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信息技术下“教、学、实践”三位一体在非遗类戏曲中的应用

来源 :艺术评鉴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stle06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信息技术是学习活动的认知工具,其应用已从目前关注电脑、网络、网上学习的操作模式发展到利用信息技术培养的高级思维能力,构建知、情、意融合的高智慧学习体系。所以,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戏曲音乐教学的探讨,是一个必然趋势。本课题探讨了音乐与戏曲教学与现代信息结合具体案例,为探索更多样、更有特色的音乐教学方法提供可操作性依据。
  关键词:现代信息技术  三位一体  叮叮腔
  中图分类号:J6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20)24-0120-04
   伴随着计算机、多媒体、通讯网络等技术为标志的信息技术在世界范围内迅猛发展,特别是互联网、云计算等技术的广泛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已经全面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也渗透到群众的日常生活中。信息技术对人本身产生了深刻影响,改变着人们的心理、人格和思维方式。信息技术应用到教学己经成为世界范围内教育信息化的标志。
   在2015年国际教育信息化的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中国坚持不懈推进教育信息化”。这说明中国愿意与世界各国一起推进教育信息化,促进人类学习,提升人类教育方式。很多学者和专家也在探索,中国教育的现代信息技术问题,并把其运用在中小学教育、成人远程教育、网络视频教育等;具体到某一学科、某一专业的课程与现代信息技术的结合,如:英语、体育、语文等;发展了教育资源,扩大了教育對象,增加了课程的互动性,实现了教育的开放性与共享性。
   面对这一趋势,戏曲音乐专业也从中找到了很好的结合点,实现了一定的音乐教育信息化发展。如:田耀农、乔建中教授在杭州师范大学省级精品课程“中国民族民间音乐”课程教学实践和“中国民族民间音乐”课程网站的建设实践中提出的“三重空间互动教学模式”。
   所谓“三重空间互动教学模式”指的是课堂、现场与网络三重空间互动的课程教学模式。上海音乐学院教授陈鸿铎提出的利用现代技术所架构的“三位一体”的现代音乐分析课程模式。
   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已经成为全世界的共识。江苏有很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体系与制度,《中国文化报》在2017年3月28日刊登了《保护和振兴江苏戏曲要科学施策》的报道,指出了“三纳入”的策略来保护江苏的戏曲曲种,笔者所工作的徐州工程学院是淮海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并实现了“非遗进校园”的持续发展,还有一批志同道合的音乐教师在从事着音乐戏曲教育工作,并为之不懈努力。
   笔者一直致力于戏曲融入音乐的教学及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民间小戏——“叮叮腔”的保护与研究工作,“叮叮腔”是徐州当地土生土产的小戏曲种类,若将“非遗+教学”引入音乐学专业,来提升音乐学专业学生的音乐素养等能力的研究与实践相当少,将现代信息技术运用与戏曲教育运用结合的资料极少。本研究就是想探索音乐学专业的教学体系中,是否可以将“戏曲”与“音乐”结合,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来实现课程的“三位体”化,并对其可行性进行进一步研究与探讨。
   所谓的“三位一体”原指基督教称上帝只有一个,但包含圣父耶和华、圣子耶稣、圣灵三位。后比喻三个内容或三方面结合成为不可分割的整体,即三者虽各有特定位份,却同具一个本体;本文中的“三位一体”是以“叮叮腔”为切入点的戏曲课程的三位一体的教学体系,三位即教、学、实践。
  一、教—主要通过微课程及教学资源模块实现教的环节
  (一)戏曲内容融进公共艺术教育课程
   徐州工程学院为了让学生能够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新常态对人才培养质量的要求,实施大学生素养提升的“五个一工程”。其中包括“学会一些音乐知识或者一种乐器”。为此,学校面对全校学生开设了必修和选修课,课程名称为音乐素养,音乐教研室所有老师根据院校学生的具体情况编写了《音乐素养》教材,教材共分为十二章,戏曲是其中重要的章节,除了京、昆大戏以外,徐州地方戏曲包括叮叮腔也进入到了学生们的课堂。老师们把戏曲行当、脸谱化妆通过课件及丰富的影像材料,用文字、图像、色彩及视频等,将需要表达的内容直观、形象地展示给同学,让同学们了解中国传统戏曲文化的广博精深的同时,也增加民族自信和自豪感。
  (二)戏曲内容融进音乐学专业课程
   笔者所在学校在音乐学2015版人才培养方案上,把徐州地方戏曲曲艺列为一门必修课程。培养标准为:立足苏北地区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沃土,通过中国戏曲、曲艺概论,培养学生对民间戏曲与曲艺的关注与兴趣,参与到地方戏曲与曲艺的表演与研究,使这些民族音乐文化得到真正意义的继承与发扬。并通过了解徐州梆子、徐州琴书、徐州柳琴、徐州叮叮腔等地方戏曲与曲艺的基本情况,结合中国戏曲与曲艺的基本概论,参与上述戏种与曲种的表演,形成地方音乐表演、研究体系课程群。①
   将戏曲纳入音乐学专业学生必修课程,并建立有效的评价体制,纳入学分制中,受到师生们的一致好评,并开始体现效果;通过数字化的方式进行教学,对于音乐学专业学生来说,培养他们了解戏曲的同时,也是提升他们的音乐素质,为多样化的就业做准备。
   二、学—通过观摩微课程及戏曲辅助学习模块巩固线上学习成果
  (一)“非遗”线上选修课程
   线上选修课程是教师把教学资源放在学校教务的课程平台上,供学生使用的一种学习方式。它可以打破时间和空间限制,实现教学资源的共享,内容和进度甚至学习方式都可以根据学生个人情况自主选择。
   2012年,笔者所在学校开设了《徐州”叮叮腔”的传承与保护》的专业选修课。这是面向部分专业的同学开设的一门艺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基础指导选修课,也是伴随学校“非遗”保护研究特色化、“淮海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系列课程建设”群集化而生发的行动研究性课程,即以音乐人类学、非物质文化遗产学为基础,建构以“叮叮腔”为核心的保护知识体系,结合田野调查、排演剧目实践,并呈现开放性、综合性的地方特色活动课程。   本课程是通过对传统文化的地方民间戏曲“叮叮腔”的诠释(“非遗”视野),一方面弥补了传统文化中“小传统”教育的不足。让学生了解更多的民族传统,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另一方面增强了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保护意识,保护传统文化就是保护我们的精神家园,并采取积极行动参与保护(排演剧目、对保护的调研等)。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在校园中形成一种宣讲“保护文化遗产”的氛围,激发更多的学生关爱文化遗产,增强民族自豪感,提高民族凝聚力。在丰富校园艺术文化生活的同时,用实际行动传承文化遗产。
   此课程在学校的教务平台上供学生选修并学习。将在线学习、测试与评价、互动交流等功能融为一体。
  (二)慕课教育课程
   在当下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的时代,“互联网+”模式的兴起引发了信息技术与传统行业的融合并建构出新思维、新模式以及新生态。M O O C(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中文称之为“慕课”,就是在“互联网+教育”模式下兴起的一种大规模开放式互联网教育课程。
   慕课的快速发展引起国内教育学者们的关注,诸多著名高校纷纷通过慕课向社会传达优质的课程资源,在这种大环境下,戏曲课程也不例外,也加入了慕课的行列。
   笔者所在学校在2017年进行了戏曲课程群的慕课录制,笔者也录制了慕课《一首诗中的徐州小戏——叮叮腔》。本课设计思路是通过《春草茸茸》这首诗作为切入点进入教学主题,把四句诗分别对应两个重要的知识点,结合自己的科研内容把知识点拆分重组,進行讲授。两个内容分别是:1.从小戏叮叮腔的地缘文化(叮叮腔与地理、历史、政治、经济、民俗等关系)来了解叮叮腔的起源;2.从小戏叮叮腔音乐本体(唱腔音乐、唱腔特征等)了解叮叮腔的音乐文化。通过叮叮腔的音频和视频欣赏,使学生从音乐本体上了解叮叮腔的音乐特色、表演规律和文化背景。
   戏曲理论资源通过慕课的形式不仅可以推动戏曲的普及、对戏曲课堂教学工作也是一个良好的补充,尤其是在理论方面,慕课打破了传统刻板的书面语言教学的局限性,使课堂更生动有趣,也传递给学生更丰富的戏曲理论信息。在推动学生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方面起到良好的作用。
   慕课是将信息技术与传统课堂教育相结合,由微视频、课程测试与评估、师生互动三部分构成。慕课的出现不仅意味着教育技术的革新,更是对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学理念、教育观念等方面的改进与提高。
  三、实践——通过使用数字化手段进行排演戏曲、田野采风,达到巩固、传承非遗戏曲的目的
   (一)田野调查
   数字化手段在田野调查及研究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首先在田野调查方面可以提升资料采集的科学性与规范性;同时在口述史记录等资源收集及数字化保存方面也起到关键性的作用。
   2012年-2020年间,笔者数次带学生就奔赴“叮叮腔”的流泛地进行田野调查。在此之前的田野调查,可以追溯到60年前,1960年的徐州师范专科学校师生对“叮叮腔”进行第一次田野调查。本次田野调差,对“叮叮腔”的流布范围、文化生态、传承等情况进行了调查;并对其存世的音乐、图片、音像等进行全面的搜集与整理。2015年7月,再一次对“叮叮腔”艺人们的口述史做了详细录音整理,并将各相关类别的资料通过数字化手段进行系统的归纳、整理、并存档。
   在进行这项采风之前,我们做了两个方面的准备:首先,所有参与人员要充分了解项目,并掌握相关民族音乐学田野采风的知识理论,做好充分的艺人采访提纲及采风内容及注意事项;其次就是对项目人员进行数字设备使用的培训工作,确保项目人员掌握操作和维护这些设备必要的技术知识。在笔者的田野采风过程中,可以说数字技术已经覆盖了叮叮腔资料收集与管理的全过程。
   (二)学唱并排演小戏“叮叮腔”
   学生通过“叮叮腔”选修课程的学习,基本上熟悉该小戏的理论及唱腔以后,为了让学生进一步深入了解“叮叮腔”,我们设计了实践环节,聘请“叮叮腔”的专业演员帮助同学们排演“叮叮腔”剧目,为其“活态化”传承做出实际行动。我们知道戏曲的传承手段传统意义上来说就是“口传心授”,是指老师通过口头表述,把自身掌握的技艺和多年对艺术的理解、审美感受、舞台经验传授给学生。但是“作为一种典型的人际传播,‘口语传播’的这种传播空间距离和心理状态上的‘面对面、 近距离’,也使传统音乐文化传播在传播空间、时间、速度上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其次,“‘口传心授’式的教学方式决定了一位教师无法在同一时间段内对大量的学生进行教学,这就大大减少了传播的受众,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戏曲的广泛传播和普及。同时,在口传心授的师徒制模式下,学生只有一种获取知识的途径,很难再有其他学习途径和其他学习方式”。
   我们在排练的过程中,除了师徒面对面的学习实践,丰富戏曲的理论知识可通过大量数字化的资料获得,而名家的录音录像资料在学生的声腔及身段表演中就起到一个有效的补充作用。2018年12月16日,音乐学专业的几位同学通过多种学习手段排演了小戏“叮叮腔”剧目《梁祝》。本剧目参加了江苏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校外研究基地“淮海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传承“非遗”项目汇报的演出,她们俊俏的扮相、专业的演唱受到专家学者们的一致好评。
  三、结语
   在现代教育的迅速发展下,信息技术已经是课程学习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不管是教学方式还是教学资源的获得。戏曲音乐教学亦是如此,当然也要与时俱进。当前学界针对此问题的研究,更多着眼于一门课程,或者是与高校课程教学结合的问题探讨,如:高校教学、精品课程等方面研究的资料,而戏曲对音乐学专业学生及普通大学生的音乐素养与能力提升等综合方面着墨不多。如何做到将戏曲研究与传播借助现代信息技术让其教育意义更加深远。笔者以徐州小戏“叮叮腔”为切入点,结合自己的戏曲音乐教学,进行现代技术下的音乐戏曲教学体系的粗浅探索。
  参考文献:
  [1]郭芳.地方高校参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叮叮腔”的途经研究[J].北方音乐,2015(11).
  [2][4]李晓菲.“互联网 +”视域下的戏曲慕课研究[J].艺苑,2019(03).
  [3]赵志安.论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承与传播[J].当代音乐,2016(05).
其他文献
摘要:李白《长干行》是歌唱长干儿女悲欢离合的爱情赞歌,以商人妇自述的方式,展示了她与爱人从青梅竹马、两小无猜到新婚后的明艳娇羞,在甜蜜幸福的婚姻生活中发出“愿同尘与灰”的誓愿,然而,“君远行”以后,在漫长的等待中日渐“坐愁红颜老”。结尾处“相迎不道远,直至长风沙”是在绝望等待中给予的一丝希冀。表现出“虽是儿女子喁喁,却原带英雄之气,自与他人闺怨不同”(黄周星《唐诗快》)的独特风貌。  关键词:长干
期刊
摘要:培养学生创造力是陶行知理论的核心,也是树立学生独立人格、形成自主意识的关键,尤其是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借助陶行知理论中的创造理念,能够大力挖掘小学生的创造思维,对提高小学生智力水平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此,本文以小学生美术教学为例,基于陶行知理论,探究其在小学美术创造力培养中的应用,并提出了“贴近生活,创造思维”的美术教学思维。  关键词:陶行知教育理论 小学美术 创造力 培养  中图分类号:J2
期刊
摘要:电影是独特的文化产品,在日常生活中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同时,作为大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电影承载着向世界各国观众传播本国文化精神与意识形态的功能。因此,电影和文化密切相关。国产影片《流浪地球》和美国电影《世界末日》同为科幻题材,均以人类拯救即将毁灭的地球为主题,但两部影片所塑造的英雄形象却大为不同,也反映出中西文化的巨大差异。  关键词:英雄主义 电影 中西 文化 对比  中图分类号:J9
期刊
摘要:作为中华民族三大史诗之一的柯尔克孜族英雄史诗《玛纳斯》以歌剧的形式搬上舞台。歌剧《玛纳斯》以其多元的创作手法和“多维度”的呈现方式获得极大成功。在突出民族性、时空性和剧情发展以及体现戏剧冲突的张力方面,剧中运用了中国传统文化中较为普遍的文化现象,同时也是作为一种人类文化现象的“象征”作为表现手法的核心,对“玛纳斯”英雄的意象进行描摹。通过对柯尔克孜图腾意象在歌唱艺术中象征性表达的探究,立体呈
期刊
摘要:综合类院校音乐专业学生的专业素养和演奏水平与专业音乐院校学生存在一定差距,作为综合类院校的音乐专业教师,立足生源现状和人才培养目标,着力夯实学生基本功以适应未来基础教育教学需要尤为重要。本文结合扬琴作品《黄土情》,通过笔者在教学过程中的演奏与实践,就本科教学不同阶段的基本功教学方法与标准予以归纳,力求实现因地、因材施教。  关键词:教学 基本功 实践  中图分类号:J60-05文献标识码:A
期刊
摘要:音乐剧本身就融合了古典、流行、美声等多种音乐因素,同时也具有较强的趣味性、艺术性、视听性,已经得到了我国很多社会民众的喜爱与追求。美声因素在音乐剧中占据了非常重要的地位,同时也是音乐剧情感表达的重要途径。本文先阐述了音乐剧演唱过程中美声唱法的作用,接着结合《Think of me》《all i ask of you》《The Phantom of the Opera》三个唱段,分析了美声因素
期刊
摘要:古人认为,通过观察自然现象可以获得人生智慧的体悟,自然具有与人类相似的价值观念及道德品性。伴随着中国艺术史的发展,从北宋到南宋,山水画经历了一个重要的转变,即从写实再现转向自我表现,中国山水画的主流从关注外物转而关注内心之道。在自然中获得人世间对道义的认识与人格的感悟,人将精神多寄付于自然山水。中国传统文化赋予了水以灵动、绵延、随和的精神特征。水,也成为了生命永恒、道德澄明的象征。同时,水也
期刊
摘要:在社会经历着一次次变动与革新的同时一个行业也在经历着起起落落。在满足物质需求的层次上人们对精神追求有了更高层次的标准,在科幻、动漫、电影、明星充斥着人们生活的同时配音演员们也在背后无私奉献着自己,但作为幕后的英雄始终被人们极少的关注着。本文以上海译制片厂为落脚点,从20世纪70年代背景、译制技巧的角度分析出70年代译制片的特点,最后总结出这些特点产生的影响。本文将要论述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部分
期刊
摘要:近年来,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校外音乐教育也迎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因其在社会中承担的功能得到公众的广泛关注。校外合唱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延伸和补充对学生的发展有积极的影响,是部分家长在选择课外音乐教育形式中的首选。本文通过对西藏高原之宝童声合唱团现状调查以及发展策略展开论述,对相关问题进行思考,提出在高原发展童声合唱对西藏音乐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有重大的意义。  关键词:西藏教育 校外童声合唱
期刊
摘要:随着新课标的实行,在素质教育的背景下,人们对教学当中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越来越重视。音乐作为小学教育当中的一门基础艺术学科,在小学教育教学当中也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所以老师在教学的过程当中也给学生慢慢渗透了一定的学科核心素养,让学生对音乐产生一种主观感受,带动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对音乐的感悟能力和艺术修养,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进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关键词:小学音乐 课堂教学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