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旅游客流的跨界旅游区空间网络结构优化——以泸沽湖为例

来源 :地理科学进展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zywit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以四川、云南省交界处的泸沽湖为研究对象,基于问卷调查和网络游记,获取旅游客流数据,借助社会网络理论与方法,构建跨界旅游区空间网络结构模型及评价指标体系,并从旅游客流视角,探讨其旅游空间网络结构、节点功能角色及边界屏蔽效应,最后得出泸沽湖旅游空间格局及优化路径。结果表明:①泸沽湖旅游空间网络呈现中北部密集、南部疏松的格局,存在明显的核心—边缘结构,环湖旅游客流同时具有环状和节点状线路选择趋向,受边界效应影响,整体网络存在边界客流断裂现象,分片区旅游客流则呈多核心辐散状;②泸沽湖环湖15个旅游村寨节点可分为旅游核心、次旅游核心、重要旅游节点、一般旅游节点和边缘旅游节点5种角色类型,同一类型旅游节点在中心性指标上有相似的模式特征;③跨界旅游活动存在显著的边界效应,泸沽湖省级行政边界两侧整体边界屏蔽效应大致相当,而节点边界屏蔽效应分异显著,四川片区节点边界效应显著的节点比例明显大于云南片区;④泸沽湖跨界旅游空间网络结构总体呈现"五级旅游基地、六条旅游轴线、三级旅游系统"的空间格局,并提出川滇共建景区管委会,统一资源产品开发、品牌构建和市场营销,发挥小洛水、达祖的跨界旅游通道职能等优化路径。
其他文献
旅游地理学是处于自然地理学、经济地理学和人文地理学之间的综合性分支地理学科。中国旅游地理学在20世纪80年代的地理学大发展中应运而生,经过30年的发展壮大,旅游地理学逐
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是提高土地利用规划科学性,实现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工具。从当前我国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借鉴国际尤其是欧盟经验
通过对不同工程的100多个现场实测数据的统计分析,研究了国标《工程岩体分级标准》与Q分类方法、RMR分类方法之间的关系,提出了表达它们之间关系的公式和对照表.研究了国标工
中国城市的郊区化不仅重塑了城市内部空间结构,还推动了居民生活方式与生活活动空间的转变。生活活动空间的郊区化成为继人口、工业、商业及办公业等郊区化浪潮之后,郊区化发
基于1985、1990、2000和2007年的非农业人口,应用位序规模法则、ROXY指数、城市影响力等多种定量方法,系统研究京津冀都市圈城镇体系的规模结构、空间结构的演化。结果表明:
在我国改革开放的实践中,出现了多种各具特色的区域发展模式,"顺德模式"是农村工业化和区域发展的成功模式。自改革开放以来,顺德区域创新系统不断完善,使得单位投入产出对经
安·布蒂默教授是国际上人文地理学的代表人物之一。2000-2004年任国际地理联合会(IGU)主席,现任欧洲科学院副主席,并为爱尔兰都柏林大学的荣誉退休教授。其研究领域涵盖科学
男旦曾是中国古典演剧史上的重要现象。20世纪早期话剧舞台中的男旦既为传统的性别串演注入新意,也隐伏着戏剧表演体系与反串传统疏离的先兆。男旦艺术群体的鼎革使京剧男旦
在分析文化生态保护区理论来源的基础上,综述了文化生态保护区理论和实践研究现状。结果发现,国内外对文化生态保护区的理论研究主要是建立文化生态学的概念体系,实践研究主
基于岩体塑性极限平衡理论,从能量功率角度提出了能量安全系数K的定义方法,并从理论上探讨了边坡岩体单平面滑动时能量安全系数的合理取值。进一步推导了锚杆加固岩体边坡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