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册》与当代中国的人、都市、乡村

来源 :名作欣赏·中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drb_12345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李佩甫的《生命册》不是一个普通意义上“乡下人进城”的故事。《生命册》在揭示乡土知识分子精神蜕变的同时,揭示了他们所独有的精神气质;《生命册》中关于都市想象的描述并非单薄,而是抽象地体现了时代精神;最后,《生命册》揭示了“乡土乌托邦”自我想象的虚幻及其不可实现性,并以略带伤感的语调收尾。笔者通过文本细读的方式,对《生命册》进行了细致的分析。
  关键词:《生命册》 乡土知识分子 都市想象 精神还乡
  一、乡土知识分子的精神蜕变之路及其精神气质
  《生命册》主要讲述了一个乡土知识分子“进城”的故事,但“陈奂生上城”的问题,不是一个简单的空间置换问题。从社会学的角度来讲,其中涉及到乡土知识分子进城的“城市体验”和“身份认同”的问题。从乡村到城市,每前进一步,都要付出巨大的代价。为了取得一种“身份认同”,主人公吴志鹏不得不屈服于城市,丢掉他所养成的带有浓重乡土气息的习惯,抛弃其对乡村的至诚情感。
  “不客气地说,最初我走在省城的柏油马路上就像是走在红地毯上一样,很幸福。路两旁亮着一盏盏路灯,那光芒是五彩的,这就是我的未来。周围的自行车铃声也十分悦耳,公共汽车刹车后的那一声‘呲’很温馨,很生动……”{1}吴志鹏进入城市之后,对未来生活进行了美好想象。但在二元对立的结构中,乡村实则处于弱势地位,有关城市生活的美好想象,建立在乡村人自卑、怯懦的基础之上。吴志鹏对新生活报以无限期许,城市却对吴志鹏显示出它的无情:吴志鹏并非城市人。残酷的现实惊醒了吴志鹏的“白日梦”。他逃离乡村,却躲不开乡村;他认同城市,城市却拒斥他。
  正如《生命册》腰封所写,这是“一个背负土地的知识者的心灵史”。从吴志鹏出生起,就注定了他与乡村斩不断、理还乱的关系。吴志鹏背负着“五千七百九十八亩土地,近六千只眼睛,还有近三千个把不住门儿的嘴巴”来到城市,注定了他步履维艰的生存状态。从因为国胜家女人孩子的事而送礼被拒,到去公安局保释蔡苇香;从句儿奶奶的求情到印家女人生下的龙凤胎……吴志鹏再也承受不住,“我身上的‘包袱’太沉重了,一个无梁村就快要把我压垮了”。怀着悔恨的心情,吴志鹏在矛盾和痛苦之中挣扎。终于,吴志鹏不得不选择抛弃印家女人的双胞胎,吴志鹏愧对了老姑父“见字如面”的期许,他选择了逃离。但他的逃离注定是不成功的,因为他“身后有人”。
  为了获取“身份认同”,吴志鹏不得不进行异常艰辛的精神蜕变。在金钱与权势的大网之中苦苦挣扎。为了得到晋升副教授的机会,吴志鹏“早有准备”:“对付城里人,舌头上必须有新词”,为了证明自己的“城里人”身份,吴志鹏开始“包装”自己:关于“微笑”的学问、“走路”的学问,如何应付领导和学生,吴志鹏都手到擒来。不知不觉中,吴志鹏学会了“洗脚”(富有意味的是,吴志鹏第一次去“洗脚”,服务小姐是蔡苇香)。吴志鹏一步步地蜕变,脱掉“农村的外衣”,换上“皇帝的新装”,终于可以如愿走进城市的钢筋水泥。
  精神蜕变之路是充满艰辛的,这一点在吴志鹏与梅村坎坷的爱情故事中体现得最为明显。“我坦白地说,我是看女人看醉了。也许你不相信,可我确实是醉了。也许,我忍耐的时间太长了,我对那鲜艳怦然心动,对女性的美丽怦然心动。我一连醉了七天,七天之后我才清醒过来。”{2}当一个来自乡村的男子爱上了一个美丽、大方的城里姑娘,便注定了是一场悲剧。在爱情的魔力之下,“我像疯了一样,一连七天在操场上跑步……就为了多看梅村一眼”。但吴志鹏的爱情在哪里“附丽”?在城乡二元体制的压迫下,在物质极端贫困的条件下,吴志鹏的身上背负了整个村庄,他饱受爱情的摧残与折磨。在这种极度渴望而又自卑、懦弱的双重心理重压下,吴志鹏的精神蜕变逐步加速。从乡村到城市,吴志鹏受尽了精神的折磨,他在灵魂与肉体之间剧烈地挣扎,却最终逃不过命运的惩罚。吴志鹏逐渐由一个青涩、质朴的农村青年成长为一个有野心、有抱负、不折不扣的“城市人”。
  在吴志鹏身上,我们清晰地看到了一个乡土知识分子在空间置换中精神蜕变的过程。然而,仔细分析这一过程,在逐步堕落的人性之外,我们依然可以看到人性中的一缕光辉划破黑暗,照亮整部小说,这便是乡土知识分子“进城”的精神气质。正是这一精神气质,决定了农村人进城之后并未被彻底地“驯化”。庞秀慧认为:“……但是在抚摸之后,文学又清楚地感受到农民在新的空间中的个性成长和百折不挠的毅力。”{3}程德培认为“骆驼是个奇特的形象,奇就奇在他背负着欲望的符号,却不失生命之活力”。所谓生命的活力,是指一种“进城”之后勇于突破自我、打破自身枷锁、在不断的前行中寻找一种更为完满的生活的精神状态。这种生命的活力最多的是体现在骆驼经常所说的那句“必是拿下”。正是这种不断前进的精神,使骆驼在经济浪潮之中如鱼得水、使骆驼从乡村走向大都市、从一个先天残疾成为在股市呼风唤雨的巨头。这种精神在吴志鹏、蔡苇香等人身上均有体现。
  二、《生命册》的都市想象
  骆驼的纵身一跃,结束了一条生命,结束了一段辉煌的传奇。骆驼的纵身一跃,既预示着人性在经济大潮中的无以为继,也预示着人性在面对经济大潮时一种“绝望的反抗”。
  《生命册》中,都市想象主要是奇数章节,乡土叙事主要是偶数章节。就数据来说,无论是《生命册》都市想象与乡土叙事所占的比重,还是《生命册》的“前台”与“背景”,其都市想象都占有一定的优势。在笔者看来,《生命册》乃是一部有关生命的大书。但是,对生命而言,乡村和城市有多少区别,这一点值得质疑。在本质上,笔者认为二者是相同的。城市,不过是大一点的部落而已。但就目前的研究来看,《生命册》中的都市想象却未得到应有的重视,甚至认为《生命册》的都市想象比较薄弱。
  程德培曾言:“卫丽丽……只是道德概念的化身,一个单向的人。印象深刻的还要数无梁村的父老乡亲,无论喜剧还是悲剧,无论剧情是跌宕起伏还是平淡无奇,他们都是有血有肉的……”④这或许代表了多数学者的看法:《生命册》的城市叙事过于单薄,过于概念化和抽象化。但在笔者看来,“抽象”或许是另一种表达方式。黄平曾这样评价郭敬明的《小时代》:“吊诡的是,这种高度的‘抽象’的写作,反而落实了‘个人与历史脱钩’的具体性,无论承认与否,郭敬明是这个抽象时代真正的‘主流’作家,他的作品展现了这个时代的‘时代精神’。”⑤笔者无意于拿郭敬明的《小时代》和李佩甫的《生命册》相提并论,二者并没有可比性。但是,李佩甫同样是一个具有“时代精神”的作家,李佩甫的都市想象,同样精准地展现了“时代精神”。
其他文献
摘 要:长篇小说《南方的秘密》描写了民营企业家周大顺的个人沉浮史,借由他的人生经历,折射出过往四十年间中国社会的飞速变化和复杂万象。作者刘诗伟对时代变迁的描绘和世间百态的揭露,都不是以平铺直叙的方式完成的,而是运用了大量的叙事技巧,来建造一个故事的迷宫,埋藏下许多“秘密”供读者自行发掘,引发读者回味和思考。其中,以人物名字映射或呼应人物命运或性格、以首尾呼应的数学术语或数学难题喻示主人公思想变化,
晋商作为一种历史和文化的存在,近年来颇受学术界和文化界的青睐。这样一个地域性很强的言说话题,山西省这个地处黄河流域的古老省份,自然也成为不可或缺的研究背景。作为一个客居山西多年的异乡人,我对山西这片土地充满着好奇,时间越长,这种好奇感越强烈。虽然同属华北地区,山西的民风民俗与河北、山东、河南迥然不同。我身边多有晋人朋友,就我个人印象,无论是晋南还是晋北的,他们大都淳朴厚道,重情重义。但是,我也感受
摘 要:《大秦帝国之纵横》是二十一世纪历史题材电视剧的翘楚之作,该剧讲述了战国中期秦惠文王在位时如何主持秦国进行内外征伐邦交的故事。一方面,剧作在情节叙事上,以战争故事与人物故事交织叙述的方式,展现出平衡舒适的叙事美感;另一方面,剧作在人物叙事上,准确把握了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之间“度”的问题。整部剧在叙事文本上呈现出“中和之美”的独特叙事风格。  关键词:历史正剧 大秦帝国 影视叙事 中和之美  
摘 要:乐生恶死、崇尚养生是魏晋竹林时期士人心理的重要特征,其中蕴含着该时期士人的宇宙意识与个体意识。在此共同语境中,诗人阮籍所秉持的生命伦理呈现出了某种超越性,他试图通过追寻宇宙之上无限的至道之所在,以实现其对人的限度的超越,从而实现精神“永生”。  关键词:阮籍 竹林七贤 魏晋时期 生命伦理  乐生恶死、崇尚养生是魏晋竹林时期士人心理的重要特征,其中蕴含着该时期士人的宇宙意识与个体意识。在此共
摘要:本文主要在萨特的介入理论视野下,对张平的《抉择》进行再解读,并对作家与知识分子、文学与政治之间的张力关系进行探讨。  关键词:“介入”理论 萨特 现实主义 知识分子  当下,现实主义创作思潮在国内有回暖的趋势。2018年发表的长篇小说中,周大新的《天黑得很慢》、杨少衡的《铿然有声》、张柠的《三城记》、李凤群的《大野》、张平的《重新生活》从现实生活的各个层面,触及时下社会的诸多问题,比如说老龄
2000年夏天,一个朋友去北大听课。   傍晚,他走在校園的人流里,前面慌里慌张走来一个推自行车的男生。   戴着很厚的眼镜,穿着朴素,面相普通,走在人群里东张西望,好几次险些撞到别人,像是丢失了什么,又像是做了什么错事,总之是一副精神恍惚的样子。我这个朋友远远地看到他,有点害怕,可往往就是这样,害怕什么,它却扑面而来。推自行车的男生仿佛预先掌握了一条接近他的路线,一拐一绕,来到了朋友面前,一
摘 要:D.H.劳伦斯是著名的英国作家,被福斯特称为20世纪最富有创造力的小说家之一。《恋爱中的女人》中,劳伦斯通过对机械化工业文明所带来的混乱、压迫与恐慌进行描述,体现出他对社会生态失衡的忧思以及对现代工业文明的失望与否定。  关键词:《恋爱中的女人》 工业文明 压迫 失衡  “贯穿D.H.劳伦斯艺术生涯的一个核心主题是对现代理性——工业文明的否定,对自然和本能的复归和向往。”这种反工业化的情绪
一  马上就是清明节了,天空开始变得阴沉,似有下雨的嫌疑。远在大山深处的吉光屯也被笼罩在一片阴云之下,路上行人来来往往,似乎还未曾感到那种阴沉的气氛,也不曾觉察到灾难的即将到来。  “那个一心想要吹熄灯的不肖子自从被关进庙里小屋后,咱们清静多了,”一个戴了圆框眼镜,头发很是稀少的人颇为欣慰地说道。  “是啊,咱啊再也不用操心他去吹熄灯了,”旁边跷着二郎腿的方脑袋接过话头。  “让那狗日的把灯给吹熄
摘 要:广军的画,胜在意趣,胜在思想,他的作品都融入了个人的理想以及对人文的思考,在自由、轻松的意趣中,扎扎实实地存在着值得人深思的冷静和严肃。  关键词:理性 严肃 精神享受 意趣 愉悦  第一次看到中央美院教授广军名为《过场》的作品时,感觉那画画得实在太过很简单:三栋房子一座桥一个人。仅此而已。时间、地点、人物,画面似乎都给出了,颜色也还算热闹,可不知为何此画却令人惶恐。  画面中,天似乎快要
摘 要:中国四大奇书之一的《金瓶梅》,虽然江户时代就已经远渡日本,但真正意义上的翻译却为数甚少,主要是由于此书对性爱的露骨描写,所以一直作为淫书而难以广泛流传。战后对《金瓶梅》的重新评价,也带来了翻译的热潮,小野忍的译本忠实原著,村上知行的译本去繁就简,土屋英明的译本是一部注重文学性的性爱小说。虽然翻译技巧与方法各异,但都展现了异文化背景下译者的选择,也透过译本可见异域读者的文化审美差异。  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