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是当前素质教育的重点,对于中小学教师来说,这已经不是一般性的要求,更不是可有可无的事情,而应成为自己教育活动的一项基本指向、自己应尽的一项神圣职责。物理是一门实践性很强、内容涉及很广的学科,是学生创新与实践的重要基地。
在教学中,我努力挖掘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因素,作了一些有益的尝试:
一、巧设情境,激发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被人们称为“发明大王”的爱迪生是美国著名的科学家和发明家,他只上过三个月的学,怎么会有这么多发明创造呢?因为爱迪生对任何事情都有强烈的兴趣,只要看到不明白的事情,他就抓住大人的衣角儿问个不停,正是在他强烈的兴趣和追根问底的精神指导下他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还有瓦特小的时候观察到壶里的水沸腾后壶盖会跳动而深受启发,长大后发明了蒸气机。可见兴趣是创造的动力、成功的先导,一个人的创造性成果无一不是在对所研究的问题产生浓厚兴趣的情况下所取得的。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设计上要打破教材的条条框框,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手段,让学生在教学中不断获取新的感受、新的想法,进而激发其浓厚的学习兴趣,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从而萌动创新意识。
比如在讲授流体压强与流速关系这一节课时,我对同学们说:今天老师要给同学们表演“吹”的本领,如有不服者,可以向我发出挑战。此言一出,班里的学生立刻精神抖擞,全神贯注地注视着老师,他们一方面期望看到神奇的现象,另一方面也想从中找出老师表演的“瑕疵”来挑战老师。于是我在众目睽睽之下先表演了从长纸盒中不断吹出一个又一个泡沫球的实验,同学们立刻发出神奇的叫声。紧接着我又表演一个吹不开的两张纸、吹不掉的乒乓球实验,同学们立刻被这些神奇的情景所吸引,并且表现出了强烈的参与兴趣。于是我趁热打铁,让同学们每人准备一张纸,把纸紧贴下嘴唇放置,从纸的上方吹气,发现纸飘起来了,由此学生的兴趣一发不可收拾。紧接着我让学生把纸一分为二,模拟我刚才的操作再从两张纸中间吹气,发现纸不但不分开,而且越用力吹,纸靠得越近。这时许多同学已不由自主地提出自己的疑问了:“咦,为什么会这样?为什么纸分不开?为什么乒乓球掉不下来?这里面蕴含着什么样的物理知识?”就这样,老师在教学中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在教材内容和学生心理之间产生了一种不协调,从而引起学生的好奇心,调动了学生的兴趣,培养了学生勇于质疑的精神,把学生引入到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中去,开阔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思维的深度和广度,从而萌动了创新精神。
二、引导参与,自主实验,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手与脑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些联系起着两方面的作用:手使脑得到发展,使它更加明智;脑使手得到发展,使它变成创造的、聪明的工具和镜子。”这就是说,只有让学生动手,才能让学生思维的结果得到强化。
在初中物理课中安排了一些学生动手实践方面的内容,特别是教材中的“想想做做”、“动手动脑学物理”等栏目,为学生的动手实践提供了广阔的天地。利用这些内容,让学生亲自去探索、去实践,在实践中加深对物理知识的理解,让学生“动”起来,让他们用自己的头脑想、用自己的眼睛看、用自己的手做,这样才能调动多种感官参与,他们的想象力、创造力才会进一步被激发,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例如,在学习《平面镜成像》这一课时,老师讲到平面镜除了能够成像外还能改变光路,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此知识点,特意布置了“动手动脑学物理”上的一道题:要求学生自己做一个潜望镜并把它放在窗户下,看看能否观察到窗外的物体,并要求把作品带来选择好的进行展览。老师布置此作业,目的是让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在学中玩、在玩中学,但中学生还具有争强好胜的特点,他们一听说老师要进行展览,因此在设计制作时不但注重材料的选取,还非常重视作品的美观性,每个人都尽心尽力地制作自己的作品。这一活动极大地调动了他们动手操作的积极性,以至于活动结束后,他们兴致还很高。针对这一情况,我对学生说:你们能不能自己动手,再做一个万花筒?学生们立即响应起来,兴致极其高涨。这足以说明,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中,动手能力是不能忽视的。
三、学以致用,注重生活化教学,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物理教学的课改理念是“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我们在生活和教学中,要时刻做有心人,充分利用身边的生活资源,培养学生善于创新、善于实践的能力。
例如在学杠杆平衡条件时,我以生活中的例子引导学生思考:当汽车遇到石头挡路如何解决?如何开启饮料盖?还有学习光的折射时为了让学生理解水变“浅”的虚象,我让同学们准备好了小盆、小筒,用塑料片剪成小鱼,坠上石头,用铁丝做鱼叉,亲自体验“叉鱼”时的快乐……通过一系列实践创新活动,帮助学生把生活中的感性认识上升到了对知识的理性认识上来,充分体现了物理的魅力所在。
总之,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各种手段和方法,既要重视课堂教学,又要重视课外延伸,给学生的创新提供肥沃的土壤,为学生的实践创造有利条件。
在教学中,我努力挖掘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因素,作了一些有益的尝试:
一、巧设情境,激发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被人们称为“发明大王”的爱迪生是美国著名的科学家和发明家,他只上过三个月的学,怎么会有这么多发明创造呢?因为爱迪生对任何事情都有强烈的兴趣,只要看到不明白的事情,他就抓住大人的衣角儿问个不停,正是在他强烈的兴趣和追根问底的精神指导下他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还有瓦特小的时候观察到壶里的水沸腾后壶盖会跳动而深受启发,长大后发明了蒸气机。可见兴趣是创造的动力、成功的先导,一个人的创造性成果无一不是在对所研究的问题产生浓厚兴趣的情况下所取得的。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设计上要打破教材的条条框框,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手段,让学生在教学中不断获取新的感受、新的想法,进而激发其浓厚的学习兴趣,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从而萌动创新意识。
比如在讲授流体压强与流速关系这一节课时,我对同学们说:今天老师要给同学们表演“吹”的本领,如有不服者,可以向我发出挑战。此言一出,班里的学生立刻精神抖擞,全神贯注地注视着老师,他们一方面期望看到神奇的现象,另一方面也想从中找出老师表演的“瑕疵”来挑战老师。于是我在众目睽睽之下先表演了从长纸盒中不断吹出一个又一个泡沫球的实验,同学们立刻发出神奇的叫声。紧接着我又表演一个吹不开的两张纸、吹不掉的乒乓球实验,同学们立刻被这些神奇的情景所吸引,并且表现出了强烈的参与兴趣。于是我趁热打铁,让同学们每人准备一张纸,把纸紧贴下嘴唇放置,从纸的上方吹气,发现纸飘起来了,由此学生的兴趣一发不可收拾。紧接着我让学生把纸一分为二,模拟我刚才的操作再从两张纸中间吹气,发现纸不但不分开,而且越用力吹,纸靠得越近。这时许多同学已不由自主地提出自己的疑问了:“咦,为什么会这样?为什么纸分不开?为什么乒乓球掉不下来?这里面蕴含着什么样的物理知识?”就这样,老师在教学中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在教材内容和学生心理之间产生了一种不协调,从而引起学生的好奇心,调动了学生的兴趣,培养了学生勇于质疑的精神,把学生引入到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中去,开阔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思维的深度和广度,从而萌动了创新精神。
二、引导参与,自主实验,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手与脑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些联系起着两方面的作用:手使脑得到发展,使它更加明智;脑使手得到发展,使它变成创造的、聪明的工具和镜子。”这就是说,只有让学生动手,才能让学生思维的结果得到强化。
在初中物理课中安排了一些学生动手实践方面的内容,特别是教材中的“想想做做”、“动手动脑学物理”等栏目,为学生的动手实践提供了广阔的天地。利用这些内容,让学生亲自去探索、去实践,在实践中加深对物理知识的理解,让学生“动”起来,让他们用自己的头脑想、用自己的眼睛看、用自己的手做,这样才能调动多种感官参与,他们的想象力、创造力才会进一步被激发,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例如,在学习《平面镜成像》这一课时,老师讲到平面镜除了能够成像外还能改变光路,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此知识点,特意布置了“动手动脑学物理”上的一道题:要求学生自己做一个潜望镜并把它放在窗户下,看看能否观察到窗外的物体,并要求把作品带来选择好的进行展览。老师布置此作业,目的是让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在学中玩、在玩中学,但中学生还具有争强好胜的特点,他们一听说老师要进行展览,因此在设计制作时不但注重材料的选取,还非常重视作品的美观性,每个人都尽心尽力地制作自己的作品。这一活动极大地调动了他们动手操作的积极性,以至于活动结束后,他们兴致还很高。针对这一情况,我对学生说:你们能不能自己动手,再做一个万花筒?学生们立即响应起来,兴致极其高涨。这足以说明,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中,动手能力是不能忽视的。
三、学以致用,注重生活化教学,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物理教学的课改理念是“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我们在生活和教学中,要时刻做有心人,充分利用身边的生活资源,培养学生善于创新、善于实践的能力。
例如在学杠杆平衡条件时,我以生活中的例子引导学生思考:当汽车遇到石头挡路如何解决?如何开启饮料盖?还有学习光的折射时为了让学生理解水变“浅”的虚象,我让同学们准备好了小盆、小筒,用塑料片剪成小鱼,坠上石头,用铁丝做鱼叉,亲自体验“叉鱼”时的快乐……通过一系列实践创新活动,帮助学生把生活中的感性认识上升到了对知识的理性认识上来,充分体现了物理的魅力所在。
总之,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各种手段和方法,既要重视课堂教学,又要重视课外延伸,给学生的创新提供肥沃的土壤,为学生的实践创造有利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