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随着经济和科技的发展,信息技术的普及与创新人才的培养已经成为高中教学的重要使命。在高中信息技术的教学中,不但要学生在理论学习和实践操作中掌握基本的知识与技能,更要让他们养成良好的自主思考、自主探究的习惯,形成一定的学习信息技术课程的方法,实现信息素养的提升。本文就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学生学习主体性地位的确立与作用发挥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高中信息技术 课堂教学 学生主体 教学效率
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是围绕既定教学目标,引导学生对信息技术的有关知识、理论的理解,使学生在实践操作中学会使用基本的操作系统、应用工具软件。信息技术课程与其他课程相比,更需要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如果在教学中不注意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的调动,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就无法确立,可能出现在信息技术课上网聊天、玩游戏等现象。因此,在课堂教学中,确立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调动他们主动积极地自主学习就成为信息技术教学工作者应该关注的问题。
一、兴趣是基础,动手实践是前提
现在,电脑已经比较普及,小学阶段就开设了电脑课。因此,信息技术课程对高中生来说已经没有强大的吸引力了。在课堂教学活动中,老师远程管理学生的电脑,学生没有自由玩电脑的空间。若学生认为上信息技术课就是玩电脑的话,他们对丰富多彩的信息技术的学习就会没有动力和热情。
学习兴趣是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产生的一种心理追求和倾向,他们能够对感兴趣的内容进行长时间的关注、思索、探索。要让信息技术课堂成为学生主动学习的课堂,就要把握学生的兴奋点,有效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如在学习高一年级第二学期的《文字及其处理技术》时,我们在向学生讲授汉字的来源时,如果利用多媒体手段进行教学,就能让学生对汉字的多样性产生兴趣;或让学生自学并以日记笔记的方式初步感知汉字演变,然后自己上网查找并说说汉字的来源及其演进过程。这些都能在无形中提高学生对汉字的情感,激发学习汉字的编码过程的愿望。
信息技术这门学科主要靠学生的动手操作来实现运用与设计水平的提高。实践出真知,我们在学习理论的同时,更注重学生上机实践水平的提高。学生不能理解的知识,不一定非要他们强行记忆,只要他们知道操作,能解决问题就行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就是要我们在教学内容的设计方面多思考如何让学生产生兴趣动手操作;注重教学方式的改革,可以设计一些综合性的操作题,让学生发挥能动性去解决,切实提高他们学习和掌握信息技术的能力。如学习了《框架网页》这一内容后,我们可以让学生学做个人主页,要求把之前学过的网页建立、设计、处理等知识有效运用起来,如此,才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获得知识的高效性。
二、分层是关键,教学多样是保证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要求老师放手让学生在实践尝试中获得成功与乐趣。因此,我们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提高学生独立操作的能力。但是,学生因为接受知识的能力不同,对电脑熟悉程度的不同,在学习同一内容的时候,有的同学能够轻松掌握,有的同学几步操作之后却云里雾里,无法深入下去。这时,分层、分组就成为调动学生主体性的重要方式。
老师一味控制课堂教学,让学生亦步亦趋地跟着老师学习,易使学生成为学习的被动接受者。针对学生学习上的差异,我们在重视目标导向的前提下让学生组成学习小组,让信息技术基础好、接受能力强的学生与那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一起合作。当然,不同类型班级的学生在学习能力上是有差异的,我们要关注他们的学习能力,注意结合教学内容、教学进度进行分层教学,因材施教,即在顾及大多数学生的同时,留心引导优秀学生全面发展、快速提高。
学生在学习信息技术课时,能够发挥主动性进行合作探究、创新发现,但同时也需要我们的引导和推进。如在学习一些有难度的新知识时,我们可以用演练法来教学,通过示范和学生自己反复不断的练习,从而使学生的操作实现正确、熟练的教学目标。如教学《表格加工多元性》这一内容时,要学生学会从不同角度挖掘表格数据蕴含的信息,对表格数据进行分析和加工的操作方法是比较繁琐的。我们虽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先操作,在体验中获得能力的提高,但如果老师不进行讲解与演示,学生很可能茫然无措。
小组合作中带着问题进行探讨学习更能让学生发挥学习主动性,他们在操作中会对发现的问题产生质疑,在交流中获得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如“网页制作、建立和处理”就可以让学生合作进行,精选内容的编排、页面布局、色彩理论、新站点的建立等网站的相关内容精选。当然,通过游戏来学习的方法也是一种调动学生主动性的好方法;利用任务驱动法也能让他们带着明确的任务进行操作与提高。
总之,在信息技术教学中,老师首先要改变观念、转变方法,认识到学生发挥学习主动性的必要性与价值;在教学活动中注意激发兴趣、有效开展实践操作,分层教学与多种教学法并用,让学生发挥学习的主体获得自主学习的能量,从而提高学习能力,提升信息技术素养。
参考文献:
[1]刘增光.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研究性学习的探索[J].中小学电教(下),2013,8.
[2]相曙东.高中信息技术小组合作学习的探究[J].中小学电教(下).2013,8.
关键词: 高中信息技术 课堂教学 学生主体 教学效率
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是围绕既定教学目标,引导学生对信息技术的有关知识、理论的理解,使学生在实践操作中学会使用基本的操作系统、应用工具软件。信息技术课程与其他课程相比,更需要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如果在教学中不注意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的调动,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就无法确立,可能出现在信息技术课上网聊天、玩游戏等现象。因此,在课堂教学中,确立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调动他们主动积极地自主学习就成为信息技术教学工作者应该关注的问题。
一、兴趣是基础,动手实践是前提
现在,电脑已经比较普及,小学阶段就开设了电脑课。因此,信息技术课程对高中生来说已经没有强大的吸引力了。在课堂教学活动中,老师远程管理学生的电脑,学生没有自由玩电脑的空间。若学生认为上信息技术课就是玩电脑的话,他们对丰富多彩的信息技术的学习就会没有动力和热情。
学习兴趣是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产生的一种心理追求和倾向,他们能够对感兴趣的内容进行长时间的关注、思索、探索。要让信息技术课堂成为学生主动学习的课堂,就要把握学生的兴奋点,有效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如在学习高一年级第二学期的《文字及其处理技术》时,我们在向学生讲授汉字的来源时,如果利用多媒体手段进行教学,就能让学生对汉字的多样性产生兴趣;或让学生自学并以日记笔记的方式初步感知汉字演变,然后自己上网查找并说说汉字的来源及其演进过程。这些都能在无形中提高学生对汉字的情感,激发学习汉字的编码过程的愿望。
信息技术这门学科主要靠学生的动手操作来实现运用与设计水平的提高。实践出真知,我们在学习理论的同时,更注重学生上机实践水平的提高。学生不能理解的知识,不一定非要他们强行记忆,只要他们知道操作,能解决问题就行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就是要我们在教学内容的设计方面多思考如何让学生产生兴趣动手操作;注重教学方式的改革,可以设计一些综合性的操作题,让学生发挥能动性去解决,切实提高他们学习和掌握信息技术的能力。如学习了《框架网页》这一内容后,我们可以让学生学做个人主页,要求把之前学过的网页建立、设计、处理等知识有效运用起来,如此,才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获得知识的高效性。
二、分层是关键,教学多样是保证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要求老师放手让学生在实践尝试中获得成功与乐趣。因此,我们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提高学生独立操作的能力。但是,学生因为接受知识的能力不同,对电脑熟悉程度的不同,在学习同一内容的时候,有的同学能够轻松掌握,有的同学几步操作之后却云里雾里,无法深入下去。这时,分层、分组就成为调动学生主体性的重要方式。
老师一味控制课堂教学,让学生亦步亦趋地跟着老师学习,易使学生成为学习的被动接受者。针对学生学习上的差异,我们在重视目标导向的前提下让学生组成学习小组,让信息技术基础好、接受能力强的学生与那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一起合作。当然,不同类型班级的学生在学习能力上是有差异的,我们要关注他们的学习能力,注意结合教学内容、教学进度进行分层教学,因材施教,即在顾及大多数学生的同时,留心引导优秀学生全面发展、快速提高。
学生在学习信息技术课时,能够发挥主动性进行合作探究、创新发现,但同时也需要我们的引导和推进。如在学习一些有难度的新知识时,我们可以用演练法来教学,通过示范和学生自己反复不断的练习,从而使学生的操作实现正确、熟练的教学目标。如教学《表格加工多元性》这一内容时,要学生学会从不同角度挖掘表格数据蕴含的信息,对表格数据进行分析和加工的操作方法是比较繁琐的。我们虽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先操作,在体验中获得能力的提高,但如果老师不进行讲解与演示,学生很可能茫然无措。
小组合作中带着问题进行探讨学习更能让学生发挥学习主动性,他们在操作中会对发现的问题产生质疑,在交流中获得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如“网页制作、建立和处理”就可以让学生合作进行,精选内容的编排、页面布局、色彩理论、新站点的建立等网站的相关内容精选。当然,通过游戏来学习的方法也是一种调动学生主动性的好方法;利用任务驱动法也能让他们带着明确的任务进行操作与提高。
总之,在信息技术教学中,老师首先要改变观念、转变方法,认识到学生发挥学习主动性的必要性与价值;在教学活动中注意激发兴趣、有效开展实践操作,分层教学与多种教学法并用,让学生发挥学习的主体获得自主学习的能量,从而提高学习能力,提升信息技术素养。
参考文献:
[1]刘增光.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研究性学习的探索[J].中小学电教(下),2013,8.
[2]相曙东.高中信息技术小组合作学习的探究[J].中小学电教(下).20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