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迪安:“软刀子”也能杀人

来源 :方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yf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先莫名其妙“被署名”,后又被人指责“抄袭”,中国美术馆馆长范迪安深陷“剽窃门”旋涡。相比方舟子遭遇的“血光之灾”,范觉得那些人身攻击和谩骂是文化圈的一种“软暴力”
  
  “人在家中坐,祸从天上来”。
  先莫名其妙“被署名”,后又被人指责“抄袭”,中国美术馆馆长范迪安深陷“剽窃门”旋涡。事件一出,广大网友称“这是中国艺术界的一次地震”。
  11月13日,《方圆》记者来到中国美术馆,见到了深受“剽窃门”困扰的主角——中国美术馆馆长范迪安。采访过程中,他显得有些疲惫不堪。
  “这些人身攻击和谩骂,可以说是文化圈的一种‘软暴力’。现在文化圈比较复杂,比较混乱,冒用名家名义的作品经常出现。吴冠中先生的画那么出名,假如有人以吴冠中先生的名义画了一幅假画,难道吴冠中就应该对假画负责?再假如,我的一篇作品,用黄以明的名字发表在某个网站上,然后我转身就告黄以明,黄以明就一定剽窃了吗?这么做有道理吗?”范迪安说。学人黄以明则坚持认为范迪安“剽窃”了自己的作品。
  一年来,有关这场官司的讨论一直沸沸扬扬,在网络上也出现了“挺黄派”和“挺范派”两大阵营,网友发帖、跟帖不断,各种极端或者偏激的谩骂也不乏其中。
  “剽窃门”事件似乎并不复杂,但又显得扑朔迷离。
  
  祸起:网站登载“艺术评论”
  故事还得从四年前说起。
  2006年3月15日,台湾艺术家萧长正在北京的中国美术馆举办了名为“空间想象——萧长正的穿透雕塑展”的个人雕塑展。由于是两岸的艺术交流活动,作为中国美术馆馆长,又是展会的策展人,范迪安为此次雕塑展写了一篇300多字、题为《超越界线》的前言。
  此次展览结束的几个月后,两个介绍土特产的网站——“中华特产网”和“全球特产网”分别于2006年8月15日和2006年9月7日,登载了一篇名为《我的森林与自然精神》的文章,署名为“范迪安”。
  这篇文章评论了萧长正“空间想象——萧长正的穿透雕塑展”的艺术造诣,全文1600余字。
  2008年6月,黄以明突然发现,《我的森林与自然精神》一文的内容与自己早期的作品——《自然精神的现代构成》一文的内容“惊人的相似”。据黄以明介绍:2000年9月份,他独立创作、评论萧长正雕塑的艺术著作《自然精神的现代构成》定稿于广西北海,后正式在台湾《艺术新闻》杂志发表;2005年4月,萧长正出版个人作品集《萧长正》,前言收录黄以明《自然精神的现代构成》7000多字,署名为“北京艺评家黄以明”。
  比对二文,1600余字的《我的森林与自然精神》几乎是从7000余字的《自然精神的现代构成》中成段摘取,拼凑而成。
  用黄以明的说法,事后其在网上搜索,“空间想象——萧长正的穿透雕塑展”2006年在大陆举办后,除了两个“特产网”,还有多家网站也转载了《我的森林与自然精神》一文,有的网站文章署名为“范迪安”,有的网站则没有署名。
  由此,黄以明认为范迪安“剽窃”了自己的作品。
  范迪安对此感到很困惑,他在今年2月4日接受《检察日报》采访时曾表示,“自己当时仅写过一篇300多字、题为《超越界线》的短文作为萧长正雕塑展览前言,此外再未写过有关评论萧长正作品的任何文章。怎么网络上会出现署名‘范迪安’的《我的森林与自然精神》评论文章呢?”
  2009年12月8日晚,正在出差的范迪安被一友人告知:有一篇署他名字评论萧长正雕塑艺术的文章刊载于网上,被一位叫黄以明的诗人指责“抄袭”。
  范迪安即通过电话询问萧长正,是否在画册或其他媒体发表有关评论文章。萧长正告知范迪安,约10年前有一位名叫黄以明的先生写过一文,评论他的艺术。
  
  升级:一石激起千层浪
  自己先莫名其妙“被署名”,后又被人指责“抄袭”,范迪安很生气,他亦能理解黄以明的心情,于是先后电话、短信和黄以明了解、沟通此事并表示:自己从未抄袭黄的文章署名发表,对被冒名窃文一事此前也未发现。
  范迪安向黄以明明确表示三点态度:一、对他的著作权被侵害表示气愤,作为同道学人,大家都特别痛恨自己的作品被人剽窃和盗用;二、支持他在维权上采取的合法行动,如需自己澄清事实,将予配合;三、在此问题上,自己也是受害者。文人著述观点、角度各有不同,我们彼此的文章都有个性风格,网站冒用我的名字发表文章,我也同样不能接受。
  不过,黄以明没有明确表态。
  2009年12月,黄以明在网上发出了《请大家看看:中国美术馆馆长范迪安就是这样剽窃的》等文章。
  “中国美术馆馆长剽窃他人作品?”一石激起千层浪,多个论坛上甚至打起了“口水仗”, 更有网友把这场官司喻为“武林快报:丐帮帮主黄以明棒打岳不群”。
  挺范派指出了“无赖黄以明诽谤范迪安先生的十个疑点”,对此表示“ 愤慨!这年头什么人都有,简直是不要脸!”
  黄以明则以实名身份发帖怒诉:“范迪安发动媒体围剿对我公权迫害”,指出“很多媒体似乎已经被他一双隐形的大手操控,很难报出我原告的声音。”
  “挺黄派”甚至发出了:“请不要抱走别人的孩子——有感于黄以明先生的《自然精神的现代构成》被剽窃”、“农家女儿被大户强奸”等尖锐的“骂声”。
  2010年1月29日,黄以明诉中国美术馆馆长范迪安(第一被告)、台湾雕塑家萧长正(第二被告)、中华特产网法人浙江金华奥托康特种生物开发中心(第三被告)剽窃其学术著作,北京市东城区法院立案。
  该案因涉台,管辖权上提,案件被转移给北京市第二中级法院审理。
  在诉状中,黄以明是这样“认为”事情经过的:其独创完成了《自然精神的现代构成》一文,删改后首次发表在《艺术新闻》杂志,对涉案作品享有完全的著作权。第一被告范迪安系假冒署名的“作者”。第二被告萧长正及其作品系涉案作品的介绍对象,由于原告发表作品时由第二被告经手,所以第二被告也是涉案作品发表时的发表原稿除原发杂志以外的唯一知情人,正是第二被告为了自己的展会宣传提供了涉案作品。第三被告浙江金华奥托康特种生物开发中心系登载涉案作品的侵权网站“中华特产网”的所有人。
  法庭上,黄以明还“判断”:“上述三被告为了商业与政治运作的需要,为了宣传及销售雕塑作品,共同策划实施系列侵权行为,在第三被告的“中华特产网”及其他媒体上,未经原告许可,由第二被告提供,长期将原告创作的涉案作品《自然精神的现代构成》原文内容(包括节选)以第一被告范迪安为该文作者登载宣传,供广大民众浏览传播,公然否认作者系原告的基本事实。”
  黄以明在诉讼中要求范迪安、萧长正公开道歉,并要求赔偿损失费人民币100万元。
  “我自己都不知道什么时候‘被署名’了,何来所谓的‘为了商业与政治运作需要’?简直是可笑至极!”对于黄以明诉状中的相关内容,范迪安认为纯粹是“子虚乌有”。
  “范迪安先生在毫不知情的情况下就‘被署名’了,于是黄以明开始了所谓的依法维权。我们当然欢迎原告黄以明依法维权,并且支持这种维权的法律行动。因为原告黄以明先生署名权被侵犯的同时,被告范迪安先生的姓名权和名誉权也受到了极大的伤害,不仅有人冒充范迪安先生向网站投稿,而且还有人以此为借口上纲上线诋毁范迪安先生的名誉。”
  范迪安的代理律师认为,范迪安亦是“被署名”现象的受害者,也应受到法律的保护,而不应在原告的维权行动中被“诋毁”。
  
  庭审:法庭辩论异常激烈
  11月8日,黄以明诉范迪安侵犯著作权一案,在北京市二中院第二审判区一审开庭。
  经过多方协调和法院批准,本刊记者获得为数不多的旁听席位之一,全程旁听了此案。
  “被告”范迪安因在上海参加会议未能到庭,而“原告”黄以明开庭之初便要求“合议庭成员全体回避”,此举震惊四座,庭审过程顿起波澜。
  此前,黄以明申请追加《生活报》主办单位黑龙江日报报业集团和文化部下属的中外文化交流中心为本案的第四被告和第五被告,但被北京市二中院裁定“驳回”。此案中,黄以明共诉了三方被告,分别是中国美术馆馆长范迪安、台湾当代艺术家萧长正、浙江金华奥托康特种生物开发中心。
  法庭上,黄以明认为:法院“不予追加”的行为是在“开脱被告”,因此要求“合议庭成员全体回避”。 合议庭成员随即按照《民诉法》相关规定请示二中院院长,院长认为黄以明的理由不成立,庭审得以继续。
  庭审中,黄以明向法庭一一出示、说明了40余份证据材料。记者注意到,原告黄以明的证据由三部分构成:一、公证书;二、各大媒体对事件相关的报道;三、案件产生的相关费用发票。
  黄以明很细心,凡是登载了涉案作品的网站,他都申请北京市方圆公证处进行了相关保全公证;凡是此次事件相关的报道,黄以明都进行了剪裁或下载。
  “公证书只是在形式上表明了这些网站登载过涉案作品而已,并不能证明就是范迪安剽窃了黄以明的作品;各大媒体的报道是对本案发生前后的叙述或者评论,更不能证明范迪安是否产生过剽窃黄以明作品的行为。将公证书和新闻报道统统罗列作为起诉被告侵权的证据,明显与本案所诉的侵权行为没有关联性,缺乏证明力。”范迪安的代理律师庭上陈述。
  范迪安的代理律师称,范迪安在本案发生之前根本不知道中华特产网这个网站,范迪安平时工作繁忙根本没有时间上网,即使偶然上网也只上与美术文化有关的一些专业网站。对于非专业的“中华特产网”,更是闻所未闻。范迪安既未曾向该网站投过任何稿件,更不知道涉案文章为何被署上自己的名字并上传至“中华特产网”。
  “中华特产网”系第三被告浙江金华奥托康特种生物开发中心的网站,该中心并未有人到庭。
  不过,2010年3月2日,浙江金华奥托康特种生物开发中心致中国美术馆范迪安先生的函,证明“中华特产网”2006年8月15日所载的“文章作者:范迪安,《我的森林与自然精神》一文,并非范迪安向我网站投稿,属网络转载文章。”
  上述函被范迪安的代理律师作为证据提交法庭。
  一个潜在的事实是,现实中很多网站转载文章,但网站很少与作者本人核实或见面。因此,很难仅凭网上文章的署名就判定某篇文章是否真为作者本人投稿。
  那么,“中华特产网”的文章又转自哪里?
  在今年4月份原、被告双方交换证据时,第三被告浙江金华奥托康特种生物开发中心在提交的证据及向法庭提交的答辩词中,说明了文章转载于黑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的《生活报》。
  这让黄以明认为,终于找到了“剽窃事件”的发布源头——《生活报》在2006年8月13日第26版刊登了署名为“范迪安”的《我的森林与自然精神》的文章。
  开庭后,黄以明提交了《生活报》于2006年8月13日第26版《我的森林与自然精神》一文,他认为这份发表在纸媒上的文章可以佐证范迪安抄袭了他的作品。
  对于此证据,范迪安代理律师当庭强调了三点意见:“一、范迪安此前对此依然不知情;二、范迪安没有给该报社投过稿;三、希望法庭进一步核实查清,到底是什么人以范迪安的名义将涉案作品投给了《生活报》”。
  漫长的庭审结束后,记者第一时间拨打了范迪安的手机,正在上海出差的范迪安告诉记者:“我可以负责任地告诉你,我从没有给《生活报》投过任何稿件,我也很想知道,《生活报》为什么会出现署‘范迪安’名字的稿件? ”
  “这份纸媒刊登文章的时间是2006年,时间上好像有点久,但它毕竟是国内的媒体,只要去查,应该还是查得出来。如果是我投稿,为什么我从来没有收到过稿费呢?另外,假设我要发表某个学术作品,我为什么要选择黑龙江地方媒体,为什么我要选择市场类的报纸?”电话中,范迪安表示,希望《生活报》署名文章一事的原因也能尽快水落石出。
  
  质疑:“维权”,还是“炒作 ”
  谜底很快被揭开。
  11月10日,范迪安致函《生活报》社长,并请《生活报》对相关情况进行调查核实。
  《生活报》收到函件后也迅速找到相关当事人进行了详细的了解调查。11月11日,《生活报》回函范迪安,说明了相关情况:“《我的森林与自然精神》一文,并非范迪安先生向本报投稿,而是当时的版面编辑从艺术类网站转载所得,非本报首发。”
  《生活报》还在回函中表示,“由于稿件署名问题给范迪安先生带来的不便和不必要的麻烦,我们深感意外和遗憾,谨向您深致歉意和慰问。”
  业内一位熟悉范迪安的老画家告诉记者,范迪安写了好几十年美术评论文章,头一次听说范迪安被诉“剽窃”侵权,而所谓的“剽窃”文章却又发表在“中华特产网”这样的非专业网站或者黑龙江《生活报》这样的非专业报刊上。该画家明确表示,黄以明所诉的这些“事实”难以令人相信。
  “在学术界、艺术界,‘剽窃’别人的文章,或为评职称或为出名,总有一个要达到的目的。本案中,根本看不出范迪安有什么动机需要去‘剽窃’原告的作品。以范迪安在中国美术界的地位及贡献,他会为了这样一篇文章去‘铤而走险’? 难道真的像原告所说,是为了‘商业与政治运作的需要’? 商业与政治运作的需要具体又指的是什么?”范迪安的代理人、北京市京都律师事务所律师杨大民认为,黄以明的诉状中有许多疑点不符合常识和情理。
   “被剽窃”还是“被署名”?“抄袭门”还是“炒作门”?或许,最终只能通过法律途径才能还原整个事件的真相。
  “其实,事情本来并不复杂,黄以明文章的内容被转载,他认为自己的作品被侵权本无可厚非,但黄以明把中国美术馆以及我个人的职业情况大肆渲染,并与黄本人文章被转载一事故意搅拌在一起,使得圈外很多不明真相的人觉得这里面大有问题。”范迪安对记者说。
  “我已通过邮递方式向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提交了公开信,郑重请求全国人大立法机关对本案的执法审理程序介入调查。”接受记者采访时,虽然判决还没有结果,但黄以明认为法院已经“审理不公”。
  “法院现在还没有判决结果,而黄以明四处开展所谓的维权行动,他的文章内容被转载是事实,但我本人被‘署名’也是受害者,就应该在他的维权行动中被诋毁或是被谩骂?”范迪安说。
  对于一些公开的人身攻击和谩骂,范迪安表示,等到法院判决结果下来后,不排除到时采取相关法律行动的可能。
其他文献
【√】溺亡打捞该不该收钱,收多少,应由谁来买单始终是事故现场及事后最容易引发社会矛盾的关键所在    2011年11月24日中午,北京市通州区潞城镇11岁男孩刘晓路在回家路上与同学打闹,不慎掉进武兴路北侧排水沟,十几分钟后溺亡并沉入水底。事发后,刘晓路母亲向附近的甘棠派出所报警,请求民警把孩子打捞上岸。但涉事民警称,派出所不是专业的打捞队,无法下水打捞。孩子溺水应由专业打捞队打捞,打捞费用由被救方
人的一生中,常常会面临许多选择,而很多时候,在有些选择面前,我们会左右为难,犹疑不决。  作为万物的灵长,人类最独特之处便在于怀揣勇气,在人生的岔路口始终坚定地向着内心的方向执着前行。可如今的我们,为何在无数选择前陷入犹疑和彷徨?  我以为,这和当下我们“审视”他人的心态有关。《乌合之众》中说人们融入了社会却忘却了自我,这或许可以恰好解释这一社会现象。作为社会性的动物,我们在做出一个个选择之前,不
“晚上9时以后不准使用吸尘器,晚上10时后不准使用洗衣机。”这些规定,都是国外为了防止噪音对居民生活造成污染而设定的。不可否认的是,规定虽然“苛刻”,但确实能让生活清净不少。  日本:消除噪声靠“自律”  日本的《环境基本法》对噪音有明文限制:疗养部门和社会福利设施集中的地方,噪音白天在50分贝以下,夜里不能超过40分贝;市民居住区白天55分贝,夜里45分贝以下;住宅和商业、工业混合区域白天60分
越是热闹的时节,扒手也越多。比如过年期间,京城热闹非凡,各种庙会、灯市、招聘会人头攒动,扒手也比平时多了起来。  2月6日,是中国传统节日元宵节,按照习俗,这天早上很多人将去雍和宫烧香拜佛。北京市东城区公安局的刑警反扒支队也提前部署进入雍和宫,这是从大年三十以来“东城区反扒行动”节后的又一个高峰。  早上六点钟,按照部署,东城分局刑侦支队行动队8位反扒刑警开始分组到雍和宫“巡岗”,两人一组,各组都
美国《时代》 二〇一三年八月十九日  蜜蜂在美国农业系统每年能创造150亿美元的价值。有记者曾赞誉蜜蜂是美國农业的“粘合剂”,如今这种粘合作用却正在消退。2006年开始,蜂农就发现蜜蜂正在消失。直到7年后的今天,蜜蜂仍以前所未见的规模消亡,其原因仍是个谜。所以很多科学家仍在破解这一难题。  农业杀虫剂是最为明显的凶手。也有研究关注蜜蜂的天敌害虫。还有研究在寻找蜜蜂致死的病菌和病毒源。未能确定原因,
案件最终以法律惩罚而告终了,而我,作为一个办案人却陷入了困惑。接手这个案件之初,我很气愤,不能理解为何会拐卖自己妻子的小侄子?当他情妇出现的那刻,我似乎明白了,应该是和妻子已没有了感情。但在看守所看到他的那一刻,又发现只是很普通的一个人,我想外遇和相貌无关。  在讯问的过程中,张海波的几次回答都让我有些意外。“她(情妇)现在还好吧?只要她没事,我怎么样都无所谓!”当有些地方李春丽和他说的不一样的时
早期的科研人员挪用科研经费的现象突出,但据为己有的案件较少。随着国家对科研经费投入的加大,一些科研人员的犯罪手段开始层出不穷    炒得沸沸扬扬的桃色新闻——“中科院院士候选人段振豪疑挪用科研经费包二奶”一事日前又出现最新进展。  7月22日,记者获悉,段振豪因虚报冒领差旅费,涉嫌贪污科研经费,目前已经被北京市朝阳区检察院刑事拘留。  段振豪再次让大众将目光聚焦在“科研经费”这一敏感词汇上。  科
4月12日,被网上炒得沸沸扬扬、由巨额赌债引发的常州市聚众斗殴案一审宣判。近日,苏州中院发回重新审判。争议焦点主要是,何强一方被告人的行为究竟构成聚众斗殴罪还是正当防卫?    不能认定为正当防卫   赵秉志  http://shiwupindao.fyfz.cn/art/1048147.htm    何强一方的行为是否正当防卫?我认为关键点,一是看何强一方实施的行为所要保护的利益是否正当合法
从9月1日起,铁路部门将实行火车票退票和改签新政,实行全国通退通签,同时采取梯次退票的方案。消息发布以來,在网络上引起广泛关注和热议。  退票费增加,呼吁多年的晚点赔偿何时面世  王琦  http://opinion.people.com.cn/n/2013/0827/c1003-22706993.html  自今年9月1日起,铁路部门将调整火车票退票和改签办法,实现火车票全国通退通签,同时实行火
回龙观村旧村改造计划一案,最终落网8人,涉案4件,涉案人员中除普通村民外,还涉及回龙观地区负责旧村改造项目的政府职能部门负责人、回龙观村党支部书记、拆迁指挥人员及专业评估人员    从北京城北的德胜门出发,沿着八达岭高速公路走上16公里,便可见北京市昌平区回龙观村。因明代皇帝谒陵后回京途中会在这里的道观小歇一会,此处得名“回龙观”,直至清朝,始成村,回龙观为村名。把视角从历史的旧梦中拉回,现代的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