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消费群体,目前少数学生已出现消费主义倾向,表现为大学生消费过分倚重名牌、精神消费欠缺、攀比之风日盛、消费名目众多。因此,必须加强大学生消费方面的教育,加强大学生消费道德和理财教育,从根本上祛除消费主义倾向,引导大学生树立科学的、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关键词:大学生;消费主义倾向;教育引导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獻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5-0139-02
什么是消费主义?按照《消费社会》一书的作者鲍德里亚的说法,消费主义指的就是这样一种生活方式:消费的目的不是为了实际需要的满足,而是在不断追求被制造出来、被刺激起来的欲望的满足。换句话说,人们所消费的,不是商品和服务的使用价值,而是它们的“符号象征意义”。在这种“文化氛围”中,“人”被悄悄地改造成了“消费人”,其基本理念是,人的生存就是为了消费,消费水平是人的身份、价值高低的标志,是人生成功或失败的证明。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由于大众文化、商品消费风潮以及现代传播媒介的深入影响,消费主义出现于大学校园之中,使得大学生在消费行为、消费模式和消费心理上都呈现出了明显的炫耀性消费、象征性消费和浪费型消费等典型的消费主义特征。深入分析这些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引导大学生形成科学、健康的消费观,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
一、当代大学生消费主义倾向的主要表现
1.过分倚重名牌。许多大学生认为消费不仅仅是满足需要,而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征。由此,他们不是根据自己需要和承受能力来决定自己的消费,而是无视自己的经济状况,盲目地追求名牌。在校园中,男同学的运动用品,女同学的化妆用品、服饰,乃至各种生活用品,都交织着各种名牌甚至是国际名牌。据南开大学《京津冀地区大学生消费调查》显示,一个大学生一年的消费额是我国城市居民年均纯收入的1.1倍,是农村居民年纯收入的3.5倍。大学生中40.5%的人有随身听,48.9%的人有自己的电脑,28.7%的人有数码相机,74.7%的人有手机,21.4%的人有CD机,45.5%的人有MP3。[1]难怪有人称这些大学生为“象牙塔里的贵族”。过分倚重名牌的直接后果就是:给家庭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
2.精神消费欠缺。现代大学生不再满足于普通物质消费,而且越来越追求享乐主义消费。谈恋爱、买名牌、玩网游占据了他们日常消费的很大比重,但用在购买书籍、辅导培训上的钱却只占很小的比重。笔者所在的学生社区,经常有书摊。每次经过发现经典世界名著摊前寥寥几人,流行时尚杂志前人络绎不绝。翻翻这些时尚杂志,无不精美彩印,美女封皮,里面内容无非是各类名人明星的私生活披露、时装美容、营养美食,中间穿插几段矫情的风花雪月,许多学生特别是低年级学生很容易被吸引为顾客。在精神消费中,重娱乐性、消遣性消费,轻发展性、智力性消费,是当今大学生的普遍倾向。网络在校园的普及使大学生更易于接近各种精神文化,而较少学生将电脑当作学习工具来收集学习资料、学习软件应用、进行文字处理等,而主要是玩电子游戏、网络聊天、看影碟或娱乐节目等。精神消费的欠缺和畸形势必造成精神世界的荒芜,没有了精神支柱,人生的目的和意义也必虚如浮萍。
3.攀比之风日盛。许多大学生在消费时存在互相攀比的心理,消费不是从自己的需要出发,而是看多数同学的情况而决定自己的消费。有些大学生虽然家庭经济困难,但为了不落后于他人,省吃俭用购买手机、电脑和名牌衣服。大学生的虚荣心造成了他们之间无休止的攀比,相互之间的攀比又会进一步膨胀他们的虚荣心,这带来了大学生消费主义的恶性循环。[2]
4.消费名目众多。现在,大学生消费结构越来越多样化。一是人情消费名目繁多。同学生日要聚会,拿奖学金、获得“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也要聚会,毕业前更要聚会。大学生之间有数不清的生日宴、老乡宴;有数不清的情人节、圣诞节。这种宴请之风使消费主义、享乐主义之风日盛。二是旅游消费、健身消费、美容化妆消费等在大学生中广受追捧。三是交友应酬、手机费用和恋爱费用成为学生除伙食费用之外的“三大头”。大学生无固定的经济来源,主要靠父母支付,即便家庭条件优越的同学,于情于理都不应该进行这种奢侈消费。在校园中形成奢华风气,经济条件好的同学盲目追随,经济贫困的同学自我否定、自我排斥,进而影响学风、校风。
二、当代大学生出现消费主义倾向的主要原因
1.家庭因素的影响。家庭既是人的第一个生活环境,又是一个人在其中生活时间最长的规范性参照群体。每个家庭都有自身的消费特色、消费习惯和消费观念,家长的消费习惯及观念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子女。而不少家长为子女考上大学而感到荣耀,因此认为满足其经济和生活上的需要就是父母对孩子表达爱的唯一方式。于是,对走进大学校门的孩子更加慷慨,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他们除了支付学费、生活费以外,对孩子的其他要求也尽量满足。家长的溺爱和纵容给大学生消费主义创造了条件,同时家长对子女经济上的一味满足,助长了一些大学生高消费、攀比消费等消费主义行为的产生。
2.学校因素的影响。目前多数高校的办学理念是重视培养知识面广、专业知识牢固、工作能力强的学生,却忽略了对学生“财商”的培养,极少重视学生理财方面的教育。现在开设消费知识和理财知识方面的课程的高校极少,这使得大学生思想中没有合理消费的观念,出现了消费无预算,消费无节制,每月前松后紧,甚至“寅吃卯粮”的现象。[3]
3.社会因素的影响。(1)大众传媒的影响。大众传媒在为大学生提供真实信息、事实报道的同时,过度的商业广告也会对大学生产生诱导作用。大众传媒制造商品的象征意义,促成商品符号价值的形成。媒体广告附加新的形象和符号来改变商品的原始意义和使用概念,使得在商品消费时,大学生更注重商品的符号价值和符号意义。(2)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改革开放以来,经济迅速发展,西方的消费主义和享乐主义也相继传入我国,对我国传统消费观念形成强烈冲击。大学生消费心理不够成熟,更容易受到消费主义和享乐主义的影响。市场经济带来的负面效应拜金主义,使很多大学生“一切向钱看”,贪图物质享受,忽略精神追求。
关键词:大学生;消费主义倾向;教育引导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獻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5-0139-02
什么是消费主义?按照《消费社会》一书的作者鲍德里亚的说法,消费主义指的就是这样一种生活方式:消费的目的不是为了实际需要的满足,而是在不断追求被制造出来、被刺激起来的欲望的满足。换句话说,人们所消费的,不是商品和服务的使用价值,而是它们的“符号象征意义”。在这种“文化氛围”中,“人”被悄悄地改造成了“消费人”,其基本理念是,人的生存就是为了消费,消费水平是人的身份、价值高低的标志,是人生成功或失败的证明。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由于大众文化、商品消费风潮以及现代传播媒介的深入影响,消费主义出现于大学校园之中,使得大学生在消费行为、消费模式和消费心理上都呈现出了明显的炫耀性消费、象征性消费和浪费型消费等典型的消费主义特征。深入分析这些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引导大学生形成科学、健康的消费观,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
一、当代大学生消费主义倾向的主要表现
1.过分倚重名牌。许多大学生认为消费不仅仅是满足需要,而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征。由此,他们不是根据自己需要和承受能力来决定自己的消费,而是无视自己的经济状况,盲目地追求名牌。在校园中,男同学的运动用品,女同学的化妆用品、服饰,乃至各种生活用品,都交织着各种名牌甚至是国际名牌。据南开大学《京津冀地区大学生消费调查》显示,一个大学生一年的消费额是我国城市居民年均纯收入的1.1倍,是农村居民年纯收入的3.5倍。大学生中40.5%的人有随身听,48.9%的人有自己的电脑,28.7%的人有数码相机,74.7%的人有手机,21.4%的人有CD机,45.5%的人有MP3。[1]难怪有人称这些大学生为“象牙塔里的贵族”。过分倚重名牌的直接后果就是:给家庭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
2.精神消费欠缺。现代大学生不再满足于普通物质消费,而且越来越追求享乐主义消费。谈恋爱、买名牌、玩网游占据了他们日常消费的很大比重,但用在购买书籍、辅导培训上的钱却只占很小的比重。笔者所在的学生社区,经常有书摊。每次经过发现经典世界名著摊前寥寥几人,流行时尚杂志前人络绎不绝。翻翻这些时尚杂志,无不精美彩印,美女封皮,里面内容无非是各类名人明星的私生活披露、时装美容、营养美食,中间穿插几段矫情的风花雪月,许多学生特别是低年级学生很容易被吸引为顾客。在精神消费中,重娱乐性、消遣性消费,轻发展性、智力性消费,是当今大学生的普遍倾向。网络在校园的普及使大学生更易于接近各种精神文化,而较少学生将电脑当作学习工具来收集学习资料、学习软件应用、进行文字处理等,而主要是玩电子游戏、网络聊天、看影碟或娱乐节目等。精神消费的欠缺和畸形势必造成精神世界的荒芜,没有了精神支柱,人生的目的和意义也必虚如浮萍。
3.攀比之风日盛。许多大学生在消费时存在互相攀比的心理,消费不是从自己的需要出发,而是看多数同学的情况而决定自己的消费。有些大学生虽然家庭经济困难,但为了不落后于他人,省吃俭用购买手机、电脑和名牌衣服。大学生的虚荣心造成了他们之间无休止的攀比,相互之间的攀比又会进一步膨胀他们的虚荣心,这带来了大学生消费主义的恶性循环。[2]
4.消费名目众多。现在,大学生消费结构越来越多样化。一是人情消费名目繁多。同学生日要聚会,拿奖学金、获得“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也要聚会,毕业前更要聚会。大学生之间有数不清的生日宴、老乡宴;有数不清的情人节、圣诞节。这种宴请之风使消费主义、享乐主义之风日盛。二是旅游消费、健身消费、美容化妆消费等在大学生中广受追捧。三是交友应酬、手机费用和恋爱费用成为学生除伙食费用之外的“三大头”。大学生无固定的经济来源,主要靠父母支付,即便家庭条件优越的同学,于情于理都不应该进行这种奢侈消费。在校园中形成奢华风气,经济条件好的同学盲目追随,经济贫困的同学自我否定、自我排斥,进而影响学风、校风。
二、当代大学生出现消费主义倾向的主要原因
1.家庭因素的影响。家庭既是人的第一个生活环境,又是一个人在其中生活时间最长的规范性参照群体。每个家庭都有自身的消费特色、消费习惯和消费观念,家长的消费习惯及观念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子女。而不少家长为子女考上大学而感到荣耀,因此认为满足其经济和生活上的需要就是父母对孩子表达爱的唯一方式。于是,对走进大学校门的孩子更加慷慨,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他们除了支付学费、生活费以外,对孩子的其他要求也尽量满足。家长的溺爱和纵容给大学生消费主义创造了条件,同时家长对子女经济上的一味满足,助长了一些大学生高消费、攀比消费等消费主义行为的产生。
2.学校因素的影响。目前多数高校的办学理念是重视培养知识面广、专业知识牢固、工作能力强的学生,却忽略了对学生“财商”的培养,极少重视学生理财方面的教育。现在开设消费知识和理财知识方面的课程的高校极少,这使得大学生思想中没有合理消费的观念,出现了消费无预算,消费无节制,每月前松后紧,甚至“寅吃卯粮”的现象。[3]
3.社会因素的影响。(1)大众传媒的影响。大众传媒在为大学生提供真实信息、事实报道的同时,过度的商业广告也会对大学生产生诱导作用。大众传媒制造商品的象征意义,促成商品符号价值的形成。媒体广告附加新的形象和符号来改变商品的原始意义和使用概念,使得在商品消费时,大学生更注重商品的符号价值和符号意义。(2)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改革开放以来,经济迅速发展,西方的消费主义和享乐主义也相继传入我国,对我国传统消费观念形成强烈冲击。大学生消费心理不够成熟,更容易受到消费主义和享乐主义的影响。市场经济带来的负面效应拜金主义,使很多大学生“一切向钱看”,贪图物质享受,忽略精神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