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偶然的一次机会,我去听了幼儿园的一堂教学研讨课。时值冬季,教师教小朋友唱儿歌《小鸭子过河》,忽然有个小朋友大叫:下雪啦!”接着,小朋友们全都挤到窗户旁边,不再听课了。在小朋友兴奋的欢呼声中,老师微笑着耐心等待了5分钟,然后问道:“小朋友们知道雪花是什么形状的吗?知道雪花怎么来的吗?”他们赶紧回到座位上,把手举得高高的,想要回答问题。有的说是仙女把白糖洒了下来,有的说雪花就是天上开的白花,有的说是雪花就是云朵变的……最后,一堂儿歌教授课变成了科学探讨课。
同样作为一名教育教学工作者,笔者很佩服这位幼儿园老师,她顺着孩子感兴趣的点去引导他们探讨自然科学问题。这一生成性课堂有效地激发了孩子们的学习兴趣,着重培养了他们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好习惯。中学老师也应该学习这位老师的创新精神。
首先,教师要意识到语文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囊括各个领域的知识。我们不必把学生硬生生地拉到我们设计好的教学活动中,而应该关注他们的喜好、关注他们的生活,引领他们走进语文的世界。
以泰格特的《窗》为例。作者设置的环境十分简单:一个十分窄小的病房,一扇门,一扇窗,其他一概从略。人物只有两个:靠窗的病人和不靠窗的病人,连病人的姓名也没有交代。两个身患重病的人在这个狭小的天地里当然没有什么惊心动魄的斗争和错综复杂的纠葛,惟一的矛盾就是不靠窗的病人想得到靠窗的病床。作者笔下的景物描写特别精彩:“窗外的公园里,清澈的湖面上有野鸭和天鹅,曲幽的小径上情侣在散步,碧绿的草坪上孩子在嬉戏,网球场上还有激烈的球赛。”在课堂上,有的学生提出:“如果通过场景剧的方式来演绎这个故事,呈现窗外的景象,岂不是能更好地展现作品的主题?”笔者觉得学生的建议非常好,便让他们稍作准备,为大家演绎故事。其中两名学生通过简单的口技,让我们仿佛看到了树枝摇晃、野鸭戏水、情人呢喃、孩童欢笑的景象。从提议到准备,再到呈现,整个过程不超过十分钟,不仅给课堂增了色彩,還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们纷纷感叹道:“难怪不靠窗的病人会嫉妒呢!因为窗外的‘美景’实在是太诱人了。”
笔者明显地感觉到,自从那堂语文课后,学生对语文课的兴趣更浓厚了。
其次,语文教师要关注学生提出的问题,将主动权还给他们,促使他们更加主动地学习语文。
例如,笔者在讲授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一诗时,原本是想按照“分析意象——感受节奏——品味情感”的顺序来授课。可是,笔者刚范读完本诗,就有一名学生提出问题:“‘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作者为什么要写自己想留在康河的柔波里?”按照笔者的设计思路,“品味情感”是最后一个环节。学生提出的这个问题已经把意象和情感结合起来了。笔者就顺势引导他们讨论。学生得出的结论是:因为这里太美,诗人不愿离去,借此表达了自己对康河的深深依恋之情。在此基础上,笔者追问:“你还能从其他意象中体会到这种情感吗?”由此顺利接过话题,继续引导他们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并让他们在分析意象的过程中体会诗人的情感。西天的云彩、河畔的金柳、软泥上的青荇、榆荫下的一潭、一支长篙、一船星辉……这些意象都是柔美的,承载着诗人对康桥的依恋之情。
当在课堂上遇到这种生成性问题时,教师要恰当地处理和应对,采用合适的方法,将课堂还给学生。
最后,教师想要打造生成性的语文课堂,还需要陶冶学生的情操,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例如,笔者在讲授完描写父爱的《台阶》一文后还剩五分钟的时间布置作业。此时,一名学生突然站起来提出请求:“老师,我可以借用一下您的手机吗?”后面十几位听课的老师齐刷刷地看向她。”她说:“以前不能体会父亲对我的爱,学习了这篇课文,我现在想马上打电话给他,告诉他我有多爱他。”笔者立刻把电话递给那名学生。电话接通后,她哭泣着跟父亲说:“爸爸,我爱你!”很多孩子都哭了。笔者把原本打算布置的课后作业“人物描写练习”改为“回家后用自己的方式跟父母表达你对他们的爱”。
其实,生成性课堂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不仅要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博古通今,畅想未来,还要不断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让他们学会发现爱和表达爱。
当然,教师也不能为了“生成”而“生成”。各位语文教师既要关注新生成的内容,又要紧紧围绕教学的中心开展活动。
以上是笔者对生成性课堂的一点认识,希望能给其他教学工作者带来帮助和启发。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市虹桥二中)
同样作为一名教育教学工作者,笔者很佩服这位幼儿园老师,她顺着孩子感兴趣的点去引导他们探讨自然科学问题。这一生成性课堂有效地激发了孩子们的学习兴趣,着重培养了他们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好习惯。中学老师也应该学习这位老师的创新精神。
首先,教师要意识到语文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囊括各个领域的知识。我们不必把学生硬生生地拉到我们设计好的教学活动中,而应该关注他们的喜好、关注他们的生活,引领他们走进语文的世界。
以泰格特的《窗》为例。作者设置的环境十分简单:一个十分窄小的病房,一扇门,一扇窗,其他一概从略。人物只有两个:靠窗的病人和不靠窗的病人,连病人的姓名也没有交代。两个身患重病的人在这个狭小的天地里当然没有什么惊心动魄的斗争和错综复杂的纠葛,惟一的矛盾就是不靠窗的病人想得到靠窗的病床。作者笔下的景物描写特别精彩:“窗外的公园里,清澈的湖面上有野鸭和天鹅,曲幽的小径上情侣在散步,碧绿的草坪上孩子在嬉戏,网球场上还有激烈的球赛。”在课堂上,有的学生提出:“如果通过场景剧的方式来演绎这个故事,呈现窗外的景象,岂不是能更好地展现作品的主题?”笔者觉得学生的建议非常好,便让他们稍作准备,为大家演绎故事。其中两名学生通过简单的口技,让我们仿佛看到了树枝摇晃、野鸭戏水、情人呢喃、孩童欢笑的景象。从提议到准备,再到呈现,整个过程不超过十分钟,不仅给课堂增了色彩,還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们纷纷感叹道:“难怪不靠窗的病人会嫉妒呢!因为窗外的‘美景’实在是太诱人了。”
笔者明显地感觉到,自从那堂语文课后,学生对语文课的兴趣更浓厚了。
其次,语文教师要关注学生提出的问题,将主动权还给他们,促使他们更加主动地学习语文。
例如,笔者在讲授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一诗时,原本是想按照“分析意象——感受节奏——品味情感”的顺序来授课。可是,笔者刚范读完本诗,就有一名学生提出问题:“‘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作者为什么要写自己想留在康河的柔波里?”按照笔者的设计思路,“品味情感”是最后一个环节。学生提出的这个问题已经把意象和情感结合起来了。笔者就顺势引导他们讨论。学生得出的结论是:因为这里太美,诗人不愿离去,借此表达了自己对康河的深深依恋之情。在此基础上,笔者追问:“你还能从其他意象中体会到这种情感吗?”由此顺利接过话题,继续引导他们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并让他们在分析意象的过程中体会诗人的情感。西天的云彩、河畔的金柳、软泥上的青荇、榆荫下的一潭、一支长篙、一船星辉……这些意象都是柔美的,承载着诗人对康桥的依恋之情。
当在课堂上遇到这种生成性问题时,教师要恰当地处理和应对,采用合适的方法,将课堂还给学生。
最后,教师想要打造生成性的语文课堂,还需要陶冶学生的情操,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例如,笔者在讲授完描写父爱的《台阶》一文后还剩五分钟的时间布置作业。此时,一名学生突然站起来提出请求:“老师,我可以借用一下您的手机吗?”后面十几位听课的老师齐刷刷地看向她。”她说:“以前不能体会父亲对我的爱,学习了这篇课文,我现在想马上打电话给他,告诉他我有多爱他。”笔者立刻把电话递给那名学生。电话接通后,她哭泣着跟父亲说:“爸爸,我爱你!”很多孩子都哭了。笔者把原本打算布置的课后作业“人物描写练习”改为“回家后用自己的方式跟父母表达你对他们的爱”。
其实,生成性课堂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不仅要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博古通今,畅想未来,还要不断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让他们学会发现爱和表达爱。
当然,教师也不能为了“生成”而“生成”。各位语文教师既要关注新生成的内容,又要紧紧围绕教学的中心开展活动。
以上是笔者对生成性课堂的一点认识,希望能给其他教学工作者带来帮助和启发。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市虹桥二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