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科技与经济环境的快速变化,会计教育却日益受到大众批评,即会计教育与外在环境的要求以及企业的营运方式相脱节。教学中过于强调记忆而缺乏灵活思考,会计教育体系所培育的学生欠缺应有的能力与特质,尤其是面对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对于初出茅庐的毕业生来说,校园环境和社会环境是天壤之别,一切是那么的陌生茫然。如何缩短“磨合期”,处理好各种复杂的经济事项,这也是会计教育工作者与实务界所关心的问题。
纵观我国的传统会计教育模式,一些大学会计专业考题有时过于注重需背诵、记忆的内容,导致学生过于强调“标准答案”而欠缺灵活应用与质疑思考的能力。其中的原因不外乎是,学生最重视的应属学期成绩,而成绩的高低又与测验的命题方式密切相关。因此,考题的设计形式往往主导学习方式,出现“考试领导学习”的现象,学生过份偏重灵活与快速的解题技巧,而忽略了将各部分知识融会贯通的重要性。其结果是,在一门专业课程中,各章节之间的连贯性被忽视;在会计相关课程中,课程之间的联系也被割裂开来,“超然独立”于学科体系之外。简言之,学生的精力大多投在“如何”去解题以及怎样做分录,而不是思考对于各种经济事项,“为什么”要进行这样的会计处理以及“应该如何”将它放在更宽广的知识范畴里进行研究。这种教学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对于解答枝节性的、片断式的和局部性的课堂题目多能得心应手,而在面对整体性的、较灵活的、需要深度思考的问题时,却往往不知所措。因此,我们应认真解读会计教育目标及其层次,面对外在环境的快速变迁,适时地进行调整,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以满足社会的需要。
一、知识层次的教育目标
会计是一门技能,有独特的运作程序和规则,这些规则有一定的“刚性”,必须严格遵守。基本训练是基础,其中就包括记忆,记忆是知识层次的教育目标,它涵盖了专有名词或术语,特定事实、惯例、分类、方法,乃至抽象理论等的记亿。
二、理解层次的教育目标
在会计知识的学习中,将抽象的名词转换为具体的用语,将较长的信息转换为较短或较抽象的用语,或转换沟通讯息的形式等都属于“理解”层次。它要求学生熟悉某一抽象概念(如理论、法则等),能够将沟通信息按照他自己平常的语言说出,例:会计专业名词解释中的什么是“代理理论”、什么是“成本动因”、代理关系中的代理人与被代理人的相对关系、代理理论为何会提出“道德风险”观念;通过损益表,比较前、后两年度的销货收入变化;通过资产负债表,解释资产的结构等。
三、应用层次的教育目标
“应用”的教育目标层次在“理解”之上,因为先要理解某一理论,才能在新面临的情境中应用该理论。“应用”强调的是正确使用理论,将陌生的问题转化为熟悉的问题,再针对熟悉的问题,寻找合适的抽象概念解决此问题。要求学生在未指明应使用何种理论或法则或概念的情况下,会正确地使用适合该问题的抽象概念。
四、分析层次的教育目标
分析层次的教育目标是培养学生具备一定能力,以便将某一会计信息分解成主要的组成元素,明确辨认元素关系以及将这些元素组构成一个整体的原理。“分析”的目标要求辨认或分解某一信息所隐含的假设,区分事实与假说,区分事实与规范,以及区分结论与支持的证据。“分析”目标要求确认这些元素间之关系,如,哪些信息可作为支持另一信息的证据,又如,在全部信息中,主要的概念是什么,次要的又是什么?哪一个攸关,哪一个无关?如,要求学生自一组财务报表比率中,根据各比率之间的勾稽关系找出可能发生错误的财务报表账户;又如,根据相关资料或查核证据,以评估内部控制的缺失,即属“分析”层次的问题。
五、综合层次的教育目标
综合层次的教育目标,要求学生能够将各别元素或部分重组成一整体,虽然理解、应用、分析均或多或少包括组织元素成一整体的历程,但这些层次所要求的程度仅是局部性的,而“综合”要求独特性与原创性。如,在学生学习企业平衡计分卡观念后,要求他们设计一个有助自己人生目标达成的平衡计分卡,由于学生个人的人生目标与企业前景有所差异,而且每位学生之目标与主观条件不同,所以采行的策略也会有不同,故学生在设计其平衡计分卡与绩效衡量指标时,应具备具独特性与原创性的思考。
六、评鉴层次的教育目标
评鉴层次的教育目标在于培养学生具有判断的能力,如对某一想法、方法或资料,判断其价值。在评鉴的历程中,学生必须使用别人所给予或自己所决定的判断基准,以从事判断。如,请学生对“是否应开放会计师从事宣传性广告”及“是否应强制企业进行财务预测”等问题表示意见。“评鉴”在整个认知层面的教育目标中是最高的层次,因为从事评鉴时会牵涉前面5个层次技能的结合使用。
根据《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介绍》的规定,会计教育的目标是知识传输和能力培养的双主导型。而我国目前的会计教育,仍然是“满堂灌”的知识传输型,有效的能力训练开展得很少。会计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不应该是“背诵会计学”,应多给学生亲自动手的机会,在实践中强化学习。一个很明显的例子是很多刚刚毕业的大学生不会开支票,不知道各个项目应该怎样去填,因为他们从未接触过支票。还有很多用人单位都提出应聘会计岗位要有两年工作经验,因为学生毕业后,还会遇到许多新知识和新问题,而企业界人士认为会计系刚毕业的大学生所学习到的技能与知识,不足以应付重要的管理会计工作。这也从某种程度上反衬了会计教育的不足。由此看来,拓宽学生的学术视野,发展学生的分析与思考的能力,注重培育学生在陌生情境下主动应变的能力,而非纯粹背诵专业准则,这应成为会计教育的侧重点。作为高校的会计学教师,我们要转变教育观念,面对快速变迁的外在环境,将会计教育的目标适时地调整,由传授科学内容转变为传授科学研究的方法,培育学生在陌生情境下主动应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评鉴等层次的能力,使学生从单纯的文化知识的接受者变成探索者和创造者,以满足社会的需要。
参考文献:
周齐武 杜荣瑞 王 斌 肖泽忠:中国管理会计教育现状分析[J].会计研究,2005,(07)
纵观我国的传统会计教育模式,一些大学会计专业考题有时过于注重需背诵、记忆的内容,导致学生过于强调“标准答案”而欠缺灵活应用与质疑思考的能力。其中的原因不外乎是,学生最重视的应属学期成绩,而成绩的高低又与测验的命题方式密切相关。因此,考题的设计形式往往主导学习方式,出现“考试领导学习”的现象,学生过份偏重灵活与快速的解题技巧,而忽略了将各部分知识融会贯通的重要性。其结果是,在一门专业课程中,各章节之间的连贯性被忽视;在会计相关课程中,课程之间的联系也被割裂开来,“超然独立”于学科体系之外。简言之,学生的精力大多投在“如何”去解题以及怎样做分录,而不是思考对于各种经济事项,“为什么”要进行这样的会计处理以及“应该如何”将它放在更宽广的知识范畴里进行研究。这种教学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对于解答枝节性的、片断式的和局部性的课堂题目多能得心应手,而在面对整体性的、较灵活的、需要深度思考的问题时,却往往不知所措。因此,我们应认真解读会计教育目标及其层次,面对外在环境的快速变迁,适时地进行调整,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以满足社会的需要。
一、知识层次的教育目标
会计是一门技能,有独特的运作程序和规则,这些规则有一定的“刚性”,必须严格遵守。基本训练是基础,其中就包括记忆,记忆是知识层次的教育目标,它涵盖了专有名词或术语,特定事实、惯例、分类、方法,乃至抽象理论等的记亿。
二、理解层次的教育目标
在会计知识的学习中,将抽象的名词转换为具体的用语,将较长的信息转换为较短或较抽象的用语,或转换沟通讯息的形式等都属于“理解”层次。它要求学生熟悉某一抽象概念(如理论、法则等),能够将沟通信息按照他自己平常的语言说出,例:会计专业名词解释中的什么是“代理理论”、什么是“成本动因”、代理关系中的代理人与被代理人的相对关系、代理理论为何会提出“道德风险”观念;通过损益表,比较前、后两年度的销货收入变化;通过资产负债表,解释资产的结构等。
三、应用层次的教育目标
“应用”的教育目标层次在“理解”之上,因为先要理解某一理论,才能在新面临的情境中应用该理论。“应用”强调的是正确使用理论,将陌生的问题转化为熟悉的问题,再针对熟悉的问题,寻找合适的抽象概念解决此问题。要求学生在未指明应使用何种理论或法则或概念的情况下,会正确地使用适合该问题的抽象概念。
四、分析层次的教育目标
分析层次的教育目标是培养学生具备一定能力,以便将某一会计信息分解成主要的组成元素,明确辨认元素关系以及将这些元素组构成一个整体的原理。“分析”的目标要求辨认或分解某一信息所隐含的假设,区分事实与假说,区分事实与规范,以及区分结论与支持的证据。“分析”目标要求确认这些元素间之关系,如,哪些信息可作为支持另一信息的证据,又如,在全部信息中,主要的概念是什么,次要的又是什么?哪一个攸关,哪一个无关?如,要求学生自一组财务报表比率中,根据各比率之间的勾稽关系找出可能发生错误的财务报表账户;又如,根据相关资料或查核证据,以评估内部控制的缺失,即属“分析”层次的问题。
五、综合层次的教育目标
综合层次的教育目标,要求学生能够将各别元素或部分重组成一整体,虽然理解、应用、分析均或多或少包括组织元素成一整体的历程,但这些层次所要求的程度仅是局部性的,而“综合”要求独特性与原创性。如,在学生学习企业平衡计分卡观念后,要求他们设计一个有助自己人生目标达成的平衡计分卡,由于学生个人的人生目标与企业前景有所差异,而且每位学生之目标与主观条件不同,所以采行的策略也会有不同,故学生在设计其平衡计分卡与绩效衡量指标时,应具备具独特性与原创性的思考。
六、评鉴层次的教育目标
评鉴层次的教育目标在于培养学生具有判断的能力,如对某一想法、方法或资料,判断其价值。在评鉴的历程中,学生必须使用别人所给予或自己所决定的判断基准,以从事判断。如,请学生对“是否应开放会计师从事宣传性广告”及“是否应强制企业进行财务预测”等问题表示意见。“评鉴”在整个认知层面的教育目标中是最高的层次,因为从事评鉴时会牵涉前面5个层次技能的结合使用。
根据《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介绍》的规定,会计教育的目标是知识传输和能力培养的双主导型。而我国目前的会计教育,仍然是“满堂灌”的知识传输型,有效的能力训练开展得很少。会计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不应该是“背诵会计学”,应多给学生亲自动手的机会,在实践中强化学习。一个很明显的例子是很多刚刚毕业的大学生不会开支票,不知道各个项目应该怎样去填,因为他们从未接触过支票。还有很多用人单位都提出应聘会计岗位要有两年工作经验,因为学生毕业后,还会遇到许多新知识和新问题,而企业界人士认为会计系刚毕业的大学生所学习到的技能与知识,不足以应付重要的管理会计工作。这也从某种程度上反衬了会计教育的不足。由此看来,拓宽学生的学术视野,发展学生的分析与思考的能力,注重培育学生在陌生情境下主动应变的能力,而非纯粹背诵专业准则,这应成为会计教育的侧重点。作为高校的会计学教师,我们要转变教育观念,面对快速变迁的外在环境,将会计教育的目标适时地调整,由传授科学内容转变为传授科学研究的方法,培育学生在陌生情境下主动应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评鉴等层次的能力,使学生从单纯的文化知识的接受者变成探索者和创造者,以满足社会的需要。
参考文献:
周齐武 杜荣瑞 王 斌 肖泽忠:中国管理会计教育现状分析[J].会计研究,200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