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当今社会,普通人的健康标准除了包括心理、生理的健康外,还包括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生活节奏的日益加快,现代人每天所承受的社会心理压力也日益加大。为了能更好地适应社会,良好的自我调节能力和心理自我保护意识对于现代人而言十分重要。而对于正处于发育关键期的幼儿来说,更是需要培养他们良好的自我调节能力,使他们能进行心理的自我保护。良好的自我调节能力是幼儿健康的重要方面。所谓自我调节能力是指幼儿在认识、交往过程中,当受到外界刺激影响而产生不稳定的心理状态时,能够利用自己的内因去有效地调节自己的心理状态,以最大限度地适应当前环境的能力。具有良好自我调节能力的幼儿更易形成活泼、开朗、自信、进取等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减轻不必要的心理负担,获得身心的和谐发展,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那么,如何培养幼儿的自我调节能力呢?笔者认为培养幼儿良好的自我调节能力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
一、帮助幼儿学习正确评价自己,树立自信心
自信是成功的基石,是人的发展的内在动力。而自信心又是在实践活动中通过各种亲身体验及适当的教育形成的,只有在实践中积累了成功或失败的体验,幼儿才能对自己有所认识,从而信任自己的能力,产生动力去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愿望。心理研究表明,自信心与幼儿的发展有着显著的正相关。因此,我们必须重视幼儿自信心的培养。
正确的自我评价是幼儿树立自信心的前提,也是幼儿能进行适当的自我调节的基础。有了对自己较为客观、正确的认识,幼儿才能对自我产生认同,了解自己的长处与短处,接受自己的地位与现状,建立初步的自尊与自爱。这样,在受到外界不良刺激影响时,幼儿就能依靠对自己的适当评价,及时调整心态,进行自我调节、自我激励,保持心理状态的稳定。为了帮助幼儿对自己进行正确、积极的评价,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对幼儿进行适当地鼓励和赞扬
从心理的成熟程度和发育状况来看,幼儿心理处于初始发育期,其心理状况对幼儿今后的心理发育有一定的决定作用。并且,由于幼儿年龄太小,喜欢根据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来衡量自己,因此老师的任何行为和语言都有可能对幼儿心理造成影响。这就要求老师要真正做到爱护、尊重每位幼儿,肯定幼儿身上的每一个闪光点。在对幼儿评价时要十分注意自己的言行,适当地对幼儿进行鼓励和赞扬,尽可能多地用积极的态度评价幼儿,使其产生自豪感、荣誉感,使幼儿开始重视自己在别人心中的地位与形象。但是必须注意的是,过度地或过于轻易地滥用鼓励和赞扬则容易使幼儿对真正值得赞扬的事物产生错觉,并且有可能产生对老师信任度下降的负面影响。当幼儿取得进步时,老师应尽可能使赞扬具体化、明确化,避免抽象化、笼统化。例如:对幼儿说:“我看到你已经学会分数的加减了”,“你的那首诗确实写得不错”,就要比笼统地说“好极了”的效果好得多。值得注意的是,在激励幼儿做某种具有挑战性的事情时,不要只是诱之以物质,应将他们作为已有一定智力和能力的人,以自尊心、荣誉心来激发他们,这样才能保持激励的持久和深入。
2.利用暗示法引导幼儿进行自我教育
幼儿年龄小,自控能力差,老师应尽量避免对他们动辄批评、指责,而是要和颜悦色,循循善诱,运用暗示的方法,引导他们进行自我教育,从而获得成功。暗示法是一种无声胜有声的教育,暗示教育的魅力就在于老师不是直接阐述自己的观点,而是暗示诱导幼儿自己去思考和领悟,这样既不损害幼儿自尊心,也不会使其产生抵触情绪。
3.开展谈话活动帮助幼儿进行正确的自我评价
通过开展个别或集体的谈话活动,能让幼儿了解自己的长处与短处,形成客观、正确的自我评价标准,提高自我调节能力。通过谈话活动,幼儿能初步认识到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随着自己年龄的增长,自己会越来越能干,长处会越来越多,短处会越来越少,甚至将短处转变成长处。
二、注重情感教育,让幼儿学会用适宜的方式表达情感
使幼儿对人的情绪、情感有所识别,知道与人的喜怒哀乐等情绪相对应的面部表情以及怎样会引起不同的情感。
1.重视道德情感的培养
道德情感对幼儿的行为有巨大的推动、调节作用,换言之,培养幼儿正确的是非观念,对幼儿的发展起巨大作用,其中同情心和羞耻心对幼儿尤为重要。同情心可以使幼儿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更易让幼儿获得他人的帮助,品尝成功的喜悦。羞耻心使幼儿对自己的不良情绪造成的不良后果或错误行为感到羞愧,避免再次引起同样的不良情绪或行为。
2.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兴趣
幼儿通过体验理解过程对事物投入主观情感后,会产生主动、积极的态度,也就是平常所说的“受到了吸引”。这种吸引使幼儿能产生对活动的兴趣,可以促使幼儿抑制在活动中的不良影响因素,避免在活动过程中思想不集中或产生漠然消极的态度。在各种活动中,老师要注意利用多种方法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兴趣,如可以利用小实验、猜谜和小魔术等方法激发幼儿对新事物的兴趣,使他们产生积极主动的态度。
3.提供幼儿与他人交往的机会
让幼儿多参加集体活动并积极贡献自己的能力,能使他们更好地融入社会,感受到与他人之间的相互友谊、需要和依存关系,并从中获得他人对自己的认同感,从而提高自信心。
4.让幼儿体会到自身存在的价值
所谓自身存在的价值,实质上就是使幼儿感觉自己有用。当幼儿感受到自己的行为对社会、家庭、他人有用时,他会产生一种对自身存在价值的认同感,这种认同感正是幼儿培养自信心的重要催化剂。因此,老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除了积极采纳幼儿的合理建议外,还可引导幼儿多做对社会、对家庭、对他人有益的事情,即使只是让幼儿种种花草、买买东西的小事,也能使幼儿获得一定程度的成就感和认同感。
三、提供幼儿自己解决问题的机会,使其在实践中提高自我调节能力
幼儿期是一个人思想、行为形成的关键期。幼儿能否适应环境,用自己的力量去发现、解决问题,将决定其今后的学习、生活状况及自信心以及独立性的形成。只有从小打好基础,才能不断添砖加瓦。一个独立的幼儿,永远都自信而乐观地面对挑战,开拓进取;而一个缺乏独立性的幼儿,容易畏缩、依赖,永远都只是在母亲翅膀下庇护着的小鸟。因此,老师应该主动提供、创造机会,使幼儿在实践中提高自我调节能力。
1.家园一致教育,培养幼儿的独立性
幼儿的年龄特点决定了对其所进行的教育必须是一个契而不舍、长期的过程,家园一致教育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对幼儿的教育必须将家庭和幼儿园的教育紧密结合起来,在发挥幼儿园教育功能的同时,也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作用。例如,幼儿园组织春游活动,老师可让家长对幼儿的准备工作作一些指导,如指导幼儿自己整理书包、准备物品、调好闹钟,早上准时起床,让家长明白培养幼儿独立性的重要性,让幼儿迈着独立而自信的步伐面对人生。
2.提供幼儿实践机会
培养其自己解决问题和困难的能力。实践是提高幼儿自我调节能力的最好途径。在日常生活中,老师应尽可能提供较多的实践机会给幼儿自己,让他们学会解决问题,提高自我调节的能力。克服困难、取得成功既是自信心的自然结果,又是重要成因。当幼儿遇到问题和困难时,老师可以采取两种态度:一是亲自上阵帮助幼儿度过难关,这样虽然使问题得到很快解决,但容易使幼儿产生依赖思想,并且由于未经过自身实践,幼儿难以真正提高能力,培养自信心;二是诱导幼儿开动脑筋,倾听幼儿的想法和建议,让幼儿自己想办法解决面临的问题,这样可能使问题难以很快得到解决,但是容易使幼儿感到自己的智能和潜力,从而有效地培养自信心。毋庸置疑,第二种方法是值得我们推崇并采纳的。
总之,幼儿的自我调节能力是幼儿心理自我保护的重要方面,可以培养幼儿对客观世界的积极态度及浓厚兴趣,提高幼儿对社会大环境的适应能力和应变能力,从而保证幼儿心理的健康发展。
(作者单位:427100湖南省桑植县党政机关幼儿园)
一、帮助幼儿学习正确评价自己,树立自信心
自信是成功的基石,是人的发展的内在动力。而自信心又是在实践活动中通过各种亲身体验及适当的教育形成的,只有在实践中积累了成功或失败的体验,幼儿才能对自己有所认识,从而信任自己的能力,产生动力去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愿望。心理研究表明,自信心与幼儿的发展有着显著的正相关。因此,我们必须重视幼儿自信心的培养。
正确的自我评价是幼儿树立自信心的前提,也是幼儿能进行适当的自我调节的基础。有了对自己较为客观、正确的认识,幼儿才能对自我产生认同,了解自己的长处与短处,接受自己的地位与现状,建立初步的自尊与自爱。这样,在受到外界不良刺激影响时,幼儿就能依靠对自己的适当评价,及时调整心态,进行自我调节、自我激励,保持心理状态的稳定。为了帮助幼儿对自己进行正确、积极的评价,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对幼儿进行适当地鼓励和赞扬
从心理的成熟程度和发育状况来看,幼儿心理处于初始发育期,其心理状况对幼儿今后的心理发育有一定的决定作用。并且,由于幼儿年龄太小,喜欢根据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来衡量自己,因此老师的任何行为和语言都有可能对幼儿心理造成影响。这就要求老师要真正做到爱护、尊重每位幼儿,肯定幼儿身上的每一个闪光点。在对幼儿评价时要十分注意自己的言行,适当地对幼儿进行鼓励和赞扬,尽可能多地用积极的态度评价幼儿,使其产生自豪感、荣誉感,使幼儿开始重视自己在别人心中的地位与形象。但是必须注意的是,过度地或过于轻易地滥用鼓励和赞扬则容易使幼儿对真正值得赞扬的事物产生错觉,并且有可能产生对老师信任度下降的负面影响。当幼儿取得进步时,老师应尽可能使赞扬具体化、明确化,避免抽象化、笼统化。例如:对幼儿说:“我看到你已经学会分数的加减了”,“你的那首诗确实写得不错”,就要比笼统地说“好极了”的效果好得多。值得注意的是,在激励幼儿做某种具有挑战性的事情时,不要只是诱之以物质,应将他们作为已有一定智力和能力的人,以自尊心、荣誉心来激发他们,这样才能保持激励的持久和深入。
2.利用暗示法引导幼儿进行自我教育
幼儿年龄小,自控能力差,老师应尽量避免对他们动辄批评、指责,而是要和颜悦色,循循善诱,运用暗示的方法,引导他们进行自我教育,从而获得成功。暗示法是一种无声胜有声的教育,暗示教育的魅力就在于老师不是直接阐述自己的观点,而是暗示诱导幼儿自己去思考和领悟,这样既不损害幼儿自尊心,也不会使其产生抵触情绪。
3.开展谈话活动帮助幼儿进行正确的自我评价
通过开展个别或集体的谈话活动,能让幼儿了解自己的长处与短处,形成客观、正确的自我评价标准,提高自我调节能力。通过谈话活动,幼儿能初步认识到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随着自己年龄的增长,自己会越来越能干,长处会越来越多,短处会越来越少,甚至将短处转变成长处。
二、注重情感教育,让幼儿学会用适宜的方式表达情感
使幼儿对人的情绪、情感有所识别,知道与人的喜怒哀乐等情绪相对应的面部表情以及怎样会引起不同的情感。
1.重视道德情感的培养
道德情感对幼儿的行为有巨大的推动、调节作用,换言之,培养幼儿正确的是非观念,对幼儿的发展起巨大作用,其中同情心和羞耻心对幼儿尤为重要。同情心可以使幼儿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更易让幼儿获得他人的帮助,品尝成功的喜悦。羞耻心使幼儿对自己的不良情绪造成的不良后果或错误行为感到羞愧,避免再次引起同样的不良情绪或行为。
2.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兴趣
幼儿通过体验理解过程对事物投入主观情感后,会产生主动、积极的态度,也就是平常所说的“受到了吸引”。这种吸引使幼儿能产生对活动的兴趣,可以促使幼儿抑制在活动中的不良影响因素,避免在活动过程中思想不集中或产生漠然消极的态度。在各种活动中,老师要注意利用多种方法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兴趣,如可以利用小实验、猜谜和小魔术等方法激发幼儿对新事物的兴趣,使他们产生积极主动的态度。
3.提供幼儿与他人交往的机会
让幼儿多参加集体活动并积极贡献自己的能力,能使他们更好地融入社会,感受到与他人之间的相互友谊、需要和依存关系,并从中获得他人对自己的认同感,从而提高自信心。
4.让幼儿体会到自身存在的价值
所谓自身存在的价值,实质上就是使幼儿感觉自己有用。当幼儿感受到自己的行为对社会、家庭、他人有用时,他会产生一种对自身存在价值的认同感,这种认同感正是幼儿培养自信心的重要催化剂。因此,老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除了积极采纳幼儿的合理建议外,还可引导幼儿多做对社会、对家庭、对他人有益的事情,即使只是让幼儿种种花草、买买东西的小事,也能使幼儿获得一定程度的成就感和认同感。
三、提供幼儿自己解决问题的机会,使其在实践中提高自我调节能力
幼儿期是一个人思想、行为形成的关键期。幼儿能否适应环境,用自己的力量去发现、解决问题,将决定其今后的学习、生活状况及自信心以及独立性的形成。只有从小打好基础,才能不断添砖加瓦。一个独立的幼儿,永远都自信而乐观地面对挑战,开拓进取;而一个缺乏独立性的幼儿,容易畏缩、依赖,永远都只是在母亲翅膀下庇护着的小鸟。因此,老师应该主动提供、创造机会,使幼儿在实践中提高自我调节能力。
1.家园一致教育,培养幼儿的独立性
幼儿的年龄特点决定了对其所进行的教育必须是一个契而不舍、长期的过程,家园一致教育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对幼儿的教育必须将家庭和幼儿园的教育紧密结合起来,在发挥幼儿园教育功能的同时,也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作用。例如,幼儿园组织春游活动,老师可让家长对幼儿的准备工作作一些指导,如指导幼儿自己整理书包、准备物品、调好闹钟,早上准时起床,让家长明白培养幼儿独立性的重要性,让幼儿迈着独立而自信的步伐面对人生。
2.提供幼儿实践机会
培养其自己解决问题和困难的能力。实践是提高幼儿自我调节能力的最好途径。在日常生活中,老师应尽可能提供较多的实践机会给幼儿自己,让他们学会解决问题,提高自我调节的能力。克服困难、取得成功既是自信心的自然结果,又是重要成因。当幼儿遇到问题和困难时,老师可以采取两种态度:一是亲自上阵帮助幼儿度过难关,这样虽然使问题得到很快解决,但容易使幼儿产生依赖思想,并且由于未经过自身实践,幼儿难以真正提高能力,培养自信心;二是诱导幼儿开动脑筋,倾听幼儿的想法和建议,让幼儿自己想办法解决面临的问题,这样可能使问题难以很快得到解决,但是容易使幼儿感到自己的智能和潜力,从而有效地培养自信心。毋庸置疑,第二种方法是值得我们推崇并采纳的。
总之,幼儿的自我调节能力是幼儿心理自我保护的重要方面,可以培养幼儿对客观世界的积极态度及浓厚兴趣,提高幼儿对社会大环境的适应能力和应变能力,从而保证幼儿心理的健康发展。
(作者单位:427100湖南省桑植县党政机关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