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作者针对初中数学反思性学习做了一些理论和实践的探讨,主要包括反思性学习的含义和特征,并对影响数学反思性学习效果的因素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 初中数学 反思性学习
1、研究背景
新一轮基础课程改革将科学探究作为理科课程改革的突破口,其中通过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来达到科学素养的形成目标。要求学生具有反思能力,能够将知识联系起来,进行知识迁移,促进学生对所学内容深度的理解,提高学习成绩。因为学生的反思是一种建立在自主基础上的自我建构,是对知识和观念的进一步深化,能有效的促进学生的自我发展和完善。社会的进步和个体的发展都要求反思能力的不断提高。如何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成为关注的问题[1]。
2、反思性学习的含义
它要靠学习者自觉的、有意识的进行的一种持续的活动,而不是突发奇想或一时的心血来潮,它需要学习者始终保持着一个批判者的理性心态,不断的审视自己的学习行为和学习结果,而这个反思活动渗透在学习实践中的各个环节,是一个循环反复不断提升的过程,并不随一次活动的结束而结束。所以,反思性学习中的反思是一种有意识的,持续的活动。反思性学习是一个有内在逻辑支配的,以提升学习的合理性为动力,力求完善学习的一种活动 [2]。
3、数学反思性学习的特征
(1)自主性:反思性数学学习是一种冷静的、主动的自我反省过程,以自悟、自学为主要获取途径,是一种良好的自我教育。反思性数学学习的整个过程是学生自主活动的过程。它以追求自身学习的合理性为动力,进行主动的、自觉的、积极的探究。学生既是演员,又是导演,自始至终都是真正的主人它通过自我认识、自我分析、自我评价、获得自我体验。它是建立在学生具有内在学习动机基础上的“想学”,和建立在学生意志努力基础上的“坚持学”。因此,反思性数学学习具有很强的自主性。
(2)独立性:反思性数学学习表现为善于独立思考问题、不自从、不迷信、不唯上,能善于提出问题,并发表自己的见解。
(3)批判性:批判主要是指“质疑”、“否定”、“扩展”、“改造”、“更新”的意思,而反思习惯于批判地反复深入的地思考问题,导致知识结构更完善,更牢固,思路更广阔、更灵活,见解更深刻、更新颖,它的实质是批判性思维。
(4)调控性:反思性数学学习是对整个数学学习过程的反思,因而对思维进程具有方向和策略的调控。
(5)前瞻性:反思性数学学习不仅是对认知活动一般性的回顾与重复而且是深究认知活动中所涉及的结论、认识、观念及形成过程,具有科学研究的性质。反思性数学学习活动也不仅仅是为了回顾过去,或意识到兀认知过程,更重要的是指向未来的数学学习活动。
(6)高水平的智力参与性:“反思”是对主体建构活动的再建构,即二重建构,而数学建构学习的本质,是主体的思维构造,因而主体在反思时需要将自己的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力和语言能力都参与进去,形成高水平的智力参与。
4、影响数学反思性学习效果的因素分析
4.1 学生的个人因素对数学反思性学习效果的影响
数学反思性学习与学生的自制力水平有关。初中生和高中生的数学自制力水平是有区别的,尽管初中生开始能够有意识的调节、支配、检查和分析自己的思维过程,在学习上和生活上有更大的自觉性和独立性,有了一定的自制力,但还是不够的,而且有许多学生还存在明显的依赖性,对一些问题容易产生片面性和表面性在学习过程中虽能自觉地检查和发现错误并进行纠正,但是不善于寻找错误的原因,只期待结果是否一致,即使有时是自己蒙出来的都不寻求其原因。也不能正确地选取一些结论和有用条件。一开始还可以坚持,两星期之后就缺乏一种自制力,使得反思活动不能持续进行。
4.2 教师等外部因素对数学反思性学习效果的影响
数学反思性学习是一种有效的数学学习方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或学习后对学习进行反思,以此来学习知识,培养学习能力。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往往偏重于知识容量,很少要求学生反思学习过程,也不给学生以反思技能的指导和训练,学生也很少自觉地进行反思。从而在自己的教学过程中就不可能做到自觉的培养学生的数学反思能力。所以要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作为教师必须具有反思能力,成为一名反思型的教师,明确现代课堂教学不单是传授知识的过程,而是组织学生在一定计划的指导下,采用恰当的方式和手段,让学生学习和掌握某一确定的认知对象,使他们实现某些内在的发展变化的过程。它要求教师在教材的处理上除读出它的事实性知识、原理性知识之外,还必须读出这些知识中包含的方法论知识和理性知识。要做到这点,最关键的就在于教师要树立起“用教材去教,而不是教教材”的理念,大胆科学地处理教材,实施以知识为载体的教学,要大胆的挖掘教材,深化自己的知识,提高自己的反思能力。
5、结论
学生是发展的主体,不是任教师灌输的存储器,反思是学生成长和发展的重要因素,没有反思就没有知识的内化和能力的形成。反思是对自己的思维过程、思维结果进行检验的过程。学生通过反思能够将问题联系起来,有助于将知识迁移,促进对所学内容深度的理解,从而提高学生在校学习的质量,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因为学生的反思是一种建立在自主基础上的自我建构,是对知识和观念的进一步深化,能有效的促进学生的自我发展和完善,没有反思的学习只能是低层次的、肤浅的,没有反思,就没有学生的进步,就没有学生的成长;学生只有反思才能发现新的问题,才能有所探索和创造。
參考文献:
[1]施良方,学习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2]顾明远,国际教育新理念[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1.
关键词: 初中数学 反思性学习
1、研究背景
新一轮基础课程改革将科学探究作为理科课程改革的突破口,其中通过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来达到科学素养的形成目标。要求学生具有反思能力,能够将知识联系起来,进行知识迁移,促进学生对所学内容深度的理解,提高学习成绩。因为学生的反思是一种建立在自主基础上的自我建构,是对知识和观念的进一步深化,能有效的促进学生的自我发展和完善。社会的进步和个体的发展都要求反思能力的不断提高。如何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成为关注的问题[1]。
2、反思性学习的含义
它要靠学习者自觉的、有意识的进行的一种持续的活动,而不是突发奇想或一时的心血来潮,它需要学习者始终保持着一个批判者的理性心态,不断的审视自己的学习行为和学习结果,而这个反思活动渗透在学习实践中的各个环节,是一个循环反复不断提升的过程,并不随一次活动的结束而结束。所以,反思性学习中的反思是一种有意识的,持续的活动。反思性学习是一个有内在逻辑支配的,以提升学习的合理性为动力,力求完善学习的一种活动 [2]。
3、数学反思性学习的特征
(1)自主性:反思性数学学习是一种冷静的、主动的自我反省过程,以自悟、自学为主要获取途径,是一种良好的自我教育。反思性数学学习的整个过程是学生自主活动的过程。它以追求自身学习的合理性为动力,进行主动的、自觉的、积极的探究。学生既是演员,又是导演,自始至终都是真正的主人它通过自我认识、自我分析、自我评价、获得自我体验。它是建立在学生具有内在学习动机基础上的“想学”,和建立在学生意志努力基础上的“坚持学”。因此,反思性数学学习具有很强的自主性。
(2)独立性:反思性数学学习表现为善于独立思考问题、不自从、不迷信、不唯上,能善于提出问题,并发表自己的见解。
(3)批判性:批判主要是指“质疑”、“否定”、“扩展”、“改造”、“更新”的意思,而反思习惯于批判地反复深入的地思考问题,导致知识结构更完善,更牢固,思路更广阔、更灵活,见解更深刻、更新颖,它的实质是批判性思维。
(4)调控性:反思性数学学习是对整个数学学习过程的反思,因而对思维进程具有方向和策略的调控。
(5)前瞻性:反思性数学学习不仅是对认知活动一般性的回顾与重复而且是深究认知活动中所涉及的结论、认识、观念及形成过程,具有科学研究的性质。反思性数学学习活动也不仅仅是为了回顾过去,或意识到兀认知过程,更重要的是指向未来的数学学习活动。
(6)高水平的智力参与性:“反思”是对主体建构活动的再建构,即二重建构,而数学建构学习的本质,是主体的思维构造,因而主体在反思时需要将自己的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力和语言能力都参与进去,形成高水平的智力参与。
4、影响数学反思性学习效果的因素分析
4.1 学生的个人因素对数学反思性学习效果的影响
数学反思性学习与学生的自制力水平有关。初中生和高中生的数学自制力水平是有区别的,尽管初中生开始能够有意识的调节、支配、检查和分析自己的思维过程,在学习上和生活上有更大的自觉性和独立性,有了一定的自制力,但还是不够的,而且有许多学生还存在明显的依赖性,对一些问题容易产生片面性和表面性在学习过程中虽能自觉地检查和发现错误并进行纠正,但是不善于寻找错误的原因,只期待结果是否一致,即使有时是自己蒙出来的都不寻求其原因。也不能正确地选取一些结论和有用条件。一开始还可以坚持,两星期之后就缺乏一种自制力,使得反思活动不能持续进行。
4.2 教师等外部因素对数学反思性学习效果的影响
数学反思性学习是一种有效的数学学习方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或学习后对学习进行反思,以此来学习知识,培养学习能力。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往往偏重于知识容量,很少要求学生反思学习过程,也不给学生以反思技能的指导和训练,学生也很少自觉地进行反思。从而在自己的教学过程中就不可能做到自觉的培养学生的数学反思能力。所以要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作为教师必须具有反思能力,成为一名反思型的教师,明确现代课堂教学不单是传授知识的过程,而是组织学生在一定计划的指导下,采用恰当的方式和手段,让学生学习和掌握某一确定的认知对象,使他们实现某些内在的发展变化的过程。它要求教师在教材的处理上除读出它的事实性知识、原理性知识之外,还必须读出这些知识中包含的方法论知识和理性知识。要做到这点,最关键的就在于教师要树立起“用教材去教,而不是教教材”的理念,大胆科学地处理教材,实施以知识为载体的教学,要大胆的挖掘教材,深化自己的知识,提高自己的反思能力。
5、结论
学生是发展的主体,不是任教师灌输的存储器,反思是学生成长和发展的重要因素,没有反思就没有知识的内化和能力的形成。反思是对自己的思维过程、思维结果进行检验的过程。学生通过反思能够将问题联系起来,有助于将知识迁移,促进对所学内容深度的理解,从而提高学生在校学习的质量,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因为学生的反思是一种建立在自主基础上的自我建构,是对知识和观念的进一步深化,能有效的促进学生的自我发展和完善,没有反思的学习只能是低层次的、肤浅的,没有反思,就没有学生的进步,就没有学生的成长;学生只有反思才能发现新的问题,才能有所探索和创造。
參考文献:
[1]施良方,学习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2]顾明远,国际教育新理念[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