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隐喻建立在“相似性”的基础上,涉及到不同域之间的映射,而换喻是以“邻近性”为基础,通常发生在同一域内。 着眼于汉韩惯用语的隐喻和换喻形成机制的不同,本文以中韩两国语言中与人的“手”有关的惯用语为研究对象,参考并运用来考夫和约翰逊的隐喻与换喻理论,对惯用语认知机制进行了对比分析,找出其生成和理解的异同点。从而加深对中韩两国语言文化的概念和认识。
关键词:隐喻;换喻;认知;惯用语;手部
1.理论背景
1.1概念隐喻
1.1.1概念隱喻的定义
认知语言学认为,隐喻不仅仅属于纯语言的范畴,而且属于更广的思维和认知的范畴。隐喻不只是修辞格,也不是简单的语言产物;隐喻在本质上是认知的,是一种通过语言形式表现的思维方式。这种隐喻存在于人的认知概念系统中,因此“隐喻”这一词其实是指“隐喻概念(metaphorical concept)”或“概念隐喻(conceptual metaphor)”,换言之,“概念隐喻”就是通过认知思维的己经被概念化的隐喻。
1.1.2概念隐喻的分类
来考夫和约翰逊在《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中从认知的角度,把隐喻分三个类型:结构性的、本体性的、方向性的隐喻。这种分类着眼于我们的认知底层,后两类尤其与我们得自肉体经验的原初认知密切关系,第一类则是原初概念基础上的系统性对应。
1.2概念换喻
1.2.1概念换喻的定义
换喻是一种辞格,在描述难以命名的事物时借用与之相近、相邻的事物来表达,以便人们理解。换喻在传统汉语修辞学中被称为“借代”,认知语言学认为换喻的本质和隐喻一样是人类基本的认知手段,转喻是概念、思维层面上的问题,对于人类推理起着重要的作用,并称之为“概念换喻”。
1.2.2概念换喻的分类
Radden & Kovecsec(1999)认为换喻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整体与其部分之间的换喻,另一类是整体中不同部分之间的换喻。
1.3隐喻和换喻的异同点及其相互作用
隐喻和换喻都是人类重要的思维方式,是人类认识客观世界的手段。隐喻涉及两个不同领域事物之间的关系,而换喻常常涉及同一个认知领域的事物之间的关系。隐喻根据事物之间的相似性,而换喻着重事物本身的特点或它与其他事物之间的特殊关系。隐喻的理解过程实际上是源域事物特点向目标域事物映射的过程,而换喻的理解主要是根据喻体的特点来确定实际所指的对象。从功能上来说,隐喻和换喻有很多相似之处。但隐喻因为以此代彼,因此更能创造“诗意”与“意境”,也更具认知价值。而换喻主要是以事物的某一特点替代该事物,因此其主要功能为指称。
Goosens(1990) 指出,虽然在原则上隐喻和转喻是两个不同的认知过程,但两者并不互相排斥,而是在语言中常常结合在一起。鉴于此,Goosens创造了“Metaphonymy(隐转喻)”一词来指称二者的相互作用现象。
1.4汉韩惯用语的意义界定
a.汉语惯用语的意义界定
《辞海》中的定义:熟语的一种。惯常作为完整的意义单位来运用的固定词组。其整体意义不是各组成部分个体意义的相加,而是通过比喻等手段造成的一种修辞意义;口语色彩较浓。如:“炒冷饭”,喻指重复己经做过的事;“开倒车”。②《现代汉语词典》中的定义:熟语的一种,常以口语色彩较浓的固定词组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多用其比喻意义,如“幵夜车”、“扯后腿”、“卖关子”等。
b.韩语惯用语的意义界定
2.本论
借鉴概念隐喻、概念换喻理,下面试图对汉韩中与手部位有关的惯用语进行对比分析。根据认知隐喻特征,将汉韩中与手部位有关的惯用语分为两大类,一是源域相同的,二是源域不同的。
2.1手的概念
a.汉语词典上的意义
①人使用工具的上肢前端。②拿着 ③亲自动手 ④技能、本领 ⑤做某种事情或擅长某种技能的人 ⑥小巧易拿的
b.韩语词典上的意义
2.2汉韩源域相同的惯用语
2.2.1源域、目标域都相同的惯用语
源域、目标域都相同的惯用语表示汉韩惯用语的字面意义大致相同,源域映射到目标域的意义一致的惯用语。
例:a.手快/ (形容做事情快)
“手快”表示做事快速,有效率。手的动作快代替做事情快速利索的目标概念。在这个惯用语中“手”换指 工作技能、能力等。韩语惯用语中还有表示东西好卖的意思。
2.2.2源域相同、目标域不同的惯用语
例:a.心狠手辣/ (手重)
汉语中心肠凶狠,手段毒辣。而韩语中形容人手气重,打人比较疼。
2.3汉韩源域不同的惯用语
2.3.1源域不同、目标域相同的惯用语
源域不同、目标域相同的惯用语是指字面意义不同,但其含义的隐喻方式是一样的惯用语。由于两国人民生活和思维方式的不同,两国人民在惯用语中通过不同的字面意义来表达出相同的含义。
例:a.完美配合/ (手对上)
汉语中两人配合的完美,与其相对应的韩语“ ”,用手来形容这一种方式。手表示做某件事的技能、能力。
2.3.2源域不同,目标域不同的惯用语
例:a.只存在于汉语中的惯用语
手无缚鸡之力
这里是没有力气的意思。韩语中的没有力气表达与手无关。
b.只存在于韩语中的惯用语
(贴在手上)
對某事习惯了、熟练了之后做事很顺利,效率也比较高。“贴在手上”是指已经进入手里,一直在手的技能的控制范围之下。汉语中相当的表现为“顺手”。
3.结论
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可以得出:根据来考夫和约翰逊的观点,人类思维和概念是基于身体经验,认知是通过思维经验和各种感觉器官获得知识与理解的心理行为或过程,而思维与概念化过程的实现,主要是经过隐喻和换喻来完成的。第二,与传统语言学认知不同,认知语言学认为,惯用语意义产生于人的认知结构,具有大量的系统概念理据。通过认知隐喻理论来分析惯用语,就可以超越传统语言学的分析方法,使之更具有解释力。第三,汉韩惯用语中与“手”有关的惯用语数量很多,在意义上存在着很多共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这些异同点来源于两个民族的思维方式和认知机制的共性和特性。
参考文献:
[1]王铭玉,隐喻和换喻,外语与外语教学,2000(1).
[2]金真姬《中韩惯用语对比研究》,首都师范大学学报,2010年第4期
[3] 李雪《汉韩身体部位惯用语对比研究》,语文学刊?外语教育教学,2012年第8期.
[4]曹胜铉《中韩身体部位惯用语比较研究》,山东大学,2011年
[5]李海鍊《汉韩身体部位惯用语的隐喻对比研究》,上海交通大学,2012年
关键词:隐喻;换喻;认知;惯用语;手部
1.理论背景
1.1概念隐喻
1.1.1概念隱喻的定义
认知语言学认为,隐喻不仅仅属于纯语言的范畴,而且属于更广的思维和认知的范畴。隐喻不只是修辞格,也不是简单的语言产物;隐喻在本质上是认知的,是一种通过语言形式表现的思维方式。这种隐喻存在于人的认知概念系统中,因此“隐喻”这一词其实是指“隐喻概念(metaphorical concept)”或“概念隐喻(conceptual metaphor)”,换言之,“概念隐喻”就是通过认知思维的己经被概念化的隐喻。
1.1.2概念隐喻的分类
来考夫和约翰逊在《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中从认知的角度,把隐喻分三个类型:结构性的、本体性的、方向性的隐喻。这种分类着眼于我们的认知底层,后两类尤其与我们得自肉体经验的原初认知密切关系,第一类则是原初概念基础上的系统性对应。
1.2概念换喻
1.2.1概念换喻的定义
换喻是一种辞格,在描述难以命名的事物时借用与之相近、相邻的事物来表达,以便人们理解。换喻在传统汉语修辞学中被称为“借代”,认知语言学认为换喻的本质和隐喻一样是人类基本的认知手段,转喻是概念、思维层面上的问题,对于人类推理起着重要的作用,并称之为“概念换喻”。
1.2.2概念换喻的分类
Radden & Kovecsec(1999)认为换喻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整体与其部分之间的换喻,另一类是整体中不同部分之间的换喻。
1.3隐喻和换喻的异同点及其相互作用
隐喻和换喻都是人类重要的思维方式,是人类认识客观世界的手段。隐喻涉及两个不同领域事物之间的关系,而换喻常常涉及同一个认知领域的事物之间的关系。隐喻根据事物之间的相似性,而换喻着重事物本身的特点或它与其他事物之间的特殊关系。隐喻的理解过程实际上是源域事物特点向目标域事物映射的过程,而换喻的理解主要是根据喻体的特点来确定实际所指的对象。从功能上来说,隐喻和换喻有很多相似之处。但隐喻因为以此代彼,因此更能创造“诗意”与“意境”,也更具认知价值。而换喻主要是以事物的某一特点替代该事物,因此其主要功能为指称。
Goosens(1990) 指出,虽然在原则上隐喻和转喻是两个不同的认知过程,但两者并不互相排斥,而是在语言中常常结合在一起。鉴于此,Goosens创造了“Metaphonymy(隐转喻)”一词来指称二者的相互作用现象。
1.4汉韩惯用语的意义界定
a.汉语惯用语的意义界定
《辞海》中的定义:熟语的一种。惯常作为完整的意义单位来运用的固定词组。其整体意义不是各组成部分个体意义的相加,而是通过比喻等手段造成的一种修辞意义;口语色彩较浓。如:“炒冷饭”,喻指重复己经做过的事;“开倒车”。②《现代汉语词典》中的定义:熟语的一种,常以口语色彩较浓的固定词组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多用其比喻意义,如“幵夜车”、“扯后腿”、“卖关子”等。
b.韩语惯用语的意义界定
2.本论
借鉴概念隐喻、概念换喻理,下面试图对汉韩中与手部位有关的惯用语进行对比分析。根据认知隐喻特征,将汉韩中与手部位有关的惯用语分为两大类,一是源域相同的,二是源域不同的。
2.1手的概念
a.汉语词典上的意义
①人使用工具的上肢前端。②拿着 ③亲自动手 ④技能、本领 ⑤做某种事情或擅长某种技能的人 ⑥小巧易拿的
b.韩语词典上的意义
2.2汉韩源域相同的惯用语
2.2.1源域、目标域都相同的惯用语
源域、目标域都相同的惯用语表示汉韩惯用语的字面意义大致相同,源域映射到目标域的意义一致的惯用语。
例:a.手快/ (形容做事情快)
“手快”表示做事快速,有效率。手的动作快代替做事情快速利索的目标概念。在这个惯用语中“手”换指 工作技能、能力等。韩语惯用语中还有表示东西好卖的意思。
2.2.2源域相同、目标域不同的惯用语
例:a.心狠手辣/ (手重)
汉语中心肠凶狠,手段毒辣。而韩语中形容人手气重,打人比较疼。
2.3汉韩源域不同的惯用语
2.3.1源域不同、目标域相同的惯用语
源域不同、目标域相同的惯用语是指字面意义不同,但其含义的隐喻方式是一样的惯用语。由于两国人民生活和思维方式的不同,两国人民在惯用语中通过不同的字面意义来表达出相同的含义。
例:a.完美配合/ (手对上)
汉语中两人配合的完美,与其相对应的韩语“ ”,用手来形容这一种方式。手表示做某件事的技能、能力。
2.3.2源域不同,目标域不同的惯用语
例:a.只存在于汉语中的惯用语
手无缚鸡之力
这里是没有力气的意思。韩语中的没有力气表达与手无关。
b.只存在于韩语中的惯用语
(贴在手上)
對某事习惯了、熟练了之后做事很顺利,效率也比较高。“贴在手上”是指已经进入手里,一直在手的技能的控制范围之下。汉语中相当的表现为“顺手”。
3.结论
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可以得出:根据来考夫和约翰逊的观点,人类思维和概念是基于身体经验,认知是通过思维经验和各种感觉器官获得知识与理解的心理行为或过程,而思维与概念化过程的实现,主要是经过隐喻和换喻来完成的。第二,与传统语言学认知不同,认知语言学认为,惯用语意义产生于人的认知结构,具有大量的系统概念理据。通过认知隐喻理论来分析惯用语,就可以超越传统语言学的分析方法,使之更具有解释力。第三,汉韩惯用语中与“手”有关的惯用语数量很多,在意义上存在着很多共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这些异同点来源于两个民族的思维方式和认知机制的共性和特性。
参考文献:
[1]王铭玉,隐喻和换喻,外语与外语教学,2000(1).
[2]金真姬《中韩惯用语对比研究》,首都师范大学学报,2010年第4期
[3] 李雪《汉韩身体部位惯用语对比研究》,语文学刊?外语教育教学,2012年第8期.
[4]曹胜铉《中韩身体部位惯用语比较研究》,山东大学,2011年
[5]李海鍊《汉韩身体部位惯用语的隐喻对比研究》,上海交通大学,201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