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对政府应用电子政务管理方式进行了分析,加快建立统一的标准和规范,进一步加强和完善电子政务的立法工作,积极开发电子政务安全管理体系,加强公务员的培训工作。
关键词:电子政务;管理;政府
电子政务为政府管理方式的创新提供了“开放、透明、互动”的虚拟环境。在理想的电子政务环境下,传统的政府管理方式能够在信息网络技术的推动下顺利实现创新。正如上面所论述的那样,成熟的电子政务技术为管理方式创新提供了强劲的动力,给政府带来了全新的管理理念,使政府朝着“务实、高效、公开、公正、互动、亲民”的方向大步迈进。电子政府的发展不是一蹴而就,需要一个建立、发展、成熟的过程,其对政府管理方式的创新也循序渐进。在本部分,将电子政府环境下管理方式的创新途径问题归纳为,标准的制定、相关法律的实施、加强培训、观念的转变等的实现途径,最终实现管理方式的创新。
1. 加快建立统一的标准和规范
统一标准是互联互通、信息共享、业务协同的基础。国内外信息化的实践经验证明,信息化建设必须有标准化的支持,尤其要发挥标准化的导向作用,以确保其技术上的协调一致和整体效能的实现。因此,要以形成标准统一、功能完善、安全可靠的政务信息网络平台为目标,以连通各个隔绝系统,整合分散资源提升系统逐步实现信息共享为工作重心,尽快完善我国电子政务的现有各项标准化措施,从总体标准、应用标准、应用支撑标准、信息安全标准、网络基础设施标准和管理标准等方面入手,构建我国电子政务的标准化体系。同时,在电子政务的建设工作中,注重应用的合理性和系统的可扩充性,构筑统一的电子政务网络平台,为跨地区、跨部门业务系统的互联和资源共享创造有利条件,以保证整个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我国电子政务标准体系可以由6部分组成:
一是总体标准。包括电子政务总体性、框架性、基础性的标准和规范。
二是应用标准。包括各种电子政务应用标准,主要有数据元、代码、电子公文格式和流程控制等标准。
三是应用支撑标准。包括为各种电子政务应用提供支撑和服务的标准,主要有信息交换平台、电子公文交换、电子记录管理、日志管理和数据库等标准。
四是信息安全标准。包括为电子政务提供安全服务所需的各类标准,主要有安全级别管理、身份鉴别、访问控制管理、加密算法、数字签名等标准。
五是网络基础设施标准。包括为电子政务提供基础通信平台的标准,主要有基础通信平台工程建设、网络互联互通等标准。
六是管理标准。包括为确保电子政务工程建设质量所需的有关标准,主要有电子政务工程验收和信息化工程监理等工程建设管理方面和标准。
2. 进一步加强和完善电子政务的立法工作
法律是我国电子政务规范、有序发展的重要保障,它己从影响.配合向基础转化,成为了电子政务的基石。建立相应的法律法规,进一步规范电子政务,其中包括规范电子签名、电子印章、电子公文、电子信息发布、电子证件等各项业务的开展,维护电子政务的法律效力,已刻不容缓。目前,我国虽已出台了《计算机信息系统保密管理暂行规定》、《计算机信息系统国际联网保密管理规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条例》、《关于加强政府上网信息保密管理的通知》等以及相关办公自动化的规定,并己开始制订《电子签章法》和《政府信息公开法》,但就整个电子政务而言,还需要较为系统、较为详实,并具有可操作性的更多相关法律法规。
3. 积极开发电子政务安全管理体系
安全问题是所有国家在电子政务的发展中都十分关心和重视的问题。解决我国电子政务中的安全问题,当务之急在于积极开发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安全管理体系。这个安全管理体系应当由以下几部分组成:
在技术方面,电子政务的安全支撑体系由从网络系统层到应用层的多项安全要素构成,具体包括:统一的安全策略、统一的数字证书及支撑平台、统一的数据资源访问控制机制、统一的网络安全措施和统一的数据备份和应急方案。其中较为重要的模块有:位于数据链路层及网络层的信道加密及管理模块,网络防火墙、访问代理、攻击检测等模块,数字证书应用管理系统,身份认证、访问控制应用支撑平台,系统监控、日志分析、系统管理模块和Web监控、在线保护模块。
在管理方面,可以通过安全评估、安全政策、安全标准、安全审计等四个环节来加以规范化并进而实现有效的管理。安全评估,就是对什么系统需要专网,什么系统不需要专网;什么系统需要加密措施,什么系统不需要加密措施,应该通过系统的安全评估来回答。安全评估应该根据系统中信息的重要性,以及可能受到的潜在威胁的严重性来确定系统需要采取什么样的安全措施。对我国电子政务安全评估有必要建立一套标准程序,而任何系统在可行性论证前都必须完成安全评估。安全政策,就是在政府对电子政务安全评估的基础上制定安全政策,包括政府信息系统安全等级的分类、与安全等级相对应的安全措施的要求、对参与系统开发和运行的企业的要求和约束、系统安全的审计、安全问题的报告制度和程序、紧急情况的处理和应急措施等。安全标准,就是在电子政务安全政策的指导下,需要制订具体的、对每一个安全等级的政府信息系统安全标准,包括硬件、软件、人员、系统安全,运行规范,数据和软件备份,系统的物理安全等。安全审计,就是每一个政府信息系统在建成和运行的过程中,都应该接受部门的安全审计,以确保政府安全政策和安全标准的落实。我国政府信息系统对于网络的使用可以考虑分为公用网(互联网)、公用专网(虚拟专网)与专网(光纤网),根据安全评估的结果按安全标准选择使用。政府信息系统应该充分利用虚拟专网技术,既使系统有必要的安全保障和专业化的网络管理,又可以节省大量的专网建设投资。
在服务方面,主要是构建外部服务体系,包括相关法律支撑体系、安全咨询服务体系、应急响应体系、安全培训体系等。相关法律是从法制角度对政府信息化及其安全问题做出严格的规定:咨询服务体系是由第三方为政府机构提供技术解决方案、安全技术分析等;应急响应措施是在政务信息系统发生异常或遭到破坏时提供尽快解决问题、恢复正常的方法手段:安全培训体系主要包括安全意识与安全理念培训、安全基础知识培训、安全管理培训和专业安全技能培训等。
4. 加强公务员的培训工作
实施电子政务,人才是关键,尤其需要既懂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管理和服务运作,又具备现代化办公素质的公务员。因此,提升公务员的业务素质和知识水平、信息技术运用水平.对成功实施电子政务尤为重要。为了行之有效,应当特别注意:一是把对公务员的培训与政府的业绩考核相结合,并把人员培训作为建设和实施电子政务成果,纳入政府业绩考核范围。二是加强对各级政府领导的培训工作,特别加强对各级政府或部门“一把手”的培训。三是开展定期和不定期相结合的办法,对公务员进行信息技术和电子政务应用培训,提高其理论观念和操作技术,着重提高其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对信息资源进行收集、整理、分析、重组的能力。四是加强和培养公务员在其具体的政务实践中,自觉地从传统政务转向电子政务。
关键词:电子政务;管理;政府
电子政务为政府管理方式的创新提供了“开放、透明、互动”的虚拟环境。在理想的电子政务环境下,传统的政府管理方式能够在信息网络技术的推动下顺利实现创新。正如上面所论述的那样,成熟的电子政务技术为管理方式创新提供了强劲的动力,给政府带来了全新的管理理念,使政府朝着“务实、高效、公开、公正、互动、亲民”的方向大步迈进。电子政府的发展不是一蹴而就,需要一个建立、发展、成熟的过程,其对政府管理方式的创新也循序渐进。在本部分,将电子政府环境下管理方式的创新途径问题归纳为,标准的制定、相关法律的实施、加强培训、观念的转变等的实现途径,最终实现管理方式的创新。
1. 加快建立统一的标准和规范
统一标准是互联互通、信息共享、业务协同的基础。国内外信息化的实践经验证明,信息化建设必须有标准化的支持,尤其要发挥标准化的导向作用,以确保其技术上的协调一致和整体效能的实现。因此,要以形成标准统一、功能完善、安全可靠的政务信息网络平台为目标,以连通各个隔绝系统,整合分散资源提升系统逐步实现信息共享为工作重心,尽快完善我国电子政务的现有各项标准化措施,从总体标准、应用标准、应用支撑标准、信息安全标准、网络基础设施标准和管理标准等方面入手,构建我国电子政务的标准化体系。同时,在电子政务的建设工作中,注重应用的合理性和系统的可扩充性,构筑统一的电子政务网络平台,为跨地区、跨部门业务系统的互联和资源共享创造有利条件,以保证整个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我国电子政务标准体系可以由6部分组成:
一是总体标准。包括电子政务总体性、框架性、基础性的标准和规范。
二是应用标准。包括各种电子政务应用标准,主要有数据元、代码、电子公文格式和流程控制等标准。
三是应用支撑标准。包括为各种电子政务应用提供支撑和服务的标准,主要有信息交换平台、电子公文交换、电子记录管理、日志管理和数据库等标准。
四是信息安全标准。包括为电子政务提供安全服务所需的各类标准,主要有安全级别管理、身份鉴别、访问控制管理、加密算法、数字签名等标准。
五是网络基础设施标准。包括为电子政务提供基础通信平台的标准,主要有基础通信平台工程建设、网络互联互通等标准。
六是管理标准。包括为确保电子政务工程建设质量所需的有关标准,主要有电子政务工程验收和信息化工程监理等工程建设管理方面和标准。
2. 进一步加强和完善电子政务的立法工作
法律是我国电子政务规范、有序发展的重要保障,它己从影响.配合向基础转化,成为了电子政务的基石。建立相应的法律法规,进一步规范电子政务,其中包括规范电子签名、电子印章、电子公文、电子信息发布、电子证件等各项业务的开展,维护电子政务的法律效力,已刻不容缓。目前,我国虽已出台了《计算机信息系统保密管理暂行规定》、《计算机信息系统国际联网保密管理规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条例》、《关于加强政府上网信息保密管理的通知》等以及相关办公自动化的规定,并己开始制订《电子签章法》和《政府信息公开法》,但就整个电子政务而言,还需要较为系统、较为详实,并具有可操作性的更多相关法律法规。
3. 积极开发电子政务安全管理体系
安全问题是所有国家在电子政务的发展中都十分关心和重视的问题。解决我国电子政务中的安全问题,当务之急在于积极开发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安全管理体系。这个安全管理体系应当由以下几部分组成:
在技术方面,电子政务的安全支撑体系由从网络系统层到应用层的多项安全要素构成,具体包括:统一的安全策略、统一的数字证书及支撑平台、统一的数据资源访问控制机制、统一的网络安全措施和统一的数据备份和应急方案。其中较为重要的模块有:位于数据链路层及网络层的信道加密及管理模块,网络防火墙、访问代理、攻击检测等模块,数字证书应用管理系统,身份认证、访问控制应用支撑平台,系统监控、日志分析、系统管理模块和Web监控、在线保护模块。
在管理方面,可以通过安全评估、安全政策、安全标准、安全审计等四个环节来加以规范化并进而实现有效的管理。安全评估,就是对什么系统需要专网,什么系统不需要专网;什么系统需要加密措施,什么系统不需要加密措施,应该通过系统的安全评估来回答。安全评估应该根据系统中信息的重要性,以及可能受到的潜在威胁的严重性来确定系统需要采取什么样的安全措施。对我国电子政务安全评估有必要建立一套标准程序,而任何系统在可行性论证前都必须完成安全评估。安全政策,就是在政府对电子政务安全评估的基础上制定安全政策,包括政府信息系统安全等级的分类、与安全等级相对应的安全措施的要求、对参与系统开发和运行的企业的要求和约束、系统安全的审计、安全问题的报告制度和程序、紧急情况的处理和应急措施等。安全标准,就是在电子政务安全政策的指导下,需要制订具体的、对每一个安全等级的政府信息系统安全标准,包括硬件、软件、人员、系统安全,运行规范,数据和软件备份,系统的物理安全等。安全审计,就是每一个政府信息系统在建成和运行的过程中,都应该接受部门的安全审计,以确保政府安全政策和安全标准的落实。我国政府信息系统对于网络的使用可以考虑分为公用网(互联网)、公用专网(虚拟专网)与专网(光纤网),根据安全评估的结果按安全标准选择使用。政府信息系统应该充分利用虚拟专网技术,既使系统有必要的安全保障和专业化的网络管理,又可以节省大量的专网建设投资。
在服务方面,主要是构建外部服务体系,包括相关法律支撑体系、安全咨询服务体系、应急响应体系、安全培训体系等。相关法律是从法制角度对政府信息化及其安全问题做出严格的规定:咨询服务体系是由第三方为政府机构提供技术解决方案、安全技术分析等;应急响应措施是在政务信息系统发生异常或遭到破坏时提供尽快解决问题、恢复正常的方法手段:安全培训体系主要包括安全意识与安全理念培训、安全基础知识培训、安全管理培训和专业安全技能培训等。
4. 加强公务员的培训工作
实施电子政务,人才是关键,尤其需要既懂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管理和服务运作,又具备现代化办公素质的公务员。因此,提升公务员的业务素质和知识水平、信息技术运用水平.对成功实施电子政务尤为重要。为了行之有效,应当特别注意:一是把对公务员的培训与政府的业绩考核相结合,并把人员培训作为建设和实施电子政务成果,纳入政府业绩考核范围。二是加强对各级政府领导的培训工作,特别加强对各级政府或部门“一把手”的培训。三是开展定期和不定期相结合的办法,对公务员进行信息技术和电子政务应用培训,提高其理论观念和操作技术,着重提高其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对信息资源进行收集、整理、分析、重组的能力。四是加强和培养公务员在其具体的政务实践中,自觉地从传统政务转向电子政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