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电子政务工作的进展是与领导干部的认识水平、信息化素质及其掌握的操作手段直接相关的。因此,领导干部要正确认识电子政务,领会好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组成要素与实施要点,掌握选择第三方机构的关键环节,把握构建信息资源库系统的主要原则,有效推进电子政务工作。
【关键词】电子政务 领导干部 绩效评估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推行电子政务,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阐明了推行电子政务对于决策民主化、科学化以及强化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意义。但是,通过调研我们发现,许多领导干部认为,当前电子政务工作缺乏“理论层次的指导”以及“可操作性强的具体指导”,尤其缺乏“如何搞好电子政务工作的比较详细的对策”。因此,本文尝试重点研究和分析电子政务实践,力求提出切合实际、行之有效的对策建议。
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的基本框架和思考要点
2002年8月,《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关于我国电子政务建设的指导意见》中明确指出,要“研究建立电子政务绩效评估机制”。电子政务绩效评估有利于科学评价实施电子政务的投入与效益,提高政府工作绩效和公众满意度,促进政府职能转变。作为领导干部,不仅要对电子政务有自己正确的理解,还必须掌握先进的绩效评估理念、方法和手段,充分掌握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的四大组成要素和实施要点,找准绩效评估工作的切入点和着力点,以适应客观形势发展的需要。
评估主体。最常见的电子政务绩效评估主体是上级政府机构,自上而下对同一地区、同一系统或同一行业展开绩效评估活动。在这一过程中,政府往往邀请第三方机构作为绩效评估的具体实施者。同时,政府机构也可以依据一定的评估指标进行互评和自评。
评估内容。电子政务绩效评估内容和评估对象,可以是专门针对电子政务的某一个组成部分,例如政府门户网站、政府招标采购信息化平台等,进行“专项评估”;也可以针对一个电子政务项目或者电子政务几个组成部分的集合,进行“多项评估”;还可以针对一个部门、一个行业、一个系统、一个地区、一个国家,乃至一个大洲整体的综合的电子政务,进行“整体评估”。
评估指标。一般说来,电子政务绩效评估指标不是单一指标,也不是一个层级的指标,而是由多个指标以及多级指标的集合所构成的评估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是根据特定评估对象的性质和评估要求而设计构建的,能够全面、准确地反映评估对象的基本情况和基本水平。在构建科学的电子政务绩效评估指标体系过程中,既要考虑涵盖“电子”类指标,也要包含“政务”类指标,还要有反映“电子”与“政务”聚合程度的第三大类指标。同时,要包括综合考量短期效益、中长期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政治效益、战略效益以及科学发展的指标。
评估方法。根据电子政务的绩效评估的特点,单一的评估方法往往不能得出全面有效的评价结果,因此电子政务的绩效评估方法一般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综合运用专家评价法、经济分析法、运筹学和其他数学方法、平衡计分卡等多种方法。
选择性地应用第三方机构的优势资源
无论是作为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的具体实施者,还是作为电子政务理论研究与创新的先行者和主力军,第三方机构在电子政务领域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领导干部要牢牢把握住专业性、权威性、独立性这三个主要特征,在数量庞大的科研机构、中介机构和咨询机构中,筛选出最适合政府机构自身条件和任务目标的、有经验、有实力、有信用的第三方机构。
首先,专业性是第三方机构的重要特征和有机组成部分。第三方机构在长期的发展、实践过程中,形成了雄厚的学术积累和理论积淀,同时也积累了丰富的实战经验,拥有一大批各领域的专家、研究人员和技术人员。他们普遍受过这些行业领域的专业教育,熟悉本领域的先进理念,多数拥有国际化视野,具备扎实的专业素养,具备浩瀚精深的专业知识与丰富发达的行业实践经验。第三方机构对专业知识和理论进行选择、组织、传递和评价,并在这个过程中进行知识和理论的创新与增值。第三方机构对本专业本领域的根本任务和目标、基本原则、重点对象、主体内容、实施方法等具有深刻的把握能力。第三方机构努力树立社会公信,努力使自身成为社会公众了解知晓本专业本领域最新情况、参与本专业本领域发展的有效平台。
其次,权威性是第三方机构的另一重要特征。具有权威性特质的第三方机构肩负大量的基础性研究支撑工作和项目,主持或参与本专业本领域市场规则和相关标准的制定。第三方机构的部门设置、人员配备和专业素质在社会上得到广泛的认同。第三方机构参与宏观的决策支持、政策制订与指导,又涉及微观的组织培训、评估考核、年报统计、研讨与咨询;一方面紧紧围绕国家大政方针进行分析解读,另一方面也对民生问题保持高度关切。基于第三方机构的专业优势,他们发布的动态、信息、预测和分析结果更具信服力,更加客观、公正和具有权威性。第三方机构在学术领域发挥着指导作用,不仅其成果的可信度高,而且其成果符合社会公众的价值观,判断准确度高,在重大学术问题的处理上保持稳定的正确性。
第三,独立性是第三方机构的最显著特征之一。第三方机构是非商业性组织,不以盈利为目的,独立于地方政府和政府各级部门,独立于企业和个人,与政府和企业没有隶属关系,在人事关系、工作关系和经济关系上独立,不会给政府、企业和个人增加负担,当然也不受任何非技术性因素的影响。机构以获得社会效益为主要宗旨,维护第三方机构的独立性,其依靠多元化的经费来源维持自身的生存与发展,包括财政拨款、科研经费、社会捐赠以及研究项目收入、培训收入和咨询收入等。第三方机构的工作在经济上和管理上是独立于政府和企业进行的,其发布的信息最容易获得社会公众的信任。独立性是第三方机构的生命线,如果失去独立性,机构就会失去社会各界公众的支持,失去自身存在的价值。
构筑信息资源库系统的三大要素
我国电子政务建设仍处于初始阶段,存在的问题中包括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滞后,互联互通不畅,共享程度低等。有效推进电子政务工作,必须构建信息资源库系统,加强信息资源的采集、开发、共享、利用和管理。构建信息资源库系统必须遵循如下原则:
针对性原则。各级政府机构由于地域不同、层级不同、部门不同、行业不同,具体目标和具体任务不同,各自所面临的内外部环境和发展阶段不同,需要解决的问题也不尽相同,因此,信息资源库系统的功能建构和内容组成必须面向解决迫切的现实问题与困难,必须面向弥补差距和迎接挑战,必须具备很强的针对性。其针对性主要体现在:从浩如烟海的信息资源中,抓住社会各界公众真正关心的热点、焦点、难点,进行多角度、多侧面、立体化的搜集,选择关键性信息;从海量的信息主题中,抓住关系国家政治经济发展、群众切身利益和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有计划地选择重点关注的主题;从众多的解决方案中, 分门别类,专业细化,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方案,选择贴近社会实践和社会生活实际、 实用性强、利用率高的方案,把握好时间上、数量上和详细程度上的恰当分寸,凸显信息资源库系统针对性强的特色。系统有无针对性或者针对性的强弱,是关乎信息资源库构建成败的决定性条件。
方便性原则。在网络化的信息时代,数字化信息正在逐步取代以纸质形式存在的信息,成为信息资源的主要组成部分。相关统计表明,互联网网站数量早已超过1亿,其所承载的信息量也异常丰富。但是,互联网上的信息资源往往处于无规律的分散状态、时时刻刻增加或减少的变动状态,以及无规则不规范的无序状态。加之互联网使用者的信息素质参差不齐,大大影响了信息应用的有效性。一个完善的信息资源库系统表现在用户获取信息是否便捷,繁琐的过程和步骤是否得到简化,用户取得的信息是否专业性强、知识层次深、涉及范围广,客户端界面是否友好,操作是否简单,是否无需多少培训和基础即可熟练使用,是否为广大的普通用户所接受而不仅仅局限于少数专业用户,是否充分平衡了合法用户的使用便利性与系统安全性之间的关系等方面。考虑到上述方面的因素,要想快速准确地获得适用的信息,要想有效挖掘与利用信息资源,方便性是构建信息资源系统时必须遵循的原则。
易用性原则。根据易用性原则构建的信息资源库系统,要求系统使用者取得信息简单而又容易。在使用者和用户看来,系统是为人服务的,系统的有效性和实用价值都落脚在易用性上。用户希望系统所具备的特点和功能能够尽量减少自己的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把能交给系统干的工作都交由系统来完成,大大减轻自身的劳动强度,希望系统尽最大可能代替使用者去完成自己不想做、不愿做的那些单调乏味、繁复琐碎的工作。如果系统的易用性差,不好用,那么即使设计、编制它的技术水平再高,其拥有的功能再强,用户也不愿使用。易用性原则要求系统的界面友好,设计简洁,结构清晰,还要求系统检索信息资源的检全率和检准率高、检索速度快、检索方式灵活多样。简言之,用户的希望是避繁就简,弃难从易,系统越便于使用越好,越是易用的系统,其使用率越高。(作者单位: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本文系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资助项目,编号:20090460002)
【关键词】电子政务 领导干部 绩效评估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推行电子政务,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阐明了推行电子政务对于决策民主化、科学化以及强化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意义。但是,通过调研我们发现,许多领导干部认为,当前电子政务工作缺乏“理论层次的指导”以及“可操作性强的具体指导”,尤其缺乏“如何搞好电子政务工作的比较详细的对策”。因此,本文尝试重点研究和分析电子政务实践,力求提出切合实际、行之有效的对策建议。
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的基本框架和思考要点
2002年8月,《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关于我国电子政务建设的指导意见》中明确指出,要“研究建立电子政务绩效评估机制”。电子政务绩效评估有利于科学评价实施电子政务的投入与效益,提高政府工作绩效和公众满意度,促进政府职能转变。作为领导干部,不仅要对电子政务有自己正确的理解,还必须掌握先进的绩效评估理念、方法和手段,充分掌握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的四大组成要素和实施要点,找准绩效评估工作的切入点和着力点,以适应客观形势发展的需要。
评估主体。最常见的电子政务绩效评估主体是上级政府机构,自上而下对同一地区、同一系统或同一行业展开绩效评估活动。在这一过程中,政府往往邀请第三方机构作为绩效评估的具体实施者。同时,政府机构也可以依据一定的评估指标进行互评和自评。
评估内容。电子政务绩效评估内容和评估对象,可以是专门针对电子政务的某一个组成部分,例如政府门户网站、政府招标采购信息化平台等,进行“专项评估”;也可以针对一个电子政务项目或者电子政务几个组成部分的集合,进行“多项评估”;还可以针对一个部门、一个行业、一个系统、一个地区、一个国家,乃至一个大洲整体的综合的电子政务,进行“整体评估”。
评估指标。一般说来,电子政务绩效评估指标不是单一指标,也不是一个层级的指标,而是由多个指标以及多级指标的集合所构成的评估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是根据特定评估对象的性质和评估要求而设计构建的,能够全面、准确地反映评估对象的基本情况和基本水平。在构建科学的电子政务绩效评估指标体系过程中,既要考虑涵盖“电子”类指标,也要包含“政务”类指标,还要有反映“电子”与“政务”聚合程度的第三大类指标。同时,要包括综合考量短期效益、中长期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政治效益、战略效益以及科学发展的指标。
评估方法。根据电子政务的绩效评估的特点,单一的评估方法往往不能得出全面有效的评价结果,因此电子政务的绩效评估方法一般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综合运用专家评价法、经济分析法、运筹学和其他数学方法、平衡计分卡等多种方法。
选择性地应用第三方机构的优势资源
无论是作为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的具体实施者,还是作为电子政务理论研究与创新的先行者和主力军,第三方机构在电子政务领域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领导干部要牢牢把握住专业性、权威性、独立性这三个主要特征,在数量庞大的科研机构、中介机构和咨询机构中,筛选出最适合政府机构自身条件和任务目标的、有经验、有实力、有信用的第三方机构。
首先,专业性是第三方机构的重要特征和有机组成部分。第三方机构在长期的发展、实践过程中,形成了雄厚的学术积累和理论积淀,同时也积累了丰富的实战经验,拥有一大批各领域的专家、研究人员和技术人员。他们普遍受过这些行业领域的专业教育,熟悉本领域的先进理念,多数拥有国际化视野,具备扎实的专业素养,具备浩瀚精深的专业知识与丰富发达的行业实践经验。第三方机构对专业知识和理论进行选择、组织、传递和评价,并在这个过程中进行知识和理论的创新与增值。第三方机构对本专业本领域的根本任务和目标、基本原则、重点对象、主体内容、实施方法等具有深刻的把握能力。第三方机构努力树立社会公信,努力使自身成为社会公众了解知晓本专业本领域最新情况、参与本专业本领域发展的有效平台。
其次,权威性是第三方机构的另一重要特征。具有权威性特质的第三方机构肩负大量的基础性研究支撑工作和项目,主持或参与本专业本领域市场规则和相关标准的制定。第三方机构的部门设置、人员配备和专业素质在社会上得到广泛的认同。第三方机构参与宏观的决策支持、政策制订与指导,又涉及微观的组织培训、评估考核、年报统计、研讨与咨询;一方面紧紧围绕国家大政方针进行分析解读,另一方面也对民生问题保持高度关切。基于第三方机构的专业优势,他们发布的动态、信息、预测和分析结果更具信服力,更加客观、公正和具有权威性。第三方机构在学术领域发挥着指导作用,不仅其成果的可信度高,而且其成果符合社会公众的价值观,判断准确度高,在重大学术问题的处理上保持稳定的正确性。
第三,独立性是第三方机构的最显著特征之一。第三方机构是非商业性组织,不以盈利为目的,独立于地方政府和政府各级部门,独立于企业和个人,与政府和企业没有隶属关系,在人事关系、工作关系和经济关系上独立,不会给政府、企业和个人增加负担,当然也不受任何非技术性因素的影响。机构以获得社会效益为主要宗旨,维护第三方机构的独立性,其依靠多元化的经费来源维持自身的生存与发展,包括财政拨款、科研经费、社会捐赠以及研究项目收入、培训收入和咨询收入等。第三方机构的工作在经济上和管理上是独立于政府和企业进行的,其发布的信息最容易获得社会公众的信任。独立性是第三方机构的生命线,如果失去独立性,机构就会失去社会各界公众的支持,失去自身存在的价值。
构筑信息资源库系统的三大要素
我国电子政务建设仍处于初始阶段,存在的问题中包括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滞后,互联互通不畅,共享程度低等。有效推进电子政务工作,必须构建信息资源库系统,加强信息资源的采集、开发、共享、利用和管理。构建信息资源库系统必须遵循如下原则:
针对性原则。各级政府机构由于地域不同、层级不同、部门不同、行业不同,具体目标和具体任务不同,各自所面临的内外部环境和发展阶段不同,需要解决的问题也不尽相同,因此,信息资源库系统的功能建构和内容组成必须面向解决迫切的现实问题与困难,必须面向弥补差距和迎接挑战,必须具备很强的针对性。其针对性主要体现在:从浩如烟海的信息资源中,抓住社会各界公众真正关心的热点、焦点、难点,进行多角度、多侧面、立体化的搜集,选择关键性信息;从海量的信息主题中,抓住关系国家政治经济发展、群众切身利益和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有计划地选择重点关注的主题;从众多的解决方案中, 分门别类,专业细化,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方案,选择贴近社会实践和社会生活实际、 实用性强、利用率高的方案,把握好时间上、数量上和详细程度上的恰当分寸,凸显信息资源库系统针对性强的特色。系统有无针对性或者针对性的强弱,是关乎信息资源库构建成败的决定性条件。
方便性原则。在网络化的信息时代,数字化信息正在逐步取代以纸质形式存在的信息,成为信息资源的主要组成部分。相关统计表明,互联网网站数量早已超过1亿,其所承载的信息量也异常丰富。但是,互联网上的信息资源往往处于无规律的分散状态、时时刻刻增加或减少的变动状态,以及无规则不规范的无序状态。加之互联网使用者的信息素质参差不齐,大大影响了信息应用的有效性。一个完善的信息资源库系统表现在用户获取信息是否便捷,繁琐的过程和步骤是否得到简化,用户取得的信息是否专业性强、知识层次深、涉及范围广,客户端界面是否友好,操作是否简单,是否无需多少培训和基础即可熟练使用,是否为广大的普通用户所接受而不仅仅局限于少数专业用户,是否充分平衡了合法用户的使用便利性与系统安全性之间的关系等方面。考虑到上述方面的因素,要想快速准确地获得适用的信息,要想有效挖掘与利用信息资源,方便性是构建信息资源系统时必须遵循的原则。
易用性原则。根据易用性原则构建的信息资源库系统,要求系统使用者取得信息简单而又容易。在使用者和用户看来,系统是为人服务的,系统的有效性和实用价值都落脚在易用性上。用户希望系统所具备的特点和功能能够尽量减少自己的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把能交给系统干的工作都交由系统来完成,大大减轻自身的劳动强度,希望系统尽最大可能代替使用者去完成自己不想做、不愿做的那些单调乏味、繁复琐碎的工作。如果系统的易用性差,不好用,那么即使设计、编制它的技术水平再高,其拥有的功能再强,用户也不愿使用。易用性原则要求系统的界面友好,设计简洁,结构清晰,还要求系统检索信息资源的检全率和检准率高、检索速度快、检索方式灵活多样。简言之,用户的希望是避繁就简,弃难从易,系统越便于使用越好,越是易用的系统,其使用率越高。(作者单位: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本文系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资助项目,编号:20090460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