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河南农业大学国家小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连续主持承担了“十五”“十一五”国家“粮丰工程”河南课题,在国内率先实现同一块地上万亩连片一年两熟亩产超吨半粮(1500公斤)的高产,形成了具有河南区域特色的粮食增产技术体系,开展了超高产攻关研究,为支撑河南粮食总产量连续突破800亿斤、900亿斤和1000亿斤大关发挥了重要作用。日前,记者采访了这个团队的领军人物、河南农业大学国家小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共产党员尹钧教授。
“对我们这个拥有十几亿人口的大国来说,粮食安全可是重于泰山的大事啊”
出生于20世纪50年代的尹钧,是“文化大革命”结束、恢复高考后首批考入山西农业大学农学专业的学生。他在1984年和1999年先后获得山西农业大学硕士学位和南京农业大学博士学位后,于1991年至1994年先后留学英国Wales大学和澳大利亚Adelaide大学,1991年从讲师直接晋升为教授。1995年,尹钧还不到40岁时就被任命为山西农业大学农学系主任。
20世纪90年代末,在全国性农业结构调整中,我国的小麦生产逐步向黄淮地区集中。为了自己心爱的小麦科研事业,正值年富力强、事业如日中天的尹钧觉得自己的事业也应该“东移南下”到一个适合于发挥自己特长的地方。于是,在经历了一番认真权衡之后,2000年,尹钧被作为高层次人才引进到河南农业大学,并被任命为国家小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协助原副省长胡廷积教授主持工作。
从踏上河南这块土地起,尹钧就给自己布置了一个课题: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作为一名农业科学家,要为祖国的小麦科研事业作出自己的积极贡献,要以实际行动把自己的豪言壮语书写在祖国的大地上。因为他深深地知道:“对我们这个拥有十几亿人口的大国来说,粮食安全可是重于泰山的大事啊!”
面对河南农业大学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博士生导师、河南省特聘教授、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河南省劳动模范、国家重点学科小麦方向学术带头人、河南省小麦学会副理事长等诸多头衔,尹钧教授最为看重的只有两个:“河南农业大学教授”和“小麦科研专家”。因此,从事教学工作近30年来,教师的岗位、党员的使命赋予了他神圣的职责:一个是教书育人,另一个是小麦科研。
“实践证明,我选择河南农大和河南农大选择我同样正确,这里有我的事业、我的追求、我的乐趣”
谈及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尹钧教授百感交集:“实践证明,我选择河南农大和河南农大选择我同样正确,这里有我的事业、我的追求、我的乐趣。”至今仍操着一口“山西普通话”的尹钧教授向记者透露了这样一个“秘密”:“山西南北狭长,耕地面积少,适宜种植小麦的土地更少,搞小麦科研却需要在不同的土地环境条件下做实验。而河南小麦面积占全国的十分之一,东西南北气候不同,土壤条件各异,因此河南更适合我搞小麦科研工作。”
尹钧教授说,从2000年由山西农大来到河南农大工作,10年间,他和他的团队吃了多少苦、受了多少累,连他自己也说不清,可是团队里没有一个人抱怨过。“为什么?因为有一份沉甸甸的责任压在肩头啊!”
尹钧教授介绍,他的团队是从2001年开始搞黄淮区小麦夏玉米丰产高效项目研究的。几年来,团队利用现代基因工程技术培育出了抗穗发芽的转基因小麦新品系,实现了让世界同行侧目的理论与技术创新。目前,这一项目已经农业部批准中试、释放。美国三院院士、美国植物生理学会原主席布坎南教授这样称赞:“尹钧教授有一个很好的学术团队,他们利用反义基因技术和过表达技术在小麦和大麦改良上取得了突出成就。”
美国农业权威的这一带有强烈专业性的评价意味着什么?记者在采访时得到的答案是:这一项目围绕“国家粮食安全、农民增收、生态安全”三大目标,取得了小麦超高产、夏玉米超高产等7项重大技术的突破,在项目区,3年共计增产粮食338万吨,占河南省增产量的四分之一,新增社会经济效益56.7亿元。
在尹钧教授的办公室里,记者看到了由河南省人民政府于2008年11月24日为这一项目颁发的“河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证书和他们刚刚带回的盖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大印的“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证书,望着面前满头华发的尹钧教授,记者心里不由一阵感动:这真是“十年磨一剑,今日始知锋”啊!
美国科学院布坎南院士在国际著名刊物上评论说:“尹钧是当地的英雄,不久的将来他们将会因此而获益”
我国是世界小麦生产第一大国,河南是全国小麦生产第一大省,小麦成熟期经常发生的穗发芽问题给农业生产和农民增收带来的巨大经济损失一直困扰着科研人员。针对这一目前世界上尚未解决的生产难题,从1997年开始,尹钧教授就通过大量的基础研究,提出采用基因工程技术解决小麦穗发芽问题。这个命题在他的主持下先后得到国家“863”计划、国家“948”计划、国家转基因植物重大专项、首届河南省杰出人才创新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国家农业成果转化资金项目资助。10多年来,尹钧教授和团队成员不分寒暑地艰苦工作,完成了数以万计的小麦幼胚的基因转化工作和转基因后代的基因检测工作,终于在2002年获得了具有抗穗发芽特性的转基因小麦新材料,通过数以万计的转基因后代追踪检测获得了稳定遗传的转基因抗穗发芽小麦,并于2005年通过农业部转基因植物安全评价,批准在河南省释放,成为目前世界上第一例转基因抗穗发芽小麦。
同时,尹钧教授和他的团队还培育出稳定遗传的转基因啤酒大麦新材料,并获得国家发明专利。目前,研究成果已通过国家科技部验收和成果鉴定,以多位院士组成的鉴定委员会认为:这一研究在技术理论和生产实践上均有明显创新,总体研究成果达到国际同类研究的先进水平。这一评价引起国内外专家和同行的高度重视,美国科学院布坎南院士于2007年和2009年两次亲赴河南,专程到尹钧教授的实验室访问交流,主动建议合作研究,并在国际著名刊物《自然》系列杂志上评论:“河南农业大学尹钧教授率领的科研团队将硫氧还蛋白的反义基因导入小麦,抑制小麦种子中硫氧还蛋白的表达,从而达到延缓或避免小麦的穗发芽灾害。尹钧是当地的英雄,不久的将来他们将会因此而获益。”《人民日报》的评价则是:“尹钧博士运用现代生物技术,研制出了抑制成熟小麦在连续阴雨天发芽的转基因技术,培育出了抗穗发芽转基因小麦新品系,达到国际同类研究的先进水平。目前,国际上尚无有效解决此类问题的技术和方法。”
从2004年起尹钧教授组织全省300多名科技人员,在豫北、豫中、豫南20多个县(市)开展了小麦夏玉米一年两熟丰产高效关键技术的公关研究与示范推广工作,研究形成了适合豫北、豫中、豫南不同区域推广应用的小麦夏玉米一体化丰产高效集成技术体系,5年多来共计增产粮食763.5万吨,增加经济效益88.82亿元。尹钧教授的这一研究成果于2008年获得河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010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此外,针对国内小麦品种资源的广泛交流和小麦品种利用存在区域隔离的问题,尹钧教授先后从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等引进小麦品种百余份,通过20年的艰苦攻关,揭示了小麦温光发育规律,提出我国小麦品种的生态区划;揭示了小麦春化发育的分子机理,并初步确定了小麦春化发育的分子标记,为小麦发育特性的改良和异地利用提供了分子基础,为小麦品种引进、利用及指导生产实践起到了重要作用;在作物根系生育规律、土壤水分运行规律与提高旱垣地区自然降水利用效率的研究领域做了大量艰苦的研究工作,研究成果对旱垣地区水分高效利用、作物高产稳产和农业增收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尹钧教授三十年如一日,一直从事小麦发育生态、高产栽培与生物技术研究,先后主持完成国家“863”计划、国家“948”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转基因植物研究专项、“十五”国家科技攻关重大专项、“十一五”国家支撑计划重大项目“粮食丰产科技工程”、河南省首届杰出人才创新基金等科研项目20余项,获省级以上科研成果13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1项、省科技进步一等奖两项、省科技进步二等奖5项。围绕课题研究,他还先后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学术论文210余篇,出版《中国小麦产业化》等学术著作11部。
在人才培养方面,尹钧教授始终主张“成才必先成人,才有高低,但人品必须高尚”,坚持把育人寓于教学之中,通过言传身教培养学生,帮助青年学生快速成长。他先后为本科生、研究生、博士生主讲了5门主干课程,精心指导学生进行科学试验和生产实践,努力提高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他还经常举办各类专题讲座,介绍国内外的最新研究动态,积极创造条件带领青年人从事高技术研究,共培养博士后、博士和硕士40余名。
在国家小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建设和发展中,尹钧教授以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和高新技术研究为重点,率先在全国建立了小麦生物技术研究团队,创建了生物技术实验室,以博士人才为骨干的学术队伍已经形成,并积极扩大国际国内的技术合作与交流。他所在的作物学一级学科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授予一级学科博士点,二级学科2002年被列为国家级重点学科,2004年又被批准为省级重点实验室和国家博士后流动站,实现了河南省一级学科博士点和国家级重点学科零的突破。尹钧教授为农业科技进步、作物增产、农民增收、高层次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等作出了突出贡献,2011年,他的研究团队跻身教育部“长江学者与创新计划”。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李振声院士评价说:“‘粮丰工程’形成了具有河南区域特色的粮食增产技术体系和超高产攻关研究,为支撑河南粮食总产量连续突破800亿斤、900亿斤和1000亿斤大关发挥了重要作用!”2009年4月21日,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视察河南农业大学时赞扬说:“你们农大既出技术,又出人才!”他还明确要求:“农大的教师一定要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写在粮食丰产上!”
责编:一 木
“对我们这个拥有十几亿人口的大国来说,粮食安全可是重于泰山的大事啊”
出生于20世纪50年代的尹钧,是“文化大革命”结束、恢复高考后首批考入山西农业大学农学专业的学生。他在1984年和1999年先后获得山西农业大学硕士学位和南京农业大学博士学位后,于1991年至1994年先后留学英国Wales大学和澳大利亚Adelaide大学,1991年从讲师直接晋升为教授。1995年,尹钧还不到40岁时就被任命为山西农业大学农学系主任。
20世纪90年代末,在全国性农业结构调整中,我国的小麦生产逐步向黄淮地区集中。为了自己心爱的小麦科研事业,正值年富力强、事业如日中天的尹钧觉得自己的事业也应该“东移南下”到一个适合于发挥自己特长的地方。于是,在经历了一番认真权衡之后,2000年,尹钧被作为高层次人才引进到河南农业大学,并被任命为国家小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协助原副省长胡廷积教授主持工作。
从踏上河南这块土地起,尹钧就给自己布置了一个课题: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作为一名农业科学家,要为祖国的小麦科研事业作出自己的积极贡献,要以实际行动把自己的豪言壮语书写在祖国的大地上。因为他深深地知道:“对我们这个拥有十几亿人口的大国来说,粮食安全可是重于泰山的大事啊!”
面对河南农业大学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博士生导师、河南省特聘教授、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河南省劳动模范、国家重点学科小麦方向学术带头人、河南省小麦学会副理事长等诸多头衔,尹钧教授最为看重的只有两个:“河南农业大学教授”和“小麦科研专家”。因此,从事教学工作近30年来,教师的岗位、党员的使命赋予了他神圣的职责:一个是教书育人,另一个是小麦科研。
“实践证明,我选择河南农大和河南农大选择我同样正确,这里有我的事业、我的追求、我的乐趣”
谈及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尹钧教授百感交集:“实践证明,我选择河南农大和河南农大选择我同样正确,这里有我的事业、我的追求、我的乐趣。”至今仍操着一口“山西普通话”的尹钧教授向记者透露了这样一个“秘密”:“山西南北狭长,耕地面积少,适宜种植小麦的土地更少,搞小麦科研却需要在不同的土地环境条件下做实验。而河南小麦面积占全国的十分之一,东西南北气候不同,土壤条件各异,因此河南更适合我搞小麦科研工作。”
尹钧教授说,从2000年由山西农大来到河南农大工作,10年间,他和他的团队吃了多少苦、受了多少累,连他自己也说不清,可是团队里没有一个人抱怨过。“为什么?因为有一份沉甸甸的责任压在肩头啊!”
尹钧教授介绍,他的团队是从2001年开始搞黄淮区小麦夏玉米丰产高效项目研究的。几年来,团队利用现代基因工程技术培育出了抗穗发芽的转基因小麦新品系,实现了让世界同行侧目的理论与技术创新。目前,这一项目已经农业部批准中试、释放。美国三院院士、美国植物生理学会原主席布坎南教授这样称赞:“尹钧教授有一个很好的学术团队,他们利用反义基因技术和过表达技术在小麦和大麦改良上取得了突出成就。”
美国农业权威的这一带有强烈专业性的评价意味着什么?记者在采访时得到的答案是:这一项目围绕“国家粮食安全、农民增收、生态安全”三大目标,取得了小麦超高产、夏玉米超高产等7项重大技术的突破,在项目区,3年共计增产粮食338万吨,占河南省增产量的四分之一,新增社会经济效益56.7亿元。
在尹钧教授的办公室里,记者看到了由河南省人民政府于2008年11月24日为这一项目颁发的“河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证书和他们刚刚带回的盖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大印的“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证书,望着面前满头华发的尹钧教授,记者心里不由一阵感动:这真是“十年磨一剑,今日始知锋”啊!
美国科学院布坎南院士在国际著名刊物上评论说:“尹钧是当地的英雄,不久的将来他们将会因此而获益”
我国是世界小麦生产第一大国,河南是全国小麦生产第一大省,小麦成熟期经常发生的穗发芽问题给农业生产和农民增收带来的巨大经济损失一直困扰着科研人员。针对这一目前世界上尚未解决的生产难题,从1997年开始,尹钧教授就通过大量的基础研究,提出采用基因工程技术解决小麦穗发芽问题。这个命题在他的主持下先后得到国家“863”计划、国家“948”计划、国家转基因植物重大专项、首届河南省杰出人才创新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国家农业成果转化资金项目资助。10多年来,尹钧教授和团队成员不分寒暑地艰苦工作,完成了数以万计的小麦幼胚的基因转化工作和转基因后代的基因检测工作,终于在2002年获得了具有抗穗发芽特性的转基因小麦新材料,通过数以万计的转基因后代追踪检测获得了稳定遗传的转基因抗穗发芽小麦,并于2005年通过农业部转基因植物安全评价,批准在河南省释放,成为目前世界上第一例转基因抗穗发芽小麦。
同时,尹钧教授和他的团队还培育出稳定遗传的转基因啤酒大麦新材料,并获得国家发明专利。目前,研究成果已通过国家科技部验收和成果鉴定,以多位院士组成的鉴定委员会认为:这一研究在技术理论和生产实践上均有明显创新,总体研究成果达到国际同类研究的先进水平。这一评价引起国内外专家和同行的高度重视,美国科学院布坎南院士于2007年和2009年两次亲赴河南,专程到尹钧教授的实验室访问交流,主动建议合作研究,并在国际著名刊物《自然》系列杂志上评论:“河南农业大学尹钧教授率领的科研团队将硫氧还蛋白的反义基因导入小麦,抑制小麦种子中硫氧还蛋白的表达,从而达到延缓或避免小麦的穗发芽灾害。尹钧是当地的英雄,不久的将来他们将会因此而获益。”《人民日报》的评价则是:“尹钧博士运用现代生物技术,研制出了抑制成熟小麦在连续阴雨天发芽的转基因技术,培育出了抗穗发芽转基因小麦新品系,达到国际同类研究的先进水平。目前,国际上尚无有效解决此类问题的技术和方法。”
从2004年起尹钧教授组织全省300多名科技人员,在豫北、豫中、豫南20多个县(市)开展了小麦夏玉米一年两熟丰产高效关键技术的公关研究与示范推广工作,研究形成了适合豫北、豫中、豫南不同区域推广应用的小麦夏玉米一体化丰产高效集成技术体系,5年多来共计增产粮食763.5万吨,增加经济效益88.82亿元。尹钧教授的这一研究成果于2008年获得河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010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此外,针对国内小麦品种资源的广泛交流和小麦品种利用存在区域隔离的问题,尹钧教授先后从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等引进小麦品种百余份,通过20年的艰苦攻关,揭示了小麦温光发育规律,提出我国小麦品种的生态区划;揭示了小麦春化发育的分子机理,并初步确定了小麦春化发育的分子标记,为小麦发育特性的改良和异地利用提供了分子基础,为小麦品种引进、利用及指导生产实践起到了重要作用;在作物根系生育规律、土壤水分运行规律与提高旱垣地区自然降水利用效率的研究领域做了大量艰苦的研究工作,研究成果对旱垣地区水分高效利用、作物高产稳产和农业增收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尹钧教授三十年如一日,一直从事小麦发育生态、高产栽培与生物技术研究,先后主持完成国家“863”计划、国家“948”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转基因植物研究专项、“十五”国家科技攻关重大专项、“十一五”国家支撑计划重大项目“粮食丰产科技工程”、河南省首届杰出人才创新基金等科研项目20余项,获省级以上科研成果13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1项、省科技进步一等奖两项、省科技进步二等奖5项。围绕课题研究,他还先后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学术论文210余篇,出版《中国小麦产业化》等学术著作11部。
在人才培养方面,尹钧教授始终主张“成才必先成人,才有高低,但人品必须高尚”,坚持把育人寓于教学之中,通过言传身教培养学生,帮助青年学生快速成长。他先后为本科生、研究生、博士生主讲了5门主干课程,精心指导学生进行科学试验和生产实践,努力提高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他还经常举办各类专题讲座,介绍国内外的最新研究动态,积极创造条件带领青年人从事高技术研究,共培养博士后、博士和硕士40余名。
在国家小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建设和发展中,尹钧教授以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和高新技术研究为重点,率先在全国建立了小麦生物技术研究团队,创建了生物技术实验室,以博士人才为骨干的学术队伍已经形成,并积极扩大国际国内的技术合作与交流。他所在的作物学一级学科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授予一级学科博士点,二级学科2002年被列为国家级重点学科,2004年又被批准为省级重点实验室和国家博士后流动站,实现了河南省一级学科博士点和国家级重点学科零的突破。尹钧教授为农业科技进步、作物增产、农民增收、高层次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等作出了突出贡献,2011年,他的研究团队跻身教育部“长江学者与创新计划”。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李振声院士评价说:“‘粮丰工程’形成了具有河南区域特色的粮食增产技术体系和超高产攻关研究,为支撑河南粮食总产量连续突破800亿斤、900亿斤和1000亿斤大关发挥了重要作用!”2009年4月21日,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视察河南农业大学时赞扬说:“你们农大既出技术,又出人才!”他还明确要求:“农大的教师一定要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写在粮食丰产上!”
责编:一 木