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脑缺血后肠道血流灌注和动力的变化及其对肠黏膜屏障的影响

来源 :中华老年医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rmodml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急性脑缺血后大鼠肠黏膜血流灌注和动力变化对肠黏膜屏障的影响. 方法雄性Wistar大鼠64只,随机分为急性脑缺血组(32只)和假手术对照组(32 只),两组大鼠分别按术后6、1 2、24和48 h时相点分为4个业组(每组均为8只),进行肠黏膜血流量、肠道传输系数、门静脉血内毒素水平以及多脏器组织匀浆中标记大肠杆菌移位率的检测. 结果 急性脑缺血组6、1 2、24和48 h时相点肠黏膜血流量分别为(34.5±3.2)PU、(22.7±1.9) PU、(26.2±4.3)PU和(30,5±4.1)PU,与对照组(46.8±5.4)PU、(50.1±3.6)PU、(45.4+4.1)PU、(48.7±7.3)PU比较,明显降低(t=2.650、2.875、2.639、2.507,均P<0.05);肠道传输系数脑缺血组各时相点分别为0.59±0.07、0.48±0.06、0.50±0.08和0,57±0.04,均低于对照组0.73±0.04、0.75±0.02、0.74±0.06、0.76±0.03(t=2.409、2.758、2.649、2.807,均P<0.05);脑缺血组损伤后6 h内毒素水平即开始升高,24h达到高峰.各时相点较对照组均明显升高(均P<0.05).脑缺血组多脏器荧光标记大肠杆菌总检出率(11.4%、18.8%、25.0%、12.5%)明显高于对照组(2.1%、4.2%、2.1%、0%);内毒素水平与肠黏膜血流量和肠道传输系数呈显著相关性(r=-0.861、-0.7 96,均P<0.05). 结论 急性脑缺血后早期肠黏膜通透性就已增高,而脑损伤大鼠肠黏膜血流、肠运动功能的下降是导致此病理生理变化的重要因素.
其他文献
目的 研究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疫苗远期保护率,分析疫苗接种后抗体变化规律.方法 采取整群、随机抽样和横断面调查方法,在陕西省HFRS疫区(户县)和非疫区(定边县)开展发病和
目的 探讨脑白质疏松症患者认知功能障碍的特征.方法 研究对象来源于2010年9月至2011年3月就诊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神经内科门诊的46例脑白质疏松症患者和38名年
目的 探讨气管滴入外源性肺表面活性物质(PS)治疗婴幼儿心肺转流下心脏术后急性肺损伤( ALI)效果.方法 选同一时期于本院行室缺修补术且术后出现急性肺损伤23例患儿为研究对
目的 观察皮下与腹腔2种胰岛素给药方式对2型糖尿病模型氧自由基水平的影响.方法选用C57BL/6J小鼠作为正常对照组(C组,n=9).KK小鼠随机分为腹腔注射胰岛素组(i.p.组,n=9)、皮
目的 探讨糖耐量正常的2型糖尿病(T2DM)一级亲属(FDRs)循环内皮祖细胞(EPCs)水平与氧化应激及血管内皮功能变化及彼此之间的关系.方法 选择T2DM患者40例,FDRs 38例,正常对照
目前选择性电极法氟化物作为一种成熟的测定方法被广泛使用环境监测、食品等领域.本实验采用离子选择电极法测定土壤中氟含量,样品前处理较繁琐,稍有不慎即造成测定结果的偏
目的观察不同时间给予甲基苯丙胺(METH)对大鼠形成自身给药行为的影响。方法通过6 d的FR1程序训练合格的大鼠进入实验。按照4个给药时间8:00-8:30,10:00-10:30,11:30-12:00及
目的:观察淋巴结核丸对炎症和迟发型变态反应的影响。方法:观察淋巴结核丸高、中、低(含生药40,20,10 g.kg-1)剂量ig 1次对二甲苯致小鼠耳廓肿胀的影响;观察淋巴结核丸同样剂
目的 探讨远端半针Ilizarov外固定器结合微创截骨术矫治膝内翻畸形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2年2月至2010年5月收治的31例膝内翻畸形患者的病例,男8例,女23例;年龄18~69岁
目的研究低氧条件下,重组人IL-10(rhIL-10)对人肺微血管内皮细胞(HPMVEC)凋亡和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3(Caspase-3)活性的影响。方法常规培养HPMVEC细胞株,分为5组:正常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