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审美认知,即审美感受能力,就是指审美感觉器官(主要是人的视觉器官和听觉器官)对审美对象(即美的事物)的感知能力。康德认为艺术的本质是审美。而美术教学亦即关于审美认知和基础技法与理论的教学。
1 艺术审美的认知
对艺术审美认知的养成学习,首先需要有能力鉴别美丑、善恶。极其重要的一部分来源于对生活的感受,这种感受是审美的感受。在审美感受的基础上形成关于世界、社会、人生的意识,这种意识不是科学意识,也不是道德意识,而是以情感为核心的审美意识。艺术审美与一般审美不同,主要是由于它的审美对象不同,它是以艺术作品作为审美的对象。艺术家创作艺术作品,其目的就是为了满足人们的艺术审美需求。艺术就是审美意识的物化形态。一部分媚俗的流行文化通过各种无孔不入的媒体每天都在侵袭社会观念,对于这种“丑”的文化,罗森克兰兹说:“吸收丑是为了美而不是为了丑。”丑只能代表人性的负面,是与美相比较、相对立而存在的生活样态,是人的本质力量的扭曲与异化。要以审美态度去审视、选择、提炼“丑”。只有当丑与恶成为被人掌握的积极力量,即通过对丑恶事物的厌恶,唤起对美与善的渴望与追求的时候,丑才能有审美价值。
唯物质与功利的艺术在如今的艺术市场大行其道。大量喧嚣、浮躁的艺术家跟随利益的驱使创作作品,而被当成典范去解读的这些作品不但败坏了这个时代的艺术,更祸害了学生的观念。真正真诚的、发自内心的艺术才是有生命力的艺术。能够分辨其中的优劣、高低对于学生的审美认知的养成来说是十分必要的。
2 审美自由
审美的表现关系专注于对象生动可感的表现性形式,是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具有自由性。审美的本质即自由。康德指出当人们处于审美中时,时刻感觉到全部生命力的洋溢和灵魂的升华,具有自由解放的性质。康德认为审美是无目的而合目的性,它不服务于任何具体功利却内在地指向某种总体性目的,这个总体性目的就是人的自由。正因为此,审美对人的生存而言具有必然性,它必然地使人产生生命的愉快。因而,艺术不是自然的产品,它是人类有目的性活动实践的成果,同时要强调的是它必须是审美的。审美的自由是主观超越客观的,与认识科学定义不同。对于艺术作品,欣赏者可以从任何一个层面去解释,正像艺术家可以以绝对的自由去创作。真正的艺术家不是复制客观世界的存在,对于作品最终呈现的面目是经过艺术家本人的审美去定义的。欣赏者的解读是个人行为,这是对于一件艺术品价值的再次超越。
艺术的审美性,集中体现了人类的审美意识。艺术美作为现实的反映形态,它是艺术家创造性劳动的艺术产物。艺术美高于现实美,因为它是经过艺术家审美处理的,它比现实生活中的美更加集中和更加典型,能够更加充分地满足人的审美需要。值得用心灵去感受的艺术才可以震撼人。在美术教学中,引导学生感受生活,感受艺术,融入自己的角度、情感、体验,以良好的审美认知投入创作。而审美的自由也必然将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3 艺术创造力与教学
艺术家的创造力也可以理解为创作的绝对自由。康德认为天才是一种产生出不能为之提供任何确定规则的那种东西的才能,而不是对于那可以按照某种规则来学习的东西的熟巧的素质。艺术创造力表现为艺术敏感(感受力)、艺术想象力、艺术技巧和灵感等方面。当艺术家通过艺术敏感获得创造的动力时,即开始由敏感出发的艺术想象。艺术家在意象孕育中充分调动起自身经验中的一切可感的事物、场景、情感,甚至难以捉摸的情绪表象,紧紧围绕其艺术感悟主旨而组合为整体艺术意象的能力。
1 艺术审美的认知
对艺术审美认知的养成学习,首先需要有能力鉴别美丑、善恶。极其重要的一部分来源于对生活的感受,这种感受是审美的感受。在审美感受的基础上形成关于世界、社会、人生的意识,这种意识不是科学意识,也不是道德意识,而是以情感为核心的审美意识。艺术审美与一般审美不同,主要是由于它的审美对象不同,它是以艺术作品作为审美的对象。艺术家创作艺术作品,其目的就是为了满足人们的艺术审美需求。艺术就是审美意识的物化形态。一部分媚俗的流行文化通过各种无孔不入的媒体每天都在侵袭社会观念,对于这种“丑”的文化,罗森克兰兹说:“吸收丑是为了美而不是为了丑。”丑只能代表人性的负面,是与美相比较、相对立而存在的生活样态,是人的本质力量的扭曲与异化。要以审美态度去审视、选择、提炼“丑”。只有当丑与恶成为被人掌握的积极力量,即通过对丑恶事物的厌恶,唤起对美与善的渴望与追求的时候,丑才能有审美价值。
唯物质与功利的艺术在如今的艺术市场大行其道。大量喧嚣、浮躁的艺术家跟随利益的驱使创作作品,而被当成典范去解读的这些作品不但败坏了这个时代的艺术,更祸害了学生的观念。真正真诚的、发自内心的艺术才是有生命力的艺术。能够分辨其中的优劣、高低对于学生的审美认知的养成来说是十分必要的。
2 审美自由
审美的表现关系专注于对象生动可感的表现性形式,是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具有自由性。审美的本质即自由。康德指出当人们处于审美中时,时刻感觉到全部生命力的洋溢和灵魂的升华,具有自由解放的性质。康德认为审美是无目的而合目的性,它不服务于任何具体功利却内在地指向某种总体性目的,这个总体性目的就是人的自由。正因为此,审美对人的生存而言具有必然性,它必然地使人产生生命的愉快。因而,艺术不是自然的产品,它是人类有目的性活动实践的成果,同时要强调的是它必须是审美的。审美的自由是主观超越客观的,与认识科学定义不同。对于艺术作品,欣赏者可以从任何一个层面去解释,正像艺术家可以以绝对的自由去创作。真正的艺术家不是复制客观世界的存在,对于作品最终呈现的面目是经过艺术家本人的审美去定义的。欣赏者的解读是个人行为,这是对于一件艺术品价值的再次超越。
艺术的审美性,集中体现了人类的审美意识。艺术美作为现实的反映形态,它是艺术家创造性劳动的艺术产物。艺术美高于现实美,因为它是经过艺术家审美处理的,它比现实生活中的美更加集中和更加典型,能够更加充分地满足人的审美需要。值得用心灵去感受的艺术才可以震撼人。在美术教学中,引导学生感受生活,感受艺术,融入自己的角度、情感、体验,以良好的审美认知投入创作。而审美的自由也必然将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3 艺术创造力与教学
艺术家的创造力也可以理解为创作的绝对自由。康德认为天才是一种产生出不能为之提供任何确定规则的那种东西的才能,而不是对于那可以按照某种规则来学习的东西的熟巧的素质。艺术创造力表现为艺术敏感(感受力)、艺术想象力、艺术技巧和灵感等方面。当艺术家通过艺术敏感获得创造的动力时,即开始由敏感出发的艺术想象。艺术家在意象孕育中充分调动起自身经验中的一切可感的事物、场景、情感,甚至难以捉摸的情绪表象,紧紧围绕其艺术感悟主旨而组合为整体艺术意象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