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希望写作是真诚的

来源 :名作欣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xcdejingca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最早的写作是从诗歌开始的。那时是初中。我已经忘记了当初是因为什么原因,突然就写下了第一首诗。或许是上课实在无聊,只想打发时间;或者是突然发现了一种可以表达自我的途径;又或者,仅仅是对那些字词排列起来所产生的神奇效果感到惊讶,進而自己也想尝试这语言的魔术。最开始的写作动机真的是无法说清,不过可以肯定的是,当时我没有想到会一直坚持到现在。
  我有许多半途而废的计划,比如学画画,学音乐,学外语……算起来其实坚持下来的东西寥寥无几。记得当时我对父母说,我正在学着写诗。他们确实愣住了。我知道那既不是由于反对,也不是由于支持,仅仅是不知道该如何回应,拿不准是否应该鼓励我,因为写诗在他们心中是李白、杜甫、普希金们才会干的事,总之离生活非常遥远。他们以为这一定又是我的某次心血来潮,甚至我自己内心里也是这么认为的。
  后来我在大学时开始学着写小说。对我来说,小说有着比诗歌更为宽阔的空间,也更有表达自我的篇幅,当然,它也更具有娱乐性。不过,我认为的小说本质上仍然是诗歌。这方面会有一些争论,比如过于诗意的表达是否会损害小说的叙事,这样的小说(比如布鲁诺·舒尔茨等)究竟算不算好小说等。但我认为文学本身就是多样化的,这正是文学的魅力所在。我喜欢一切有诗意的事物,比如好的电影、音乐、摄影,甚至一些很好的广告文案等,我想诗歌仍然在这些看似完全不同的形式之中闪烁着它的光泽,尽管隐藏得很深……而我希望自己能写出这样的小说。
  此外,小说发展到当代,其中一个最大的争论,就是故事性。小说究竟要不要注重故事性?对于这个问题,很多人各执一词。有的人主张小说应该抛弃故事性,故事在小说中已经过时,持这种观点的人比如以法国作家罗伯·格里耶为首的“新小说派”,他们影响了很多前卫作家;还有一些人主张回归故事,认为小说的没落与抛弃故事有很大关系。
  那么小说究竟需要不需要故事?从我个人的角度来说,故事性绝对不是小说的本质。小说的本质是心灵的体验。语言、故事都是某种载体,就像是驾驶汽车,开车的人才是最主要的,汽车只是开车人的工具。开车的人就是心灵,故事就是汽车。人的心灵是一个广大的空间,科学再发达也解释不了,因此,小说才具有可能性。好的小说是那种在心灵的层次上探索很深的,这是艰辛的旅程,它需要毅力,也需要天赋,二者缺一不可。故事性虽然不是最重要的,但作为一种工具,也是不可缺少的,只要别本末倒置。
  到现在,写作竟然成为我目前为止坚持最久的事情之一。至于为什么我实在说不上来。我只能记得在那些夜里,因为写出一首自己满意的诗,或者一篇满意的小说,或是读到一本好书,给我带来的震动与充盈感,这是任何其他的事物无法替代的。
  最开始写作的时候根本没想过会发表文章,更没想过出书了。只是当时因为上课无聊,时间仿佛看不到尽头,用写作缓解那种无可诉说的压抑。课堂上,写作业的时候,会偷偷写在本子上。真是写了不少,厚厚的几十本,现在还留着一部分(当然它们永远不会发表出来了)。后来机缘巧合之下开始发表诗歌,我想,能看到自己的文字印成铅字,真是不可思议。第一次拿到样刊,用手在上面摸了摸,又闻了几下,觉得那些排列起来的小方块文字真的很好看,纸摸起来也很舒服。似乎仅仅是为了将它们这样不断地排列下去,我就能一直写下去。
  坦率地说,一个写作者,尤其是初出茅庐的写作者,是非常需要鼓舞的,这样的鼓舞可以使他更快地确认前方的道路。我不是一个非常坚定的人,时常会自我怀疑,所以每一次的鼓励我都倍感珍惜。
  我希望我的写作是真诚的。我一直认为,做到真诚,做到忠实自己,是一种能力,而有能力表达出这种真诚则更加困难。尽己所能表达出最大的真诚——这是我写作的目标之一。
  写作与其说带给我快乐,其实自我怀疑更多些。到现在我也不知道自己究竟适不适合写东西,作为一个写作者,很难不被各种意见影响,有时来自于自己,有时来自于他人。来自于自己的没有办法,但来自于他人的,可以尽量避免。记得门罗曾说过,如果她经常与别人谈论写作的话,可能什么也写不出来了,因为她也是容易受到影响的人。我并不坚定,如果说写作教给了我点什么,其中之一就是教会我排除干扰,向自己认为正确的地方进发。我们只能写自己擅长的东西。
  对于写作,我现在只是刚刚摸到了门,或者自以为摸到了门,所以我实在不敢再谈太多。究竟为何而写?——这是需要我在日后不断去发现与领悟的。
  附:
  马匹消失,童年紧随其后
  马匹消失,童年紧随其后。
  记忆中闪烁着绿色的邮政所
  细瘦的肢体支撑起摇摇晃晃的盛夏
  来到你面前:只是路过。
  黑暗中的火苗照亮金色麦田。
  请指认:那胃里塞满焦虑的充气乌鸦
  是你童年丢失的一块拼图。
  那漫过山谷蠓虫般的暖雾
  使你回忆起那个瑰丽而恐惧的午后。
  湖水平静。鱼钩空悬。
  老人与水中的少年对视。
  一切意象都将消失。如今
  你在旅馆的窗前抬起头
  列车、钟表都远去了。只有一匹马
  和一片倒影般摇曳的树林……
  而那晚的月亮还没有升起来
  田野中的乌鸦很平静。
  那个疲惫的人倚在断墙下点起一颗烟。
  夕阳中,所有的影子都在逃遁。
  铁路旁的小屋等待每晚一次的震颤。
  伸出手,空气带着种子与翅膀。
  荒草茂密,仿佛孕育梦幻。
  逃亡者来到这里,又离开
  经过窗口时他的心乌鸦般平静。
  散落钥匙的平原,颓唐的风
  一年又一年,吹拂
  静默中的乐曲何人倾听
  爬满蚁虫的耳朵。
  最后一次,乡野合唱团
  整齐地走过柏油路。
  是谁抬起头,看着铁轨上独自站立的白马。
其他文献
余光中先生于2017年12月14日辞世,我是两天后,看了老同学杨庆仪的电邮, 才知道的。光中先生与先夫夏志清是很要好的文友,因之我和余夫人范我存及其长女珊珊都很熟, 虽知余先生一年来身体很弱,噩耗传来,还是很难过。我不仅失去了一位好友,余先生的家人失去了亲人,中国更失去了一位大文豪。像余先生这样学贯中西,精通绘画、音乐的大诗人、大散文家、大翻译家, 可谓前无古人。  我读过傅孟丽女士所著《余光中传
期刊
我在台北第一女子中学及台湾师大读书时就很爱读诗。我们读罗曼·罗兰、莫泊桑、契诃夫、福楼拜、加缪、吉本、房龙、杜翁、托翁,也读司马迁、刘勰、金圣叹、曹雪芹、叶嘉莹、洛夫、郑愁予、周梦蝶、叶珊、杨牧、翱翱、张错、白先勇、王文兴、陈若曦、欧阳子。当然也捧读余光中的诗文。余先生早年的《天国的夜市》《莲的联想》我甚至还有手抄本。我尤其喜欢他的散文《幽默的境界》《听听那冷雨》等。欣赏一个作家,重要的是用心读他
期刊
摘 要:作为生活在异域的华文女作家,林湄的长篇小说《天望》通过对异域人物的信仰书写,创造了一群用信仰追求守望精神家园、支撑生存信念、体现人生价值的人物形象,并通过这些人物形象表现出作者异域生活中的生命追求和堅守精神家园的独特呼唤。  关键词:林湄 《天望》 信仰书写 生命守望 宗教救赎  林湄,福建福清人,现定居荷兰。主要从事文学创作,已著有长篇小说七部,散文集、散文诗集多部,在海内外文学界中具有
期刊
“但我惧怕并爱着造物主,爱着自己,爱着一切我所喜悦的人们。”  ——马骥文《诗与信仰》  一  这一年来,马骥文诗歌中的写作路径愈加清晰。他对“有限”与“身份”的探尋散落又密集地出现在习作中,充满了令人惊喜的地图冒险,而诗人本人依然更新着尚未完成的文本。诗人在今年提出过“同代人”写作的概念,在我看来,马骥文诗中远甚于他人的、向当代敞开的敏感,填补了同代人中较为匮乏的伦理意识,并过早地接近了希尼所说
期刊
摘 要:写诗是现代诗人治疗焦虑感与荒诞感融为一体导致的“现代孤独病”的重要手段。穆旦在新诗现代性建设上的贡献主要在“现代主义”和“颓废”上,他通过现代诗写作使自己成为一个健康的现代人。《诗八首》是穆旦青春期写作的代表作,采用的是适度抑制原欲冲动的理性写作,具有现代主义诗歌“逃避感情”的特点,受浪漫主义诗歌的影响又有些“放纵自我”,尤其在冷静抒情中获得了本能的审美需要。在现代诗的写什么、怎么写和如何
期刊
正是年头岁尾的时节,心情和街景一样凌乱。我和朋友分坐在一壶酒的两边,不知怎么,竟有心情谈文学。话题怎么转到印象最棒的一篇文章已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同时说出了罗兰·巴特的《脱衣舞的幻灭》。是的,幻灭,不正是我要寻找的一个词吗?用这个词来阐释夏商的《裸露的亡灵》,也许可以称得上恰当。  悲剧永远是文学故事里最抢眼的种类,但我以为,许多中国作家对悲剧的认识仍然十分模糊,许多人对悲剧所蕴含的美感,悲剧里的
期刊
刘强:很高兴我们能进行这场跨越年龄和时空的交流。我想开门见山进入谈话。请先说说你的诗观。  项美静:老师好!我以为诗也是一种宗教,且是综教。但,绝不是说教。而我们的灵魂是孤独的,需要对话,需要喂养。我写诗,用诗喂养我的灵魂,让生活更像一首诗。 “我的灵魂是流浪的旅人/随身的行囊/只有一页稿纸”。  刘强:你如何理解诗的功能性?  项美静:诗歌就是历史,自然也必然会介入时代。其次,因诗歌创作有其高度
期刊
夏商的长篇小说《乞儿流浪记》写的是现代都市旁边一个荒凉小岛的传奇,这里面发生的一切无不令人触目惊心——在蔑视、敌意和极度贫困中顽强生存的弃婴,原始的乞讨,同样原始的海边渔猎生活,被跨海大桥工程从四面八方吸引过来的野兽一般尚未开化的民工,他们的野蛮、欲望、犯罪、疾病、死亡以及随之而来集自杀与谋杀于一身的疯狂卖淫,无不以极端直观的摄相呈现在你面前。你或许可以很自然地将夏商笔下的这些人物命名为“底层”或
期刊
摘 要: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整本《疼痛》就是表现了“吾年不安”。这种不安表现在诗人生活的各个方面,生理的、心理的、观念性的、实物性的,等等,否则不足以说明这块被命名为“痛苦”基石的厚实和沉重,从而证实挺直的指向和高度。这一系列的“疼痛”不仅呈示了一种赵氏宣泄的模式,它还必须被视为一种自省。  关键词:赵丽宏 疼痛 崇高感 坠落 暗物质 脊梁  当我们说崇高的时候,“疼痛”这个词,已被提升到“虚无”的层
期刊
清理旧物,无意中发现诗人蒋锡金先生的一篇“追记”,题为《南京解放时的荊有麟》。这是锡金先生1977年11月14日访问孔罗荪的追记,谈话地点在上海淮海中路1610弄5号孔罗荪家中。“追记”全文是:  武汉第三厅时期好像大家都不觉得有这个荊有麟。  以后到了重庆,在郭老领导的文化工作委员会中荊有麟便出现了。由于他的行踪诡秘,文艺界对他都怀有警惕性。  南京解放的时候我正在南京,那时还有陈瘦竹和方光焘。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