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回过头来观察自主品牌汽车当年的成功原因,我们会发现,恰恰是当年的成功导致了今天的问题、但自主品牌汽车依然具备天然优势,只要认准方向,就能够比合资品牌更快地进行调整。
还在一年之前,中国的自主品牌乘用车企业还在庆祝自己的高歌猛进,市场占有率从2004年的不到20%增长到2007年的26%,四分天下有其一,奇瑞还曾经一度成为月度销量冠军。
一年过后,自主品牌乘用车却成了一地鸡毛,2008年11月,市场占有率已经跌回21%,而且2009年有可能跌破20%,自主品牌的困境固然受经济放缓的影响,但是合资品牌也同样销售疲软,为什么自主品牌受的伤更重呢?
当回过头来观察自主品牌汽车当年成功的原因,我们会发现,恰恰是当年的成功导致了自主品牌汽车今天的问题。
中国的乘用车市场真正快速增长始于2001年,当年汽车销量比上一年增长60%,2002年增速同样高达58.3%,在2007年之前,国内的乘用车市场一直保持在20%以上的增长。5年时间,我国乘用车市场规模从全球第六跃升至全球第二,而自主品牌的成功也恰在这段时候。自主品牌的成功基于两大要素。
一方面,汽车市场出入预料的高增长,占市场主导地位的合资品牌受困于产能瓶颈未能弥补这一空缺(一般建设一条新的生产线需要12~18个月时间),这就为自主品牌的发展留出了空间。
同时由于自主品牌的低价战略。由于许多新增的消费者是第一次买车,他们对于价格特别敏感。当时大部分经济型轿车的价格在8万~12万元,而自主品牌的出现一下子把价格拉到了4万~5万元。
上述两大要素在最初几年内让自主品牌汽车取得了飞速发展,但是近年来市场的变化已经逐渐改变了上述基础。
首先经过近几年的迅速扩产,汽车市场已经面临着严重的产能过剩,而经济增长放缓带来的销售疲软将使过剩的情况更为严重。
其次合资品牌推出了大量小排量车型,车价也大幅下降,自主品牌的价格优势被削弱。更为重要的是,消费者的品牌意识大大加强,并超越“价格”,成为消费者购买时最重要的决策因素。
支持自主品牌高速发展的市场基础已经改变,但是许多自主品牌汽车企业并没有做出相应的调整。由于过分强调规模和产品线,自主品牌此前在质量、服务和品牌建设上的投入相对不足,后果之一就是经过这些年的使用体验,不利于自主品牌的消费者口碑开始形成。
“我们的一个调查发现,自主品牌的客户忠诚度只有30%多,而丰田汽车在中国的客户忠诚度有70%。另外,2008年上半年的一份调查显示,在中国市场上,购买日系、美系品牌汽车的消费者向他人推荐同一品牌的比例分别是70%、79%,而自主品牌只有48%。”野村证券汽车分析师侯延琨说。
自主品牌面临的现实是,过去的三大短板——质量、服务和品牌越来越重要,而过去的优势——价格,重要性已经被削弱,这才是导致自主品牌困境的原因。
无需过分忧虑
可以预计的是,今后两三年内,自主品牌将面临很大的困难,但是我们也不应低估自主品牌的生存能力。相对于合资品牌,自主品牌具有如下的天然优势:
决策链短 合资品牌近几年虽然在本土化决策方面已经有了很大的提升,但是引进车型甚至改动一些标准和管理,还是需要反馈到母公司,等待母公司的决策,因此在市场反应方面,自主品牌具有天然优势。
贴近市场 汽车市场的发展必然会导致销售终端向更下一级市场延伸,但是合资品牌目前还是大量集聚在沿海大城市,无论是人员结构、管理意识上,与内陆和中小城市市场还是存在着一定的隔阂。而自主品牌则不存在这个问题。譬如吉利汽车,早在2005年就已经在内陆的湘潭和兰州布点。
成本优势 在未来至少5年之内,自主品牌还是具有一定的成本优势。
由于这些天然优势的存在,自主品牌一旦认准方向,就能够比合资品牌更快地进行调整,从而获得新的增长。
新的增长之路
如果借助波特模型进行分析的话,我们会发现未来国内的汽车市场将具有以下的趋势。
第一,在影响购买決策的几大要素中,燃油经济性与服务的重要性迅速上升,品牌在逐步提升,价格虽然很重要,但是在逐步下降,目前已经居于品牌之后,
第二,大城市市场已经逐步饱和,市场热点正在转向地级市、县级市和县城。由于消费能力和集聚度的不同,在这些地区发展销售和服务,网络建设不可能照搬在大城市的模式。
第三,由于地区差异和消费者个性意识的增强,汽车市场进一步细分,出现了大量地区性需求和个陸化需求,靠一款车通吃天下的时代已经过去,汽车市场已经越来越明显属于小批量和多款式、多品牌和全系列的时代。这就要求汽车企业具备迅速满足这些多元化需求的能力。
[安信证券孙本子先生为本文的写作提供了帮助。]
还在一年之前,中国的自主品牌乘用车企业还在庆祝自己的高歌猛进,市场占有率从2004年的不到20%增长到2007年的26%,四分天下有其一,奇瑞还曾经一度成为月度销量冠军。
一年过后,自主品牌乘用车却成了一地鸡毛,2008年11月,市场占有率已经跌回21%,而且2009年有可能跌破20%,自主品牌的困境固然受经济放缓的影响,但是合资品牌也同样销售疲软,为什么自主品牌受的伤更重呢?
当回过头来观察自主品牌汽车当年成功的原因,我们会发现,恰恰是当年的成功导致了自主品牌汽车今天的问题。
中国的乘用车市场真正快速增长始于2001年,当年汽车销量比上一年增长60%,2002年增速同样高达58.3%,在2007年之前,国内的乘用车市场一直保持在20%以上的增长。5年时间,我国乘用车市场规模从全球第六跃升至全球第二,而自主品牌的成功也恰在这段时候。自主品牌的成功基于两大要素。
一方面,汽车市场出入预料的高增长,占市场主导地位的合资品牌受困于产能瓶颈未能弥补这一空缺(一般建设一条新的生产线需要12~18个月时间),这就为自主品牌的发展留出了空间。
同时由于自主品牌的低价战略。由于许多新增的消费者是第一次买车,他们对于价格特别敏感。当时大部分经济型轿车的价格在8万~12万元,而自主品牌的出现一下子把价格拉到了4万~5万元。
上述两大要素在最初几年内让自主品牌汽车取得了飞速发展,但是近年来市场的变化已经逐渐改变了上述基础。
首先经过近几年的迅速扩产,汽车市场已经面临着严重的产能过剩,而经济增长放缓带来的销售疲软将使过剩的情况更为严重。
其次合资品牌推出了大量小排量车型,车价也大幅下降,自主品牌的价格优势被削弱。更为重要的是,消费者的品牌意识大大加强,并超越“价格”,成为消费者购买时最重要的决策因素。
支持自主品牌高速发展的市场基础已经改变,但是许多自主品牌汽车企业并没有做出相应的调整。由于过分强调规模和产品线,自主品牌此前在质量、服务和品牌建设上的投入相对不足,后果之一就是经过这些年的使用体验,不利于自主品牌的消费者口碑开始形成。
“我们的一个调查发现,自主品牌的客户忠诚度只有30%多,而丰田汽车在中国的客户忠诚度有70%。另外,2008年上半年的一份调查显示,在中国市场上,购买日系、美系品牌汽车的消费者向他人推荐同一品牌的比例分别是70%、79%,而自主品牌只有48%。”野村证券汽车分析师侯延琨说。
自主品牌面临的现实是,过去的三大短板——质量、服务和品牌越来越重要,而过去的优势——价格,重要性已经被削弱,这才是导致自主品牌困境的原因。
无需过分忧虑
可以预计的是,今后两三年内,自主品牌将面临很大的困难,但是我们也不应低估自主品牌的生存能力。相对于合资品牌,自主品牌具有如下的天然优势:
决策链短 合资品牌近几年虽然在本土化决策方面已经有了很大的提升,但是引进车型甚至改动一些标准和管理,还是需要反馈到母公司,等待母公司的决策,因此在市场反应方面,自主品牌具有天然优势。
贴近市场 汽车市场的发展必然会导致销售终端向更下一级市场延伸,但是合资品牌目前还是大量集聚在沿海大城市,无论是人员结构、管理意识上,与内陆和中小城市市场还是存在着一定的隔阂。而自主品牌则不存在这个问题。譬如吉利汽车,早在2005年就已经在内陆的湘潭和兰州布点。
成本优势 在未来至少5年之内,自主品牌还是具有一定的成本优势。
由于这些天然优势的存在,自主品牌一旦认准方向,就能够比合资品牌更快地进行调整,从而获得新的增长。
新的增长之路
如果借助波特模型进行分析的话,我们会发现未来国内的汽车市场将具有以下的趋势。
第一,在影响购买決策的几大要素中,燃油经济性与服务的重要性迅速上升,品牌在逐步提升,价格虽然很重要,但是在逐步下降,目前已经居于品牌之后,
第二,大城市市场已经逐步饱和,市场热点正在转向地级市、县级市和县城。由于消费能力和集聚度的不同,在这些地区发展销售和服务,网络建设不可能照搬在大城市的模式。
第三,由于地区差异和消费者个性意识的增强,汽车市场进一步细分,出现了大量地区性需求和个陸化需求,靠一款车通吃天下的时代已经过去,汽车市场已经越来越明显属于小批量和多款式、多品牌和全系列的时代。这就要求汽车企业具备迅速满足这些多元化需求的能力。
[安信证券孙本子先生为本文的写作提供了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