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妨做个优雅的等待者

来源 :家教世界·现代幼教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nyuh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幼儿园区域活动开展过程中,有些教师在活动中所充当的角色是“知识的传授者、纪律的维持者、矛盾的调节者”,未能注意观察了解幼儿的活动情况,只是教孩子做这个、弄这个,指导随意性大。区域活动中教师置身参与和孩子们共同活动的少,走走看看巡视的多,不能引发孩子主动参与活动的兴趣。教师的观察不够,深入了解不全面,有的甚至不知道幼儿在想些什么,想干些什么,不了解孩子已有的经验和水平,只是看着他们在安静地摆弄。可见,区域活动中教师能否对幼儿进行合理的观察与指导,是制约幼儿区域活动教育效果的关键性因素。
  一、区域活动中,教师观察的立足点是什么?
  (一)立足点之一:活动材料
  1.活动材料,孩子们想“吃”吗?
  教师应为每个幼儿提供丰富多彩的活动材料,并让幼儿能够按照自己的兴趣、需要、意愿决定玩什么、和谁玩、怎么玩、用什么玩,从而积极地与同伴、材料互动。材料的投放直接影响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及持久性,材料投放迎合了幼儿的兴趣,幼儿就能尽情尽兴地进入他们的“探究”世界。如我们大班在益智区投放了国旗拼图益智材料,浩浩小朋友痴迷于此游戏,每天只要一有机会,就泡在益智区不停地琢磨,能拼出很多国家国旗的图案,老师适时让他带动其他小朋友,一时间孩子们对拼图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益智区里忙碌起来。看到这一现象,教师又及时投放了其他拼图类材料,让孩子们尽情地摆弄。这样投放材料是以幼儿的需要和兴趣为大前提,孩子们在区域中按自己的兴趣和方式探索。让孩子感到自己是活动的主人,从而激发巨大的潜能,使幼儿个体得以充分自由地发展。
  2.活动材料,孩子们会“用”吗?
  众所周知的“水桶理论”告诉我们,幼儿个体心智发展水平不可能整齐划一,幼儿的兴趣、爱好、个性各不相同,即使同一年龄段的幼儿各种能力也存在差异。所以,教师在提供材料时千万不能一刀切,既要考虑吃不了的幼儿,也要考虑吃不饱的幼儿,为每个幼儿的发展提供适宜的环境。材料投放也应考虑层次性。首先,按照年龄层次不同划分出层次,如:小班、中班、大班三个年龄段的幼儿同样玩游戏,材料投放体现出层次。小班投放—块拼图板,主要是以象形玩具为主。中班投放—块拼图板,且在边缘接缝增加了难度,大班投放的数量比中班多得多,不只有方向顺序的要求,而且难度更大。到了大班,象形材料逐渐减少,低结构材料适当提高,更能提高幼儿探究的兴趣。让孩子根据自己的水平去选择,并努力引导孩子能让自己“使使劲,够得着”,这样激发了幼儿的求知欲望,促进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新的发展。
  (二)立足点之二:活动表现
  1.观察幼儿在活动中的区域选择。
  开展区域活动时,不仅仅只是让幼儿自由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区域进行活动,而更多的是需要教师在幼儿区域活动的时候仔细地观察,发现幼儿的特点,更好地帮助幼儿。如孩子进入区域时,有的孩子动作很慢,拖拖拉拉,明明想进入自己喜欢的区域,但由于动作太慢,使得该区域的区卡都已经被人选走,只能选择别的区域。在以后的区域活动中,他就会努力让自己的动作加快,去选择自己喜欢的区域卡,进入喜欢的区域。区卡的使用督促了孩子加快速度、遵守规定等习惯的培养。我们要为幼儿创设丰富的条件,让他们进入不同的区域里去自主学习,主动探索,形成良好的常规和行为习惯,促进其社会性发展。
  2.观察幼儿在活动中的疑难杂症。
  我们在开展活动区游戏时,教师应随时观察幼儿的行为表现,及时发现幼儿活动中的问题以及需要,教师应及时给予恰当的指导、帮助。如我班幼儿学习使用剪刀时,边剪边往下撕,这样剪刀很容易挑到眼睛上,观察到这一现象后我们及时给予指导,让幼儿了解使用剪刀的方法,避免事故的发生。
  3.观察幼儿在活动中的同伴交流。
  如在操作区,幼儿通过操作各种材料产生交流,并对操作材料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进行探讨。由于操作区的材料具有丰富性与可塑性,幼儿能够通过拼搭、插塑等操作创造出各种主题造型,而在这样丰富多彩的活动中也容易出现各种问题,从而促使幼儿之间进行沟通、协商、合作,以解决所遇到的问题。操作区的材料既是丰富的,也是固定的,这就要求幼儿在享用材料资源的过程中学会协商、让步和合作以保证活动的顺利进行。
  4.观察幼儿在活动中的交流合作。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社会目标中也指出“与人合作与分享”,由此可见培养幼儿合作的品质已成为当前幼儿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
  例如:在科学探究区,孩子们两两合作,一个孩子看沙漏滴完需要多少时间,一个孩子看沙漏情况。由于在同一个空间范围内活动,幼儿之间距离很近,接触的机会增多,交往的机会也变多,幼儿的合作频率增大。
  5.观察幼儿在活动中的区域流通。
  区域活动中,教师应关注区域与区域之间的流通,如在角色区,娃娃家的妈妈带孩子去医院看病,妈妈一手拿着钱包,一手指着孩子的额头与医生交流孩子的病情。在区域开展过程中,孩子们可以去手工操作区买手工作品,还可以到表演区看表演。再如在手工操作区,我让孩子们捏面人,孩子们可以把自己捏好的面人拿去促销,赚到钱后,到小卖部去买东西。通过这种区域之间的流通,孩子的社会交往能力得到了充分的提高,同时在活动的过程也发展了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6.观察幼儿在活动中的材料互动。
  皮亚杰认为,只有主动地与材料互动,才能调动幼儿的积极性,从中体验发现的乐趣,激发探究的欲望,使幼儿的探索活动更加深入,获取丰富的科学经验。当原有材料不能满足当前活动需要时,可以适时增添材料;当幼儿对某些新材料感到困惑时,教师可以提示或示范材料的玩法;当原有材料的玩法在幼儿认知范围内已玩尽,教师可以提醒或展示材料的多种玩法;当幼儿缺少材料时,教师可提供替代物的选择和建议,这样可以使幼儿增加许多玩法以及玩的持久性和创造性,幼儿自主活动的意识也会大大加强。   7.观察幼儿在活动中的学习品质。
  《指南》中明确指出要重视幼儿的学习品质。作为一个幼教工作者,在幼儿一日生活和具体的学习活动中,我们可以从创造性学习品质、主动性学习品质、坚持性学习品质等方面进行培养。
  例如:游戏是儿童最喜爱的活动,是解决儿童心理需要与生理不成熟之间矛盾的最好手段,它能最有效地满足幼儿需求,因此对幼儿具有不可替代的发展价值。在“奇妙的磁铁”科学活动中,让幼儿利用磁铁和塑料板、橡皮泥材料,把自己捏好的动物,放在塑料板上,下面用磁铁去移动,看看上面捏好的小动物会不会走动,幼儿对此活动积极性很高,争着把自己的发现告诉老师或其他伙伴。教师一面引导幼儿观察,一面提出问题“你发现了什么”?孩子们争着说:“我的动物会走动,我的也会走动。”这时,教师对孩子的发现给予肯定,让孩子在活动中饱尝发现的快乐。
  二、区域活动中,教师指导的立足点是什么?
  区域活动中,教师们会发现,孩子们喜欢的区域,往往人满为患,发生这种情况时,通常都是用区域标记或区域卡,如娃娃家区域里只有四张区域卡,分别是爸爸、妈妈、哥哥、弟弟,表示只能进4名小朋友,益智区不同难度的同类玩具只放4筐等,让幼儿学会选择其他区域活动或是学会等待。在区域活动中,教师的适宜指导是相当重要的,针对以下不同现象,教师应采取不同的策略。
  1.在幼儿操作困难时指导。
  比如,在美工区,幼儿前期制作都非常顺利,最后选择粘合材料时遇到了困难,选择多种粘合材料都不能将两个物品粘牢,这时,教师给予幼儿一些建议和指导,能够加深幼儿的印象,也能让幼儿感受到教师的关爱。
  2.在幼儿无法继续时指导。
  比如,娃娃家一次只能进四名幼儿,已经有四名幼儿在活动了,还有一名幼儿想参与其中。这时,教师可以介人,并引导幼儿想一想还有什么办法可以加入大家的游戏。这名幼儿说:“想当一名客人到娃娃家去做客。”就这样,这名幼儿以客人的身份加入到大家的游戏当中了。
  3.在幼儿出现纠纷时指导。
  在建筑区的活动中,小朋友都在高高兴兴地给小动物建房子,有一个小朋友在转身的时候不小心碰倒了给长颈鹿搭的房子,其他幼儿纷纷指责这个小朋友,有的小朋友还用小手进行攻击。这时教师要适当介入:“天气真冷呀,我们快快帮助长颈鹿把房子修好吧。”于是在教师巧妙的化解下,小朋友们又开始兴奋地游戏了。
  4.在幼儿表现消极时指导。
  娃娃家是最抢手最受欢迎的区域,但是每次活动重复着同样的事情,幼儿会表现出无聊的样子。这时,教师可以客人的身份介入其中,请幼儿制作一杯果汁或炒盘小菜,激发幼儿的活动兴趣;也可以请娃娃家的主人带着宝宝去看表演区的节目,丰富幼儿的游戏内容。
  5.在幼儿创造表现时指导。
  在拼插区中,幼儿大多数用齿轮积塑插一些飞机、长枪之类的东西,有一名幼儿用了齿轮积塑和插管积塑组合,拼插了一辆自行车,教师及时发现了幼儿的创造性,适时地给予鼓励。
  针对活动中幼儿的个体差异,无论幼儿在活动中成功与否,教师都要给予正面、积极的鼓励与肯定,因为每个幼儿的个性发展和能力都存在着个体差异。对于某一方面能力弱的幼儿,在指导过程中,教师要降低游戏的难度,让幼儿体验成功,帮助幼儿在游戏中建立技能,在不断练习中提升能力。教师也可以请能力强的幼儿做小教师,和能力弱的幼儿一起活动,同伴间的沟通更容易,更方便提升能力,在帮助的同时,也能让能力强的幼儿体验帮助他人的快乐。
  区域活动中教师的出现与介入还要体现艺术性,什么样的角色介入是最自然的,既能达到指导效果,又不影响孩子游戏,老师有时是游戏的伙伴,有时是某个特定的角色,有时是旁观者,必要时是调解员。对大班孩子来说,要提供给孩子们解决问题的时间,在一旁做一个安静的旁观者,观察事态的发展,如果孩子顺利地将问题解决,老师就可以悄悄退出,做一个优雅的等待者。
其他文献
合作是时代的要求,是幼儿日后生存和发展,适应、立足社会所必需的素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也指出:“在生活、学习、游戏中,形成初步的合作意识。”虽然中班幼儿已有分享意识和合作意识,但在交往中还缺乏合作的能力,因此培养中班幼儿的合作能力变得非常重要。而作为幼儿最喜欢的区角游戏活动,无疑就成为了幼儿学习与人合作以及协调能力的主要途径。下面,我就以中班开展区角游戏“好滋味蛋糕
期刊
当今,户外自主活动越来越受到幼儿园的重视,幼儿园也不同程度地在实践中验证着这种活动形式给孩子带来的教育价值。幼儿园要重视开展以幼儿为主导、活动形式多样、选择面多而符合幼儿学习和兴趣的户外区域性活动。  基于以上理念,我园实施了“野趣式户外区域活动”。所谓“野趣”,是指到野外去活动,利用大自然中的原始材料尽情地玩、充分地玩。而我们幼儿园的野趣式户外区域活动,也就是教师根据幼儿的发展目标,分析幼儿现有
期刊
随着我国国际化程度的不断提升,各行各业对外语人才的需求也不断加大。英语作为全球使用最广泛的语言之一,已经成为国际交往和科技、文化交流的重要工具。越来越多的早教机构、国际化幼儿园、双语幼儿园如雨后春笋,在国内各大中城市不断涌现,学前英语课程的开设也十分普遍。幼儿园对有着较高英语水平尤其是英语口语好的幼师毕业生格外青睐。为了适应经济社会和学前教育发展的需要,培养能够掌握较强的学前英语教育技能和教学能力
期刊
午餐是幼儿一日生活中的重要内容,自助餐形式的午餐深受广大幼儿的喜欢。据上海星光幼儿园调查孩子们最喜欢在园的什么活动,百分之九十的孩子都说到自助餐。瞧!一个月一次的自助餐时间到了,一楼的幼儿餐厅里摆放了一盘又一盘丰富而精致的食物:香味诱人的牛肉、焦黄脆嫩的鸡翅、小巧玲珑的肉丸、青脆滑爽的绿蔬、色泽鲜艳的炒饭、酸甜可口的罗宋汤、造型可爱的猪仔包、果香四溢的西瓜、菠萝等,这些食物都是保健老师综合考虑幼儿
期刊
教师行为是教师素质的外在表现,良好的教师行为将会对幼儿的成长产生关键性作用。但是这几年来频繁出现的幼儿教师不适宜行为,让人们对幼儿教师的素质产生了质疑,尤其是新教师的行为更是引起大家的关注。而幼儿教师的行为包括了很多方面,其中与家长沟通方面也是极为重要的行为,教师和家长沟通的不适宜行为有以下几种。  一、家园沟通中的不适宜行为表现  (一)沟通态度  1.简短型。  新教师刚刚踏入工作岗位,与家长
期刊
“幼儿常规”指的是为保证班级活动的顺利进行而规范幼儿行为的一种制度,是幼儿园老师口中经常提到的一个词,也是一线教师极为重视的一项班级日常工作。  幼儿园应从实际出发建立必要的、合理的常规,并坚持执行。应该说,常规是保证幼儿园一切活动顺利开展所必需的规定,良好的常规对于班级保教秩序的维护和幼儿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它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保证幼儿的安全,有助于培养幼儿的良好习惯,还能够促进幼儿自理自律
期刊
合作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个体为了实现共同目标(共同利益)而自愿地结合在一起,通过相互之间的配合和协调(包括言语和行为)而实现共同目标(共同利益),最终个人利益也获得满足的一种社会交往活动。对于幼儿来说,在游戏、学习、生活中,能主动配合、分工合作、协商解决问题、协调关系,从而确保活动顺利进行,同时每个幼儿都从相互配合中实现了目标,这就是合作。建构游戏融操作性、艺术性、创造性于一体,并使幼儿在协商、谦
期刊
一、设计意图  幼儿园手工活动较多,经常会有很多用完的宽透明胶带芯,扔掉太可惜。为了培养幼儿的环保意识,提高其创新能力,体现废物利用的价值,我们师幼合作,共同制作了彩虹筒。  二、作品功能  既可以是收纳笔的笔筒,还可以作为幼儿手工作品的展示筒。  三、材料工具  宽透明胶带芯一个、冰棒棍若干、水彩笔、白乳胶一瓶、彩色丝带一条、硬纸盒、剪刀、泡沫板。  四、制作步骤  1.请幼儿将冰棒棍均匀涂上颜
期刊
孩子的天性就是玩,而游戏满足了孩子玩的需要。游戏是学龄前儿童的一种独特的活动形式,通过游戏可以满足幼儿的各种不同需要,游戏是促进他们社会化的重要途径之一。《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幼儿园教育应充分尊重幼儿作为学习主体的经验和体验,尊重他们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引导他们在与环境的积极相互作用中得到发展。”在我们的幼儿园里,有许多的游戏及玩法,角色游戏、表演游戏、体育游戏、
期刊
如何培养学生成为一名具备良好语言交流能力的幼儿教师是幼儿师范类学校口语教师重要的教育教学任务。作为一名担任十多年《普通话与教师语言》课程教学的口语教学教师,我一直思考在这个任务之下,我们的口语教学能够做什么、怎样做才能更好地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的社会、学生,提高口语教学效果。  口语教学的内容广泛,绕口令是其中涉及到的一小部分内容,在初始的普通话口语课堂教学中穿插练习绕口令,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产生了浓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