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课程改革如火如荼地进行,数学课堂教学的面貌日日都在产生新的变化。广大教师根据新课程理念精神,不断实践着对课堂教学的优化处理。但数学练习课的教学却存在着较大的随意性和盲目性。本文从教师应如何在具体生动的实例中设计练习、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解决实际问题,并在这一过程中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提高练习的实效性这两方面的问题做了初步的探究。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练习课;问题;对策
一、小学练习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目的性,盲目练习。部分练习课存在习题单调重复,学生无法从练习中领会知识结构,无法加深对基础知识的理解,无法再次渗透知识的形成、演变过程。
(二)层次不清,对学生的个体差异缺乏关注。部分练习课由于设计上的问题,简单地“一刀切”,导致有学生“吃不饱”,有学生“吃不了”,而这样耗时耗力的练习对学生掌握和内化知识不起任何作用。
(三)缺乏思维拓展的机会。在练习课上,如果教师不顾教学内容变化,总在新课后就让学生背诵结语,再开始高强度的练习,学生往往是把定律、公式等背得有板有眼,但面对变式练习就常无从下手。
(四)忽视思维能力的培养,重视解题技巧的训练。在练习课的教学中经常见到得就是,教师提一个问题,一位学生回答,学生回答符合答案教师就再提一个,一问一答看起来挺热闹。但有的问题缺乏思考价值,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却又没给学生留下充足的思考的时间,只要问题有了答案,任务就算完成,也就失去了继续思考的余地,对其他学生来讲是无效的练习。
二、在练习课中提升课堂效率、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策略
(一)提供一个生活场景,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享受到数学的乐趣,自发进行思考练习。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温习和再现,一方面有利于接下来灵活运用各种公式求面积;另一方面,通过梳理,学生将新授课的所得进行再认识的加工,归类整理,对于知识的综合应用有一个更为直观形象的认识。
(二)优化教学设计,结合场景拓展深化,进行有层次的变式练习。在练习课教学过程中,要根据教学内容和目的要求,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确定练习内容,并进行科学合理的安排调配,让学生能够在不知不觉的过程中,自发加深对知识的理解,通过综合练习,把新旧知识融会贯通,形成知识网络结构,从根本上提高学生自主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例如:教学《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青岛版)六年制五年级上册第5单元——信息窗时,首先,教师根据各信息窗新授教学中的问题仿例练习,有针对性地设计抢答各种颜色使用多少涂料的环节,将各种图形综合出示,学生迅速做出判断,不但进一步明确了各种图形面积计算的方法,还提高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接下来,教师又出示了判断、改错的基本练习题,让学生在辨析中进一步明确只有两个完全相同的三角形、梯形,才能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其中任意一个图形是这个拼成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培养学生谨慎、严密的数学思维观念。在此基础上,教师通过易混淆、易出错的对比练习,让学生同中辨异、异中求同,使新旧知识串线联网,让学生逐步感受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
基于上述练习带给学生的知识新起跑点,教师又提供了两道有一定难度的发展题。首先,根据等腰直角三角形的一条腰长,求组合图形花坛的面积。训练学生掌握三角形的特殊表现形式,感受图形的千变万化。但是也要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求面积万变不离其宗,也就是求面积离不开图形的基本特征和公式,让学生在生活中更加灵活地运用书本知识。其次,根据竹篱笆的周长求面积,考察了学生的分析能力,需要一定程度生活经验的累积。题材来源于书本上图形的周长,但是又提高了一个层次,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逆向思维,开发了学生的智力,并提高了学生学习生活中数学知识的兴趣,鼓励学生去发现身边的数学。
(三)回归知识本体,进行总结梳理。这是一节练习课的结束部分。通过师生总结,学生进一步梳理所得,加深对所学内容本质的理解和深层次思考,从而将新知纳入自己的认知结构,形成知识网络。通过回归情境,学生进一步感受到数学知识和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下课前也可留下有一定思维含量的题目,引发学生对与本节练习内容相关问题的进一步思考和探究。就像鱼儿离不开水,同样优质、高效的课堂绝对离不开学生的有效参与。教师只要给学生创设一个能够主动探索的空间,给学生动脑思考、动手操作、动笔尝试、动口表达的时间,久而久之,学生会以更加积极的姿态自主参与学习活动,数学素质的提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指日可待。
参考文献:
[1]刘仍轩.情境串教学法[M].青岛:青岛出版社,2009.
[2]吴亚萍.小学数学教学新视野[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3]汪绳祖.小学数学教育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
[4]李烈.我教小学数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5]黄爱华.黄爱华与活的数学课堂[M].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3.
[6]刘娟娟.小学数学教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练习课;问题;对策
一、小学练习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目的性,盲目练习。部分练习课存在习题单调重复,学生无法从练习中领会知识结构,无法加深对基础知识的理解,无法再次渗透知识的形成、演变过程。
(二)层次不清,对学生的个体差异缺乏关注。部分练习课由于设计上的问题,简单地“一刀切”,导致有学生“吃不饱”,有学生“吃不了”,而这样耗时耗力的练习对学生掌握和内化知识不起任何作用。
(三)缺乏思维拓展的机会。在练习课上,如果教师不顾教学内容变化,总在新课后就让学生背诵结语,再开始高强度的练习,学生往往是把定律、公式等背得有板有眼,但面对变式练习就常无从下手。
(四)忽视思维能力的培养,重视解题技巧的训练。在练习课的教学中经常见到得就是,教师提一个问题,一位学生回答,学生回答符合答案教师就再提一个,一问一答看起来挺热闹。但有的问题缺乏思考价值,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却又没给学生留下充足的思考的时间,只要问题有了答案,任务就算完成,也就失去了继续思考的余地,对其他学生来讲是无效的练习。
二、在练习课中提升课堂效率、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策略
(一)提供一个生活场景,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享受到数学的乐趣,自发进行思考练习。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温习和再现,一方面有利于接下来灵活运用各种公式求面积;另一方面,通过梳理,学生将新授课的所得进行再认识的加工,归类整理,对于知识的综合应用有一个更为直观形象的认识。
(二)优化教学设计,结合场景拓展深化,进行有层次的变式练习。在练习课教学过程中,要根据教学内容和目的要求,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确定练习内容,并进行科学合理的安排调配,让学生能够在不知不觉的过程中,自发加深对知识的理解,通过综合练习,把新旧知识融会贯通,形成知识网络结构,从根本上提高学生自主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例如:教学《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青岛版)六年制五年级上册第5单元——信息窗时,首先,教师根据各信息窗新授教学中的问题仿例练习,有针对性地设计抢答各种颜色使用多少涂料的环节,将各种图形综合出示,学生迅速做出判断,不但进一步明确了各种图形面积计算的方法,还提高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接下来,教师又出示了判断、改错的基本练习题,让学生在辨析中进一步明确只有两个完全相同的三角形、梯形,才能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其中任意一个图形是这个拼成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培养学生谨慎、严密的数学思维观念。在此基础上,教师通过易混淆、易出错的对比练习,让学生同中辨异、异中求同,使新旧知识串线联网,让学生逐步感受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
基于上述练习带给学生的知识新起跑点,教师又提供了两道有一定难度的发展题。首先,根据等腰直角三角形的一条腰长,求组合图形花坛的面积。训练学生掌握三角形的特殊表现形式,感受图形的千变万化。但是也要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求面积万变不离其宗,也就是求面积离不开图形的基本特征和公式,让学生在生活中更加灵活地运用书本知识。其次,根据竹篱笆的周长求面积,考察了学生的分析能力,需要一定程度生活经验的累积。题材来源于书本上图形的周长,但是又提高了一个层次,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逆向思维,开发了学生的智力,并提高了学生学习生活中数学知识的兴趣,鼓励学生去发现身边的数学。
(三)回归知识本体,进行总结梳理。这是一节练习课的结束部分。通过师生总结,学生进一步梳理所得,加深对所学内容本质的理解和深层次思考,从而将新知纳入自己的认知结构,形成知识网络。通过回归情境,学生进一步感受到数学知识和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下课前也可留下有一定思维含量的题目,引发学生对与本节练习内容相关问题的进一步思考和探究。就像鱼儿离不开水,同样优质、高效的课堂绝对离不开学生的有效参与。教师只要给学生创设一个能够主动探索的空间,给学生动脑思考、动手操作、动笔尝试、动口表达的时间,久而久之,学生会以更加积极的姿态自主参与学习活动,数学素质的提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指日可待。
参考文献:
[1]刘仍轩.情境串教学法[M].青岛:青岛出版社,2009.
[2]吴亚萍.小学数学教学新视野[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3]汪绳祖.小学数学教育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
[4]李烈.我教小学数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5]黄爱华.黄爱华与活的数学课堂[M].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3.
[6]刘娟娟.小学数学教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