映画的另外两位股东:陈国富和冯小刚。常松说,“虽然我和肖洋是主要股东,但陈导和冯导更重要。”
“他们两人是我和肖洋的‘教父’。完全是因为他们的影响,我们才能走到今天。我们对于电影的很多理解都来自他们,无论是技术基础还是观念认知,这些对于我们非常重要。”常松说道。《非诚勿扰》上映期间,正在筹备《风声》的陈国富找到常松和肖洋,问他俩除了预告、花絮、全片剪辑之外,还想不想、能不能做特效。
“陈导和冯导不会光看你有什么能力,他们要看你这人怎么样,然后给你充分施展才华的机会。”二人颇为忐忑地接下了这个挑战,肖洋负责和导演沟通创作问题,常松负责组织生产,相当于特效总监。他们将《风声》的特效工作做了细致拆分,找到几个五六个人的小型特效工作室,让他们各自做最擅长的那部分。最多的时候,共有12个工作室在工作,他们等于组织了一次大规模特效生产。三百多个镜头量现在看来不算什么,但在当时却是个庞大的项目。经过《风声》的历练,天工映画的团队完成了一次蜕变。
几个月后,《非诚勿扰2》开拍,天工映画包揽了预告片、全片剪辑以及特效工作,这一次,他们舍弃了小型广告工作室,组建了一个二十多人的特效团队,其中包括三维部、特效部、合成部和美术部,加上原有的剪辑部,天工映画逐渐呈现出完整的业务结构。
剪辑部下设两个组,一个是全片剪辑组,一个是预告片组,总共13人左右;特效组将近40人,加上剪辑,总共66人,成为项目核心工作人员。项目一旦运行起来,还会加进一些平时不在岗的员工,很多项目会交叉进行,因而会用到很多临时员工。美术组则是中枢机构,负责出包装方案。
问及几个部门哪一个对公司贡献最大,常松毫不犹豫地回答“特效”。而特效恰恰是最容易赔钱的部门。这里便不得不提到电影《画皮Ⅱ》。
在负责《画皮Ⅱ》特效工作时,天工映画前所未有地介入了前期工作。“一定要把我们的想法贯彻到项目里,其次才是大项目管理。”光前期工作,就花了十个月时间。而在拍摄过程中,驻守现场的天工映画特效人员达到21人,其他国内特效公司驻组成员一般只有两三个。21位工作人员的吃住都是由天工映画承担。
“在现场有两大工程:第一是保住前期设计;第二是收集现场拍摄的数据。大片一般都有四个机位,如果只有两三个人,根本顾不过来。” 《画皮Ⅱ》和《太极》的项目陆续做完,常松也总结出了更多现代管理方式。“到现在为止,我们没有一个项目会赔钱。”
此外,天工映画还有一个很独特的部门——创作部,由肖洋负责,把关作品的艺术部分。需要设计的时候,由创作部监控美术部的设计,而在没有项目的时候,则负责写剧本,筹备电影项目。
“我们一直怀有要拍自己电影的梦想。”采访中,常松特别强调这一点。正是这一理念,造就了天工映画与众不同的发展思路。
未来:属于自己的电影
“天工的目的地是电影本身。”常松说,天工明年可能会增加DI(数字中间片)部门,“不为挣钱,就为了更好地控制电影。” 因为特效做完之后,如果调光调色的环节不在自己手中,最终画面效果便无法保证。“这也是为了完善后期产业链。”
天工的规划是:明年的三四月份前完成后期的全产业链架构,随后开始组建前期公司,或者统一进天工,或者成为兄弟公司。
有了前期公司,就能够充分发展自己的电影项目。“两个‘教父’带给我们最宝贵的思想财富,就是一定要知道你要什么。”明确了发展目标,对于现在流行的3D转制市场,天工映画便不打算凑热闹。“先把传统的东西做好,现在2D电影还有非常大的提升空间。”
目前,天工映画每年的财务增长率达到60%-100%,说是“突飞猛进”也不为过。虽然外界都把天工映画误认为华谊子公司,但实际上两边一直是项目合作关系。“独立一些对大家都更好。”
天工映画是一家很酷的公司。”天工映画运营总监常松这样评价自己一手创建的公司。
这家公司历史不长,想走的是一条前人未曾走过的道路——从预告片起家,现主攻全片剪辑和特效,下一步计划染指电影后期制作乃至前期的制片等领域
缘起:少年壮志
在位于望京的天工映画工作室,常松吐着烟圈,不紧不慢地为记者回忆了那段最初的艰难岁月。
2006年初夏时分。那时还在教育部门负责教育心理项目的常松,带着一群孩子坐火车到漠河,然后开车翻越大兴安岭。负责给此次活动拍摄纪录片的是时任CCTV5编导的肖洋。一天,他俩躺在草原上闲聊,居然一不小心做出一个决定:回京后辞职,做一个影视工作室专拍短片,上半年工作,下半年旅游,“过真正像人的生活!”
一个在电视圈,一个在教育圈,都对电影行业全无了解,但就因为一个共同的浪漫梦想,两个年轻人做出了彻底扭转职业路线的决定。他们不会想到,这个决定将使他们今后的生活“更不像人”。
2006年12月,他俩注册了“南北兄弟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天工映画的前身),租了朝阳门外CBD一间豪华Loft。然而接下来将近九个月的时间内,两人在空荡荡的办公室里几乎无所事事。当时常松和肖洋提出了“爱情电影”概念,在新人结婚前,把他们的爱情故事拍成一个电影短片,但由于想法过于超前,始终未能接到一单生意。如今“爱情电影”十分流行,这已是后话。当时已无力支付昂贵房租的二人,只好带着三四个员工,搬到北京小西天一个六层小矮楼里,四十多平米的两居室。“每天在中影门口晃荡,想认识一些人,却无法接触电影圈。”
幸运的是,他俩赶上了好时代。
手机3G短片从2007年起有了很大市场需求,于是两人开始为一些视频网站制作三五分钟的手机短片。这段时光,是他们真正认识电影的开始。在三四个月时间内,他们总共做了1000多支短片,最高纪录达到一个月400多支。
虽然挣到一些钱,但二人仍觉得这不是他们真正想要的艺术创作,于是又停掉了与视频网站的合作,关起门来写自己的剧本。折腾了三四个月,磨出了两个电影剧本,身边朋友觉得不错,但他们还是不知道该如何变成真正的电影。
徘徊时分,两人的朋友,万达电影院线的陈洪伟告诉他俩一个信息:万达出品的电影《夜袭》需要找人做预告片,让他俩试试。正是这支预告片,成为他们跨入电影圈的第一步。
《夜袭》的预告片让华谊兄弟电影公司注意到常松和肖洋。当时《李米的猜想》找了三家团队制作预告片,最后他俩成功“中标”。此后,他们又顺理成章地承包了《非诚勿扰》第一部的预告片、花絮以及全片剪辑。也正是通过这次合作,肖洋和天工映画得到了冯小刚和陈国富的赏识,之后,这两位华谊兄弟公司核心人物先后入股天工映画。至此,这家草根起家的公司终于在电影圈立稳了脚跟。2009年,公司更名为“天工映画影视有限公司”。
发展:三条腿走路的“怪物”
近几年,随着影视产业的高速发展,行业越发细分,各种预告片工作室、剪辑工作室、特效公司纷纷拔地而起。而天工映画却走了一条与众不同的路子,不求窄而精,但求大而全。常松调侃道:“天工是个怪物。”
天工映画的业务分为三大块:预告片、剪辑和特效。前两部分尚有衔接之处,而特效制作则是独立的新领域,看上去,这一关不太容易跨过。因此,这里有必要说说天工映画的另外两位股东:陈国富和冯小刚。常松说,“虽然我和肖洋是主要股东,但陈导和冯导更重要。”
“他们两人是我和肖洋的‘教父’。完全是因为他们的影响,我们才能走到今天。我们对于电影的很多理解都来自他们,无论是技术基础还是观念认知,这些对于我们非常重要。”常松说道。《非诚勿扰》上映期间,正在筹备《风声》的陈国富找到常松和肖洋,问他俩除了预告、花絮、全片剪辑之外,还想不想、能不能做特效。
“陈导和冯导不会光看你有什么能力,他们要看你这人怎么样,然后给你充分施展才华的机会。”二人颇为忐忑地接下了这个挑战,肖洋负责和导演沟通创作问题,常松负责组织生产,相当于特效总监。他们将《风声》的特效工作做了细致拆分,找到几个五六个人的小型特效工作室,让他们各自做最擅长的那部分。最多的时候,共有12个工作室在工作,他们等于组织了一次大规模特效生产。三百多个镜头量现在看来不算什么,但在当时却是个庞大的项目。经过《风声》的历练,天工映画的团队完成了一次蜕变。
几个月后,《非诚勿扰2》开拍,天工映画包揽了预告片、全片剪辑以及特效工作,这一次,他们舍弃了小型广告工作室,组建了一个二十多人的特效团队,其中包括三维部、特效部、合成部和美术部,加上原有的剪辑部,天工映画逐渐呈现出完整的业务结构。
剪辑部下设两个组,一个是全片剪辑组,一个是预告片组,总共13人左右;特效组将近40人,加上剪辑,总共66人,成为项目核心工作人员。项目一旦运行起来,还会加进一些平时不在岗的员工,很多项目会交叉进行,因而会用到很多临时员工。美术组则是中枢机构,负责出包装方案。
问及几个部门哪一个对公司贡献最大,常松毫不犹豫地回答“特效”。而特效恰恰是最容易赔钱的部门。这里便不得不提到电影《画皮Ⅱ》。
在负责《画皮Ⅱ》特效工作时,天工映画前所未有地介入了前期工作。“一定要把我们的想法贯彻到项目里,其次才是大项目管理。”光前期工作,就花了十个月时间。而在拍摄过程中,驻守现场的天工映画特效人员达到21人,其他国内特效公司驻组成员一般只有两三个。21位工作人员的吃住都是由天工映画承担。
“在现场有两大工程:第一是保住前期设计;第二是收集现场拍摄的数据。大片一般都有四个机位,如果只有两三个人,根本顾不过来。” 《画皮Ⅱ》和《太极》的项目陆续做完,常松也总结出了更多现代管理方式。“到现在为止,我们没有一个项目会赔钱。”
此外,天工映画还有一个很独特的部门——创作部,由肖洋负责,把关作品的艺术部分。需要设计的时候,由创作部监控美术部的设计,而在没有项目的时候,则负责写剧本,筹备电影项目。
“我们一直怀有要拍自己电影的梦想。”采访中,常松特别强调这一点。正是这一理念,造就了天工映画与众不同的发展思路。
未来:属于自己的电影
“天工的目的地是电影本身。”常松说,天工明年可能会增加DI(数字中间片)部门,“不为挣钱,就为了更好地控制电影。” 因为特效做完之后,如果调光调色的环节不在自己手中,最终画面效果便无法保证。“这也是为了完善后期产业链。”
天工的规划是:明年的三四月份前完成后期的全产业链架构,随后开始组建前期公司,或者统一进天工,或者成为兄弟公司。
有了前期公司,就能够充分发展自己的电影项目。“两个‘教父’带给我们最宝贵的思想财富,就是一定要知道你要什么。”明确了发展目标,对于现在流行的3D转制市场,天工映画便不打算凑热闹。“先把传统的东西做好,现在2D电影还有非常大的提升空间。”
目前,天工映画每年的财务增长率达到60%-100%,说是“突飞猛进”也不为过。虽然外界都把天工映画误认为华谊子公司,但实际上两边一直是项目合作关系。“独立一些对大家都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