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什么是问题
问题能够激起学生的探究欲望,并能够使学生主动地建构新知识,运用已有的知识,通过逻辑思维、形象思维、灵感思维或通过设计实践活动,探索完成任务.
问题从哪里来?
1.从实验中发现.
2.在阅读课文中发现.
3.从课本知识与社会生活、生产实际联系中发现.
二、让问题成为化学教学的中心
问题能力的主体是学生,要有效地培养学生的问题能力,就必须实施“以问题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让问题成为课堂教学的中心.
“以问题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就是将问题作为学科知识建构的载体,以整体设计的问题链有机地串联整个教学过程,恰当地贯穿于每个教学环节,以教师的问题诱发学生产生疑问,进而提出问题,通过师生对话、学生独立思考或讨论等方式解决问题.而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获得体验,唤起学生思维的活力,并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有机融合,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健康发展.
“以问题为中心”的课堂教学应该具有什么特征?
1.问题要有理性的挑战性
所谓理性的挑战性是指要通过思维加工、实践活动等过程才能够解决.问题的理性挑战性与学生解决问题的兴趣与信心密切相关.经验表明,问题太简单或太难都要引起学生兴趣降低,真正具有理性挑战性的问题,能激发学生挑战自我的好奇心,能激发他们检验自己能力的强烈欲望.
2.问题要与学生的生活经历相关
与学生的生活经历关联越紧密的问题,学生就会感到越亲切,容易缩小学生思维与问题之间的距离.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会使学生认识到知识的应用价值,激发他们想学和乐学的动机,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
例如,在讲“金属和防护”时,我向学生提出如下问题:(1)铁在潮湿空气里为什么更容易被腐蚀?(2)上述电化腐蚀可分哪几类?分别在什么情况下发生?怎样用电极反应式表示?(3)在什么情况下金属会发生化学腐蚀?为什么电化腐蚀比化学腐蚀要普遍得多?(4)防止金属电化腐蚀有哪些方法?这些问题贴近生活,学生答题兴致很高,各抒己见,讨论热烈,既体现了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同时对启迪学生关注生活实际是大有益处的.
3.问题要有一定的开放性
开放的问题具有鲜明的功能——可以培养学生思维的发散性与灵活性,开拓学生思维的空间.按照新课标理念,课堂教学中问题的开放度与科学探究的程度相关,这是因为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大多数都是开放的、综合性的.
三、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能力
化学新课程特别强调培养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增进对提出问题的理解”.
教师要改变长期的“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的课堂教学模式,通过创设自由宽松的课堂氛围和精心预设教学环节,培养学生提出问题与分析问题的能力.
1.要鼓励学生提出问题
教师在课堂上应该给学生提问题的机会和时间,要克服教师“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应给予学生提问权,允许学生疑问、质问、反问和追问.
当学生对问题有不同的回答时,教师要鼓励让持不同观点的学生各自陈述其理由,再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对问题进行分析和探讨.
例如,在让学生讨论“核电荷的增加对原子半径的大小有何影响”时,有的学生认为核电荷的增加使得原子核对核外电子的引力增大而使原子半径减小,而有的学生认为核电荷增加了,核外电子数也必然增多,这会使原子半径增大.这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根据辩证唯物主义的矛盾观来分析问题,达成一致观点,得出正确结论.
2.要鼓励学生的创新性思维
教师要启发和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用不同方法去分析和解决问题,并对这些解决方案进行比较,从中找到最佳解题方法,培养创新思维.
四、怎样使问题成为课堂中心
要使问题成为课堂的中心,教师首先要有问题意识与问题能力,教师的问题意识与问题能力是培养学生问题能力的必要条件.
教师的问题能力从哪里来?笔者认为,来自于对教师职业的认识;来自于将化学教学作为一门学问去研究;来自于对教材的深刻钻研与思考;来自于对教学的经常性反思;来自于虚心倾听学生的疑问;来自于对试题的熟能生巧.
以问题为中心,培养学生的问题能力是一场持久战,对此,教师必须要有足够的心理准备.培养学生的问题能力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教师的指导与引导要逐渐地减少.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始终保持激发学生问题意识的活力.在教学过程中,要逐渐增加学生对化学知识的主动建构过程.从起始年级开始,坚持不懈,注意总结,定能取得成效.
问题能够激起学生的探究欲望,并能够使学生主动地建构新知识,运用已有的知识,通过逻辑思维、形象思维、灵感思维或通过设计实践活动,探索完成任务.
问题从哪里来?
1.从实验中发现.
2.在阅读课文中发现.
3.从课本知识与社会生活、生产实际联系中发现.
二、让问题成为化学教学的中心
问题能力的主体是学生,要有效地培养学生的问题能力,就必须实施“以问题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让问题成为课堂教学的中心.
“以问题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就是将问题作为学科知识建构的载体,以整体设计的问题链有机地串联整个教学过程,恰当地贯穿于每个教学环节,以教师的问题诱发学生产生疑问,进而提出问题,通过师生对话、学生独立思考或讨论等方式解决问题.而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获得体验,唤起学生思维的活力,并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有机融合,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健康发展.
“以问题为中心”的课堂教学应该具有什么特征?
1.问题要有理性的挑战性
所谓理性的挑战性是指要通过思维加工、实践活动等过程才能够解决.问题的理性挑战性与学生解决问题的兴趣与信心密切相关.经验表明,问题太简单或太难都要引起学生兴趣降低,真正具有理性挑战性的问题,能激发学生挑战自我的好奇心,能激发他们检验自己能力的强烈欲望.
2.问题要与学生的生活经历相关
与学生的生活经历关联越紧密的问题,学生就会感到越亲切,容易缩小学生思维与问题之间的距离.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会使学生认识到知识的应用价值,激发他们想学和乐学的动机,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
例如,在讲“金属和防护”时,我向学生提出如下问题:(1)铁在潮湿空气里为什么更容易被腐蚀?(2)上述电化腐蚀可分哪几类?分别在什么情况下发生?怎样用电极反应式表示?(3)在什么情况下金属会发生化学腐蚀?为什么电化腐蚀比化学腐蚀要普遍得多?(4)防止金属电化腐蚀有哪些方法?这些问题贴近生活,学生答题兴致很高,各抒己见,讨论热烈,既体现了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同时对启迪学生关注生活实际是大有益处的.
3.问题要有一定的开放性
开放的问题具有鲜明的功能——可以培养学生思维的发散性与灵活性,开拓学生思维的空间.按照新课标理念,课堂教学中问题的开放度与科学探究的程度相关,这是因为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大多数都是开放的、综合性的.
三、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能力
化学新课程特别强调培养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增进对提出问题的理解”.
教师要改变长期的“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的课堂教学模式,通过创设自由宽松的课堂氛围和精心预设教学环节,培养学生提出问题与分析问题的能力.
1.要鼓励学生提出问题
教师在课堂上应该给学生提问题的机会和时间,要克服教师“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应给予学生提问权,允许学生疑问、质问、反问和追问.
当学生对问题有不同的回答时,教师要鼓励让持不同观点的学生各自陈述其理由,再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对问题进行分析和探讨.
例如,在让学生讨论“核电荷的增加对原子半径的大小有何影响”时,有的学生认为核电荷的增加使得原子核对核外电子的引力增大而使原子半径减小,而有的学生认为核电荷增加了,核外电子数也必然增多,这会使原子半径增大.这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根据辩证唯物主义的矛盾观来分析问题,达成一致观点,得出正确结论.
2.要鼓励学生的创新性思维
教师要启发和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用不同方法去分析和解决问题,并对这些解决方案进行比较,从中找到最佳解题方法,培养创新思维.
四、怎样使问题成为课堂中心
要使问题成为课堂的中心,教师首先要有问题意识与问题能力,教师的问题意识与问题能力是培养学生问题能力的必要条件.
教师的问题能力从哪里来?笔者认为,来自于对教师职业的认识;来自于将化学教学作为一门学问去研究;来自于对教材的深刻钻研与思考;来自于对教学的经常性反思;来自于虚心倾听学生的疑问;来自于对试题的熟能生巧.
以问题为中心,培养学生的问题能力是一场持久战,对此,教师必须要有足够的心理准备.培养学生的问题能力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教师的指导与引导要逐渐地减少.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始终保持激发学生问题意识的活力.在教学过程中,要逐渐增加学生对化学知识的主动建构过程.从起始年级开始,坚持不懈,注意总结,定能取得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